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往生淨土之相關法門
四、往生淨土之相關法門

四、往生淨土之相關法門

Bg h59

 1.《往生論》之五念門

  《往生淨土論》原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世親菩薩作,偈中說明西方國土是「彌陀報土」,淨土中無二乘、根缺、女人,娑婆凡夫必須具足「五念門」因緣,才得往生西方淨土見阿彌陀佛。


  偈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修淨土者,家裡應該設有「阿彌陀佛」聖像,早晚獻香虔誠禮拜(五體投地),最好唸聖號一○八聲,拜一○八拜,禮拜時心勿急躁。平時在外,見有「彌陀」聖像,或其他佛、菩薩聖像,心起敬意即禮,合十、問訊、頂禮都可以,這種禮佛作持,念念不忘,是為身業禮敬。禮拜時口中不斷持念聖名,心中憶念佛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佛光照射於我身,這樣是謂「身口意」三業禮佛。


  「云何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唸佛、禮佛後,勿忘讚佛偈,禮阿彌陀佛者,當然讚阿彌陀佛。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全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請看前段信願行。至於「奢摩他」是「止」和「定」的意思,又謂「寂靜」,當念佛、禮佛、讚佛時,不是口頭稱念,隨意拜拜而已,注意,心莫「妄想紛飛」,念佛時想佛,禮拜時也想佛,也要觀佛,也要發願將來往生其國。修者首先難免有雜念,能至心禮佛,天天不斷禮佛,久而久之,自然止息妄想雜念。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毘婆舍那譯為觀)。彼觀察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佛菩薩功德莊嚴。(內容廣泛,修者欲求淨土上品者,請好好探討本論,並精心依經行持。)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修淨土行眾生,該有與彌陀同等大慈悲心,眾生與我同體,不可捨棄每一苦惱眾生,但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所以必將所修功德,盡皆迴向。誠如「本淨土論」後段所說:「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心。」


  本淨土論,世親菩薩說:極樂淨土無二乘、根缺(六根對六塵境時,不生起六識,識心起即有染相)、女人,須要五念門具足,方得往生,故淨土行者,必深解淨土諸經,精行修諸功德,並將功德盡皆迴向。

  2.《華嚴經》之普賢十大行願

  行願品說:「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普賢十大行願),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五無間罪,身心等病,種種苦惱。


  這三段內容所說明,十大行願功德力量,能持能守者,小即除去「五無間罪」,大能往生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不必如「般舟三昧」或「念佛三昧」那麼難行的功力。但是十大行願,不是發願而已,需要實際了解,實質修持。十大行願內容如左:


  禮敬諸佛:禮佛是修行學佛的基本禮儀,除了感報佛陀恩澤於我眾生,也表示學佛勤奮精進。常常禮佛,自能收攝輕心慢心,清淨身口意三業,並與諸佛、菩薩,增上無量因緣。禮佛時心有敬意,心無雜思,心口清淨,不念他事。 
  稱讚如來:佛陀功德偉大,我們不得不讚歎,經中讚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法華經》讚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功德。
  當你見到佛像時,即時合掌起敬心。口念讚佛偈,讚歎諸佛功德,讚歎者亦得無量功德,並得諸佛菩薩祝福。


  廣修供養:學佛的至高圓滿是福慧具足,才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福慧未具足以前,必須供養三寶,供養父母、師長,供養眾生。供養三寶是耕耘敬田,供養父母、師長是耕耘恩田,供養眾生是耕耘悲田。此三田不耕不植,佛法無從立足。所以說:供養為一切善德基礎。


  懺除業障:任何一眾生,從無始劫來,因迷於事理,造無量業。業力既造,即成為未來之業障,包括病障、苦障、道障。今生欲學佛修行,業障成為學佛「障礙」。業障輕者,有各種不如意坎坷,造成修學一蹶不振。業障重者,有傷身失命的危險,所以必要時時禮佛、懺悔,罪業才得清淨(注意勿造新業),修行才無障礙。


  隨喜功德:他人作諸善行、功德,我即隨時、隨地歡喜,把他人所做功德,當做自己做的,尤其是盡心盡力幫助完成。在歡喜中讚歎鼓勵。普賢菩薩本願中說:「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請轉法輪:就是請佛說法,因為佛陀,覺悟生死涅槃之法,有正知見。在正知見聖者的教育下,才能使眾生同得解脫,因此,請佛為眾生轉法輪,是佛弟子該有的心意。


  請佛住世:佛陀住世,降生人間,才得為當世眾生說法。法義典籍,做為未來眾生修學法則,所以佛陀住世是非常重要。佛弟子要時常作願,願我佛慈悲,正法重光於世,普照大地眾生,使眾生重見光明,才免墮落三途,受無量苦。


  常隨佛學:佛陀是一位究竟圓滿聖者,眾生隨佛陀學習,就是學佛。學佛目的是為了解脫,必要認清解脫法義,才有成就佛道的正知見。如果盲目修持,終其究竟,苦死無成。常隨佛學者,要多聞佛法,研究佛學,有正知見後,必要如法努力精進,甚至廣度有情,才得究竟圓滿。


  恆順眾生:學佛是要發願利他,才能符合佛心大志,才是學佛者偉大精神的表現。「恆順眾生」就是順應時代眾生因緣而教育。時代多變,民情不盡相同,所以要隨順時代眾生因緣,適應民情,以不同方法,教導不同根基眾生,隨佛學佛。上述「九大行願」不是說說而已,要實際明了,如法實修。


  普皆迴向:這是最後一願,第十願統攝前「九大行願」。從「禮敬諸佛」至「恆順眾生」的一切善行功德,迴向與法界眾生,願眾生們得此功德同生極樂國土。修菩薩行者,都會為眾生設想,為眾生受苦也心甘情願。菩薩心,以眾生解脫為前提,做後,一切功德再迴向,才是無上菩提的究竟成就。


  所以普賢菩薩說:學菩薩行者,能行「十大行願」,自有資格往生西方極樂,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佛弟子該如法精進。

 3.《維摩詰經香積佛品》云: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維摩結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是「慈無量心」,菩薩行持,度眾生工作是義務,只有不斷犧牲,不起權利、望報之念思。『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是「悲無量心」,把所有眾生當做自己,代眾生受無量苦也心甘情願。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每日為眾生之工作功德,再施捨,願眾生得此功德,速證菩提。有捨心即有歡喜心,所以說,功德願意再施與眾生,是「喜無量心」。


  『等心眾生,兼下無礙』:行菩薩道,不分冤親,不分彼此,是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又能謙虛卑下,是沒有高傲驕慢心,是「捨無量心」。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對於當前行菩薩道者,無論出家或在家居士,都要如佛一般看待,恭恭敬敬。各人佛經研究有限,就是未聽過、未聞過的經典,今日聽到也要深信不疑。如果不能信心接受,也要深入研究,不可隨意出口誹謗。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二乘雖然只顧「獨善其身」,修四諦、十二因緣,但這程度是深行,也是佛陀開示之法門。尤其是修菩薩行者,也要有二乘基礎,不然功行難免不足,所以說:行者不背聲聞法。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修行、出家不是為名利、供養,是為了解脫,雖有眾生向修行者(出家)供養。要看被供養的德行和福報。切莫看他人被供養多,被護持大,即生起異念、妄想、嫉妒諸心蒙蔽自性,這是非常錯誤。要好好調伏、懺悔,以便清淨自心。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惟以一心求諸功德』:既然為了解脫而修行,最好天天省察自己,該修修否?該行行否?該忍忍否?這正是修行用功處,那有工夫去評人長短,說人是非,古人說:「靜坐當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謹記。修行者只要一心求諸功德,即所謂「盡形壽」,不然歸依即成形式,不但不能往生極樂,恐怕還會墮落,注意再注意。這八法功德,是往生淨土條件,能精行者必往生極樂世界無疑。


  諸位!世事成功決非偶然,必要平時努力。求生極樂同樣道理,那有臨命終「十念」即成。如果一生中,平平凡凡過了,虛度光陰,無顯著修持,到時業力勝過空願,自然招感來世「六道果報」。這樣誰誤你?其實自誤,並非我佛、菩薩不慈悲。如果你已「歸依三寶」,必要受持「五戒」,受持五戒是歸向三寶的實行,歸依而不受持五戒,等於假「優婆塞」、假「優婆夷」。所以說:歸依後,必要多聞,明法義後,量力盡心修持,今年比前年深行,來年比今年更圓滿。歸依後發心度己,三年後必要發心度眾生。一生中「盡形壽」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行。


  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時,『不起妄想』,『不失正念』。如果,我在十字路口,萬一被象馬撞倒而死亡,是否因此而墮落?」佛陀回答說:「不會墮落,因為你平時念佛,已經養成向佛的善習和條件,如果出事而死亡,還是會往生,你『念佛』業力非常強大,好比一棵大樹已經傾向西方,一旦砍倒,自然傾向西方。」


  往生西方極樂修因,到此告一段落,奉勸諸位大德,依法實修,往生才有希望,如果認為念佛即得往生,也要「老實念佛」和「老實守戒」。下面與你研究往生「兜率淨土」修因。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