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一:《金剛經》內有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不知要住何心?心有若干種心,怎樣去住?(吳素明)

答1:我想,你是否誤會了《金剛經》的意旨?《金剛經》乃般若
系的經典。般若經典主要在明空,亦即探究諸法實相,以便修行者能契入本源。空由不著而達成,心有所住便有執著,就不可能空,離般若亦遠了。所以,《金剛經》開頭,佛雖說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但後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意思就是說:發菩提心者,應將心安住在度化衆生上,以便降伏自己的妄心,但卻不可認爲眞有衆生被自己所度化。爲什麼呢?由於菩薩不能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然後歸結於「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告訴我們:心不要有所住,不要住在六塵、六根、六識等是法、非法中。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心有住,則是非住。」那麼,心無所住之後呢?豈不墮入斷滅了?不然!還要「而生其心」。「而」是「又」的意思,亦即心無所住卻又要「生其心」。「生」是現前的意思;「其心」指菩提或六度等清淨心。這句經文的用意是要修行人空有雙運、中道而行。「無所住」是不取法:「生其心」是不取非法,這與前面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金剛經》並沒有要人去住心,你所引的經文含義,也不是住心之意。不知何以會有「住心」之問?或許,《金剛經》開頭,須菩提曾問佛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令你有要 「住心」的念頭。但隨後佛陀已經回答了須菩提所問,意思便是說:發菩提心的人,他的妄心自然就安住在菩提心中。這也等於:端看你所修的法門而定,念佛的人,就將妄心安住在念佛中;持咒的人,就將妄心安住在持咒中;修禪的人,就將妄心安住在禪觀中。只是,必須住而無住、無住而住,任運而行,才能法爾現前。
總之,心有所住乃是方便,無所住才是究竟,「應生無所住心」這是《金剛經》所希望予我們的。問題只在:衆生長久以來,執著慣了,要當下無住,確實不容易。於是,該經一開頭,佛陀有「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方便,經後又有「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安住方便。

問二:《六祖壇經》中,惠能曾說:「前念不生,後念不滅。」不知什麼是「前念」?什麼是「後念」?如何「不生」?如何「不滅」?

答2:《六祖壇經》原文是:「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見機緣品第七)什麼是「前念」、「後念」?這「念」當然是指妄念。我們都知道,妄念乃念念生滅,不論醒時、睡時皆生滅不已。一個念頭生起滅去了,就叫做「前念」;念頭滅去了,接著生起的念頭,就叫做「後念」。
那麼,「前念」如何「不生」?「後念」又如何「不滅」呢?面說過,念頭一向都是念念生滅,才生即滅,即滅又生,生滅不已的。於是,人們心中的念頭,不是前念,便是後念,不是後念,便是前念,似乎沒有中間 —— 現在的念頭。因爲,剛說現在時,現在馬上過去了。現在只是暫時,前後才是固定、較長久的。由於念頭是生滅不已,並非固定不變,只要透過修行 —— 持戒、修定、慧觀,修的如法,就可以令妄念不生。妄念 —— 前念既然不生,則不生的當下,便是眞心的存在。真心是不生的,不生必然也就不滅。有生才有滅,無生的何來滅呢?所以,能夠「不生」之後,「不滅」乃是一定的結果。
不過,要注意的是:六祖惠能所說的「不生」、「不滅」,從文義看來,都是指念頭而言。「前念不生」,我們已經可以領會了,可是,「後念」如何「不滅」呢?雖然有前後念的差別,但,既然都是 「念」,便皆是妄念。妄念要不生是可能的,要不滅怎麼可能呢?只能作這樣的解釋:「後念」雖然也不離妄,但卻是經過「不生」的念。經過了「前念不生」而起的念,自然是不同於一般妄念。
一般妄念皆生於妄心,妄上加妄,無有眞實。而經過妄念不生而起的念,則是從眞心而起。此念是從體起用。體用不二,當用之時,全體是用。試問:如何能滅呢?如果此念能滅,真心便斷滅。真心是不生的,並非無常的有爲法,如何能滅?所以說「後念不滅」。換句話說:「前念」是指妄心,「後念」則是指眞心。因爲,妄心依眞心而起,妄心 ——「前念」既然不生、止息了,當下除了眞心的存在之外,還會有什麼呢?依此,我們說「後念」是指眞心,也唯有眞心才能不滅。
這是望文解義的說法,也是從道理上的解釋。如果從修行用功的觀點來談,可能又有另外一種說法了。現在,我們再回到《六祖壇經》的原文。爲什麼「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呢?禪宗一向主張:即心即佛 —— 我們的心便是佛。這是含有即妄即眞的無礙思想;當然,也不可認賊爲父。所以,六祖要說「前念不生即心」,必須妄念止息了,才是心,不然只是六塵緣影、虛妄想思。
那麼,「後念不滅即佛」呢?這句是從前句引申而來的。既然前念已經不生、已經是心了,必然的,不生也就不滅,心當然便是佛了。換句話說,不生是因,不滅是果;心是因,佛是果。或者說,不生是體,不滅是用;心是體,佛是用。佛以覺照爲性,當妄念不生,眞心顯現,眞心自有其光明覺照的作用,只要真心的覺照作用不失,便是佛。「後念不滅」的「念」,應該是指真心的覺照作用。這覺照作 用是真心的功能之一,只要真心在,它便在。而真心是恆常存在的,自然不可能消失。於是,「後念」也就永遠存在了。而「後念不滅即佛」,便圓滿了「即心即佛」的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