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情慾之轉化 – 3
書籍目錄
論情慾之轉化 – 3

論情慾之轉化 – 3


Bg j74

  對「修道者」言,「情慾之轉化」,爲「成道」之絕大關鍵。換句話說,凡修行佛道之人,你必須「灰身滅智」,來斷情息愛,昇華、轉化這種流轉的生命。


  而修道之人,當道根未固以前,切忌「無男女相,無衆生相」,自視爲聖賢胚胎,大開方便之門。「未令入佛智」,便「先以欲勾牽」,是何其危險、又何其狂悖之事?


  古來高僧大德,對「愛欲」可能發生的因緣情況,沒有一個不防之若水火、若寇仇;對「淫戒」之執持,沒有一個不惶恐惴慄、臨深履薄;甚至以犧牲生命,也不越此方寸淨地。蓋因凡夫俗子,極難跳出此一「男女混雜,昕夕相依」所引起的愛慾漩渦;而毀佛隳戒者,尤以人生中間之三十年,最爲危險;爲道學佛者,能不深引爲鑑?


  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棄俗修道,已是難能可貴的冰雪節操,而投身於此一途程之人,如果不能珍惜羽毛,把生命隨手拋擲,是何其可惜?


  我們遍觀今日佛門行動語默,則對「夷夏之防」,視爲無睹,而男女分際,尤如具文;視戒律之莊嚴,如同草芥糞土。因此,有許多爲師爲上者,在暗室陰影之下,終至演變爲社會「聊齋」,終令佛門蒙羞;此釋迦之敗子敗行,又何其令人痛心!


  須知佛門之戒,一有縫隙,則難免遇緣分崩離析,永難再圓。職此之故,「戒」不能輕受,尤不可妄開;而「淫戒」足爲佛門四衆修道成道之憑藉,更何況,以一俗人而言,能「守身如玉」,已可以清芬足式,令人起敬。


  我們莫以爲破戒之事,天地不知,鬼神不覺,而自身一旦習於狃行,也無慚無愧,祗要紙仍能包得住火,千夫未指,就可以安於枕席了。一個修道之人,一旦謗讟隨身,除了嚴檢愼修、痛切懺悔之外,千萬不可以「沒有證據」、「天下人未見」爲藉口,來搪塞自己招謗之尤。試問牆壁如沒有裂縫,水從何處滲來?


  佛門的「行者」與儒門的「書生」不同,他們的聖賢標準尺度與我們不一樣,他們沒有「淫戒、殺戒」?他們成就的不過是人際倫理間事,說不上「了生脫死、斷惑證眞」!近代禪門大德來果老和尚曾授人斷「淫念」方法,當淫起時,急念「口+特」字「特特特特特 …… 」慾心當下卽可清淨,殊爲靈驗。惟方法離不開實踐,法門千萬,對不肯一「口+特」之人,也是絕症。


  我們所期於修道之人,人人皆有誓證佛道的勇氣與決心。因此,凡夫能嚴行淨戒,亦可成聖成賢;佛說:「我滅之後,以戒爲師」,徵之當今佛門大德比丘居士,是否以斯言爲河漢?


—— 一九八一年九月六日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