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中修持任何一法門,離不開「信願行」三大資糧。
「信」是信心、信仰、信念、信受等。
「願」是願意、願力、發願(心)等。
「行」是行持、修行、修學等。
《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能得到深解與精修者以信入手。淨土法門雖是簡易「得不退轉」,如不具足信心,是不能圓滿達到。
「信」不是淺薄信仰,也不是若有若無的信心(不是偶而朝朝山,或初一、十五日、六齋日吃素,更不是覺得有時間唸唸佛、誦誦經而已。)。
《無量壽佛經》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三心建立,才是往生「極樂淨土」之根本信心。
「信心」之建立,首先建立正確人生觀││先想想看人自出世到死亡,是為了什麼而活的?在幾十寒暑中所求的是什麼?又有得到什麼?一生中時時為老病死惶恐,也有突發的事故,無情的天災,兵荒馬亂,烽火連天的人禍,這又為什麼?這些切身的問題,欲求答案,只有從佛陀所說的法義中去了解。
人是活在因果業報中,生由業力來,死是業力的一段結束,一生禍福吉凶皆是滿業,由不得你。
眾生在三界六道轉變生死,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心無常,法界無我,諸法緣生緣滅,切勿迷執這小我而造業。如果太重視這短暫人生,恐怕輪迴不止,苦無出期。但眾生只要能覺悟,就可以解脫六道生死輪迴,得到永遠無盡期的極樂。
諸位!想想看,人生(器世間)到底有什麼值得追求和貪戀?就是世間上所愛的一切,有求即得,終其究竟又有幾項真實。
「信」是信佛陀的法語(經藏),看破人生,趨向佛道,皈依三寶。信「十惡業」是輪迴生死的主因。信「四諦法」是解脫之門。信「六波羅蜜」是步上「無上正等正覺」之道。信「淨土法門」是最簡易得「不退轉」之法。信「彌陀四十八大願力」攝持於我。信是學佛之根本信念,如果不能建立佛法信念,或信念不堅固,茫茫苦海,求出無期。
佛陀法語有十足信仰,人生觀即正確,如果是疑信?那就另當別論。信仰後要再進一層踏上「發願」,才得信心十足。
「願」對於佛法既然生起信心,必要發願,「願」是為了所求滿足,如果不發願恐生退悔之心,因為凡夫多被劣性蒙蔽,容易懈怠,所以必加以誓願,執持一生行動。
〈法苑珠林〉說:「凡夫力弱,惡習固多,以住閻浮,其心怯弱,初學是法,恐畏退散,常發大願,扶持此行,乃至終身,無有障惱,隨種善根。」
《十住論》說:「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卻住,不足為難。若發誓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凡夫當如何發願?
決心脫離娑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超脫三界,並以佛法進修,斷盡煩惱,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志。
決心守十善戒,修四諦法、六波羅蜜行,求生彌陀淨土,早證菩提,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志。
決心學無量法門,效法彌陀大志,駕慈航於苦海,度無量眾生,得生淨土,同證菩提,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志。此願與十方佛,菩薩同一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不發願,恐難維持最初心志,古人所謂「一暴十寒」,一生所求,未能全志,難成大事,謹記。
「行」是修行,既然發願,應該修行。行有行走的意思,既然欣慕西方發願往生,應該速速起行。
起行前,先了解入淨土之基本條件,如果條件不符合,往生者會被停在邊地的「胎生疑城」,等五百年後審查通過,才被引進。所以必先了解「三品九生」之往生資格,而後返觀自己是否「量力進修」?如果入法多年,至今心常罣礙名利,只顧世法,心口不一,貌合心離,到時世緣業盡,想往生者難上加難。
誠如印順導師說:「有人早作沙門、居士,聽過佛法,也能談些佛理,也能分別善惡,可是依然為非作歹。以為只要臨命終十念或一念『阿彌陀佛』即能往生,這是大錯特錯。或者以為,日常生活無論作好作歹無關緊要,只要臨命終十念,即能往生。何況自己時常念佛。這種人雖在佛法中,不修功德、不守戒、不持齋,對人對法同樣顛倒,胡作妄為,不但不能勉人為善,反而誤人為惡,實非吾佛弟子。」
有些人自認為佛弟子,手掛唸珠,偶而唸唸佛,一生中雖無大患,但也乏善可陳,人生以此為滿足,其實也是可悲的人生。所以說佛弟子必量力修學,並負起如來家業。如果當前心力、身力,能挑七十重擔,而不量力負起,只顧守易棄難,無丈夫氣慨,這種人必須生慚愧心,痛改前非,不然往生「西方極樂」是難上難。
年紀老邁老人家,體力衰微,不比年青體壯,知道唸佛好,也該好好唸佛、禮佛,最好在幾年用功,真能達到一心不亂(老人家沒世事憂慮正好用功),才能符合往生西方淨土條件,到時才會「含笑西歸」。用功十足,也要明白去處,念佛功德盡皆迴向「西方淨土」。尤其是教授者,要有明確指導。
有關「行」的認知,下段資料,請詳細了解。
根據《阿彌陀經》說:西方淨土的成員,是「菩薩」和「阿羅漢」,眾生皆「阿鞞跋致」。所以佛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最起碼持佛聖號「一日或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至於「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往生「西方極樂」條件,「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些基本之修持工作,行者勿當「馬耳東風」,勿認為有空「唸唸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錯,經中常說「念佛」得「往生西方」,可是要徹底明白經意,以免自誤誤人。
所謂「念佛」,是「想念」和「觀想」,絕對不是「口唸」而心不「念想」。「觀無量壽佛經」內容,前十三觀皆是觀想。從觀想日、水、地,西方國土諸境,大菩薩觀音、勢至。觀想「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萬四千好形,每一好又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是「念」、不是「唸」,經中所說「憶想」,如果真能「心切用功」是謂「念佛三昧」,修者即得「見佛立前」。
《佛說般舟三昧經》說:「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中說法不壞色。」
經中又說:「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至於《觀經》所說:「一生造作惡業,應墮惡道,有人教你『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此「稱」即是「稱唸」,所以說「令聲不絕」才是「唸佛」。
或者一般人會想,一生中不作惡業,當然不墮惡道,平時多少也有唸佛,參加共修,難道臨命終「十念佛號」,不能往生「西方」嗎?我想是吧!既然今生早有佛緣,歸依三寶,而不好好進修,加強功德圓滿,以增未來解脫因緣,這種懈怠苟安心態,該修不修,該作不作,該度不度,辜負佛恩,已非佛子該有表態,到時世緣業盡恐無佛力接引,好好想想看。雖然今生無甚大惡,可是累世冤債無量,到時業障現前,莫說十聲,就是一「阿」字不一定唸得出聲。還是生前盡心盡力修持。
經中所說「十念」有多種解說,很多大德認為,一呼吸中唸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總共十次呼吸為「十念」。十念中持續不斷不起妄想雜念。往生要有這種能耐,也該在平時加強自我訓練,訓練中斷盡妄想雜念,以利將來臨命終時十念完成「一心不亂」,才能得佛接引。
「十念」在《大阿彌陀經》所說,為「十晝夜」,經中說:「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欲生其剎,十晝夜不斷絕者,命終必得往生,縱不能十晝夜,當絕慮去憂,勿與家事,勿近婦人,端正身心,斷除愛欲,齋戒清淨,志心憶念彼佛,持誦名號,欲生其剎,只一晝夜不斷絕者,命終亦得往生。」
《觀經》所說,下品下生眾生,是一生中五逆十惡之人,在臨命終時,得懺悔因緣而往生,這種情形萬人中難取一人。五逆十惡之人,多數遭橫禍惡死,有人死亡前業障蔽身控心,莫說十念,一念也難,諸位同修趁早懺悔,以免將來未能如願。
嘉義能仁禪寺,慧深法師在電台播音中說:「四十年來,台灣二千萬人口,有四百萬人唸『南無阿彌陀佛』,事實只有四百人往生極樂國土。」這個只有萬分之一成就的數目,真令人擔憂,眾生實在愧對彌陀、觀音。
「西方淨土」品位,無論是觀經所說「三品九生」,或大阿彌陀經所說「三輩」往生,都無關緊要,重要是因位中的眾生,是否認清自己,認知往生條件和個人修為,不然這空洞妄想,於事無補。有一事實,求往生者必有正確認知,切勿把「往生西方」看得太簡單,「事難即極盡努力而成就易,事易即懈怠心生而成就難。」切記。
求往生者無論出家或在家修士,必要具足三心,要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作為正行,其他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平時多多讀誦大乘經典,或唸佛或禮佛,或八關齋戒等,皆是實質修持、懺悔,而後一切功德迴向發願往生彼國,量力而盡其心,到時必往生無疑。
至誠心:就是在個人身口意的修持中,必要內外相應,身心合一,不得內存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假相,要真真實實求生淨土。在三業中身業禮拜「阿彌陀佛」,佛前真心懺悔。口業者要常常讀讚,讚「阿彌陀佛」的偉大。意業者。全心念想諦觀「阿彌陀佛」三十二相金身。
深心者:深信之心,深信自己是一位煩惱具足凡夫。無始以來輪迴五趣,不得解脫。今適得人身,又聞佛法,知彌陀四十八宏願攝受眾生,若順其願心修持,必受攝持而往生,如是等深信不疑。
迴向發願心:就是平生修持一切功德,不論是人天善德、布施、持戒、十善業、觀想、唸佛、讚禮、讀誦、禮佛、共修,及一切善行,悉皆迴向,願生彼佛國土,口中迴向,心作觀想彌陀。能具此三心,量力盡心,將來必往生彌陀國土。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往生條件,除了上述三心具備,必生其國,其他尚有修持條件,同樣可往生,包括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受持五戒、八關齋戒、不造五逆、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有過懺悔,知慚愧心不重造惡業,常常稱名唸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名。如能至心稱名者,無量無邊罪業種子,得受「佛光普照」自能乾枯消滅,不生起現行。修行心真心誠,萬德自能圓融,到時千佛授手接引。諸位!莫認為困難,諸大菩薩和諸大德能,為什我們不能,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卑生退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