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錄自華嚴經講記 1948~1950集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我觀一切法。皆悉得明了。今見於如來。決定無有疑。
這首偈是菩薩以自己修行證果來給我們做一個證明。『我觀一切法』,清涼大師在註解裡,只有兩句話就把這首偈的宗旨顯示出來了,「此親自證,希眾無惑」。在如來三轉法輪裡這是最後作證轉。這個三轉,第一個是示現,根利的、煩惱輕的,看到佛的形象就明白證入了。第二類的煩惱習氣比較深,他認為世尊種種示現與自己都不相干,所以佛必須要開口說明、教導,勸導他,所以叫 “勸轉”。煩惱習氣最重的,他不敢接受勸導。所以佛必須要做出證明,他才相信。這是佛教化眾生,應眾生根性不同,教學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切慧菩薩說,「我觀一切法」,這個觀就是真止、真觀。把一切法的實相看明白,通達明瞭了,通達明瞭就見佛 了。佛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法性,法性是佛;法性所現的一切相叫法相,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法相也是佛。『今見於如來』,疑斷了這個性才叫做真性。
現在我們學佛的同學,遇到許多災難,深深體驗到生老病死苦。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無一不是業報。我們沒有見性造的業,就必須要承受。見性之後,業報有沒有?在理上講,報沒有了。可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示現有馬麥之報,有琉璃王滅釋迦族之報,這裡面含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給世間人做個示現,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應當要謹慎,否則成了佛還是要受這個果報。
美國的一個預言家,世界知名 —- 凱西,他是在第二次大戰中過世的。我們讀了他的一些預言報告,他是一個靈體附身的,不是他的能力。這個靈跟他非常有緣,而且是來報恩的,非常善的一個靈體附在他身上,他有能力給人治病。他只有初中畢業,並不很聰明,什麼也沒有學過,居然醫院裡治不好的疑難雜症到他那裡都解決了。他是自我催眠,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下,靈附身了。這個病人不在面前也沒有關係,隔幾千里路他都可以治,只要告訴他這個病人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他現在住在什麼地方,無論多遠,這個靈都能找到;他去看病,這個靈會進到病人的身體裡面,在身體裡面去檢查他的五臟六腑哪裡出毛病了,什麼原因出的毛病,他很清楚會說出來,然後告訴你用什麼藥去治。你病就確實治好了。他沒有固定收費,供養隨意,絕不欺騙人。一生替人治病,有一萬四千多個病例,這些病例都有完整的記載。
他在沒過世之前,就建立一個圖書館,專門收藏他的資料,現在全世界有很多人到他這個圖書館去研究。靈體不附身的時候,他跟平常人一樣,很普通的一個人。他有很多預言,也說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前途。他說二一00年的時候他會回來再看看這個世界,他說這個地球上的人,一生所有一切的遭遇沒有一件不是前因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所有的遭遇都有前因、後果。如果不覺悟的人,隨業流轉,不肯放下分別執著,冤冤相報;對於冤冤相報的事情他講得很多,說法跟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是不謀而合。
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不能造業,過去所造的業要知道懺悔。普賢菩薩教我們「懺悔業障」。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哪一個不想把業障懺除!我們不能否認,在六道就有業障,沒有業障不會在六道。六道裡縱然到了天道,天有二十八層,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有業障,要是沒有業障就超越六道輪迴了。業障沒有遇到緣的時候,潛伏在那裡,不是沒有,佛法裡面講「不起現行」,就是它不起作用,它伏在那裡,遇到它就發作。一個人在少壯,我們說走運、氣很旺的時候,冤親債主他避開,這個時候不找你,惹不起你,可是這個氣壯是不能保持很久的。
你看中國人常講,每個人的運,五年一轉運。你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差的五年,大概總是最差的五年是你臨終前五年。在這個階段當中,是最容易為冤親債主所逼迫的一個階段。他們逼迫的手段真是千奇百怪,我們一般無法預料的,會讓你痛苦,讓你煩惱,讓你得一些疾病,那都是他在報復。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我在這些年來遇到許多人提出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我們怎樣把這些業障懺除。我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老師就把這個答案告訴我了。因為我的業障很重,自己不知道,老師看得清楚,前世沒有修福,所以這一生貧窮下賤,是個要飯、叫化子的命。貧是沒有財富是沒有地位,貧賤到極處,前生沒修,就是沒有修財布施,待人苛薄,貢高自大,命裡就賤;沒有修無畏布施,不懂得照顧別人,對待別人是增加人的痛苦,不是給別人歡樂,所以果報是短命。好在還有一點善根,這大概是多生多世累積下來的,有一點智慧,接觸到佛法能生歡喜心,所以老師教我要認真去懺除業障。
怎麼懺除法?老師告訴我,真正懺悔,這些儀式、規矩不重要,他老人家在那個時候告訴我,這我第一次聽到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以後學了多年才明白。形式是表演,表演給社會大眾看的,目的是接引大眾入佛門。實質是提升自己境界,懺除自己業障,這才是實質。當然我們也不能夠疏忽,你要做出樣子給別人看。在寺院裡面,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模有樣,團體裡面大眾歡喜,外面信眾看到也歡喜,不信佛的人看到對你也尊重,這叫自利利他。所以實質是自利,形式是利他。形式裡要有實質才產生攝受的力量,人家看到很好、很莊嚴,看完之後不會感動,看完就完了。如果有攝受的力量,看完之後他受感動,念念不忘,他還想繼續看,繼續來追求,這就不一樣了。
正懺悔是什麼?佛家講的跟儒家講的是完全相同的,叫「後不再造」。我知道錯了,從今之後不犯同樣的過錯,這叫真懺悔,絕對不是今天在佛菩薩面前發露懺悔了,明天還照犯,這就不靈了,也就是真正的改過自新。所以天天要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發現之後就真正改過,這叫真懺悔。真改,那就是真心決定相信佛的標準。佛的標準很簡單,入門教導我們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你看看十條,三十個字,第一講「不殺生」。每一條都是舉一個例子。不殺生,裡面講究的很多,〈沙彌律儀增註〉裡面說得詳細,不但不能殺一切了有情眾生,有情眾生人,包括所有的動物,連微生物都不能殺他;不但不能殺他,不能惱害他,惱害都是殺業的一分,我叫他生煩惱,叫他不痛快,這都是屬於殺業的一分。
因「不殺生」這一條要做到不惱害一切眾生。菩薩守住佛陀的教誡,「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看到你不歡喜的時候,就應當避開,不必他趕你,自動趕快走,他看到你走了他就高興。久而久之,你就能感動他,感動大家,也感動冤親債主。所以要懂得化怨為親,就是感化冤親債主,把他變成和自己親人一樣;化敵為友,敵對的人要感化他,變成自己的好朋友,這是真正修懺悔法,真正在懺除自己的業障。這是第一條,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細說在戒律。
第二講「不偷盜」,偷盜的範圍非常之大,所以經上講偷盜叫「不與取」。事物雖小它有主,你要想取得,主人沒有同意你就取得,那就叫盜。我通常解釋是用很淺顯的話,就是佔便宜的念頭,無論你是對個人、對團體,甚至於對國家。我們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我們怎樣想個方法我少繳一點稅,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是盜心,我想少繳一點稅,鑽法律的漏洞,這都是不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修布施,我怎麼會佔便宜!我巴不得多布施一點,對國家納稅也是布施,對全國人民的布施。所以菩薩繳稅是非常歡喜,他修福。所以他沒有盜心,決定沒有佔人一點便宜的念頭。佔人便宜的念頭,我們命裡面的福報就虧折,打折扣了。
一個人一生的受用,在中國人講「祿」,「祿」是財富上、物質上的受用;你命裡有很多,但是你還有盜心,有佔便宜的念頭,你的祿就會減損。譬如你命裡面該有一百億,用不正常的手段去賺錢,用欺騙的手段,你一生賺下來可以得五十億,命裡本來該有一百億,你一生只能享受五十億,已經打了對折。如果你用心很毒、很惡,不顧別人,那個折扣就打得更大,可能你這一生只能到三十、二十億,打了二折、三折,三折,這不是八折,二折、三折了。世間人不懂得,自以為聰明,我賺了多少多少,不曉得已經打了好大的折扣。所以中國人常講「傻人有福」,「吃虧有福」,這有道理。他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沒有盜心,別人佔了他的便宜,他不會有損失,只會有增長,所以他的福報就愈來愈大。有佔人便宜的念頭,他的福報就愈來愈小,這是事實真相。世間人不懂、不相信,吃虧的不是別人,是他自己。
所以施 —- 布施,那個時候老師教給我,是教給我改造自己的命運。老師慈悲,並沒有直接跟我講,講了是怕我們年輕聽到難過,就跟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一樣。了凡先生遇到雲谷,那個時候四十多歲,雲谷禪師可以跟他講明白。我剛剛學佛才二十六歲,什麼也不懂,所以老師對我的教誨非常含蓄。到以後講經多年,才恍然大悟,所以對於老師非常感恩,一生都不會忘記,念念都不捨棄老師的教誨。所以施財得財富,他騙你,你還是得福。他造業,他命裡財富虧欠,我不造業,我命裡財富還是繼續在增長。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積財,布施是愈快愈好,果報迅速得現前。
布施法得聰明智慧,布施財得財富,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我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艱難,自己吃飽是勉強維持,一個月拿的這一點薪資,大概只夠上館子一餐,這一個月工資就沒了,所以我們從來沒有上過館子。待遇非常微薄,哪來的錢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可以,這個沒有問題。一塊錢行不行?一塊錢行。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要養成布施的心。
以後學佛,看到印光大師的行誼,就死心塌地了。因為印光大師一生就印經,他不搞別的,四眾對他的供養,他就一個開銷,就是印經。錢多了,你看他自己辦了個印刷廠,蘇州報國寺的弘化社,那是佛經流通處,自己印刷,自己可以印。他用鉛字排版,印得都很好,字又大又清楚,紙張裝訂都很考究,可以稱得上是近代的善本,這個功德無量。所以我們捨財,這是財布施,但是這個財是印經,同時就是法布施,一舉兩得。我們真的從一塊、二塊去附印,參加印經。所以布施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去積財,積財喪道。
印祖給我們做的示範,非常有道理。這些法物流通在外面,無論是世間法跟佛法,幫助人開智慧,幫助人破迷開悟,大好事情。所以印祖一生不建道場,為什麼?道場真正有道,真正有修行人,這個道場是無量功德。如果這個道場沒有道,沒有修行人,那就是老師常講的,「有廟無道,不能興教」。建造這個道場的時候,如果裡頭還有心行不善的人想爭奪這個地方,那個罪業就更重了,你造的這個地方叫「鬥爭道場」,這個過失就大了。所以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建道場建小道場,共修不超過二十個人,生活容易維持,有二、三位得力的護法,你就一點都不操心了。
自古以來,佛門裡面常講「身安則道隆」,佛法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你生活要安定才能辦道,生活不安定你就不能辦道。所以中國古代道場,經濟來源是固定的。大富長者們對寺院的布施不是布施錢,是買田地、買山林布施給寺院。寺院有田地、有山林,田地山林交給農民去種植,有收成的時候分一份送給廟裡,就好像納租一樣。所以寺院的經濟有固定收入,它不靠信徒、不要化緣,也不要做這些經懺佛事接待外人,所以寺廟真的是清淨道場。通常寺院沒有人來,不像現在有觀光旅遊,從前沒有,交通都不方便,所以無事不登三寶殿,寺院清靜。
印祖教導我們的,小道場,堅固、實用就好了。這樣的道場送給人,人家瞧不起,別人都不要,就沒有人爭了,你的心才能安。建築得富麗堂皇,每個人都動心,心就不安了。住在裡面的人要想到怎樣守護,不被別人奪去了,你看提心弔膽;外面人起了歹念、起了惡念,這都是弊病。從前的寺院叢林建得富麗堂皇,那是國家建的,皇上建的。我們看到很多寺院的匾額「敕建」,敕建就是皇上建的,皇上降聖旨命令地方官員建的這個寺廟,所以它屬於國家的,它是十方道場。建好之後,地方官員禮請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來主持辦道,道場有講學,所以有道風、有學風。
道風是修行,修行有一般的,一般就是規矩、戒律,道風,這是共同的;還有不共的,不共是修行的方式,像我們這個道場有念佛堂,另外別的道場有禪堂,這叫有道。有學,學是講經、研教。像這樣的道場多半是國家護持的,國家建立的。私人建立的也有,那都是大富長者,或者是高官退休之後,把他的家宅奉獻出來,從前家宅是大家庭,捐獻出來做為寺院,供養三寶。出家人自己去募化建立的,多半是些小道場,小茅蓬。
我們不可以跟別人比道場大,這個觀念錯誤;不能比我這個道場信徒多,我這個地方供養豐富,不要去想這個,那你完全造的是三途業,來生人天都得不到。一定要認真修行,落實三個根,給四眾同修做好樣子。從每個人自身做起,這個團體就莊嚴了,這才是真正的佛法道場。佛法道場的出現,必然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所以要持戒,決定不怕苦。佛教導我們兩句話,這是最後的遺教——「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做到了,道業沒有不成就的。
道場的護持是一樁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道場的主持人,他肩負起這個地區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寄託在他身上。道場是個學校,方丈住持是校長,他要負起教育的責任,他自己上不上課沒有關係,他所主持的是教學的政策、方向、目標,只要能把這個堅定了,他可以聘請教員。所以講說法的是教師,住持是校長,當家是總務長,學校的總務長,維那是學校的訓導長,首座是學校的教務長,他們執行校長的決策,落實校長的教學理念,帶頭是校長。所以這個教育辦得成功,普度眾生,第一個功勞是誰?是校長,不是法師。你看學校辦得好,政府獎勵是獎勵校長,獎勵所謂綱領執事,綱領執事就是三個人,教務、訓導、總務,而不是獎勵教員。教員多了,教員一生就當教員,好好的把這一門功課教好,他的責任就很圓滿了。所以教員在整個教學裡面他奉獻的是少分,而主持,那奉獻的是全分,是圓滿的,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綱領執事,寺院裡面,就是這些行政人員、校長,都是菩薩再來的,不是凡人,他們這些人通宗通教,智慧廣大,處事待人接物善巧方便,圓融自在,才能把佛教興旺起來。現在我們佛教衰了,衰在哪裡?弘護人員都沒有了。方丈、首座、維那、監院是護法,這是一個學校裡面的綱領執事,我們在這裡教學的是教員,在那裡接受教育的是學生。佛法在這個世間能不能久住,責任是在方丈,是在綱領執事,不在講經的法師;講經法師是無能為力,他是教員,哪個學校聘請就到哪裡去,哪裡有緣就到哪裡教。你知道這個,你才曉得這一個道場建立在那裡意義多重大,責任多麼重大。弘護是一體,弘法的人離不開護法,就是當教員的人離不開學校,學校離不開教員,學校要沒有教員上課,這學校就有罪過了。
所以弘護是一體,弘護要密切合作。我早年講經常說,四十歲之前我們是教員,認真學習;四十到六十,這二十年擔任執事,護持佛法。所以這護法的人是從教員退休下來的,他懂教育,能真正把佛法護持好。六十以後做自己的事情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弘護兩方面都要捨棄離開了。他的言行舉止都給後人做最好的榜樣,多半住在山林裡面,不下山、不問世事了。不但世事不問,佛教裡面的事情也不問了,給我們做真正的典型,真正的模範。最後一個典型,你看他往生自在,預知時至,沒有病苦,最後一招是作證轉。
了解這個道理和事實真相,就曉得我們怎樣修懺悔法,佛怎麼樣教我,我就怎麼樣做。在現前這個時代,弘法最重要,念佛最重要。弘法重要的是讓自己明白道理,你說我們今天真心想求懺悔,不知道怎麼懺悔法,這就是學得不夠。真正通達明瞭了,沒有疑惑了,斷疑生信,功夫得力了,這是自受用。自己學好之後,可以利益別人,遇到有緣人來問你,你可以把它講得清楚、明白,讓他不再誤會了,讓他對佛法起尊敬的心,甚至於他歡喜學習,那你就接引大眾了。你帶一個人進來,這個人將來成就,那就是你自己成就,你接引他進來的,你幫助他成就的。沒有弘法的人就沒有護法的人,總是弘法在先,護法在後。釋迦牟尼佛一生弘法,給我們示現的也一生護法,弘護是一不是二,分不開,這是我們最好的典型。
今天我們要消業障,要感謝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要用感恩的心。
由於這些冤親債主逼迫我們,我們不能不真實用功。冤親債主看到你真用功,他得利益生歡喜心,我們的成就他得一分,佛經上講他得的是七分之一。我們沒有成就,他什麼都得不到,他怎麼不找你麻煩!我們有好處給他的時候,他歡喜,雖然怨恨,看在這些好處。佛門諺語常說,「一子成佛,九祖生天」,這些冤親債主都生天了。所以他不障礙你,他要障礙你,你不能成就,他就永遠墮在惡道;你成就,他就升了。
諸位想想《地藏經》上,光目女、婆羅門女的故事,你就明白了。這兩個人的母親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在地獄。光目女想救她的母親,遇到一個羅漢,向羅漢請教。羅漢入定,定中到地獄裡面去探訪,出定之後,告訴光目女,「妳母親在地獄受極大的痛苦」。她發心要救她的母親,向羅漢請教,用什麼方法?羅漢教她念佛,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婆羅門女她真的是拼命,我們看經上記載的,一天一夜,跟《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一天一夜感應現前了,她見到地獄,一個鬼王來迎接她,鬼王向她合掌稱她菩薩,問她到地獄來有什麼事情,她說她的母親造作罪業墮在地獄裡。他問她:妳母親叫做什麼名字?叫悅帝利;悅帝利三天前已經生天,聽說她有一個孝順的女兒給她修福,她生忉利天了。
地獄只有兩種人能進去,一個就是菩薩,一個是造作地獄罪業的人,不是這兩種人不能到地獄。她只念了一天一夜的佛就成就,這個念佛功夫到什麼境界?至少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執著斷掉,見思煩惱斷了,這是阿羅漢的境界。《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念佛決定能證果。證一心不亂,最高的得理一心不亂。我們相信婆羅門女不是理一心,是事一心。理一心就高了,理一心是法身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這是念佛最高的境界。第二是事一心不亂,第三是功夫成片。可見得婆羅門女為了母親,真叫萬緣放下,一心一意的念佛。
過去,〈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這是扶鸞扶出來的,印光大師作見證,說明這個扶鸞是真的,不是假的;覺明妙行菩薩降壇告訴大家,他當時在這個世間,也是個小念佛堂,八個人,個個往生,無比殊勝。他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西方確指〉所說的,這祕訣!真照這個方法去念,哪有不成就的!什麼業障都消掉,消業障,增福慧。
我們現在這三個都有問題。懷疑,不信;夾雜,放不下。夾雜的原因就是沒放下,真正放下了,夾雜就沒有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把自己念佛的功夫全都破壞了—— 斷間。間斷是心裡有佛的時間很少,沒有佛的時間很長。念佛堂念佛,這兩個鐘點心裡有佛;離開念佛堂,心裡的佛就不見了,想著其他的事情,功夫斷掉了。斷掉的時間長,心裡有佛的時間短。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有幾個小時心裡有佛。即使心裡兩個小時有佛,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沒有佛,你想想能不能往生?有沒有把握?假如你能夠做到一天心裡有十六個小時有佛,八個小時沒有,勉強可以說有把握。
如果一天是二十四小時念念都有佛,沒有雜念,你念佛成就絕對不會超過七天。像婆羅門女一樣,一天一夜成就,瑩珂法師三天三夜成就,原因二十四小時沒有間斷。所以婆羅門女能成就,得力於她的母親,她母親要不墮地獄,她這個心發不出來。所以她能夠修行證果,是她母親幫助她的,所以她母親因為這個福德生天,不是她加持她的,她母親做增上緣:不是母親,她成不了這個境界,達不到這個功夫。瑩珂三天的成就,什麼力量加持他的?他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自己知道決定墮地獄,怕地獄苦不能不發心,這是一個逆增上緣幫助他成就的。如果他沒有造這些罪業,他怎麼會想拼命幹這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