
根據《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的說明,無量劫前,閻浮提在「世自在王如來」的時代,有一位國王聽佛說法後,即棄王位出家,法號謂「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
出家後的「法藏比丘」,在佛前發無上菩提心,希望將來作佛時功德勝過十方一切佛。「法藏比丘」受「世自在王如來」鼓勵後,再發「四十八條大願」,這些心願是包括如何莊嚴淨土,如何度化眾生。
他發願後,即勇猛精進,修習諸行無量功德,以便莊嚴未來所要成就的「極樂國土」。在因位的「法藏比丘」,歷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自利利他。
在自利方面:
他不生起貪欲念,瞋恚念,愚痴無明念。
他不貪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修持中忍受無量無邊苦難。
他常常憶念過去佛,所修的善根行。心常寂靜,遠離虛妄,堅守誠實正行。
他對佛法僧寶絕對相信,並尊重三寶,恭敬三寶。
他非常注意身口意三業,不譏笑他人過失,舉止行動不失威儀,心常清淨無貪無染。他依真諦法門,來種植眾德之本。
在利他方面:
他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六波羅蜜利樂眾生。
他遠離粗語,以溫和面貌,關愛的語言,饒益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功德成就。
這種自利利他的行持,做為眾生榜樣,使無量無數眾生發菩提心,也得到身心自在。
對於過去諸佛所尊重、恭敬、供養的工作,未曾間斷,如是經過無量百千萬劫,親近一切佛,並種植眾德,以此成就最初所發大願,莊嚴「極樂國土」完成最上圓滿。真是「無量比丘僧,唯一廣大心。」彌陀有大願心、大努力、大犧牲,才有十萬億佛土中的「西方極樂」最大莊嚴成就。大德們!前車可鑒,咱們應該效法,發大願心,步其後塵,勿存「共享其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