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行:
〔同前 “一、修習依師之理” 章節內容〕
正行
一般而言,輪迴眾生的一期生命必須歷經中有、生有、本有及死有等四有,所以思惟從今生死有到來世中有與生有的流轉過程極具需要。此中,是以正行思惟自身感業所感的輪迴所攝的死有、中有、生有及其過患而生出離心為主要目的;也就是說,觀待自他有情,投生四有的情況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也都終將面對這種情況,故應明確地認知四有輪轉的實況與過患,尋求出離,進而策發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為此,此諸修習之理概述如下。
一、思惟死歿結生之理的功德:
1.由知死歿等輪轉的過程與過患而得善巧取捨,易於策發真實的出離心。
2.能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憶持善念,也能善巧令他有情提起正念,安祥往生希願處。
3.以修習道次第而言,於下士道法類更生定解,並能由此引發大悲、趣入大乘,成就三士道功德。
二、思惟死緣:
首先死有,是六道隨一眾生一期生命的終點,所必須歷經的死有也是輪迴所攝的苦諦果報,並依於今生死有而轉入來世的中有、生有,本有及死有,如此四有輪轉不已。就人道而言,我們現在為本有(從生到死有之間),且將面臨死有。因業力的牽引,有生必有死,其死緣有:
1.壽盡死 ── 即由往昔的業力牽引,因此壽量一定,當壽量盡時即結束這一期生命而逝。
2.福盡死 ── 即因缺乏資具或福報享盡的因緣而逝。
3.不平等死 ── 即縱然壽量未盡,但也有由諸多非時死而逝,如橫死、驟死等。
一般說有九死因緣,謂:①飲食不知量、②飲食不合宜、③飲食不消化、④生而飲食、⑤熟而飲食、⑥醫藥不善巧、⑦不知損益性、⑧非時非量行、⑨行非梵行。
三、思惟以何種死心面臨死亡:
1.善心死 ── 即善念而死,從臨欲命終時至粗想現起之期,依於生前多所串習的信等善法(皆於何法多所申習,命終便力強而現行),由自憶念或他憶念,現行善心安祥而逝,此時如從闇處趣向光明,大都會見到種種可悅愛相致心歡喜,身無粗重苦受,解肢節苦也較輕微。
2.惡心死 ── 即惡念而死,從臨命終時至粗想現起之期,依於生前多所串習的貪等惡法,由自憶念或經由他人提醒引發惡心,或令現不善之境,現行惡念不安而逝,此時如從光明趣向闇處,大都見到種種不可悅愛相致心憂怖,身粗重受苦,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3.無記心死 ── 即以非善心、非惡心而死,因為生前既未造諸多善行也未造諸多惡行,自未能憶念,也無他人提念,雖有解肢節苦,命終時便遠離了善惡心、苦樂受,唯是無記心而逝。
四、思惟死時煖從何收:
一般認為,煖從何收與識從何捨的意思相同,這又與生前造善與造惡有關。因此,若造惡業者 ── 則煖氣與心識於所依身皆從自己的上分捨,即頭先冷而漸至心處;若造善業者-則煖氣與心識於所依身皆從自己的下分捨,即腳先冷而漸至心處。很明顯,最後心識是由自心處捨離舊蘊體,最初心識也是由自心處入胎,最後的捨離處也就是最初的趣入處。有關死亡及其過程雖然普為世間共許,但依佛教觀點,輪迴中的死有過程顯然與世間的說法不盡一致,可區分為:
1.正死亡時 ── 指從彌留至細分心識尚未離開軀體之間,外氣已斷時,(但一般醫學說法是斷氣或腦死就已死亡)。
2.死亡淨光心現行時 ── 指正現行最微細的心識時,遮止了一切粗分的風心,又稱死有現行(死有與死異名同義)。
3.死歿時 ── 指有情的死亡淨光心捨離了舊蘊體,投生下一世的中有;以業力故,當最微細的死亡淨光心趣入另一中有身上,此時稱為死歿(與中有同時,如秤低昂)。
所以,死亡的定義是什麼呢?分兩種說法,在顯教是指棄捨了同類種諸蘊,在密乘則是指死亡淨光心現行時。不論如何,此中特應思惟的是正在死亡與死歿之間的八大溶次。一般有情 ── 尤其是具胎生六界的南瞻部洲有情 ── 在臨命終時,不論以何方式死亡,都必歷經八大溶次。八大指四大 ── 地、水、火、風及四種意識 ── 白景心、紅增心、黑近得心及死亡淨光心。
而八大溶次所現起的徵兆與溶入的相狀,於生前先行了知是有其必要的,因為能令自身當真正面臨死亡時,不致於顛倒迷糊而坦然面對。根據師長或密續的說法是,當從正死亡到死歿之間將有二十五種粗分元素依次地溶入。二十五種粗分元素是指什麼呢?
是指有情的有漏五蘊(色受想行識)、基位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四大(地水火風)、六處(眼耳鼻舌身意)、五塵(色聲香味觸),共成二十五種元素(5+5+4+6+5),是從正死過程開始,依次地溶入至死亡淨光心而入中有。
所謂「溶入」,是指四大等元素由前前後後的溶入之理,那時,由收攝了各自階段的心識所依之風的力量,不能再作業,前前元素的能力也已衰微或杳然消失(喪失功用),便依次轉入後後元素,使得後後元素暫時能力增強。這可分為八組或八個階段的溶入次第。首先,第一組色蘊溶入:
①色蘊溶入的外相 ── 是外在色蘊肢體變得較前細瘦,不再有光彩、光澤,氣力漸為薄弱。
②基位大圓鏡智溶入的外相 ── 這是一種能令眼識同時現出多境之識,此時眼識即無力取境,有如眼翳,不能明現。
③地大溶入的外相 ── 即地大溶入水大,地大功能衰微,水大力量暫時明增;同時身變乾枯、鬆弛,身體感覺沉重似乎要沉入地底一般。
④眼根溶入的外相 ── 是眼識的淨色根功能退失,眼睛已無法張開、閉合,張者恆張,閉者恆閉,即使能張眼也難以認識色塵。
⑤自相續所攝的色塵溶入的外相 ── 是色身成暗淡,失去光澤,力氣耗失。與此同時,以業力故,在心的內相上,會感覺有顯現如水淡藍色般的陽焰相。
其次,第二組受蘊溶入:
①受蘊溶入的外相 ── 是意識已無力覺受到身體的粗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②基位平等性智溶入的外相 ── 這是一種能了知受的意識,此時已無能力憶念上述心識的三種感受。
③水大溶入的外相 ── 即水大溶入火大,水大功能衰微,火大力量暫時明增;同時體內的水份、尿液、精血、唾液、汗水等都變成乾涸。
④耳根溶入的外相 ── 是耳識的淨色根功能退失,此時已無法聽到內外之聲,即使旁有他人助念佛號也聽不到;儘管如此,雖不聞其聲,若以諸相應的因緣為其虔誠助念,依其功德力或善根力,仍可感應道交,具有利益。
⑤自相續所攝的聲塵溶入的外相 ── 耳根聞聲的功能已退失,不再有內外的耳鳴。與此同時,以業力故,在心的內相上,會感覺有顯現如淡藍色裊裊上升的煙狀相。
接著,第三組想蘊溶入:
①想蘊溶入的外相 ── 此階段雖尚未斷氣,大概已由粗想轉入了細想,以細想現行,漸漸地心識轉成無記性,此時已無法憶念六親眷屬的名字、關係與意義等。
②基位妙觀察智溶入的外相 ── 這是一種能憶念眷屬個別名義的意識,當此意識溶入時,如上述,已經退失憶念親眷等名的能力,彼此不能回應,獨自面臨死亡。
③火大溶入的外相 ── 即火大溶入風大,火大功能衰微,風大力量暫時明增;同時體內的煖氣(維生的主要元素之一)的能力消失,退失了消化能力。因為消化靠煖氣,即使給予受食也無法增長體力,故,時不宜隨意令其受用食物,否則易令拒絕食物生瞋而墮入餓鬼道,應該協助提起善念為要。
④鼻根溶入的外相 ── 是鼻根功能已漸退失,吸氣時,時短且弱(吸不回來),呼氣時,粗猛又長(吐氣很長),這種動作辛苦持續而行。
⑤自相續所攝的香塵溶入外相 ── 是鼻識的淨色根功能退失,已無能力覺受味香與否。與此同時,以業力故,在心的內相上,會感覺有顯現一閃一閃像螢火蟲的閃光相,或如焊接時的火星光相。
再者,第四組行蘊溶入:
①行蘊溶入的外相 ── 此階段雖外氣未斷,但身體已成僵硬,無力擺動,已臨近斷氣。
②基位成所作智與法界體性溶入的外相 ── 這是一種能憶念世間外在行為的目的之意識,當此意識溶入時,立即退失了生前曾經有過的一切想法、作法及其意義,再也無法憶念一切世間的外在的事情與目的。
③風大溶入的外相 ── 即風大溶入識大,風大功能衰微,識大力量暫時明增;同時外氣已斷,執命風等十種風(亦稱五根本風及五支分風)── 由體內各處趨入中脈,只剩餘微細的風心在運作著(雖外氣斷了,但以佛法而言,並沒有死,只是接續輪轉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而已,因細分風心仍在)。
④舌根溶入的外相 ── 舌根功能已退失,舌變短且粗厚,舌根底現藍色。
⑤自相續所攝的味塵與觸塵溶入的外相 ── 是舌淨色根功能退失,不能嚐受六味;同時觸塵也一併溶入,其外相是身淨色根功能消失,身根也都無力接觸軟硬、冷熱等觸。與此同時,以業力故,在心的內相上,會感覺有顯現如明亮燈焰火光靜靜燃燒相(並不是有真正的火在燃燒)。
上述為四大 ── 地水火風依次地由前前而溶入後後、收攝的情況與過程,以及臨命終時外相的顯現與徵兆,內相上則依次現起如陽焰相、煙狀相、螢火蟲閃光、明亮燈火靜靜燃燒相等;若平常多加思惟串習,當臨命終時由已知其過程與階段,則較不易顛倒迷失,有助於提起正念並如法應對。
最後,第五組意識溶入:
當有情斷了氣之後,其實心識尚未捨離軀體,只是心識漸漸的轉細,此時若不是修行者,大致皆已決定投生何道,因在粗想現起善惡念時就已決定了 ── 或許這也就是應該在此一期間努力助念以為助力的原因吧!總之,都是依於念力與習氣投生六道隨一中有的;但若為修行者,以功德力或瑜伽力,即使斷氣心識仍有能力於等持中修習法義。
一般而言,識大溶入內分四組或四階段,即:
第一,溶入白景心 ── 是風大溶入識大的第一階段,有自性八十種分別心也依次而溶入,此時會現起白景心,在心的內相上,會感覺有顯現如秋空無雲,月光遍照的廣皓白光(外在實無此相現起),為什麼這樣呢?那是因為頂門中有如水性的白菩提的明點以水的性質而下降到心輪的左右輪脈,而到心輪中脈前即停住,故顯現白光相。而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微細風心並未曾斷過,只是從粗分轉成細分而已。
第二,溶入紅增心 ── 此時白景心與所乘騎風一併溶入紅增心,在心的內相上,會感覺有顯現如秋空無雲,較白景心時更澄明廣皓的日光遍照紅彤彤相,為什麼這樣呢?那是因為心輪下方左右脈的風,都一同上升到心輪中脈下方的力量,致令臍輪與密輪依次地開啟,然後臍輪中的紅菩提的明點以火的性質由下方往上升逆流到心輪的左右二脈而到中脈前停住。因紅菩提為紅色,故會有紅增相的顯現(心更轉為細)。
第三,溶入黑近得心 ── 此時紅增心與所乘騎風一溶入,即現行黑近得心,又稱近淨光心(快到死亡淨光心之前)。這分兩個階段:黑近得心上分與下分,上分現行時 ── 在心的內相上,會感覺有顯現如烏雲密佈,昏天暗地,臨降大雨的前兆黑糊糊一片;以業力故,由中脈的上下風收攝到中脈之間的一股力量,令心的左右脈輪打開,之後上方的白菩提往下降,下方的紅菩提也往上流,圍繞著心的中脈中,尚未打開如寶盒合著的不死明點(指一種能量)── 內有紅白菩提,內外紅白菩提尚未互溶前,如是圍繞著不死明點,故有此顯現,此時風心更趨轉細。而後,黑近得心下分現行 ── 內相如前上分的顯現,不同在於如昏倒時心識處於闇狀態,沒有任何憶念,此時已將溶入死亡淨光心之際。
第四,溶入死亡淨光心 ── 此時黑近得心下分與所乘騎風皆已溶入,會感覺遠離了前三種顯現:
①如秋空無雲月光遍照的白光相。
②如秋空無雲日光遍照的紅彤彤相。
③如烏雲密佈的一片黑糊糊相,唯顯現有如黎明時極為明淨的虛空本色(如黎明坐飛機外看遠方天空的景色)這即稱之為死有現行。
會有如是顯現,是因為紅白菩提入了中脈,且與中脈內的不死明點的紅白菩提相遇、互溶的關係,故此時風心悉已轉成最極微細。當死亡淨光心現行時,一般凡夫心識並沒有能力現起明知,但也有瑜伽師依此而修習「母子光明會」。
所謂「母子光明會」──「母」是指本有的死亡淨光心,「子」是指證空性的智慧,因為當死亡淨光心顯現時,如空性般的一片空寂,若生前具有空觀的修行力,此時即可於等持中憶念空性義,信解我即法身;依此憶念力、信解力而證法身(並非真正已得法身),故稱為母子光明會(此安住於最微細的死亡淨光心,凡夫約在二至三天之間)。這也印證了,無著菩薩說:「生前以何法多所串習,臨命終時心即隨彼法而轉」之義。
之後,當中脈內的不死明點的紅白菩提如寶盒打開,如秤稱般,一邊高則一邊低,此時最微細的風心就入了中有。當不死明點的紅白菩提分別從私處與鼻孔流出時(有的流滯於體內,不一定都會流出體外),屍體開始有異味,此時心識即已遠離身軀,結束了這一期的死有。
五、思惟死後成中有理:
一期生命的最初為中有(亦稱中陰,介於前世死有來世生有之間),次為生有,再者為本有,最後為死有,由死有而結束一期的生命。以惑業力故,生命的過程任誰也無以自主,皆依業力輾轉又再成為六道隨一的中有 ── 另一期生命的最初。
如何形成中有呢?乃是由死有的最後邊際以雙運並行的最微細風(如馬 ── 是形成中有身的主因)與心(如騎馬者 ── 是形成中有心的主因)驟然捨離舊體,而繼續投取輪迴生死。最初的中有之心又稱還滅黑近得心,此時心會愈來愈粗,與前相反逆向而上,由現行紅增心再入白景心 …… 倒反於八大溶入的次第,一直還滅而上,由細到粗,形成中有 ── 此為風身也是意識之身,沒有血,也沒有煖氣,是細分的色法(有細分的四大),唯依業力尋找投生處(中有的特色是,此時不造善惡業,屬於化身,身體肢分頓成,也有苦受;但中般阿羅漢例外,能在中有證果)。
關於投生中有的遷識之理,密續的說法是:
若投生地獄中有 ── 前世的死有的心識離身,是從肛門而出。
若投生餓鬼中有 ── 心識是從口而出。
若投生畜生中有 ── 心識是從小便道而出。
若投生為人道中有 ── 心識是從眼而出。
若投生欲界天道中有 ── 心識是從肚臍而出。
若投生夜叉中有 ── 心識是從鼻而出。
若投生非人或尋香城的眾生中有 ── 心識是從耳而出
若投生色界中有 ── 心識是從眉間而出。
若投生無色界 ── 此類眾生則不經中有,心識直接從頂門出。
《俱舍論》則說:因身體的身根已遮止,以善惡業力故,煖氣與心識分別從腳等收攝至心處,最後都由自心處捨識而入中有,這是遷識的前一階段;而後,心處之識乃由身體各部位遷出,如投生惡趣意識從腳出,投生人道意識從肚臍出,投生天道與阿修羅意識則從心口出。
中有眾生是六道隨一所攝也是輪迴者(不屬於六道之一);其中只有無色界沒有中有。有些中有眾生會見到前一世的舊蘊體(但也不含遍),此時會疑想舊體是死了或沒有死,仍有能力再趣入舊蘊身,但因業力故,並不想再趣入安住。
輪迴所攝的中有的本質及特色是,例如人道的中有眾生:
1.諸根具足。
2.因為是化身,故肢節部位皆同時圓滿。
3.因為是化身,故是意識身,也是細分色身,如金剛寶石也無法摧滅阻擋(唯與有緣的母胎可以阻擋)。
4.中有本身具有業力所攝的神通力,可穿牆穿壁,飛山越嶺沒有障礙,就如夢心般唯依於心想,一剎那間就有能力到達自己所想到之處,任誰也無力遮止。
思惟中有的安住之理 ──《俱舍論》說:一旦已形成六道隨一的中有,就無法轉變他道中有。如命終後,因惡念感得畜生道中一隻流浪狗的中有,此時若前世的親人為其超薦、培福、布施、供養等功德迴向,有情本身也具因緣業力,則可轉成同道的寵物狗的中有(可轉變較為殊勝的同道中有)。《集論》則說:雖已形成六道隨一的中有,也有可能轉變為他道中有且能投生他道。如有情本身具因緣業力,並藉由有德者或親人為其廣行上供下施積聚功德並廣大迴向,則原是投生流浪狗的中有,也可能轉成投生人道的中有(可轉變為殊勝的不同道中有)。
中有的壽量 ── 最長壽期是以人道的七天為一單位計算,在七天內,若具投生因緣,則以中有的最後邊際心趣入與自有緣的母胎中形成生有,所以最短瞬也可能在一、兩分鐘內完成(如斷氣後,可能一分鐘意識的轉變,第二分鐘可能就投生來世中有,第三分鐘可能就投生來世生有,今生到來世可能幾分鐘內完成);也可能七天內都找不到投生因緣處,則小死一回,再形成一次隨一中有,最多連續投取七次(稱七七),到七七最後期,以業力故,必感得投生的因緣。
《入胎經》則說:中有眾生 只可現見同類中有眾生,但若具有神通、以修行力及具清淨的天眼者或諸佛菩薩則可見到中有眾生,我們因業界不同,也沒有如上的能力,故無法見到中有眾生。
中有的身量 ── 大概如南瞻部洲的人道五、六歲小童身量一般。
中有的顯像 ── 如感得惡趣中有,則現自身如黑布平舖或夜色漆黑相;如感得善趣中有,則現自身如白布平舖或月光遍佈相。
中有的色身 ── 感得地獄中有,色身如燒黑的木炭;感得餓鬼中有,色身如水藍;感得畜生中有,色身如煙;感得欲界人道、天道中有,色身如金;感得色界眾生中有,色身如乳白。
中有的形狀 ── 說法不一,有說中有的形狀三天半像前生,三天半像來世,此說並無憑據。
中有的行走方式 ── 由於是意識身也是風身,故心想即到,並不須依地而行;但本身仍有感覺走路的方式,如天道中有向上而行,人道中有平行而行,惡趣中有則是倒立而行。
六、思惟生有結生之理:
若為胎生人道,由中有入胎投生而感得生有,則須離三種逆緣、具三種順緣。所具三順緣為:
1.必須女方生理正常,已具月事者。
2.必須男女彼此貪愛而交合。
3.必須於男女交合之處,欲往而趣入當生之處。
所離三逆緣為:
1.子宮的缺失 ── 女方的子宮不能有如青稞般上尖、下尖、中間粗,或不能如螞蟻一樣的細長,以及患有子宮諸病。
2.種子的缺失 ── 男女不降精血、或降而太早、太晚、或者精血本身太薄弱、腐壞。
3.業的缺失 ── 中有眾生本身若未曾造過作為這對男女之子女的業緣,或這對男女未曾造過作為後之父母的業緣,也無以入母胎。
如前簡述,今生的死有在最後邊際風心趣入了下世的中有,稱為遷識之旅:同樣,由中有的最後邊際心,最初投生趣入有緣的父精母血中結合住母胎的第一剎那,即為生育。
投取 “生有” 就是通稱的結生。當中有眾生見這對男女交合時,若投生為人道的女眾,心中會想令母親遠離,而貪著父親;反之,若投生為人道的男眾,見這對男女交合時,心中會想令父親遠離,而貪著母親,中有入胎結生之理,其感報的善惡或勝劣,都取決於過去世所造的業力因緣而決定。
七、修習死歿結生道理的生起之量:
宗大師說:
「四大瀑流猛漂激,業繩繫縛難掙脫,既入我執堅鐵網,復被無明大闇蔽,無邊生死生復生,三苦逼恆相續。 …… 」
應如宗大師的教誡,如是思惟我的四生六道中的一期生命四有生死流轉的現行之苦及苦因 從今生中有、生有、本有到死有之間,再從來世的中有、生有、本有到死有之間,上至 “有頂天” 下至無間地獄所面臨的生老病死、苦樂果報都是輪迴苦諦所攝,皆由煩惱與業力所自在、所感招,流轉不已;應知苦為苦及苦性,知樂亦為苦性,只不過是苦的暫息滅而已,尤應深知行苦的本質。如此覺悟四有輪轉過程的過患、缺失與損害,能殷切猛利地生起欲斷離此六道四生中的四有生死流轉、厭背三有苦與希求解脫樂的出離心,進而勤修解脫、成佛之道。
後行:
〔同前 “一、修習依師之理” 章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