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法與人情
書籍目錄
論佛法與人情

論佛法與人情


Bg j52

  佛法與人情,本是兩相徑庭的東西,如果有人認爲「佛法不離人情」,那就是絕大的錯誤。


  我們反觀古今高僧大德,無不「門風嚴峻、不假顏色」;遠者不論,試看近代幾位高僧,像印光大師,不管對僧對俗,問學問道,動輒疾言厲色,棒喝交加;甚至對當時去求敎的弘一大師,以及初次見面的哲學家李石岑也是如此。他才不管你是那一方的神聖!像弘一大師,律身之密,律己之嚴,不蓄(髟+弟)徒,不居住持,不接供養,到處雲水,今天人那裏能及?虛雲老和尚,萬里一衲,大開大闔,落脚便住,放下便走,生平目不視三尺之外,四時如入禪定,今天那裏有這等「老實漢」?太虛大師則另有門風,學者如百川歸海,智慧如長江大河,而終不入流俗,不作應酬,一生以興革佛法爲職志,其海闊天空之胸臆,八宗皆收,萬類俱融,終爲一代宗師。


  古德云:「寧願老僧墮地獄,不將佛法作人情!」祗有此等人,才能在「佛法」與「人情」之間,劃清界限,才不爲光影門頭,混作活計;一生特立獨行,光風霽月,來得灑脫,去得自在!


  我們環顧今世,欲找一「狷介不取,持身如玉」之俗人,已如龜毛兔角。而佛門之內,以寺廟爲營身之所,以緇裟爲招搖之樹,以佛法爲納垢之衣;佛陀的家當,成爲進退逢迎之階石;繁華的世界,形勢比人強,風氣愈糜爛,而佛門的作爲亦每下愈況。今天拜廟求神者多如過江之鯽,但是人心則愈壞;因爲他們所需求的多爲自家的欲壑,個人的名利;而在人我之間,祗見一利,不見生死。今天信佛者亦相對增多,但能不爲己謀、捨身衛道者,更如晨星。


  試問臺灣縱有四萬八千神壇,四千八百佛寺,偷還是偷,搶還是搶,賴還是賴,殺還是殺,人人求的是自己「吉凶禍福、妻財子祿」,對家國興亡有何補?與佛法興替又何關?擧世滔滔,神(偶像)爲人奴,佛爲人役,上天沒有降之奇殃,已屬倖事,要說是因「求」而能「得福」,眞是天下奇談!世人祗知想盡辦法找佛菩薩、神鬼的麻煩,他們沒有想到佛菩薩不是那麼好騙,神鬼也不是你的掃把,任你去掃金掃銀、掃垃圾,掃糞尿。


  一個人「無我」才會「有我」;「放下一切」才能「擁有一切」;爲了自身的吉凶禍福,不必向外求,不必問休咎,問你自己那顆「靈山寺」裏的小如來好了!佛法裏摻了「人情」的渣滓,就難免老鼠糞搞臭了一鍋粥,大家都別吃了!


—— 一九八〇年二月十日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