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一
問答一

問答一


Bg j61

:我是位初接觸佛教的人,覺得佛教不錯。但有一同事卻

極力勸我加入道教,並說佛教要經過好久才能成佛;而入道教、經名師指點,即能在這三劫末期中了脫生死。她又拿一本書給我看,書中有:「為何要出家?出家不過是獨善其身,修個人清淨,求個人解脫罷了。」又說:「出家人,食施主,用施主,為何不在家修?既可自食其力,又可照顧家庭;既可服務社會,又可度脫眾生。」我雖不贊同她們的說法,但種種疑問卻在我腦中盤旋不去。祈望大師指點。(許慈敏)


Bg j62

答1:你說,有一同事極力勸你入道教,並說佛教要經過好

久好久才能成佛。我不知道你所說的道教,是不是「一貫道」?要知道、所謂的道教和一貫道是有所不同的。至於信仰佛教是不是要經過好久好久才能成佛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說 “是”,乃因爲大乘佛教曾說:從凡夫到成佛,要行菩薩道,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說 “不是”,乃因爲修行有「漸修」與「頓悟」的不同。「漸修」就如人走路,必須一步一步的走去、一站一站的經過。所以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頓悟」則如乘坐飛機或汽車,很快就能到達目的地。因此,佛門早課讚誦有「十地頓超無難事」之說;《大悲心陀羅尼經》也說到:觀世音菩薩在久遠劫以前修行時,因爲聽聞到大悲咒,當下就從初地越登至八地。這就是頓悟。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主張成佛於當生的,他本身如此,他的弟子——佛陀在世的諸位阿羅漢,也是如此,都是今生今世就已了脫生死。這些都記載在《雜阿含經》裡面,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來看。


  中國佛教分有八宗,八宗之中:禪宗與密宗都是主張當生成佛。禪宗主張「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密宗主張「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所以,中國自有佛教以來,已經有好多好多佛教徒,當生即已成佛,不必在死後、不必在「好久好久」。這可以從禪宗的文獻,以及密宗的文獻找到證明。


  當然,佛有「因地佛」與「果地佛」。「果地佛」必須三身 —— 法身、報身、化身皆圓滿才是。這在我們地球上,這時期的人類歷史上,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尚無第二位;「因地佛」則是只要證入解脫、得到法身便是。像佛世的阿羅漢,禪宗中開悟的禪師,密宗中修得有成的上師,都是因地佛,他們都已了脫生死了。


答2:你信中書說:「出家不過是獨善其身,修個清淨,求個解脫罷了。」

  這是只看出家的一面,不看另一面。我們要知道,古德曾說:「出家乃大丈夫行爲,非將相帝王所能爲。」必須放得下世間的一切情愛、一切榮華富貴;淡泊於名利,清淨於財色,才有可能出家,表面上看來、出家好像只是獨善其身,實際上呢?並非如此。出家由於無世俗之累,才能專心於修行,等到修行有成,便以出世精神,從事於救度眾生的工作。佛教的教主如此,歷代的阿羅漢、菩薩、祖師也如此,就是當代的諸位出家法師,何嘗不是如此呢?怎麼可以說,出家只是獨善其身、只求個人解脫呢?


答3:你友人給你的書中又說:「出家人,食施主,用施主,為何不在家修,既可自食其力,又可照顧家庭;既可服務社會,又可度脫眾生。」

  的確,佛教的制度,爲了讓出家人能夠專心於修行與弘法,因此規定出家人不可從事於世俗賺錢的事業。日常生活所需,乃依靠著在 家信徒的供養,多、少不計,過著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的日子。


  佛教徒分有出家、在家二種。在家佛教徒以日常生活上所需的物質供養、擁護出家者,以便出家人衣、食、住方面無缺,能安心辦道;出家法師則以所修證、所研究而得的佛法教導在家佛教徒。因此,出家人並非只是「食施主,用施主」,必須對在家信徒,乃至社會國家有所貢獻的。不然,你想想,人們跟出家師非親非故的,憑什麼要供養出家法師呢?如果出家人對社會國家都全無意義,我想,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會讓出家人存在,出家人將不可能在這世界上存在了二千多年,還一代一代的源源不絕。你說,是嗎?


  至於說:「在家修,既可自食其力,又可照顧家庭;既可服務社會,又可度脫眾生。」這的確是很好的。所以,佛教徒有出家和在家 兩種。學佛而出家的,畢竟是少數,每三十人之中,可能只有一人出家,大多數都是在家修,有家庭、有婚嫁、有職業事業。你說,他們是不是「自食其力」?又「照顧家庭」、「服務社會」又「度脫衆生」呢?


  我國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利他,要利他就必須行菩薩道。菩薩有出家的,又有在家的。甚至於:在家的菩薩比出家菩薩要多,譬如:我們所知道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諸大菩薩,除了地藏菩薩是現出家相之外,其他的全是示現在家相。的確,以在家身份在社會上,與一般人沒有兩樣,要度化衆生或許是比較方便。


  但,問題是:做得到嗎?自己眞的是菩薩嗎?自己未度,如何度人?自己不會游泳,如何教人游泳?而要自度,在家人,妻兒或夫女纏繞,日日爲生活忙,那來的精力和時間修行用功呢?所以,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要捨棄王子身份,與王宮內的榮華富貴去出家修行;爲什麼佛經內說,十方諸佛皆是出家以後才成道的,就不難瞭解了。


  最後要告訴你的是:佛教與道教或一貫道,都各有其內容與目標,不可混爲一談。雖然它們借用了佛教的一些名詞,但他們表達在名詞裡的意義;與佛教原有名詞的內容,已有所不同了。這點,請你注意一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