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三昧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四無量心三昧

四無量心三昧


Bg j95

  為什麼要講「慈、悲、喜、捨」?因為「世間是苦」,世間若沒有苦,我們就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慈悲喜捨。所以我們要注意、要常常聞思,能不能不講苦而修行?不講苦,就沒有苦集,也沒有苦滅,也沒有苦滅之道,通通沒有,沒有苦諦,其他的諦通通沒有了。


  所以,修行不必急著要去修四念住,先放下我們捨不得對別人好的慳吝,是修行的第一步,先放下不能對人微笑的那種緊,是修行的第一步。


  如果我們修四念住卻不能微笑,如果我們修四念住卻不能慈悲,那就離開了佛陀所教誨的法門。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東西來檢驗、校正,如果沒有東西來檢驗、校正,就會以為「我在」修行、「我能」修行、「我是」修行人,這樣就會有偏差。


  我們的入門、下手處是「慈悲喜捨」,因為它非常符合人性。很多人說貪瞋癡是人性,事實上,慈悲喜捨更符合人性。很多人說修行是在逆我們的習氣,何嘗不能說,修慈悲喜捨更順應我們的習氣。我會選擇從慈悲喜捨下手,是因為他更適合人性,所謂適合就是慈悲喜捨會讓你非常安心,而貪瞋癡卻會讓我們連睡眠都不安穩,睡眠不安怎麼是我們的習氣呢?


  我們一開始先做慈悲喜捨,再做根本作意、三依一向,又回來做慈悲喜捨,這樣來回往返,見苦的力道就有了,出世間的力道就有了。所以一開始的慈悲喜捨是世間法,它還是會有紛爭對待,還不一定依遠離,還不一定見苦見得徹底,他只是順應我們的人性、順應我們的同情心、順應我們的隨喜心、我們從這裡契入蠻容易進入那個感覺裡面,然後經過根本作意和三依一向,它就變成了出世間的慈悲喜捨,所以,慈悲喜捨是我們從世間到出世間,最基本最重要的橋樑。


  修「慈悲喜捨」,能令我們的心拓展到無量無邊﹙心量廣大﹚,所以又叫「四無量心」。這四種無量心,都是慈悲中有喜捨、喜捨中有慈悲,而且,都是見苦離繫,見苦不分彼此,因為如果分彼此,一定會黏著,所以叫「四無量心三昧」,不要把慈悲喜捨和三昧斷掉。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