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是對於自己所喜好的環境,生起希求貪愛之想,以希望為性,求之不已。佛法中說五欲,所謂色、聲、香、味、觸,此五境能引人起貪欲的心,美麗的顏色,好聽的聲音,美味的飲食,乃至柔軟舒服的觸受,皆為所求。
欲望,是人的常情,對於物質的欲樂,適合自己情意的境界,都是貪戀不捨的,對現在的欲樂,耽着不捨,對過去的欲樂,念念不忘,對未來的欲樂,極力追求。如此永遠在欲望中翻滾,得衣思食,已得患失;然而,欲望能夠填滿嗎?不可能的!否則千古以來為什麼有那些為求滿足欲望而陷身墮落的人呢?欲望恰似深淵,很難填滿,另一方面,又能使人失足陷身,深淵一入,是難得自拔的。
我國民間有一首中原民歌:「每日擔柴只為饑,得下食來又思衣。製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瓦低。蓋上高樓和大廈,又慮出門沒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上天梯子沒做好,閻王發派鬼來催。」這首民歌,充分的描述了人對欲望的貪求,是無止境的,甚至於上到天上還嫌低。
《雜阿含經》裡說:「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欲望是污染的,人對欲的患得患失之心理,正是煩惱之所起,真正的快樂,不是建築在欲望之上,因為它只是暫時麻醉肉體的物質之樂;真正的快樂,是由佛法的光明,所帶給人的法樂,這種樂,雋永不變,是心靈昇華,神明自得之樂。學佛的人,應該捨離無常的欲樂,而追尋清淨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