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五
問答五

問答五


Bg j64

問一:信佛、學佛爲何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有何意義、功德、利益?(觀心居士)


Bg j62

答1:佛教的主要内容,就是「佛、法、僧」三寶,離開了

佛法僧三寶,就沒有佛教可言了;信仰佛教,自然也就是信仰佛法僧了。在佛教中,佛法僧三寶是一體而三,不可分的,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僧;或者只信法,不信佛、僧;只信僧,不信佛、法,都不是完全的信仰。


  皈依是由信仰而產生,只信仰而不皈依,那就表示他的信仰並未堅定。皈依除了外表上可以給對方一個證明 ——證明他是個佛教徒之外,還有內在意義,可以使一個信仰佛教的人向佛門更邁進一步,可以獲得重生,可以獲得廣大的功德、利益。


  《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說:一個人如果皈依了三寶,他所得到的福報之大,是不能窮盡的;《校量功德經》也說: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證得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能夠盡形壽的供養他們,乃至在他們死後都一一爲他們造塔。這人所得到的功德,實在是非常的大,大到不可計量。但皈依三寶所得到的功德,比這人還要大。


  至於皈依三寶會得到什麼利益呢?《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說:只要有人皈依了三寶,天帝釋就會派遣三十六位善神,擁護皈依三寶者。這三十六位善神,各有萬億的鬼神,隨時會護持三皈依的人。


Bg j64

問二:什麼叫「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Bg j62

答2:「金剛怒目」是指佛教的護法神衛護佛法的情形。

佛教的護法神,又叫做「金剛神」。這是從他們手裡拿著金剛杵而得名的。金剛神主要在衛護佛教三寶,一遇有天魔妖怪要破壞、或擾亂佛法僧三寶,便現出憤怒的表情,要將天魔妖怪趕走,所以叫「金剛怒目」。但這句話又往往是一種比喻,比喻佛菩薩、或一般法師,遇到惡性重大、個性剛強或我慢重的衆生,就必須現出強硬的手段,才能折伏對方、度化對方。這在禪宗的祖師、密宗的上師身上,我們很容易看到。禪宗的祖師和密宗的上師,在度化衆生時,往往是用「金剛怒目」的手段。


  「菩薩低眉」這句話是表彰菩薩的慈悲精神。我們所看到的菩薩像,雙眼皮大多是低垂的,如此,自然給人一種祥和的感覺,也顯示了菩薩與凡夫不同。凡夫都是雙眼睜得大大的,向外看、向外攀緣;但菩薩卻不向外攀緣,只是觀心、迴光返照於自己;同時,也令人想到菩薩的忍辱慈悲的精神,不管衆生如何不聽菩薩的教化,甚至打擊於菩薩,他依然低著眉,安祥如是、不發脾氣。所以,「菩薩低眉」也是一種比喻,比喻弘法者在度化衆生時,要有安詳、忍辱、慈悲的精神,才能度化衆生。


  如果將「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合在一起解釋,就是表達了度化衆生,必須軟硬兼用,有時必須用剛硬的手段,有時候必須用慈悲的手段,如此,才能廣度眾生。


Bg j64

問三:「真空妙有」的含義,是什麼?


Bg j62

答3:「真空妙有」是在表達「空」和「有」並不像凡夫所認

爲的,是兩個對立的存在。實際上,「空」和「有」是同一本源——同時存在的。「空」可成爲「有」,「有」也可以成爲「空」,空有是可以互換的。因此,眞空即是妙有,妙有亦是眞空,「眞空妙有」並不是兩個東西,只是一個存在。


  如何來證實它呢?如果我們修習空觀,能夠不斷的空下去,超越了《大般若經》所說的十八空、二十空。空到徹底,連空也不存在了,那就是「眞空」的境界;在還沒有達到眞空之前,所認爲的空 ——十八空、二十空,其實都是一種「有」的境界。但都是虛幻的有,不是眞實的有。因此,在還沒有達到眞空以前,那些種種空,也就不是眞正的空,是還有「幻有」存在的空;就算能空到山河大地皆無,身心都不存在了,但只要心中還有個空相存在,就還在「有」的範圍內,不是眞空。


  然而,一旦連空也不存在了,達到「眞空」了,這又是空嗎?能夠被我們空掉的,必然是虛幻的東西,不是眞實的。但能夠去空掉那些虛幻者的本身,就不是虛幻的了,它必須是眞實的,才有可能去空除虛幻者;同時,虛幻者本身是無自性,不能自主、不能存在的,虛幻的東西能夠存在,便是依靠著眞實者而存在。


  所以,當能夠被空掉的虛幻的東西,都空除了,連空也不存在了,便是進入了眞實(佛性)的境界中,已經超出了空的範圍,進入「眞有」當中。佛性,可以說是空嗎?它是無形相、無名色,但卻不能 否認它。所以,不可以用世俗的空去表達它,於是,名之爲「眞空」;換句話說,佛性是屬於眞空的境界,必須在眞空當中,才能夠領會它。


  「空」不能表達佛性,那麼,「有」呢?也不適合,佛性雖然是個眞實存在的「有」,但不同於世俗「有」的內含。世俗的有是看得見、感覺得到,有名色的存在;但佛性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無名色的存在。世俗的有是外實中空,沒有自性、卻有虛幻形相的存在;佛性正好相反,它是外空中實,卻沒有虛幻形相。所以,佛性的有不同於世俗的有,只得用「妙有」來表彰它。等於說,佛性的境界是很妙的一種「有」,它的存在是很妙的 —— 如此如此,就是「眞空妙有」懂嗎?


Bg j64

問四:什麼是「三塗八難」?


Bg j62

答4:「三塗」就是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又叫三惡趣。

  「八難」是指有八處地方要見到佛、要聽聞到佛法很困難。這八處就是(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這三處是痛苦的地方;(四)北拘盧洲。因爲這裡的人只有快樂,沒有痛苦,他們福報都很殊勝,自然不會想要學佛修行;(五)長壽天。這是指色界的第四天 ——無想天,和無色界的第四天 —— 非想非非想天;色界的第四天的天人壽命是色界天中,最長壽者;無色界的第四天的天人,他們的壽命則是無色界天人中最長壽者。這兩天的天人,眼見比他們低的天人都有死亡時,卻總不見自己這天的天人死亡,便誤以爲自己不會死亡,自然不會害怕死亡,沒有痛苦,便不想學佛修行了;(六)是聾盲瘖啞;(七)是世智辯聰;(八)是生於佛前佛後。這三種人,要見佛,要聽聞佛法,也是困難。


Bg j64

問五:隨喜功德有什麼意義?做到隨喜功德會困難嗎?


Bg j62

答5:「隨喜」就是世俗所說的:與人爲善,也就是給予他人

快樂。這是大乘佛教徒都應該有的行爲。所以,大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第五就是隨喜功德。


  我們學佛,絕非只是自己得到安樂就好,還要其他衆生也能得到安樂,因此,自度度他是必須的。要度化衆生,就先要廣結善緣,給人一個好印象,「隨喜」正可以廣結衆緣,使自己得到好的人緣,何樂而不爲呢!


  隨喜也是一種修行,不但自度也度他,看到別人做了善事,心裡歡喜,自己心裡也等於做了善事。所以,能夠隨喜的人,他的 “我見、我執” 必然會慢慢減少,貪瞋痴等煩惱也會淡薄;而在隨喜他人時,他人必然歡喜,這是利益於他了。因此,隨喜中自然有功德,稱爲「隨喜功德」。


  至於隨喜功德,難不難呢?這是因人而異的,不能定論。只是,如果眞想修行的人,應該不難;因爲,這是止惡從善呀,修行不是要止惡從善嗎?所以,只要心中不存嫉妒心 —— 妒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而想多與人爲善,想廣結衆緣,那麼,隨喜功德應該是不難。你說,是不?


Bg j64

問六:修學淨土法門,應該研究那些佛經?和中國歷代高僧那些著作?


Bg j62

答6:淨土法門有彌勒淨土、藥師佛淨土、阿彌陀佛淨土等,不知

你是指哪一個淨土法門?但不論是修學那一個法門,都必須先以佛經爲主,然後再研讀歷代高僧對該法門的著作;同時,又要了解,法無定法,常會因人、因時而異,祖師所談的佛法,往往有些是一時性的,只是一種方便對治,不要執著它,以爲是實法。像近代深受淨土宗信徒推崇的印光大師,他的語錄開示中,充滿了狹窄的宗派觀念,對其他宗派:禪宗、密宗大多加以排斥,只有自己修持的淨土宗念佛最好。這或許是印光法師身處當時的時代、當時的佛教環境中的一種言說。現在有些佛教徒不作此想,執著印光祖師所說,都是對的,於是,不時的排斥其他宗派,只有淨土宗好。這實在是很令人擔憂的事!


Bg j64

問七:如何深入研究三藏佛法,並能精進不已,而不退道心?


Bg j62

答7:要想深入研究三藏佛法,必須花很長的時間,而且要注重方法。

  三藏就是經、律、論,如果站在學術立場來研究的話,當然要從經研究起了。如何研究呢?從佛教史的系統去研究,如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的經典即:雜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所以必須先閱讀阿含經,同時閱讀一些近代人士原始佛教方面的著作;部派佛教的資料有一部論,叫《異部宗輪論》,可以看近人對該論的註解;大乘佛教的思想則比較廣泛,必須按照它發展的先後來看,才容易把握其重點。即先看般若、中觀方面的經論,如大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然後再看唯識方面的經論,如解深密經、唯識三十論、八識規矩頌、瑜伽師地論;再來看如來藏系方面的經論,如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楞伽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等,如此有系統的看,才能深入且全盤的了解佛法,不致有所偏差。


  至於要能不退道心,那就端看你能不能深得法味了。如果能夠深入法義,自然心中法喜充滿,欲罷不能,又如何會退失道心呢!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