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堂課-思維眾⽣如⺟
第四堂課-思維眾⽣如⺟

第四堂課-思維眾⽣如⺟

Bg i53

  這部論典主要針對上⼠夫,也就是菩薩們⽽說。此論在深⼊解釋上⼠夫或菩薩道的時候,分為兩個部分來講解。⼀個是波羅蜜多乘,也就是經乘道,第⼆個則是密乘道。經乘道的菩薩修持在經乘道⽅⾯,⼜分為道的論述和果的論述兩部分。⾸先道的論述偈⽂是 ——

暇滿⼈⾝極難得,既得能辦⼈⽣利,
倘若今⽣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這個偈⽂講解何謂⽅便法,尤其是殊勝的(正)⽅便法。正⽅便分為「願菩提⼼」和「⾏菩提⼼」兩個部分。其中包括各⾃的發⼼⽅式和學處。底下是願菩提⼼的偈⽂ ——

對佛畫像等,及諸靈塔前,
以花⾹等物,盡所有供養。
亦以普賢⾏,所說七⽀供,
以⾄菩提藏,不退轉之⼼。
信仰三寶尊,雙膝著於地,
恭敬合掌已,先三遍皈依。


  ⾸先我們要積聚資糧,之後是皈依和發⼼。為了積聚資糧,要觀想皈依境,接著在皈依境的前⾯,陳設各種供品,例如花、⾹等等;經⽂中提到的七種供養,有三種說法,當中沒有任何⽭盾之處,⾏者可以按照⾃⼰習慣的⽅式去做。阿底峽尊者在《⾃釋》中說:「⾏者可依各⾃⼼意⽽作觀修。編註5


  平時,廣為⼈知的是〈普賢⾏願品〉的七⽀供養——「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及佛道。」除此之外,還有⼀些⼤師有不同的七⽀供養的⽅式,這裡不多做說明。


積聚資糧之後,接著要胡跪、合掌,然後做殊勝的皈依。由於三種殊勝―
⼀、時間殊勝:直到未成佛前都皈依;
⼆、意樂殊勝:具有⼤悲⼼;
三、對境殊勝:佛陀三⾝的⾃性(佛)、⼤乘教證⼆法(法)和登地的菩薩(僧);


  所以稱為殊勝的皈依,或⼤乘的皈依。皈依之後要修學三種⼼,來⽣起慈⼼和悲⼼;其中願菩提⼼和⾏菩提⼼的學處等正⾏,留到明天早上傳授菩薩戒的時候再講解。 為了能夠⽣起清淨圓滿的菩提⼼,要先積聚資糧。今早介紹過⼀般的皈依,然⽽當我們領受殊勝皈依時,⾃⼼需要有⼀種轉變。早上,已經給予各位⼀般的皈依戒,⾄於積聚資糧的部分,我們很有福氣,現在正位於殊勝的聖地,可以多做禮拜、繞塔、獻供等,相信各位應該都有這麼做,所以現在就不需要另外多做些什麼。

悲⼼,是菩提⼼的基礎

  菩提⼼的基礎,就是慈⼼和悲⼼,這是我們⾸先要具備的。菩提⼼的精髓是悲⼼,悲⼼就像是養育菩提⼼的⺟親⼀樣,因此我們⾸先要具備悲⼼。為了要⽣起圓滿的悲⼼,我們必須透過七重因果的次第來作觀修。七重因果教授即是知⺟、念恩、報恩、增上意樂、悅意慈、⼤悲⼼、菩提⼼等七重因果的次第觀修。


  ⾸先是知⺟ —— 觀修⼀切眾⽣都是具恩的⺟親,透過這樣的思維,培養我們的悲⼼。
  講到這裡,應該要深⼊探討⼀下輪迴這個主題,但是我想先說⼀下⺟親。知⺟的「⺟親」,代表慈悲和關愛的⼈,是⼀個象徵性的名詞,因此不⼀定只能觀修⺟親,你可以觀想⾃⼰最親愛的某位親⼈或朋友,接著你觀想⼀切眾⽣,也都曾經是⾃⼰最親愛的親⼈或朋友。


  佛教相信輪迴,在〈因明量論〉等論典中,透過許多理論來證明輪迴的存在。現在也有許多案例記載,⼀些⼈能夠清楚回憶過去⽣的事情,這些都值得我們多去關注與探討。


  這部論著中,知⺟是第⼀個功課,並且是以對我們恩德最⼤的⺟親,作為主要的觀想對象。因此我在這裡解釋的時候,按照這部論著的⽅式,當然就以⺟親為所緣來說明。但是這裡的知⺟,不⼀定必須是⺟親,如果⾃⼰和⺟親有很深的感情,當然可以這樣觀修,但是除了⺟親之外,還有跟⾃⼰很親的其他親⼈或好友,也都可以成為觀想的對象來修持。


  以我⾃⾝的經驗來說,打從娘胎裡出來,就受到⽗⺟的呵護與關愛,⾃⼰就像是⽗⺟⾝上的⼀塊⾁⼀樣。不僅如此,⽗⺟毫無吝惜地提供我們⾷物、財物、⾐服等⼀切所需。


  寒冷的時候,家鄉沒有暖氣設備,因此天氣⼀冷,孩⼦們就會鑽到⺟親的懷中,這是唯⼀的保暖⽅式 —— 暖氣就是⺟親的懷抱。睡覺的地⽅也是⺟親的懷抱,甚⾄糟糕⼀點來說,連廁所也是在⺟親的懷中呢!從⼩喝著⺟親的奶⽔⻑⼤,⺟親還會幫我們清理不淨物等等。總之,從⽗⺟的眼神到語氣,都散發出無盡的關愛,這是我們要清楚感受的。


  我們不只在嬰孩時期受到⽗⺟親的呵護,甚⾄⻑⼤變得跟犛⽜⼀樣壯時,⽗⺟親還是⼀樣給予我們照顧,⾃⼰捨不得⽤的東⻄,都會願意給予孩⼦們。總之,⽗⺟親給我們的關愛太多了。當然,這裡我講的是盡責的⽗⺟,因此各位不⽤起分別念。


  具恩的⽗⺟為了我們,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但是他們都⽢之如飴,他們的⼼中只有孩⼦。這樣的⽗⺟親,他們現在都⾝處在輪迴當中,不知所措,不能作主地受著各種⽣⽼病死的痛苦。透過這樣的思維,從內⼼⽣起難忍的悲⼼。


  有的⼈會懷疑,難道⼀切眾⽣都是具備恩德的⺟親嗎?換個⾓度來說,或許每個眾⽣也都曾經是我們的敵⼈,我們不是應該對他們⽣起瞋恨⼼嗎?這樣不也很合理嗎?這樣的想法是⾮常不恰當的,也並⾮實際的情況。從負⾯去想事情,對任何⼈都沒好處。從光明⾯想事情,可以⽣起悲⼼,觀修菩提⼼,修持解脫道,最後得到解脫的果位;從負⾯想事情,只會讓你傷⼼難過、⽣起瞋恨⼼,慢慢步⼊惡道去,所以我們必須捨棄負⾯的⼼態。


  什麼是修持佛法?就是幫助⾃⼰,得到益處。沒有好處的事情就應該捨棄,不是嗎?我們應該要理性、謹慎地思維 —— 什麼對我們有利,什麼對我們有害?然後正確地做取捨,這就是佛法的修持。我們還可以換個⾓度去想 —— 具恩⺟親變成了敵⼈,這個情況是誰造成的?事情⼀定有其因緣。之前談到⼀切具恩如⺟的眾⽣,對我們的恩德無⽐深重,對我們的關愛也是這麼的多,如果我們毫無感恩之⼼,反倒欺凌、搶奪眾⽣,甚⾄⾷⽤、凌虐那些動物,那麼,他們不成為敵⼈也不可能了,這是⾃⼰造成的惡果。


  ⼈類未出現的幾千萬年前,世界上存在著豐富的昆蟲和動物等⽣命,真正的主⼈應該是那些昆蟲和動物。但是現在⼈類統治著地球,恣意傷害、欺凌其他的⽣命。我想真的是三寶加持,或是⼈類⾛運吧!因為動物不會說話。如果動物會說話,他們⼀定會請律師向⼈類討回公道。⽽這場官司,⼈類⼀定會慘敗,因為我們實在做太多違背因果和不合理的事情,我們真的沒有任何理由或藉⼝。動物不會說話,並不代表⼼中沒有感受。我們其實⼼知肚明,牠們⼼中痛苦的吶喊,從未停歇。動物被送往屠宰場宰殺的場景,我們也歷歷在⽬。眾⽣想要離苦得樂的渴求,是那麼的清楚。


  根敦確佩⼤師曾說:「沒有眼睛的螞蟻,為求快樂⽽奔⾛;無腳的蚯蚓,也是為求安樂⽽蠕動著 —— 世間的⽣命,⼀個接續⼀個,都在追求快樂。」螞蟻有沒有眼睛我是沒有研究,無論如何,就算沒有眼睛的螞蟻,也是為了追求快樂⽽不斷努⼒;沒有腳的蚯蚓,也是為了得到快樂⽽努⼒爬⾏。從追求快樂、遠離痛苦的⾓度⽽⾔,所有眾⽣都是平等的。所以讓我們好好想想,⼀個⼈為什麼會成為我們的敵⼈?可能都是因為⾃⼰缺乏尊重和體諒所造成的。以上是第⼀個⽣起悲⼼的思維。


  再來想⼀想,如果⼀切如⺟眾⽣都具備智慧,就可以透過⾃⾝的智慧⽽離苦得樂。但是如⺟眾⽣因為愚癡,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離苦得樂;不僅如此,甚⾄顛倒地把痛苦的因,當成快樂的因,⽽把快樂的因,當成了痛苦的因,並因此造作不該造的惡,該⾏持的善法反⽽沒有去⾏持……我們應該觀想這些愚癡、顛倒的如⺟眾⽣,並⽣起悲⼼。


  再舉個例⼦做說明——⺟⿃為了養育⼩⿃,每天都會捕⾷各種昆蟲給⼩⿃吃。這不是⼀、兩次的⼯作,⽽是直到⼩⿃⻑⼤為⽌,都是以這種⽅式來餵養⼩⿃。這樣⾟勤的餵⾷,讓⿃媽媽造作了⾮常多的惡業,導致牠可能不只⼀⽣為⿃,或許多⽣多世都是如此。累積的罪業,讓牠與⾃⼰離苦得樂的暫時(⼈天善果)和究竟(成就佛道)的⽬標,越⾏越遠。


  就像這隻⺟⿃的例⼦,我們可以擴⼤去想所有的如⺟眾⽣。⼀個⺟親不僅要顧及⾃⼰的⽣活,也會因為照顧孩⼦⽽造作罪業,結果是在三界輪迴中流轉,無法出離。我們可以這樣想―造成⼀切眾⽣輪迴不已的根源是誰?不就是⾝為孩⼦的⾃⼰嗎?


  各種因緣相依相存,靠殺⽣⾏業⽽活的⼈,他們為什麼要殺⽣?因為這樣能夠賺錢,養家活⼝。為什麼這樣的⼯作能夠賺錢?因為有許多吃⾁、穿戴⽪飾的消費者。如果沒有這些消費者,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殺⽣⼯廠了。需要⾁品⽪飾的消費者越多,當地的屠宰場、⽪製飾品店也會越多。不能說所有的罪惡根源都源於⾃⼰,但從因緣相依相存的⾓度來說,我們也的確間接成為造作惡業的⼀份⼦。


  總⽽⾔之,如果你願意好好想想⾃他之間緊密的微妙關係,就會有所體會。⼀個孤僻、⾃我的⼈,當然不會有什麼感覺。我們應該體會眾⽣和⾃⼰是息息相關的,苦樂的感受也是相同的。有了這層體會,就會⽣起責任感,下次當你看到受苦的⼈,就不會再沈浸於⾃⼰的快樂當中,⽽會⾃願幫助他⼈。以上是第⼆個思維的⽅式。


  第三個思維⽅式,是想像如⺟的⼀切眾⽣不僅對於善惡愚癡顛倒,甚⾄到了瘋狂的地步。怎麼說瘋狂呢?意思是雖然⽗⼦、⺟⼥或親友之間有著很多難以忘懷的感情和恩惠,但是因為無明煩惱的障蔽,導致我們不再互相認識了。


  由於我們不再有覺知,看不清對⽅,誤以為是仇敵⽽互相傷害,重則相互殺害,輕則互相搶奪。⼀個⼼智成熟、平靜的⼈,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但是因為煩惱的驅使,讓我們都失⼼瘋狂了。


  平時對於⼀個瘋⼦的怪異⾏為,我們並不會⽣氣,因為我們知道他是瘋⼦,你會願意接受那些瘋狂的⾏為。就算被他打了⼀巴掌,也會說沒關係,因為他真的有問題;如果回他⼀掌,反⽽代表⾃⼰也瘋了。⼀個煩惱⼼重的⼈,就好像瘋了⼀樣, 也像是⼀個⾝患重症的⼈,完全無法控制⾃⼰。因此,我們⾃然會原諒他的⾏為,我們會願意忍辱和接受。


  舉例來說,如果有⼈拿棍⼦打你⼀棒,你會氣誰?你不會氣那根棍⼦,對不對?你不會對棍⼦說你幹嘛來打我⼀棒?通常氣的是打你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那根棍⼦是沒有⾃主性的,它是被拿著棍⼦的那個⼈所使⽤的。同樣,你也不應該對那個⼈⽣氣,因為那個⼈被貪、瞋、癡等煩惱的酒給灌醉,他失⼼瘋了。就算他不想這麼做,但受到煩惱的驅使⽽對我們造成傷害,所以我們應該原諒他,應該接受他。


  岡波巴⼤師曾說過:「如果你連取你性命的⼈都能安忍,那麼批評、搶奪財物與傷害⼜怎會讓你⼼煩呢?」這段話很重要,⼀個修持菩薩⾏的⼈,就算別⼈要傷害你的性命,你都應該忍辱⽽不該傷害他,更不⽤說別⼈對你謾罵、搶奪你的財物、或者對你造成任何傷害,那更應該忍辱!


  古代⻄藏贊普王時,是不是分得這麼清楚我並不知道,但是後來,藏地的⼀些上師和官員與漢地、蒙古等地的貴族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慢慢開始有地位⾼低、寶座⾼低的分別,甚⾄連座騎⾺匹頭上佩帶裝飾的多寡,都象徵著不同的地位;總之,各種名⽬可複雜了。有時候,只要⼀點點沒安排好,就會讓上師、主⼈氣到不⾏。當然,地位、裝飾有其重要性,但少了⼀點⼜怎樣呢?少了⼀點慈悲⼼、菩提⼼都沒怎麼在意,少了⼀點裝飾卻渾⾝不對勁,這真是很奇怪,不是嗎?


  ⼀個修持菩提⼼和慈悲⼼的⼈,⼼中都要想著眾⽣。有⼀句話說:「佛菩薩不會責罵內⼼有煩惱的⼈。」意思是那些被煩惱覆障所捆縛的眾⽣,佛菩薩是不會責罵、也不會捨棄他的。無論眾⽣做了多少錯誤的事情,佛菩薩都不會說:「你真糟糕,你不⾏,我不管你了,你⾛吧!」如果真這樣說,佛菩薩就是捨棄眾⽣了,佛菩薩絕對不會這麼做,⼀位登地的菩薩是不可能捨棄眾⽣的。


  我們應該好好反省⼀下,我們是追隨佛菩薩腳步⾏持的佛弟⼦,有時⾃⼰⾝邊,可能會有許多說了也不聽、總是在犯錯的⼈。在⼀些特殊的情況下,為了幫助對⽅,你會需要表現出⽣氣、指責的樣⼦,但是無論如何,⼼中都不應該帶有任何瞋恨之⼼;如果你⼼中有瞋恨之⼼,就是違背了菩薩的⾏持、違背了佛的⾏持,同時也違背了你的課誦、善⾏和你學習過的經典,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第四個觀修,是思維⺟親的痛苦。悲⼼是什麼?就是觀想眾⽣苦痛之⼼。⼼想:「如果眾⽣能夠出離痛苦,該有多好!」我們先不談三惡道的痛苦,因為我們沒看過地獄的樣⼦,也很難想像餓⻤道的情況。然⽽,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發⽣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各種景象,有些地⽅充滿戰爭、飢荒、疾病等等,實在和地獄沒什麼兩樣。當你看到這些景象,真的要⽣起⼤悲⼼。


  還有許多地⽅⾐⾷匱乏,也缺少各種醫療與醫藥。有些地⽅的⼈們,甚⾄連關愛他們的⽗⺟親,或者好的朋友都沒有。有些地⽅缺少了真正照顧⼈⺠的政府或機構,⼈⺠無依無靠,⽣命沒了希望。當你看到這些景象,請記得⾄少發⼀個善願,迴向祝福他們。


  平時我們都會看報紙、看新聞,內容充斥著戰爭、死亡、地震的內容。但是,我們似乎看多了,內⼼都⿇⽊了,不再有那種「喔,這是痛苦的事情啊!」的感覺,也沒有「他們跟⾃⼰⼀樣都是有⾎有⾁的⽣命,他們⾝亡了!」的感同⾝受,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那真的應該要反省⼀下了。


  菩提⼼是什麼?就是無論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利他。看報時也要利他,看電視時也是在利他,沒有⼀件事情不能幫助你增⻑菩提⼼。現代⼈,有些完全沒有觀修菩提⼼的經驗,當你勸他幫助別⼈的時候,他會很茫然,不知所措。這些⼈會說:「我想做些利益別⼈的事情,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有時想想,這實在很讓⼈驚訝,不是嗎?如果在古代,有⼈敢問⾺爾巴⼤師「我該怎麼幫助別⼈」的話,他可能會先吃幾棍⼦打了!


  利益眾⽣的⽅法可多了,不是嗎?直接的也好、間接的也好,你的⾝語意都可以利益別⼈。過去的祖師雖然住在偏僻的⼭林中,⾝體遠離塵囂,但是他們的⼼、他們的修持都是在利益眾⽣。


  所謂利益眾⽣,不⾒得是要⾝邊滿滿都是⼈,不是要舉辦⼀場超⼤型的灌頂,也不是準備幾⼤卡⾞的⾐服、⾷物、醫藥廣⼤布施,⽽且還在上⾯貼著⼤標語說:「我在利益眾⽣!」不是這樣的。當然,如果能夠做到如此廣⼤的利益也很好,我們應該隨喜和讚嘆,但是幫助別⼈,還有很多其他⽅法。


  曾經有⼈問洛惹巴⼤師:「請您告訴我⼀個即使⾝邊圍繞成千上百位弟⼦,也不會使其變多;⾝邊⼀個弟⼦也沒有,也不會使其變少的⼝訣。」⼤師回答說:「空性和悲⼼。」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某位上師⾝邊只有⼀個弟⼦,他還是可以⾏持廣⼤的利他事業,悲⼼和空性並不會因此⽽變少;同樣的,如果這位上師徒孫滿天下,也不會讓他的利他事業有所改變。


  只要⼼中具備⼤悲⼼,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利他。所以,不⼀定要有很廣⼤的信眾、很多的佛學中⼼或者廣⼤的僧團,無論任何情況他都可以利益眾⽣。⾏善的態度要像乞丐乞討⼀樣,⼀點⼀滴來累積。乞丐就算只拿到⼀分錢,也會⼼想:「哇〜我拿到錢了!」⽽感到滿⾜。同樣的今天如果只做了⼀點點的善⾏,你也應該感到滿⾜,並隨喜⾃⼰的善⾏,藉此⿎舞⾃⼰再接再厲。許多⼈⼀開始就想做超⼤的善⾏,得到極⼤的成果,他們把⾃⼰想成了億萬富翁,買個⾞⼦也要是寶⾺、勞斯萊斯等名⾞。


  這裡講到⼀個故事,可能是真實的故事。以前有⼀個很富有的⼈,他很想要告訴別⼈他很富有,但⼜不懂怎麼炫耀,所以就帶⼀些朋友出海,⼿中握著⼀把美⾦,然後⼀邊出海,⼀邊把錢拋散到空中,藉此炫耀他很有錢。


  當然,⾏善如果能做廣⼤的善⾏,當然很好,但是不要因為「善⼩⽽不為」,可以從⼩善逐漸開始做起。再⼩的善⾏,我們都不應該輕視,例如看到⼀位步履蹣跚的⽼先⽣或⽼太太⾟苦的要過⾺路,你過去扶他⼀把, 這樣也⽐較放⼼,不是嗎?善⾏就像是這樣。


  總⽽⾔之,佛菩薩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迴向是為了利他,就像《華嚴經》〈淨⾏品〉提到的⼀樣。但這不是要你變得做作,不是要你每⾛⼀步路,就煞有其事的念⼀段經⽂、修個儀軌或者結個⼿印,並不是這樣的,修⾏不是外在的形式,⽽是⼀種態度。不好的⾏為,⾃然需要加以改變,但是重點是改變⾃⼰的態度。當你有了正確的態度,不⼀定需要改變⽣活⽅式,你還是可以做同樣的事情,但這⼀切事情都會成為修⾏。


  《修⼼七要》提到「轉欲⾃穩重」,「轉欲」是指改變⾃⼰的觀念和態度,但還是要「⾃穩重」,意思是其他外在⾏為還是要保持⾃然,安份守⼰,穩定⽽安住,不要故意假裝特別虔誠、特別恭敬,也不要假裝成得道⾼僧或者⼤成就者,這樣只是成為了⼤騙⼦。


  夏瑪卻吉旺秋曾說:「說⾃⼰觀修慈悲⽽⽣起徵兆的沒幾個,說⾃⼰證悟得道的卻⼀⼤堆。」這的確就是現在修⾏⼈的寫照。很多⼈都愛說:「我⾒到本尊了!」或者說:「我得到什麼⻤神的成就加持了!」「我得到上師的授記了!」說得天花亂墜,但是卻沒什麼實際的修持。


  在座很多在家法友,平時⼯作也很⾟苦,有些⼈誤以為修⾏就是要丟下⾝邊的事情,本來擁有不錯的家庭,結果⼀修⾏,反⽽讓⽣活變得很糟糕。尤其是那些修持密乘的弟⼦,總喜歡帶⼀些奇怪的東⻄回家,像是⼈⾻唸珠、頭蓋⾻、或者吹奏⽤的⼤腿⾻等等。家⼈本來就不相信佛法,⾒到這些東⻄⼜更加反感,他們會想:「怎麼這個⼈⽼是帶各種⾻頭回家呢?是不是瘋了呀?」結果,本來和諧快樂的家庭,變得是⼀堆問題和紛爭。


  修⾏不是這樣的,有沒有⼤腿⾻並不是重點,其實真要找到標準的⼤腿⾻也很難。總之,如果⾃⼰的⽣活和家庭已經很和諧幸福,就應該保持下去。只是要在⾃⼰的⼯作和⽣活當中多加些什麼?是多⼀些好的觀念、正確的態度、使⼼向善。當你⼼善了,體現於外的⾏為,⾃然會越來越好。同時記得不要⾃私,總是要祝福別⼈、迴向眾⽣、利益眾⽣。能夠這樣做到,⽣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菩提道,都能幫助我們成就,都是在利益眾⽣。這樣的修⾏才會容易,不是嗎?以後也就不會再有「我要如何利他?」之類的問題出現了。


  接著,再談到下⼀個思維―痛苦的眾⽣不是⼀兩個,也不是⼀百個、⼀千個、⼀萬個,也不是只某限於個地區的⼈,⽽是有無量剎⼟處,即有無量的⺟親;有無量⺟親,就有無量的痛苦;有無量的痛苦,我們就需要觀修無量的悲⼼,這是很重要的。


  有時想想,改變真的不容易。當你試著要改變⼀個頑強眾⽣的⼼,由於無明太過深厚,要改變真的很不容易。例如在同⼀個辦公室裡共事的⼈,有的⼈就是很難溝通,腦筋很死,怎麼講都講不聽,跟誰都合不來,這會讓⼤家都很⾟苦,最後誰只要看到他的影⼦,就想趕快逃⾛。很多⼈的確是這樣,冥頑不化;知道是毒還要吃,知道是⽕還要跳,知道是惡還是要造的⼈,是很多的。


  但是,⼀個具有悲⼼的菩薩,就算遇到這樣的⼈,他還是不會退縮。就像經典形容⼀個菩薩具備著永不退縮的勇氣,他不畏時間的無量,不畏眾⽣的無邊,也不畏苦⾏的艱難。就算只是為了⼀個⽣命,菩薩會願意以千億劫的時間來度化他,就像是⼤成就者第⼆世法王 噶瑪巴希,有⼀種說法是,他是為了度化⼀個眾⽣⽽來的,就是為了度化霍爾(蒙古)的國王。


  這裡我想講⼀個重點,就是我們的⼼量真的要開闊,尤其⼀開始就要發⼤⼼、發⼤願會⽐較好,如果⼀開始只是⼩⼼⼩量,像是房間裡的⼀盞微弱⼩燈,這樣狹⼩的悲⼼,以後要擴⼤是⽐較難的。


  悲⼼的⼼量,應該要像虛空⼀般寬廣。將悲⼼⽐喻成虛空是有原因的,虛空不只是⼀個好聽的名詞⽽已,虛空藍天它是廣博無垠的,如果我們的悲⼼也能開展如虛空⼀般的話,那會是不⼀樣的境界。我以前有這樣⼀個想法,結果對⾃⼰開展悲⼼也很有幫助。這個想法是,如果悲⼼是從海底深處⽣出來的話,它會沒什麼⼒量,因為悲⼼這盞燈的光芒,會被⾼⼭或房⼦擋住。


  因此,發起悲⼼不是這樣的,那麼,要如何⽣起悲⼼呢?你要想像⾃⼰站在珠穆朗瑪峰峰頂上,⽣起⼤悲⼼,將這悲⼼的光芒普照出去,這樣不就全世界都照亮了嗎?我們的悲⼼是開闊的,⽽不是深藏於海底的,我們悲⼼的光芒應該照射到所有眾⽣。


  這裡有⼀個⽐喻,過去佛法在⻄藏,尤其是⼤乘法教在⻄藏弘揚的時候,⽼先⽣⽼太太都會⼀邊繞塔⼀邊祈請發願:「願⼀切如⺟眾⽣⼀起繞塔。」或者去朝⾒上師的時候,也會祈請發願:「願⼀切沒有機緣⾒到上師的眾⽣,都能⾒到上師。」這樣的願⼼是很好的。


  其實那時的藏族⼈⺠沒什麼學問,他們連地球是圓是⽅都不知道,可能還⼀直以為地球是⽅的。同樣世界上有多少國家也都不知道,或許可能聽說過美國,⽽最了解的則有可能是中國和印度,另外因為⻄⽅跟印度有些關係,所以也有可能知道什麼是⻄⽅。聽說他們也知道俄羅斯,甚⾄傳說未來會有俄羅斯⼈來,他們來的話會吃⼈⾁呢!


  現在聽起來還真可笑,因為藏⼈竟然以為俄羅斯就好像羅剎⼀樣。當然俄羅斯⼈絕對不會是羅剎。雖然藏⼈實在沒什麼⾒聞,但是,他們的⼼胸可是挺開闊的,他們會說只要有藍天的地⽅,就會有他們的⽗⺟親,就會有他們親愛的朋友,因此⾃⼰和他們都是苦樂與共,息息相關。藏⺠⼼中總是祝福⼤家能夠離苦、得樂。雖然他們不知道世界⻑什麼樣?但⼼願已經遍滿⼀切,這實在很神奇,不是嗎?


  我們常說⼗⽅⼀切世間,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中的⼀個⼩星球。如果將太陽系和整個星河、銀河來⽐較的話,太陽的⼤⼩只能算是顆微塵吧!星系團的數量,連科學家都算不出⼀個正確的數字來。因此宇宙的廣度真是超越我們的想像。藏⺠雖然沒有這些科學知識,但是,他們的慈⼼、悲⼼和祈願,卻是普緣⼀切眾⽣⽽發。以上這是⼀個段落。


  接下來第⼆個段落,是要做「觀想⺟親落⼊敵⼈之⼿」的修持。就像我之前提到的「眾⽣陷⼊敵⼈⼿中」,這是出⾃《莊嚴經論》當中⼗種⽣起悲⼼的⽅法之⼀。


  敵⼈指的是誰呢?真正的敵⼈是我們的我執、愚癡等三毒煩惱,這些煩惱敵,任何時候都不會可憐我們,不會放過也不會同情我們,總是傷害著我們。無始以來到現在,如⺟的眾⽣,在這些可惡的敵⼈⼿中,連⼀分鐘解脫喘息的時間都沒有……透過這樣的思維,⽽⽣起強烈的悲⼼。


  有時想想⾃⼰⾝邊那些多年相互關愛和照顧的⽼朋友,哪怕只是短暫的分離,都會感受到痛苦;如果再想想如⺟的眾⽣,相處時間更⻑,是無始以來就在⼀起的。所有這些親愛的⽗⺟或朋友,深陷三惡道當中,不⾃主的在輪迴中受苦,我們真的應該要⽣起悲⼼。


  總⽽⾔之,要⽣起這樣的悲⼼,先決條件是我們必須對⾃⼰有所了解,了解⾃⼰是如何在受苦,如何在輪迴中無法出離。有了深刻的體會,才有可能感同⾝受理解別⼈,進⽽幫助別⼈。


  如何觀修利他的關愛之⼼?其實任何⼀個⼈,甚⾄⽐較沒有智慧的⼀般眾⽣, 例如動物,牠們也有許多幫助別⼈的故事。我想說⼀個真實的故事。在中國,有⼀個廚師養了⼀條⺟狗。有⼀天在他的餐館外,發現另⼀條狗的屍體,他想既然狗都死了,就把牠煮來吃吧。廚師很關愛地將⼀些煮好的⾁分給⺟狗,沒想到⺟狗很反常,不但不吃,⽽且還⽣氣地對著廚師吠叫。


  此時⺟狗所⽣的四、五隻⼩狗跑來想要討⾁吃,⺟狗也都⼀⼀把⼩狗們趕⾛。但是到了最後,似乎沒辦法阻⽌⼤家吃⾁了,⺟狗只好舔⼀舔牠的⼩狗,留下眼淚,接著⾃⼰咬了⼀⼝⾁。沒想到,此時從⺟狗的眼睛、⽿朵流出⾎,當場就死了。廚師和他的朋友都嚇壞了,檢查之後才恍然⼤悟,原來⾁中是有毒的,⺟狗早已知道有毒,所以百般阻⽌⼤家去吃。


  之後,廚師為了感謝這隻⺟狗,把牠放置在⼀個特製的⼩棺材裡,並且舉⾏盛⼤莊嚴的葬禮,有⼀百多⼈參加,⼤家抬著棺⽊,把⺟狗安葬在⾃家後⾯的花園裡,據說當天天上還降下了吉祥的花⾬。三年後的某⼀天,⼀個墓園的管理⼈來找這位廚師,他聽說有這麼⼀隻了不起的狗,所以請求把⺟狗葬在他的墓園裡。廚師剛開始婉拒,覺得把狗葬在⼈的墓園裡不太妥當。但是墓園主⼈覺得這隻狗⽐⼈還了不起,在他的堅持之下,廚師應允了。墓園主⼈很⾼興,為⺟狗⽴碑,上頭刻有牠的故事,以及這隻⺟狗的樣⼦。


  這種故事現在很多,在座許多外國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但是因為現場有很多藏族僧眾可能沒聽過,所以我就多說了⼀些。課程快要結束了,結果我的故事卻越說越多……。


  總⽽⾔之,為了他⼈⽽捨棄⽣命,這就是⼤悲⼼的體現,連動物都能做到,反觀我們這些具備聰明才智的⼈類,其實更應該做到,不是嗎?但是,⼈類似乎聰明過頭了,在利慾薰⼼之下,我們總是朝著錯誤的⽅向⾏⾛。

噶瑪巴九百年,代表菩薩
不捨眾⽣的悲願從未間斷

  這⼀次的因緣很難得,我們能夠在聖地相聚,未來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沒有⼈知道。尤其,今年是第⼀世⼤寶法王 杜松虔巴誕⽣⾄今九百週年的紀念,更是殊勝難得。九百年代表了什麼?代表⼀個菩薩不捨眾⽣的慈⼼悲願從未間斷,我不是在說我⾃⼰,以前也和⼤家分享過第⼋世⼤寶法王⼀段⾃問⾃答的對話,平時我還以為⾃⼰滿謙虛的,但是這段話,讓我連謙虛都不敢了。


  當時第⼋世法王問⾃⼰:「你是噶瑪巴嗎?」他回答:「別說是噶瑪巴了,連投⽣為噶瑪巴眷屬中的⼀條狗,都是累⽣累世積福的果報!」所以我並不是在吹噓⾃⼰,也不是刻意抬⾼噶瑪巴,⽽是雪域⻄藏如同星⾠般眾多的祖師⼤德、成就者們,每⼀位都是我們隨時要憶念、感恩和尊重的。


  由於他們的⼤恩,讓迷茫於輪迴的我們能夠明辨善惡取捨,並且懂得解脫之法。⼀句話說:「過去上師的⾏誼傳記,是現在弟⼦修持的典範。」祖師們的傳記不是世俗的歷史故事,祖師們也不是世間上萬夫莫敵的⼈。祖師們的傳記,記述的都是他們如何幫助別⼈、利益眾⽣的事蹟,他們⼀⽣當中有著清淨的⾏持,並且總是能夠穿戴勇氣的鎧甲,⾯對各種內外的考驗和挫折,堅定利他的⼀貫⽬標。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和修持的地⽅。


  過去祖師的⾏持不僅存在於經典、書本當中,它們存在於哪裡?它們應該存在於我們每⼀個⼈的⼼中。當你的⼼中,能夠具備上師的⾏持時,你就是在持守與弘揚殊勝傳承的法脈,釋迦牟尼佛和祖師⼤德們的⼼意,才真正得以圓滿。佛陀為什麼要降⽣⼈間,弘揚佛法、建⽴僧團?因為佛陀的⼼意就是希望⼀切如⺟眾⽣過得越來越好,真正從痛苦中出離,並且得到究竟的、真實的快樂。


  無論是出家眾、在家眾,密乘⾏者、⼤乘⾏者,或者是在座前排的上師、後⾯清潔的義⼯們,我們都是在幫助眾⽣離苦得樂、得到究竟佛果,這是我們共同的⼼願和事業。希望⼤家⼀起努⼒來做!

授居⼠戒(五戒)

  接下來要給居士戒了,求授居士戒的法友請上來。明早我會給予大乘菩薩戒,接著明天下午就會圓滿這次的課程。剛剛登記的不是說只有五十位嗎?怎麼上來的人越來越多?請大家好好想清楚啊!現在是要給居士戒,不是給大家糌粑吃喔!這樣的話台上會站不下的,走上來的人要想清楚,是真正下定決心的喔!不能今天高興就受一點戒,到了明天什麼都忘了,這樣是不可以的。


(在法王帶領下,⼤眾唸誦「五戒」戒⽂。) 
  ⾸先是居⼠戒,五戒,要持守的戒律是什麼?
  第⼀不殺⽣
  第⼆不偷盜
  第三不邪淫
  第四不妄語
  第五不飲酒,包含任何有酒精,會讓你喝醉的飲品都不⾏。


  以上五戒,能夠全部領受,是很好的。如果不⾏,你可以選擇領受不殺⽣,或者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等等。領受⼀戒、兩戒或多戒都可以。但是,我在唸誦戒⽂的時候,還是會按順序唸出五戒的戒⽂,各位⼼中要想好,⾃⼰想要持守的是哪幾個戒律。


  戒條雖然不同,但持守的時間⻑短都是盡形壽,也就是⼀⽣當中都要持守。現在要領受五戒的在家眾們,請跟著唸誦,出家眾可以不⽤跟著唸——


 (法王帶領⼤家唸誦戒⽂)
祈求上師、戒師鑑知我,如同過去的聖者、阿羅漢們,他們⼀⽣中(盡形壽中),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會使⼈迷醉的酒品。同樣,我發願從今天起,在我⼀⽣之中,也要好好持守這些戒法。(唸誦三次)


  堪布補充:跟著法王唸完三次後,⼤家⼼中要想 —— 我已經得戒了。接著法王會說:「踏迎諾」(意思是:此即是儀軌),⼤家要回答:「雷梭」(意思是:善哉)


  現在請⼤家回到座位。各位要記得⾃⼰發了什麼願,要持守哪幾個戒律,例如不殺⽣,或者不偷盜等等。我在這邊就不多說了,請各位好好去思維,謝謝⼤家!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