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喜悅,⾏持菩提⼼
1
1
1

1
發願是好的,
如果義無反顧去實踐,
才能真正利益眾⽣。

(法王⾸先給予傳統四加⾏的⼝傳)
今天下午要給予的是「⾏菩提⼼戒」。
若常具餘七,別解脫律儀,
乃有菩薩律,善根餘⾮有。
七眾別解脫,如來所宣說,
梵⾏為最勝,是⽐丘律儀。
得授「⾏菩提⼼戒」所依或基礎是什麼?就是這個⼈⾸先要具備七種「別解脫戒」的任何⼀種。噶當派祖師說:「如果不斷除害他的基礎因(⼗惡),也就無法成就利他的基礎。」所以,先要具備斷惡的戒,因此說需要具備七種「別解脫戒」的其中⼀種。
另有智者說:「如果想要菩薩戒更加圓滿,⾸先需要別解脫戒」。然⽽⼀般領受「菩薩戒」,並不需要先具有「別解脫戒」。我想這當中並沒有⽭盾,因為兩種說法都提到先要斷除害他,才可能成就利他,並且⾄少需要具備「皈依戒」;昨天提到皈依法之後的學處,就是不害眾⽣,是同樣的意思。
當以菩薩地,戒品所說軌,
從具德相師,受持彼律儀。
有關⼤乘「菩薩戒」的戒律學處,在不同的經典當中有不同的說法,這部分之後會再解說。「從具德上師,受持彼律儀」,這裡說要依靠具備德相的⽼師,接受菩薩戒。
善巧律儀軌,⾃安住律儀,
堪傳律具悲,當知是良師。
具德上師需要具備什麼德⾏呢?他要善巧通達菩薩律儀的儀軌;不僅是⽂字上的領會⽽已,接著說「⾃安住律儀」,意思是⾃⼰要具備戒律。「堪傳律具悲」是指上師具備悲⼼,⼈品善良。
若努⼒尋求,不得如是師,
當宣說其餘,受律儀軌則。
這裡提到有⼆種得戒的傳統,就是依師或不依師兩種。例如「別解脫戒」的儀軌,⼤部分都是需要依靠戒師⽽得戒的,也就是要在規定⼈數的戒律師或者⽐丘僧眾之前領受。但是,到了「⼤乘戒」時提到,能依⽌⼀位上師當然最好;如果不⾏,可以依靠律儀⾃⼰領受。
如昔妙吉祥,為虛空王時,
所發菩提⼼,如妙祥莊嚴。
《妙吉祥莊嚴佛⼟經》收錄在《⼤寶積經》當中。虛空王在藏⽂是「阿班讓雜」,可以指虛空,或者指⼀個地名。總之,過去妙吉祥曾經投⽣為虛空王的時候,在⿓王⾳⾜如來前,⾃⼰唸誦戒軌⽽領受了「菩薩戒」,所以是有這樣不依上師得戒的傳統。
佛⼟經所說,如是此當書,
於諸依怙前,發⼤菩提⼼;
請⼀切眾⽣,度彼出⽣死,
損害⼼忿⼼,慳吝與嫉妒,
從今⾄證道,此等終不起;
當修⾏梵⾏,當斷罪及欲,
愛樂戒律儀,當隨諸佛學;
不樂為⾃⼰,速得⼤菩提,
為⼀有情因,住到最後際;
當嚴淨無量,不思議佛⼟,
受持於名號,及住⼗⽅界;
我之⾝語業,⼀切使清淨,
意業亦清淨,不作不善業;
⾃⾝語⼼清淨因,謂住⾏⼼體律儀,
由善學習三戒學,於三戒學起敬重;
如是勤清淨,菩薩諸律儀,
便當能圓滿,⼤菩提資糧。
這⼀部分,就是領受「⾏菩提⼼戒」的儀軌;可以依⽌上師,或者不依上師⽽得。
菩薩戒條數⽬,
經論各有不同說法
「菩薩戒」的戒條數⽬,經論中有許多不同說法,例如《深密善巧⽅便經》、《虛空藏經》是⼀種說法,在屬於論典的《菩薩地》的戒律品⼜有另⼀種說法;這部論在藏地被認為是無著菩薩所撰寫,漢地則認為是彌勒菩薩的著作。雖然戒 條有些差異,但是智者們認為,戒條互相融攝,因此沒有⽭盾。智者們解釋說,這是因為弟⼦根器不同,⽽有不同的戒條。
例如上根器的弟⼦有⼗⼋條根本墮罪,中根器弟⼦有四條,下根器弟⼦則有⼀條。漢地的戒法,主要依據由鳩摩羅什⼤師所翻譯的《梵網經》,當中提到「菩薩戒」的⼗種根本墮罪。《菩薩地》的戒律品在漢地有許多譯本。另外在《優婆離尊者請問經》,佛陀特別提到在家眾的「菩薩戒」,這在藏⽂當中沒有,但漢⽂當中有,其中提到六種根本墮罪。不同的經典或論典都有各⾃的「菩薩戒」戒條。
漢傳佛教弘傳最廣的「菩薩戒」戒條,是出⾃於《梵網經》。之後⼜以唯識,也就是瑜伽⾏派的戒律傳承為主;⻄藏也分為中觀跟唯識的不同「菩薩戒」傳承。譬如說薩迦派的⼤師,還有其他傳承的上師們,他們有的是傳承⾄唯識宗,有的是中觀宗。在噶當派也有這樣不同的分法。總之漢傳佛教中,唯識瑜伽⾏派的菩薩戒條,和《菩薩地》戒律品所談到的戒法是⼀樣的。
漢傳佛教針對持戒的⽅式有⼀種說法,就是⼀個初學者,應該先學習《菩薩地》戒律品的戒法,接著再深⼊學習《梵網經》中的菩薩戒法;這種學習次第,也是不錯的。
因此,之前提到了藏傳佛教當中,有分唯識和中觀不同傳承的「菩薩戒」;還有依照弟⼦根器不同的「菩薩戒」。總⾔之,所有戒法都應該學習,但是我們要依照⾃⼰的情況學習。「菩薩戒」的修學,⽐較沒有那麼嚴格,當然,我們受戒之前先要學戒,了解「菩薩戒」的功德利益,並且看看「菩薩戒」的戒條是什麼,⾃⼰能否持守;能守持的,就盡⼒先去持守,逐漸修學、持守更上層的戒法學處。
修持「菩薩戒」,
不造⼗⼋種墮罪
⼀般最普遍流傳的說法,就是「菩薩戒」的⼗⼋種墮罪,這是從《⽅便經》、《菩薩地》和《虛空藏經》歸納⽽成。想要領受「菩薩戒」的法友,希望將來可以好好了解這菩薩的⼗⼋個戒條:
第⼀個墮罪:為了得到名聞利養⽽⾃讚毀他。
第⼆個墮罪:因為吝嗇⽽不肯給予他⼈佛法,或者是財寶。
第三個墮罪:不肯原諒別⼈,不肯接受別⼈懺悔,對別⼈過錯懷恨在⼼。
第四個墮罪:捨棄⼤乘法。
第五個墮罪:搶奪三寶財物,意思是搶奪佔有那些供養三寶的財物。
第六個墮罪:捨棄正法,也就是謗法。
第七個墮罪:傷害僧眾。
第⼋個墮罪:造作五無間罪。
第九個墮罪:⽣起邪⾒,最主要就是毀謗因果。
第⼗個墮罪:毀壞國家、城鎮等等,這種是國王與⼤⾂容易犯的墮罪。
第⼗⼀個墮罪:對於不適合聽聞空性的⼈,向他們講說空性法。
第⼗⼆個墮罪:令⼈毀退無上道,意思是對於⼀個正在尋求菩提果位的⼈,你告訴他說:「啊,你不需要去這麼做,這樣太⾟苦了,你要花很多劫的時間修持…」等等,讓他放棄追求菩提佛的果位,使他退失了信⼼跟道⼼。
第⼗三個墮罪:讓別⼈捨棄「別解脫戒」,譬如跟⼀個⼆乘的⾏者說:「啊,『別解脫戒』不會帶領你證悟佛果的。」
第⼗四個墮罪:輕視⼆乘,意思是刻意去輕視那些持有⼆乘⾒解並且修持⼆乘法的⼈。
第⼗五個墮罪:欺騙別⼈說⾃⼰證悟了空性,妄說⾃⼰證悟了空性。
第⼗六個墮罪:⼜是提到侵佔僧眾的東⻄,但和第五條有些不同,這裡是說將供養在⼭上閉關實修者的財物,⽤在聞思的佛學院當中,這也是犯戒的。
第⼗七個墮罪:刻意傷害僧眾,制定對他們不利的法律或規矩。
第⼗⼋個墮罪:捨棄「菩提⼼」,和捨棄眾⽣的意思⼀樣。
以上就是菩薩的⼗⼋種根本墮罪。⾄於我們要如何持守?如何謹慎不違犯?希望各位以後有機會多去讀誦,多去了解⽽修持,我在這裡也沒有辦法講得太細。
接著要給予的是「菩薩戒」,也就是「⾏菩提⼼戒」。如同之前所說,我們可以僅僅是發願,這種發願也是很好的,然⽽僅僅發願,有的時候還不夠;無量的佛菩薩們為了眾⽣都在發願,但是這樣的願無法產⽣實際的利益。因此,我們要讓如此難得、殊勝的願望得以實現。如何讓它實現呢?你必須以實際的⾏動讓它實現,這個就是「⾏菩提⼼」的意思。《⼊菩薩⾏論》說:「欲⾏與趣⾏,差別易了知,願⾏次第別,智者應當知。」就好像你發願想要前往菩提迦耶,這是「願菩提⼼」;⽽你真正踏上了旅程,朝那個⽅向開始⾏⾛,這就是「⾏菩提⼼」。
由於我們隨時⼝中都會唸誦「願眾⽣得到快樂和快樂的因」,因此,當我們有機會利益別⼈的時候,就會⼼⽢情願。所以,我們應該以真正的⾏動,例如六度、四攝法的⾏持去幫助別⼈。
例如環保,也是六度的⼀種修持。創古仁波切曾在第⼀屆環保會議上提到:「環境保護,它是⼀種具備善巧的⽅法,是屬於⼗度當中的⽅便度。為什麼環保是善巧的⽅便法呢?有時我們放⽣,不論是幾百、幾千或者上萬⽣命,然⽽如果你能夠好好地保護、愛護環境,就能救護更多的⽣命。好⽐在藏地,或者在座很多是喜⾺拉雅地區的⼈⺠,如果你們都能夠愛護環境,守護⼭林,保護河川源頭的清淨,保護不讓雪⼭溶化,其實你就是在利益雅魯藏布江等河流當中無量的⽣命,更廣⼀點,也就是在利益所有河川流過地⽅的⽣命。」因此實際的⾏動⾮常重要。
真正菩薩⾏,善⼩也不放棄
有時唸⼀唸「願⼀切眾⽣具樂及樂因」這句話,已經變得是⼀種安慰⾃⼰的⽅式,就好像覺得⾃⼰沒什麼⽤⽽感到壓⼒時,唸唸這句話,壓⼒就能舒緩⼀下。這樣做是沒有⽤的,你必須去實踐利他才⾏。
剛開始,我們的確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圓滿的「菩薩⾏」。譬如說能夠將⾃⼰的頭、⽬、⼿、⾜布施出去,我們當然做不到;其實初學者也不被允許這麼做。經典中說,如果你要布施⼿⾜,需要圓滿具備很多條件,例如發⼼圓滿,時間跟地點等等也都要圓滿才⾏,不是⾺上就能給的。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中,布施了他的眼睛,但他有能⼒⼀說真實語,⼜出⽣新眼睛。你必須有這樣的能⼒才可以做布施,不然給了⼜後悔,善功德也會毀壞;因為失去了眼睛,沒辦法繼續修持,之後如果還後悔,那麼這個善業也浪費了,還不如⽤你健康的眼睛多做⼀些善⾏。
因此,真正的「菩薩⾏」,不在於做得有多⼤、多了不起,⽽是應該不放棄任何微⼩、簡單的善⾏,把握這些「菩薩⾏」開始去做,也會⽐較有希望完成。希望⼤家這樣去思維。
再次的提醒⼤家,我們這次是在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佛陀圓寂前曾說:「沒有辦法親眼⾒到我,或者聽聞我說法的⼈,如果能夠前往我過去成道、弘法的地⽅,或在有我舍利的地⽅祈請發願,就跟⾒到我是沒有差別的。」今天,其實我們都⼀同⾒到了佛陀,只要我們具備信⼼,就跟親⾒到佛陀是⼀樣的。
如果虔誠⼼不夠,那麼就算頭上有頂髻、⾜底有法輪的佛陀來到你的⾯前,也無法調伏我們的⼼;不僅如此,我們還可能成為像提婆達多⼀樣毀謗或者傷害佛陀的⼈,或是變成提婆達多的朋黨。宗喀巴⼤師的弟⼦間阿⽡曾說:「我們的業⼒實在太重,但是能把上師看成是個⼈,就已經不錯了;竟然沒有把上師看成是狗或驢⼦,實在是稀奇喔。」
三⾨恭敬,受持「⾏菩提⼼戒」
我們要知福惜福,好好把握現在幸福快樂的時光,然⽽不僅是沉浸於這樣暫時的快樂,更要讓這個善因緣,成為帶給你究竟喜樂的因。我相信在這樣的聖地,⼀點⼩⼩的善⾏,都能圓滿很多的功德。
因此,想要領受「⾏菩提⼼戒」的⼈,請⼤家⾝體保持恭敬的姿勢,譬如說胡跪、合掌,語⾔上也跟著唸誦,同時⼼上具備恭敬之⼼。所謂⼼的恭敬,是指思維具備善巧⽅便的佛陀,感念他的恩德,同時也要感念菩薩們為了眾⽣,以⼤悲⼼不辭⾟勞的利益我們,這些都是要感恩的。帶著這樣感恩的⼼然後跟著唸誦戒⽂。
如果沒辦法胡跪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念恭敬⼼。這時候不⽤想太多,例如「我做不到」、「我無法承擔」等等,下定決⼼就去做,能成⾃然就會成的。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樣,不可能⼀開始就熟悉或精通,每個⼈都⼀樣,⾃⼰⽤⾛的,別⼈也是⽤⾛的。總之要⽤⼼,盡⼒就好。其實佛菩薩們剛開始也跟我們⼀樣,是⼀介凡夫,然⽽,他們具備勇氣、信⼼,因此能夠有所成就。所以,現在我們要發起勇猛⼼,勇於承擔,將來就能和佛菩薩⼀樣的。
⼀切上師,佛陀與菩薩,請鑑知我。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
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我發菩提⼼,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剛剛唸了第⼀遍,接著是唸第⼆遍。不好意思讓你們跪太久,所以我不講太多。總之,以前我在⻄藏的時候,不會常⽣氣,但也不是完全不會⽣氣,因為我還是個⼈嘛,如果是⼀個完全不會⽣氣的⼈,那可是個怪⼈了。所以,我在⻄藏的時候,偶爾還是會⽣氣的。來到印度之後,周圍的環境更複雜,發覺⾃⼰變得很容易⽣氣,⼀點點不如意,就會⽣氣。我覺得這真是不好,每次⽣氣之後,都很後悔。雖然這麼想,但之後碰到⼀些不歡喜的事,⼜會⽣氣。
隨喜不動佛,不對有情起嗔⼼
之後,我開始專注於不動佛(亦名無嗔佛)法⾨的學習和研讀,《不動佛國經》記載,無量過去劫中,⼤⽬佛出世。當時的⼀位⽐丘問佛陀說:「什麼法⾨是⽣起『菩提⼼』最重要的⽅法?」佛陀說是不動佛的法⾨,因為這是⼀個無嗔的法⾨。所以,當時那位⽐丘就發願——從今天起直⾄未成佛前,我對眾⽣都不起嗔⼼。當他發完這個願望之後,經典記載,在他⾝邊的⽐丘眾讚嘆他的發⼼,並且稱他為無嗔。同時,⼤⽬佛也授記這位⽐丘,從有學道直到證得無學的果位前,都得名為無嗔(不動)。
讀到這段記載,我很感動,這位⽐丘真是了不起,他不是發願幾天、幾個⽉,甚⾄不是⼀⽣中無嗔,他發的願是未成佛前都不⽣氣呢!就我個⼈來說,來⽣也不曉得會投⽣到哪去,但⾄少可以在今⽣當中,發願不要⽣氣;看看那位⽐丘,他是發願未成佛前都不⽣氣,我們短暫的⼀⽣當中,更應該好好發願,也更可能做到。所以當時我就這樣發了願,未死之前,我都不要⽣氣。⼆、三年之後,似乎也真的沒怎麼⽣氣,但是未來如果⽣氣,那就不好了。
勇敢發⼤願,每天憶持所發願
時候我覺得,我們發了太多的願望和誓⾔,最後都忘了發過什麼誓⾔。所以我想到⼀個⽅法,找⼀台錄⾳機,把⾃⼰的願錄下來存證。它有⾃動播放功能,只要你快犯錯、⽣氣的時候,它就會⾃動播放以前所發的願。如果有這種錄⾳機,真是太好了。但是當然不會有這樣的機器,所以每天我都會再次地發願,⼀再提醒⾃⼰的願望,⻑時間、不斷地提醒⾃⼰,養成習慣後,我發覺還真的有些⽤處。過去的佛菩薩們,他們也是這樣⼦慢慢薰習跟學習,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不要害怕發願,甚⾄要有勇氣發⼤願,例如 隆堆喇嘛仁波切就曾說過,我們要發「我今天就要成佛」的願。
總之,我們現在也要具備這種⼤的勇氣,發願過去、現在、未來的佛菩薩所沒有調伏的眾⽣們,我要度脫他們,也不說太遠,就像跟⾃⼰有緣的⽗⺟、親⼈、朋友,我發願要成為能夠引領他們解脫的舵⼿,帶領他們出離輪迴、痛苦的⼤海。跟著唸:
⼀切上師,佛陀與菩薩,請鑑知我。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
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我發菩提⼼,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這是唸完了第⼆遍。接著要唸第三遍。⼀唸完第三遍的時候,⼼中要想⾃⼰得到菩薩戒了。
我們沒有⼈喜歡煩惱,也都不喜歡⽣氣、嫉妒,但是僅僅嘴上說不喜歡它也沒⽤啊,你必須要充實⾃⼰,讓⾃⼰有些⼒量才⾏。所以現在,當我們發起「菩提⼼」,⼼中已經具備了⼀個有⼒量的東⻄,就是「菩提⼼」珍寶,它是你最⼤的救護,能夠幫助你出離痛苦,同時也是最能夠利他的珍寶。現在你⼼中要想——我具備了這樣的「菩提⼼」珍寶。
⼀切上師,佛陀與菩薩,請鑑知我。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
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我發菩提⼼,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家請坐。⽣起「⾏菩提⼼」之後,接著是要⽣起歡喜。⾸先因為⾃⼰得到這麼⼤的珍寶⽽歡喜,同時,也為其他眾⽣⽽歡喜,因為藉由「菩提⼼」的⽣起,我們將⼀切眾⽣視為朋友和親⼈。
學習菩薩戒,可依個⼈情況調適
領受「⾏菩提⼼戒」之後,接著應該學戒。就像之前提到過,從《菩薩地》、《⽅便經》或者《虛空藏經》中歸納⽽成菩薩的⼗⼋種墮罪,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說法,所以⼤家要看到⾃⼰的情況去持守,按照⾃⼰的能⼒是什麼意思呢?譬如四種根本墮罪,以漢傳佛教來說,⼀開始學習「菩薩戒」的時候,有很多典籍可以學習,⼤概有五、六種,可依據⾃⼰的情況去學習,然後看要持守什麼戒法。
「菩薩戒」跟「別解脫戒」不太⼀樣。「別解脫戒」,主要是為了⼀⽣中得到阿羅漢果位。⽽「菩薩戒」的持守時間,是直到未成佛前都要持守,所以「菩薩戒」是不可以太封閉的,或者說太嚴苛的,換句話說,「菩薩戒」是⽐較寬容的戒法。所以戒律中提到,就算違犯了「菩薩戒」的根本墮罪,只要「願菩提⼼」沒有捨棄的話,你還是可以再次領受「菩薩戒」。但是「別解脫戒」就沒有這樣的開許。「菩薩戒」是以⼤悲⼼為主,是⼀個⽅便善巧的戒法。相信⼤家只要盡⼒,都是可以做到的。
⽌觀禪修
禪定所得神通,是利他的⽅便
福智為⾃性,資糧圓滿因,
⼀切佛共許,為引發神通;
如⿃未⽣翼,不能騰虛空,
若離神通⼒,不能利有情;
這裡提到,如果沒有神通,你就沒有辦法⽅便善巧地利益眾⽣。我之前提到過,因為不具備神通,可能就沒有辦法真正知道別⼈的需要,所以我們需要更加關⼼,更加謹慎、認真的去⾯對眾⽣的問題,不然,或許不僅沒有利益眾⽣,反⽽會傷害到眾⽣。我也盡⼒去認真⾯對眾⽣的問題,但總覺得做得不夠,似乎只是做做樣⼦⽽已,並沒有真正能夠做到「菩薩⾏」,但是我想各位是能夠做到的;當然如果各位有神通的話,請你⽤神通去利益眾⽣,因為你可以很容易知道對⽅需要什麼,知道別⼈的問題,知道別⼈的苦樂⽽幫助他。
具通者⽇夜,所修諸福德,
諸離神通者,百⽣不能集;
如果於神通得到⾃在,可以⾶騰往來於各種淨⼟等等,總之⼀個菩薩能夠有很多這種特殊的能⼒,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
若欲速圓滿,⼤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成⾮懈怠;
若未成就⽌,不能起神通,
為修成⽌故,應數數策勵。
這裡說依靠九次第定,或者⽌的禪修⽽⽣禪定。⼤⼿印禪法當中也提到很多能夠成就神通的⽌的⽅法,同樣在密乘當中也有許多不同的⽅法。
觀的禪修 —— 看著⾃⼰的⼼,
恢復本來的寂靜
⽌⽀若失壞,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亦不能得定;
故當善安住,定資糧品中,
所說諸⽀分,於隨⼀所緣,
意安住於善,瑜伽若成⽌,神通亦當成。
《定資糧品》是阿底峽尊者的某⼀位上師所寫的。
「⽌」的意思就是讓⼼靜下來。⼀般⼈會說:「哦,讓⼼靜下來很困難。」然⽽真的是因為太難⽽不知道如何禪修呢?還是因為太簡單⽽不知道如何禪修呢?⼀位弟⼦曾經這樣問過⼀位禪師,這位禪師就說:「啊,就是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不知道如何禪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的本質都是寂靜、⾃然無造作的。但是,因為我們太習慣散亂於造作、各種不⾃然的煩惱跟妄念當中,所以沒有辦法回到原本寂⽌的⾃性。因此當你聽到「放鬆」時,反⽽會覺得更加「緊繃」。
就像我⾃⼰不常笑。⼀些團體來⾒我要照相的時候,都會說 cheese,露出⽛⿒就像在笑⼀樣了。但是因為平時不習慣笑,所以⼀照相要說 cheese 的時候笑容就會很僵硬,反⽽更難看。其實笑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嗎?但是對我來說卻是⼀件挺難的事。所以其實禪修它是⼀件簡單的事,因為那就是你的本能,就是放輕鬆,⾃然、平靜就好。⼼不過於外散,也不過於向內緊繃;有時候太刻意禪修,就像把⼀顆球⽤⼒往⽔下按壓⼀樣,結果卻反彈得更⾼,不如把球靜靜地放在那兒。我們的念頭就像那顆球,你不要太⽤⼒去壓抑它,當然也不是完全昏沉沒有覺知,這樣也不⾏。是要帶著清晰的覺知,覺知你的念頭,放輕鬆,這樣⼦,就是⽌的禪修。
觀的禪修 —— 顯空雙運,
同時看清顯相與實相
離慧度瑜伽,不能盡諸障,
為無餘斷除,煩惱所知障,故應具⽅便;
修慧度瑜伽,般若離⽅便,
⽅便離般若,俱說為繫縛;
故⼆不應離,何慧何⽅便,
為除諸疑故,當明諸⽅便;
與般若差別,除般若度外,
施波羅蜜等,⼀切善資糧;
佛說為⽅便,苦修⽅便⼒,
⾃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
⾮單修無我,遍達蘊界處,
皆悉無有⽣,了知⾃性空;
說名為般若,有則⽣⾮理,
無亦如花空,俱則犯俱過;
故俱亦不⽣,諸法不⾃⽣,
亦⾮他及共,亦⾮無因⽣;
故無體⾃性,⼜⼀切諸法,
⽤⼀異觀察,⾃性不可得;
定知無⾃性,七⼗空性理,
及本中論等,亦成⽴諸法;
⾃性之空性,由恐⽂太繁,
故此不廣說,僅就已成宗;
為修故⽽說,故無餘諸法,
⾃性不可得,所有修無我;
即是修般若,以慧觀諸法,
都不⾒⾃性,亦了彼慧性;
無分別修彼,三有分別⽣,
分別為體性,故斷諸分別;
是最勝涅槃,如世尊說云,
分別⼤無明,能墮⽣死海,
住無分別定,無分別如空;
⼊無分別陀羅尼亦云,
佛⼦於此法,若思無分別,
越分別險阻,漸得無分別;
由聖教正理,定解⼀切法,
無⽣無⾃性,當修無分別;
如是修真性,漸得暖等已,
當得極喜等,佛菩提⾮遙。
這⼀段都在講「觀禪」。由於觀禪跟空性密不可分,所以要談到空性了。然⽽我⾃⼰對空性,也無法講得透徹;過去的中觀、唯識的⼤師們,互相之間有著豐富的論辯和著作,我能夠講出的,只是⽪⽑⽽已。但是,既然講到這個部分,還是需要簡略的說⼀說。
顯相本⾝,就是空性
在《洽切國王教誡經》中,佛陀對名為洽切的國王教誡道:「為何內外⼀切法,捨本不能得空性?」意思是我們不可能捨棄有法本⾝⽽找到法性、空性,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捨棄僅是顯相,⽽尋得空性。
佛陀接著說明:「顯相即為空性故。」意思是,顯現的當下就是空性,空性並不是藉由理智分析或觀察⽽造成的。⽐如說⼀個瓶⼦,有些⼈以為瓶⼦實有存在,卻⼜不滿⾜於這個情況,覺得它的背後⼀定有什麼其他東⻄存在,所以藉由分析觀察,發現原來所謂的瓶⼦,只是「寬肚、能裝⽔、具有功⽤」的⼀個事物⽽已,他們誤以為——瓶⼦未經觀察時,是實有存在的,透過觀察後,就成為了空性;事實並⾮如此,⽽是瓶⼦顯現本⾝就是空性,這即是《⼼經》所說「⾊即是空,空即是⾊」的道理。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在螢幕當中看到⾃⼰的畫⾯,你會覺得那就是你。但是你真的在螢幕裡⾯嗎?並沒有。但這是否就完全沒有呢?也不是,因為你的影像的確清晰地顯現在螢幕中,它是由各種器材因緣和合⽽成的。所以說「似現⾮有故無⽣」,我們經驗到的各種相似的顯現,並沒有任何真實性,其本質就是無⽣。然⽽因為我們⻑久以來的薰習,不斷的告訴⾃⼰,那是真實的⾃⼰,結果你就誤以為這些假名安⽴的幻境,是真實存在。
雖然事物的本質是空性,但並不代表它就沒有顯現,它還是有「僅是顯現」的顯相,因為因緣和合的時候,就會顯現,如同經典中說——沒有⼀個法,不是緣起法;雖然顯相是如此清晰,能夠被看⾒、被感知,但是它的本質卻是空性。
透過邏輯思維分析,我們了解瓶⼦並不實有存在,但這不會讓瓶⼦變成什麼都沒有,空空⼀⽚;如果什麼都沒有,和兔⾓⼀樣,那就沒意義了。因此,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是有深刻的涵義。
我們⼀⽣當中,會經驗很多現象,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它會顯現,還有它顯現的原因跟⽅式是什麼。我們慣性的認為只要是有,它就是真實存在的。藉由空性的觀修,能夠幫助我們清楚認知到,顯相之所以能夠顯現,就是因為它的本質是空性,因為空性,所以能夠展現出各種的相貌。若能了解顯現無謬和空性無⽣的顯空雙運義理,就是正確的理解空性。
中觀主要就是以「否定」的⽅式,來破除我們「執以為實」的執著。雖然在⼤⼿印、⼤圓滿,或者實修傳承的⼀些⼝訣,不是從破除、否定下⼿,⽽是從成⽴、肯⽴的⽅式來修持;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通常還是會先從否定的⽅式來破除執著,這種⽅式稱為「觀察修」。在《密勒⽇巴尊者傳》中也有提到,禪修當中的觀察修,就是⽤邏輯分析來破除執著的禪修⽅式。這是很重要的。
空性,就在⽣活中
有時我們會覺得空性是⼀種深奧的哲理,好像跟⽣活沒什麼關係,其實並⾮這樣。空性其實就在⽣活中,應該學習認識它,這是很重要的。
現在的⼈就是因為不懂得空性的道理,結果⾃我意識越來越強,⼼中只有⾃⼰。我們應該想⼀想,這種認為⾃我「獨⽴⽽實有存在,並且不需要依靠他⼈」的執著是正確的嗎?放⼤⼼胸去想,世界上不是只有你⼀個⼈,你的呼吸也好、⼀切的⾷⾐住⾏,都需要依靠別⼈的。尤其現在都說⺠主,強調⾃由和⼈權,這和佛法並不相違,這是好的,但是如果你過度傲慢、⾃我,⼼中想「啊,我才不管別⼈咧, 我想做什麼都可以」的話,這就違背了佛法;我們應該知道,⾃由⺠主並不是⼀種放肆。
曾經有⼀位尼泊爾的國王,在他開始實施⺠主的時候,有⼀天⾛在路上,看到有個⼈躺在路中央,阻礙了交通,所有⼈都在圍觀,結果那個⼈說:「不是說⺠主⾃由嗎?那麼我就可以躺在⼤路上睡,你管我那麼多!」這時,突然⼀個⼈⾛過來,⽤⼒打了躺在地上的⼈⼀巴掌。躺著的⼈⽣氣的說:「你幹嘛打我⼀巴掌?」也聽那個⼈說:「不是⾃由⺠主嗎?你管我為什麼打你呢?」如果⺠主變成是這樣,那可沒意義了。
真正的⾃由跟⺠主,是建⽴在責任感之上。⼀個國家的領導,他要對⼈⺠負責,他必須清楚知道⼈跟⼈之間的關聯性,這是很重要的,如果領導⼈⾃我傲慢,那就無法治理好國家。同樣,在座的各位,我也希望你們能夠在繁忙的⽣活和⼯作當中,認識到⼈與⼈的緣起和空性的義理,那會很好。或許我們沒有辦法⾺上契⼊空性的證悟。但是,僅僅是具備緣起性空的⼀點點了解,都會對你的⼯作很有幫助。尤其現代⼈越來越忙,壓⼒也越來越⼤,空性的⾒解,能夠打開你的⼼,讓你放鬆⼀些。
佛陀開⽰的「四法印」提到「諸法無我」(萬法的本質為空性)。印的意思是結合套⽤,因此意思是要把空性義理結合、套⽤在⽣活當中。然⽽,我們常常反被世俗的幻相給蒙蔽覆蓋,因此,現在我們應該反過來,要把空性之印蓋在這些幻相上,⽅法就是對於空性⽣起確信、定解。這時候,你了解到,各種世間的幻相和混亂,包括因之⽽造成的壓⼒,並⾮真實,因此⽽得到了⾃在,你能夠隨時在顛倒迷惑的幻象上蓋⼀個⼤印:「這是空性,不是真實的!」
深觀空性,莫忘微細因果
除了空性之外,我們常常會提到⼀個詞叫做「緣起」。緣起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也就是萬法的本質雖然是空性的,但是,緣起的因果法則它並不是空的,是真實的。有的時候說太多空、空、空,結果就把因果「呸」的⼀聲丟在⼀邊,滿不在乎,這樣可是不⾏的。帝洛巴⼤師曾經對那洛巴說:「⼀個還未證悟空性的⼈,絕對要重視緣起、謹慎因果。」同樣,後來藏地如同幢幡頂嚴的中觀論師——宗喀巴⼤師,⽂殊菩薩就曾經對宗喀巴⼤師授記敦囑因果的重要。可以說藏地的祖師們,或者漢地的⼤德們都會告訴我們要重視因果。
禪宗有⼀個故事,曾有⼀個僧⼈說:「無⾊聲⾹味觸。」另⼀個僧⼈打他⼀巴掌說:「真的是無⾊聲⾹味觸嗎?」他回答說:「哦,是、是、就是這⼀個,說它是無,但還是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所以,真實的空性不會落⼊無邊,也不是掉⼊有邊,⽽是顯空雙運的中道。
祈壽法會,
感謝傳承三⼤仁波切恩德
由於明天有灌頂,所以我將此論當中有關密乘的內容挪到明天再講,今天先不結束這個課程。
明天要給予的是蓮花⽣⼤⼠的灌頂。為什麼要給這個灌頂呢?因為過去的藏王⾚松德贊、靜命⼤師和蓮花⽣⼤⼠,對我們藏族的恩德⾮常⼤;因為他們如此殊勝因緣的和合,使得藏地的佛教得以興盛。尤其是蓮師降伏了藏地的妖魔,使得藏地的僧團能夠無礙的興盛,可以說藏族和所有喜⾺拉雅地區的⼈⺠,都跟蓮師法⾨有著深厚的法緣並信仰蓮師,因此安排了這次的灌頂。
本來想灌頂的時候不要網路直播,因為灌頂給予網路直播有點奇怪。但是昨晚我⼜想,沒關係,還是網路直播吧!希望這樣的內容能夠對⼤眾有些利益,如果有什麼罪業就由我來承擔吧。
接著我還要做⼀個宣布。今年是第⼀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誕⽣九百週年,也是第⼆⼗⼋屆祈願法會。藉此機會,我們不僅憶念過去祖師的恩德,並且感謝現在住世⼤師們的恩德。我想這是⼀個很重要的時刻。因此,在⼋天祈願法會的最後⼀天早上,我們會唸誦〈⼗六羅漢禮供⽂〉。屆時會迎請岡倉噶舉的三位⻑⽼——怙主創古仁波切、怙主天噶仁波切和堪布⽵清嘉措仁波切,為他們祈請⻑壽住世。三位⻑⽼不僅對於岡倉噶舉傳承有著⼤恩,對於我個⼈來說,更是具有無⽐的恩德。因此,我籌備了這樣⼀個顯密結合的供養祈壽法會。
顯乘的內容,依據《俱舍論》中記載得到神通和⼼⾃在的阿羅漢們,他們加持延壽的⽅式,此外,還有律典的⽅式。密乘⽅⾯,當然也有很多⻑壽灌頂和儀式。這樣顯密融合的⻑壽法,內容其實只有⼀⾴紙,程序⾸先是顯乘的儀軌,會請⻑⽼們站起來,之後⼜需要坐下,並且安住於禪定等儀式;之後則是密乘的儀軌,也就是⻑壽灌頂。三位⻑⽼仁波切,⻑久以來不辭⾟勞的為了佛教、為了眾⽣⽽奉獻,做弟⼦的我們,要感念他們的恩德,並且祈願⻑⽼能夠⻑壽住世。
此外,我將三位⻑⽼仁波切的⾏誼、傳記,還有傳記當中最殊勝的開⽰法教,同時附上許多珍貴照⽚,編輯成三本⻑壽書。紅⾊本是《經教⼤海》,是創古仁波切的祈壽專刊;藍⾊的這⼀本則是⽵清嘉措仁波切的專刊,書名是《⼤樂舞者》;⽩⾊這⼀本是天噶仁波切,書名是《⾒傳寶藏》。
三本書的編撰上,我盡了⼀些⼼思和努⼒,但是沒有做太多。主要是很多法友參與了此書的編輯,名字我就不多說,例如編輯、校對、印刷⼈員等等,書後都有他們的名字。他們⽇夜努⼒,帶著感恩三位⻑⽼之⼼,歡喜編輯了這幾本書籍。
本來計畫在最後⼀天,也就是22⽇祈壽法會當天,再宣布有這⼀套書,並且⾸先供養三位仁波切,隨後供養贈送給其他與會的仁波切喇嘛們,最後才跟⼤眾結緣義賣。但是22⽇許多⼈都先⾛了,可能太遲,因此決定明天就開始跟⼤家結緣。所以明天下午,各位法友就能在義賣處請購此套專刊。義賣是希望未來能夠再版印刷,並且出版更多的書籍。
這三本書是套書,此次不能分開請購。因為我希望⼤家同時看到三位仁波切的殊勝功德。接著,容我唸⼀下已經在網路上刊登的「啟建三位仁波切⻑壽祈請
法會公告」,這篇⽂章很重要—(請⾒以下)
當今,岡波涅囊(噶瑪岡倉)實修傳承的講說與修持,由於時間、地理環境和⼈事的改變,⽽落⼊令⼈感慨的狀態。在這關鍵時刻,已成就護持法教⼤願的聖者們,猶如及時⾬⼀般,以菩薩⼈⾝相⽰現於世間,承擔起利益教眾的深廣⼤任,駐留世間,引導無依弟⼦趨⼊無誤正道,恩德如⼭,難以⾔表。
依怙主創古仁波切、⾦剛上師天噶仁波切和堪布⽵清嘉措仁波切三位傳承⻑⽼,⼀⽣以聖者的⾏誼⽰現,為了利益教眾,仍然慈悲住世。為了禮讚他們崇⾼的⾏誼和浩瀚功德、敦請他們繼續轉法輪並全然圓滿他們的慈悲⼤願,尊勝的⼤寶法王噶瑪巴和⼼⼦將於12⽉22⽇第28屆噶舉祈願法會第⼋⽇,在菩提迦耶⾦剛座前,在僧眾海會中,修誦〈⼗六羅漢禮供⽂〉,並向三位仁波切進獻顯密融合的特殊⻑壽法。
尊勝的⼤寶法王噶瑪巴並將賜予三位仁波切各⼀份讚揚書。
尊勝的⼤寶法王噶瑪巴已做如下的指⽰——
敬請世界各地,從東⽅到⻄⽅,與三位仁波切有關的所有寺院和佛學中⼼及和他們具有法緣和三昧耶戒的弟⼦們,不論⾝在何處,不論遠近,都能共同參與,在2010年12⽉22⽇當天早上,6:00-8:30(印度時間)全球同步,虔誠地修誦〈⼗六羅漢禮供⽂〉及祈請⽂。無法如此做到者,則請持誦⻑壽佛的短咒或⻑咒以祈求上師⻑壽、修誦⾦剛薩埵以去除三昧耶戒上的任何瑕染,並修持〈蓮花⽣⼤⼠祈請⽂〉以去除障礙。此外,眾⼈也應以⾄誠的信⼼,累積持誦三位仁波切既有的⻑壽祈請⽂,以及今年為祝壽法會⽽特別撰作的⻑壽祈請⽂。
請⼤家認真做到。
噶舉祈願法會籌備委員會
2010年11⽉8⽇
我希望藉由這樣的祈壽法會,看到過去和現在的祖師⼤德們利益眾⽣的⾏誼,那些不⽌是歷史故事,⽽是從我們每個⼈現在還住世的恩師⾝上,都可以看到無⽐殊勝的功德。
如果波卡仁波切還住世的話,我也應該要祈求他⻑壽,但是他已經圓寂。回想當年因為波卡仁波切的圓寂,我倉促地接下了祈願法會⼯作,這麼多年來,如果有任何善功德,我希望能夠⼀點點圓滿怙主波卡仁波切無量的慈⼼悲願。我相信仁波切現在正在虛空法界看著我們吧!
每當我做了⼀點點善⾏,我都好想讓仁波切知道,但是實在沒有辦法了,因為他已經圓寂。在這裡我發願祈請,希望仁波切盡快乘願再來。希望各位也⼀起這樣發願,或許明年,可能會有⼀些紀念波卡仁波切的活動,但還不⼀定。
今年的三位⻑⽼,是我們岡倉噶舉傳承中最年⻑的,同時佛⾏事業也是最廣⼤的,因此特地為他們舉辦祈壽法會;未來,我也希望陸續能為其他的尊貴上師們,舉辦這樣的祈壽法會。總之,我希望⼤家隨時保有⼀念感恩的⼼,都能依⽌上師的⾏誼、跟隨他們的腳步,好好修持。也希望⽣⽣世世都能夠做讓上師歡喜的事情。謝謝⼤家!
迴向
勝菩提⼼寶,未⽣令⽣起,
⽣起⽏退轉,願輾轉增⻑。
〈菩提道次第祈願⽂〉(《⼤祈願課誦本》389⾴)
⻑期勤奮⼆資糧,積聚如廣虛空者,
無明智盲諸眾⽣,我願成佛去接引。
未登佛位⽣⽣世,⽂殊師利慈攝持,
聖教次第⼤道全,諸佛歡喜願修⾏,
⾃我如實證道義,善巧⽅便勇猛慈,
清除眾⽣蒙昧垢,唯願永持佛聖教,
佛教⾄實未普及,或普及後⼜衰沉,
以⼤慈悲動⼼意,唯願能明利樂藏。
佛弟⼦等殊勝事,善修菩提道次第,
賜吉祥與解脫眾,為願永護佛本⾏,
能撰善道藉順緣,能除逆緣⼈⾮⼈,
唯願世世不脫離,佛陀稱讚菩提道。
於無上乘⼗法⾏,如儀精進修⾏時,
諸具威⼒常作助,願吉祥海遍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