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慾」,原是「天性」,是生命附以傳續的原質;儒經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十分倫理的事。不過這東西,彷彿是一柄塗上蜜糖的雙刃的刀,當你用舌頭舔糖的時候,就不能不小心你的舌頭。但是儒家的論調,在思想上對「情慾」的保護實在多於批判,因此,它正好爲歷代崇拜「唯性主義」者找到一項籍口。
事實也是,如果沒有情慾這東西,就像有一位「性崇拜」的翻譯家說的——人生無此,那就太慘然無味了。那種意味,就如同說,寧願不要兒子也要情慾似的。透過一種非「世俗」的角度看情慾,而產生的觀點就完全不同了。在佛法而言 ,佛法與「世間法」(不僅包括儒家、唯性主義還有其他宗教理論在內),其最大的分野,便是對情慾立場的判定問題。
佛家認爲——人,如果要通過漫長、艱苦的薰修歷程而淨化道德意識到達「成佛」,情慾就必須洗淸鍊盡。佛家認爲情慾本身的倫理條件,祗能提供「生死輪廻」的一項依絆,而這種依絆,是與淨化生命的要素絕對違反的。情慾,對於「佛道」而言,又是修行過程中的絕大障碍;何況,這種東西,其「惡性」傾向的比較,遠超過於「善性」;因此,弄得很多聖人在陽溝裏翻船,都是這種東西作的怪。
我們坐而論道,可以輕而鬆之地「天理人欲」,中國儒學發展到朱程陸王,由孔孟活的儒學,到清初的死的儒學,無論那一位先生,那一種學案,都還無法邁過 情慾這一關而談「無善無惡」。他們强調的,也不過是「順理適性」、「懲忿窒欲」,依然在「倫理」上打圈圈。
我們必須認清一項事實,卽是儒家也好,佛家也好,如果像孔夫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得到那種令人死而無憾的道的時候,如果不能够擺脫「情慾」的陰影,那個道恐怕無論如何是建立不起來的。我們套一句現代一點的語意說:一種道德素質如果要昇騰到聖潔的純境,而附以「性」存在,那是不可能的,這正是儒家思想無法出世、儒佛內涵所以不同、佛儒對於「內聖」解釋全異的最大關鍵!
佛家戒律之製訂,以針對情慾爲目標的份量上,其比重遠超過殺生、偷盜以及其他項目。原因是一個人在「脩行道」上沒有突破「生之枷鎖」——情慾之瀑以前,誰也無法心如止水。所以「戒律」便成了一項重要的防線。佛家在許多論點裏,施設了許多「分析情愛」、「轉化情愛」的理念,讓人們認識清楚,這項支配生命的「無明力量」,依靠「野火燒春草」的方法,「兵來將擋」,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 一九八一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