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門裡面常會聽到「發心」這句話,無論是作功德、辦佛事、做工作等等,都以發心來做為勸請與鼓勵。我們也常把發心掛在口頭上,但是,發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假使用另一個通俗的詞句解釋,那麼,發心就是常人所說的「肯做」。
要把一件事做好,肯不肯做是首要問題,姑且暫捨事情的成功與否不談,肯做總是有成功的希望,不肯做則一點希望都沒有。例如說:吃飯要發心,才吃得飽;走路要發心,才能到達目的;求學要發心,才學得成就;念佛要發心,才念得一心不亂;拜佛要發心,才拜得虔誠懇切。可見世出世法都以發心為要。
依佛法說,眾生的發心隨其根機的差別而不同,有三個種類:
一、增上生心:只為自己求來生的人天福報,或求今生的長壽與名利,而行布施放生等等善業,希望以此功德造福自己。比較起來這種發心是小而低劣。
二、出離心:希望了脫生死,出離三界,修行勝法而得解脫,雖是自利的行者所發的小乘心,但是比增上生心要更進一步。
三、菩提心:這是最大最上心,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主旨,把一切修行功德迴向所有眾生,行大慈大悲,運大智大慧,普利羣生而光照宇宙。
修學佛法,發心等於是成道的原動力、根本點。古德說菩提心難發,若不是上上根機的人很難得啟發大心,雖然如此,菩提心是可以從增上生心與出離心中去培養的,只要肯發心,不斷的力求向上,那麼,初心雖小又何嘗不是菩提道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