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 六根
書籍目錄
第一篇 末法時期的過患
第二篇 大乘佛法的見、修、行
〈轉化〉- 六根

〈轉化〉- 六根

Bg i1

  在密乘涵攝各種不同階段的無數教授中,其精華是視一切相為本尊身,所聽一切音聲為咒語,了知一切念頭為法身。以此方式將六根的認知、五毒煩惱和五蘊轉化為其對應的智慧,並了悟身、語、意即是金剛壇城、本淨的俱生壇城。

  色 


  心猶如虛空,沒有形體,必須透過身體才能從事各種行為,使我們走向輪迴或涅槃。即便在中陰階段,也有一個幻身使我們經歷從此生到下一生的各種不同階段。當心與身合一時,我們就能經由感官及其對應的意識來感知這個現象世界。這些感官意識的功能只是純粹認知其相應的對象——色、聲、香等,而不加任何東西。然而,心會在這些認知上多加著墨,如「這是美的」、「那是醜的」、「這可能會傷害我」、「那會帶給我快樂」等。


  這既非外在物體的形狀,也不是眼睛或視覺產生了這些主觀的闡釋導致業的累積,而是「心」的緣故。美的事物本身並不具備利益心的特質,醜的事物也沒有任何傷害心的天生力量。美與醜只是心的投射,外在物體本身並沒有能力使我們產生快樂或痛苦。例如,看到同一個人,有人覺得快樂,有人卻覺得痛苦,是「心」把這種特質加諸於感知到的物體上。


  如此,當客體與六根之一相遇時,便由第六識 —— 意識 —— 產生愉悅或嫌惡的認知。這種扭曲的認知乃是因執著所致,此即造成輪迴的基礎。倘若沒有執著,認知就會解脫為智慧,這便是涅槃純淨的體驗,在此境界中不再需要排拒愉悅的感受。為了離於執著,你應該練習了知一切境相為諸佛淨土,一切眾生為本尊。以此來看待事物,轉化你對世界的認知爲本淨,得以讓你了悟諸佛淨土的所有功德。


  當你仔細分析宇宙中各種無盡現象和一切眾生的本質,你會發現除了空性的相續外,再無餘物。誠謂:「空性的真理是萬物的真理。」事實上,是空性讓無盡的現象得以顯現出來。我們所感知到的現象界是空性任運的展現,是淨土,而一切男女眾生是觀世音和度母,此即密咒乘的根本教授。


  我們現在被美的事物吸引,排斥任何醜陋的東西:看到朋友就高興,看到不喜歡的人就生氣。這些主觀的反應都是由於心對客體的執著所產生。當我們連魔都可以看成是觀世音菩薩智慧的示現時,執著就能被清淨,再也沒有任何魔能干擾我們的生活或修行了。當我們視一切現象本然清淨,是本尊、咒語及智慧的化現時,一切的感官認知都可以當做修行之道。當我們把空性中生起的萬物看成是觀世音菩薩的顯現時,便證得了無盡清淨法界(expanse of infinite purity),不再對好壞染淨起分別: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朋友是觀世音,敵人也是觀世音,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


  當這種覺受生起時,小心不要抓住不放或感到驕傲。這廣大的清淨不是我們修行的產物,而是事物的真正本性。金礦中的黃金在與其他物質相混時,其本質從未改變,歷經提煉和鍛造的過程,只是讓它呈現原貌而已。同樣地,情器世間的萬物和眾生本來是空,現象不會被不淨觀所毀損,也不會因淨念而增長,真實本性一直不曾變異。


  如原頌所言,體驗一切外相為清淨的練習是生起次第的重點,這通常代表了對本尊的觀修。但如果你不能持住觀想的所有細節,那就把世界看成淨土、一切眾生皆具本尊自性就可以了。安住在此體悟中,持誦六字大明咒。


  聲 


  通常聽到讚美、好消息或美妙的音樂會帶給我們快樂;另一方面,當我們聽到對自己的批評、誣控、喜愛之人的壞消息或刺耳的噪音時,馬上就覺得沮喪或惱怒。不是各種聲音本身能製造出這種情緒,而是執著之心所致。菩薩明白心的本性是無生,視一切音聲都是咒音,不論其好壞;讚美不會使他感到驕傲,惡語也不能激起他的怒氣,只會增加他的忍耐與悲心。如果你一切音聲為咒音,好或壞的消息將無法干擾你,猶如風不能擾動山一般。事實上,當你聽到壞消息而生氣,只不過是讓自己痛苦罷了,既不能使亡者復生,也不能讓財物失而復得。


  一如萬象,聲音也是許多因緣和合的結果,並不能獨立存在。美妙的琴音端賴琴弦的合度,若是一根弦斷了或不調,彈出的音韻就不和諧、不悅耳。仔細深入檢驗任何音聲:天籟、風聲、雷聲、樹葉的颯颯聲、動物的呼嗥、人語、歌聲,都是組成音聲的基本元素,這些聲音的本性都是空性。


  種子字「阿」象徵無生本性,是一切音聲的根源,包含了智慧佛的精華。尤其自「阿」生起了六字大明咒。持誦此咒時,要了知一切聲音皆從空性生起,是諸佛之語 —— 咒語 —— 的無盡示現。若此,只是稍做念誦也將孕育成果。這是把一切音聲帶入修行道上的修持。


  一般的閒聊是貪執與瞋恨的表露,只會使妄念之輪旋轉地愈來愈快。但持誦咒語會保護你的心,引導你了悟語的智慧本性。所以一切時中持誦六字大明咒,直到它和呼吸合一為止。


  味 


  通常我們喜歡品嘗美好香甜的口味,而不喜歡任何苦澀酸腐、火辣刺鼻的味道。事實上,這只是心執著於美妙或噁心的味道。一旦心了悟這些特性是無生、不存在的,就能了知每種味道的清淨本性。於是飲食成為薈供 22 的智慧供,一種薈供的修行。


  透過薈供的修行,你將積聚功德,克服貪求飲食的習性,並避免落入不當的維生方式。當一切的執著解脫進入本然體性時,便是最殊勝的供養。


  觸 


  我們會分別絲的柔軟與麻的粗糙、瓷杯的平滑與荊棘的尖刺,但就如同其他感官的知覺,觸覺亦無異於白日夢。

  一旦你停止區別愉悅或不悅的觸感,讓它們保持在本質相同的空性之中,心就不再老是興奮或沮喪,這便是平等一味的證量,是把苦、樂皆融入修行道的最高修行。渴求輕柔的感覺,不能忍受粗礪的事物,只因執著使然。讓一切執著及嫌惡在空性中沈澱,佛行事業自會任運顯現。


  總之,執著於感官的認知使你徘徊於輪迴中,這也就是我們常被教導應放棄一切感官之愉的原因。如果你已經了悟如幻現象的空性,且眞正遠離執著,那麼你的一切感知都可用於修行道上,以積聚福慧資糧,使你的禪定覺受和證悟增上。無論你看、聞、嘗、聽或感覺到什麼,視它如清潭映月或天上明虹 —— 令人目眩神迷卻倏忽縹緲,無法掌握,不具任何實質。以此方式來看待萬物,你的概念絕不會被成見所凝滯或被執著所桎梏。


   


  心把經驗區分為主體與客體,先是認定「我」這個主體,然後有了「我所」的想法,開始執著於我的身體、我的心及我的名字。當我們對這三個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就愈來愈變得只關心自己的福祉。我們為求得舒適的一切努力,對生活中惱人情境的無法忍受,對苦樂、貧富、尊卑、毀譽的偏見,都源於「我」的概念。


  我們常被自我纏縛,鮮少顧及他人的幸福。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漠不關心就像老虎對吃草興趣缺缺。這完全與菩薩的行事背道而馳。自我真的只是念頭所捏造的;當你了悟到被執著的對象與執著之心兩者皆空時,便很容易明白他人與自己沒有分別。


  通常我們會傾注所有精力來照顧自己,菩薩則用於照顧他人。菩薩發現如果他投入地獄之火,即便只是幫助一個眾生,也會毫不猶豫地這麼做。八地 23 菩薩了悟輪迴與涅槃完全相同,這是勝義見。偉大的薩迦派祖師札巴・嘉岑尊者24(Jetsun Trakpa Gyaltsen)在禪觀中親見文殊菩薩,接受了著名的「遠離四種執著」教授。在末偈中,文殊菩薩說道:「若有執著,即非正見。寂天菩薩也說:「一切如虛空 —— 這是我必須證得的。」這是顯密共許的勝義見。


  我們必須了解空性見,然後體悟之,最後得證。輪迴與涅槃自空性中生起,亦融入空性中。即使當它們現起時,也從未真正離開空性。所以,若你了知一切現象本性為空,你將能妥善對應任何發生之事,不論經歷悲喜,都不會有任何執著。


  透過空性之眼來看待萬物,真假的二元概念只存在於彼此的對應中。唯有假存在,才有眞存在:倘若假為空,那眞亦為空。因此在空性見中,沒有任何真實的主張,無緣無執。當一位菩薩穩固地建立此見時,他對涅槃寂靜就沒有執著,因而能化現任何的形相來利益眾生。無論眾生迷失多深,他都有堅忍的信心使他能在無量劫中不斷幫助眾生。他的努力不是為了自己的證悟,而只是一心想幫助他人走向解脫。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