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法中有所謂三毒:貪、瞋、痴,因為這三種是眾生的根本煩惱,為害最大,同時也是最難除治的,因此例稱為「毒」,三毒之一的瞋又名瞋恚。
瞋恚就是心中的憤恨之氣,一個人當他遭遇不如意、不高興的事情,心裏跟着會生起怨恨之情,這個怨恨之情能毀了他的人性理智,而做出傷害人家,違犯道義的行為,這種情形,好比一座茁壯美麗的樹林,被烈火焚燒殆盡。社會上許多爭吵或殺人案件的發生,追究其原因,總是為了彼此間的仇恨,由於一時的瞋恚,而做出千古不可挽救的罪業,後悔莫及。
佛說《遺教經》中道:「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刧功德賊,無過瞋恚。」在《決定毘尼經》中也說:「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從佛經裏,我們更應了悟到瞋恚的可怕,它能燒盡一切的智慧功德,它是甚於猛火,它是修行的障礙。
瞋恚既然是這麼可怕,我們應該設法對治它,在萬善同歸集裏面曾有:「慈雲既潤,瞋火潛消」的話,就是告訴我們要以「慈悲」來對治「瞋恚」。心中常常保存祥和、憐憫、與樂、拔苦,以慈祥看待他人,這種心情會像清涼的泉水湧湧而出,熄滅你瞋恨憤怒的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