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末法時期的過患

18.
無一可信是故起厭憎,
無一具義是故悲惆悵,
所欲時不我與堅決心;
恆念如斯三事得裨益。
我們經常把對我們友好的人當做朋友,把那些擋我們路的人視為敵人,但這些判斷相當不可靠。那些我們現在認為是朋友的人,將來可能輕易地變成敵人,反之亦然。從沒有一件事是完全固定不變而牢靠的。
輪迴中的種種事物,終將如水塘上的指劃般不留餘跡。這一生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奮鬥以求取成功與幸福,甚至工作到精疲力竭,也將毫無所獲,因為在我們跨入死亡門檻時,又能帶走什麼?
當我們投入一些計畫時,內心充滿著過去和未來的種種思緒,失去當下的念念分明;這樣要從情緒的羈絆中獲得自由,是非常困難的。總之,在這一生中即使想要實現所有計畫和想法的一半,也不夠時間去完成。認知到這一切毫無實義,並對今生所有的世俗活動感到嫌惡和疲憊,我們不就應該堅持修行佛法嗎?
從沒有人不死。即使是已證悟的覺者、釋迦牟尼佛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也示現肉身死亡以提醒眾生無常。即使是梵天(Brahma)、帝釋天(Indra)及其他輪迴中最高天界、壽命長達一劫的天人,也終究難逃一死,因為他們尙未根除煩惱障,必再投生下三道。試想我們擁有這個諸多不完美的脆弱人身,又該當如何?
如果你自以為了不起,稍有不適就發怒,那麼你絕不會是個真正的修行者。直到現在,我們都只想著自身的舒適、成功、家庭和朋友。無數累世以來,我們只想到自己的幸福;現在是開始想想什麼對他人最好的時候了。我們現今的喜悅或悲傷,正是過去世種下的果報,因此對苦樂存有希望和恐懼是毫無意義的。相較於無數眾生的福祉,自身的苦或樂根本不重要。所以,欣然接受痛苦以提醒自己輪迴的不完美,用它來激勵修行,並做為消解他人痛苦的時機。同樣地,用快樂去滋長你的力量,努力趨向證悟,並增長慈愛之心。
思惟這一切,悲哀、厭離和決心就會自然生起:目睹眾生的境況,你卻無能為力而傷悲;想到在墮落的輪迴裡持續漂流,就感到厭離;於是決心藉修習佛法來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