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天
當我教主釋迦世尊,從兜率內院降生印度的時候,彌勒亦隨之下生南印度婆羅門家,號一切智。自從釋迦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 名聲傳播了五印度。彌勒這時,忽有所感,認清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即刻捨棄了一切享受,斷去俗塵,一心一意的去歸投世尊而出家,…… 隨聞佛法,證無生忍。不久之間,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上,與他受記。後來並說了一部「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陀天經」,講到彌勒的事跡時,佛特地對優波離尊者這樣地說:「此人從此十二年後,必得往生兜率天上。」那時在座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無不踴躍齊呼:善哉善哉!在「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陀天經」裡,完全講彌勒上生兜率陀天底情形,也可以說,是證明也上生兜率的事實。
嗣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緩步至前,稽首說道:「彌勒上生已知,未來下生,不卜何種境界,世尊!能為說歟?及諸在座,皆願樂欲聞?」世尊聽了他這一番至誠祈 請的話,為滿足衆願,乃應舍利弗的請求,就將彌勒未來下生成佛的境象說了一番,如:國王嚴飾,人民安樂,五穀豐收,民情敦厚,風火刀兵全無的太平時代,人民壽命八萬歲等。大衆聽了,皆願往生兜率淨土,將來再隨 彌勒下生人間。其他情形,世尊亦詳細的為當時大衆分別解說,這就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這部經的內容,將婆娑世界的國土,及未來彌勒下生時的安樂世界都說得很詳盡!至若未來彌勒下生的時候,八相成道、說法度生,都有詳細的記載。《授記經》云:「汝彌勒受我記後,將來成佛度脫人天。」「已度脫者,今已度脫,當度脫者,已得度脫因緣」「未來事業、完全負荷於汝」。這是佛當衆對彌勒說的,也就是彌勒位居補處,當來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鐵證。這是彌勒菩薩簡單的歷史。
彌勒與釋迦世尊,過去曾在弗沙佛座下,同發菩提心,彼此均有一顆未來成佛的心向,只因彌勒一時貪著名聞利養,所以遲至今日,猶未成佛。
彌勒是中國的譯音,具足應曰:「彌怛利耶」,華文譯為「慈氏」,因其累生多劫,修行「慈心三昧」故以為名。「慈氏」為姓,「阿逸多」是名。阿逸多亦是梵語,華言:「無能勝」。悲華經云:「彌勒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衆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一切權小皆無能勝,故以名焉。」慈氏二字,我們顧名思義,即可瞭解其中之含義,關於慈氏的來歷,因緣實太多,諸經典中敍述甚詳,這裡無用多贅。然而,他不但在因地以慈氏為姓,即他成佛以後,亦稱爲慈氏。《心地觀經》説:「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食肉」;由這兩句經文,我們可以曉得彌勒得名的由來。彌勒菩薩從初發心就不食肉,修行慈心三昧,久遠劫來,從未間斷?同時,常在定中觀察一切眾生的本性,「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他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所以他「永不食一切眾生肉」,在他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就發下了這個誓願!從此他的一顆晶瑩的慈悲心腸,將永遠地照耀在學佛人的心裡。
我們從彌勒的歷史看來,從來大乘學佛者的不食衆生肉,其歷史淵源,應即原本於此的。釋迦世尊,為憐憫眾生,特在大乘經中,明白規定不許菩薩食衆生肉。所謂「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的確,由於衆生而起大悲,由大悲心而成正覺,這是我們為佛弟子者修養身心最基本的條件。後來有許多嚴持戒律的出家人,甚至蚊子叮滿了身,也不傷害一條生命,於是大家就給這種苦行的人起一個名詞,叫做「齋身布施」。就是有時舉手動步而誤傷到生命,其人心中也總帶著懺悔和抱歉的心理;甚至還私下誦經超度牠,令牠早些往生,這是學佛人的最上品性。中國的學佛者(出家人和一班大德居士),是最重戒殺生和放生,並特別為之提倡。我以為,凡是不食肉的人,都可以說是修慈心三昧的行者!
彌勒於釋迦世尊住世時,不久之間,即往生到天上 —- 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陀」天,亦音譯為「睹史多」天,義譯曰「知足」。因此天中的人,於五欲(財、色、名、食、睡)不生貪著,能夠了達因果的諦理,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境界,能夠知量知足,故名知足天。慈氏住此天中的內院四十九重如意寶殿,晝夜常為天人說:「阿毗跋致」的妙法。第四天中還有外院,因為外院,尚有男女對笑之習氣未盡,屬於凡夫;内院則無,故慈氏依此而住;也是每一位最後身菩薩之住處,故此内院又名「一生補處」。因為彌勒生於此,所以有彌勒淨土之稱。
修彌勒淨土,在中國唐朝以前,很是盛行,唐以後,由於大小彌陀經的翻譯,大家都發願生西方淨土,所以到後來彌勒淨土簡直連名詞都很少聽到了!現在我們普通修行的淨土,多是指的西方淨土;雖然淨土說來是很多的,例如:藥師經中講東方有琉璃淨土、維摩經中說阿閦佛有妙善淨土、華嚴經說有無盡淨土,乃至〈法華經〉講有十方淨土,這些淨土,我們學佛的人,自然都可發願往生。但是,唯有往生西方淨土一生補處,得不退轉,這好像留學生一樣,一日留學出國,便穩取學位,絕不中途退學似的。
所以學佛修淨土的多以爲生到西方極樂土去爲最好。等到往生到西方淨土,十方淨土上還是不相障礙的。但是修學唯識的人,卻多半發願往生彌勒淨土 —— 内院,親覲彌勒,依法修行,將來還要隨彌勒下生,而獲初會得度的因緣;再從聞思修而證果,當得授記的良機。
慈氏菩薩,上生到知足天,並不是為享受而上生的,是欲自利利人而上生的,換句話說,為欲成佛度生而上生的。彌勒菩薩自己修學仍未圓滿,所以他有「上求佛道的志願,下化眾生的悲心」。他除了與天人說法,還要至他方世界,在諸佛座下聽教、聞法,衆生緣熟,即施用權巧,來人間隨類示現,將醍醐正法,施與衆生,灌溉一切眾生菩提種子。令茲潤生芽,增長,這就是菩薩的慈悲心腸,自立立人、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薩。說到彌勒隨類應化的事實,在我們中國,例不勝舉,真是太多了!據我所知以及聽到法師們口頭上常說有正史記載的,約有兩次:依世界的公曆來說吧!彌勒菩薩已經上生將近有二千五百餘年了!一談到他應化人間的事,真有「千百億」之多,只因「時人自不識」。我現在將我所曉得的寫出來給諸位看,這就是彌勒在中國浙江省應化的兩件公案:
一、在我國六朝時的梁代,彌勒於今浙江義烏縣城,現居士身,化名傅翕,人皆稱他為傅大士,與梁武帝友好,常詔入京(即今南京),於是在宮中大開法筳,宮中諸人得益匪淺,尤其是武帝深受其感化,而為佛教的忠實信徒。武帝的愛妃郗氏,不信佛法,毀謗三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因其罪業深重,終於急病暴死,墮入蟒身。一日夜間托夢向武帝哀泣云:「我因生前毀謗三寶,故遭此長身大蟒,聖君如不代我敦請梵僧大德超度,那我永不脫離……。」武帝驚醒後,即徵詢滅罪之法,傅翕因介紹鎮江金山江天禪寺寶誌禪師。於是武帝御駕親往,就於寺中啓建無遮法會,四十九日,即今日所流傳之《梁皇寶懺》是也。妃後又托夢告武帝云:「承做功德,已獲生三十三天(忉利天)。」這時傅大士遊化他方,不知所蹤,曾著「心王銘」和「法身頌」。這兩部書,供後人傳誦,相傳大士即彌勒菩薩之化身云,適值其時達摩東來,將禪宗帶入了中國,這是本國有禪宗之始。…… 那時的佛法,真是盛況空前,佛法的燦爛之花,曾開遍了全國各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由這兩句詩,我們可見武帝對當時佛教的熱心,也可以知道那時佛法的興盛情形。這一點,不能不歸功於彌勒菩薩化身示現的傅大士了。
二、到了我國後五代時,也是梁代,又應化於今浙江奉化縣 —— 作布袋和尚,自稱「契此」,此契字,在經注上說:「契為契合之義,上能契合諸佛之理,下能契合衆生之機」,布袋和尚因能契合此方衆情,故云此契。又外號「長汀子」,因身體肥碩故名。終日袒胸露腹,出語無定,常持錫杖荷布袋,右手提羅漢珠遊化四方,見則求乞,藏於布袋,故世人稱為布袋和尚。有一次作「遊戲三昧」於浙江天童寺,故事是這樣的:當天傍午,聞寺中梆響,隨衆僧到「五觀堂」受供,頓時風雨大作,他現出嘻笑瘋顛的模樣,老實不客氣的就爬上了中央方丈和尚的飯桌,這時僧值師喊他下來,他不理睬,僧師又叫行堂師把他拖下來,無奈他穩如泰山,動也不動一動。這時僧值師光火了,趕忙走到中央,氣衝衝地用他的右手,掀住他垂肩的左耳,想把他拉下座來;僧值師拉住他的耳朵只顧朝前走,孰知他的耳朵就跟著他拖了一丈多長,而身體卻絲毫不動。這時,兩旁大衆見了這情形,都嚇得目瞪口呆起來。
「大和尚來了!」侍者師見到僧值師没有呼「站起來」,於是就打僧值師招呼似的說了這麼一聲。僧值師見到方丈和尚來了,就走近把這件事說明給他聽,這時,僧值師滿以爲法座上的布袋僧要吃大和尚的耳光的,那知大和尚反而呵斥他起來。並且很和藹地對布袋和尚說:「請慈悲他的愚昧吧!就請你坐在這兒。」
「我要天天坐在這裡!」布袋和尚這樣地回答說。因為這位方丈和尚對於這位布袋僧,早就有所認識了!於是就另立座位於對面,從此以後,每天受午供的時候,布袋僧也就來了,老實不客氣的總是坐在中央飯桌上,而那位方丈和尚,從此以後,中央的座位也就不坐了!至今,家家寺院五觀堂中;中央還有供彌勒像的遺風,就是從這則公案而來的。後來,每個寺廟裡,所塑奉的彌勒菩薩,還都是布袋和尚的容態呢!
到了梁貞明三年,布袋和尚就掛錫於岳林寺,因為他的遊戲人間的因緣盡了,就向大衆告辭,結跏趺坐在殿前大磐陀石上。這時,寺中的大衆都聚集了來,靜聽他的法旨。他最後遺偈云:「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於人,時人自不識。」
由這兩段公案,足見彌勒菩薩,與我國衆生,真有一段不可磨滅的因緣。
以上我拉雜敍述彌勒菩薩的因地事蹟,在他的四句遺偈中,我們便可一目了然了!最後,我用太虛大師讚仰彌勒的偈頌,來結束我的這篇史話。其偈云:
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
以是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衆生。
處於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
晝夜恒說不退行,無數方便度人天。
本文取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六冊
四十三年六月望日於 台北 十普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