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十七
問答十七

問答十七


Bg j64

問一:有一個縈迴已久的問題,想請問師父。

  佛教戒殺生食肉,說它會使人「斷大悲種」,而教人「吃素」,以長養慈悲心。然而,有些人會說:植物也有生命啊!我不禁為之語塞。記得「知義法師」曾如此回答:漸次修行,可慢慢斷食,最後以「禪悅為食」。但理由似嫌牽強。因為佛教徒很多,能夠修到以「禪悅為食」的有幾人呢?站在廣度眾生的角度看,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問題。請師父賜覆。謝謝!(廖木坤)


Bg j62

答1:人類的生命,要依靠食物的營養,才能夠安住,既使有人能

夠不食人間煙火,他也要依靠水或空氣,才能夠維持他的生存。那麼,水或空氣就等於他的食物,他還是有吃食。只是,所食的物質不同而已。


  《楞嚴經》卷八,佛告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見大正藏第十九冊一四一頁下)


  四食中的「段食」就是:把所吃的食物,先行一段一段的分開,或者,吃的時候分成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吃。譬如:早、中、晚,又如像人、畜生、阿修羅等所食,就是段食。「觸食」是:不用嘴巴去吃食物,而用鼻子去嗅它的香氣就能飽,像鬼神之類所食,便是觸食。「思食」是指第六識的意識,思量於美好的境界,內心就會生起飽滿的感覺。譬如:人口渴時,想到梅子,口中就會產生唾液,就不覺得渴了,所以有「望梅止渴」之說。另外,思食又指以禪定中的喜樂爲食,像色界天的天人,就是以禪悅爲食,沒有欲界衆生的段食了。「識食」是指以識爲食,也就是指第八識的執持身心,像無色界天的天人,已沒有形體的存在,但仍然必須識食 ——有第八識的執持其生命,才能不死。


  由上可見,只要是生命,都必須依食而得以安住,凡是三界內的衆生,都不能沒有食。從此也可見食物對生命的重要性了。飲食有資身的作用,一個修行人,如果不飲食,便會身疲力倦,不能修行。長久的不飲食,生命更會死亡,除非已證得法身的佛、菩薩、阿羅漢,才能以禪定爲食,不用凡夫的段食。


答2:佛教所以要提倡素食,主張不食肉,仍是因爲一切衆生都有輪迴。自無始以來,所有衆生在輪迴中,互爲親屬,互有恩怨,不知何時可了。《楞嚴經》卷四、佛告富樓那:「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爲本;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瞰,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見大正藏第十九冊一二〇頁中)所以,佛制戒殺、素食、不食肉,就是不願再與衆生結怨,以免常處於生死輪迴中,怨怨相報。


答3:植物雖然也有生命,但不像人等衆生,具備諸識功能。因此,當人吃它時,它不會有要報復於人的思想與感情,也不會有像其他有情識的衆生被殺時,會感受到極大的痛苦,有違慈悲心。所以,修行人爲了生命的存在,不得不食植物,這也是不得已的。


  學佛、修行必須依賴色身的強健,如果連植物也不吃,色身必將敗壞,如何修行呢?所以,在不違慈悲之下,佛教徒以植物爲食。這是無可厚非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