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卿 弘法師開示
無明與根本作意
無明,就是不知如何是好,一種莫名的不安,我們沒有辦法很如實的面對當下的狀態。我們可以看到內心種種的衝動,包括呼吸、思維、尋伺、各種感受、取相,這些我們稱之為身行、口行、意行。
身行就是呼吸,呼吸是身行的代表。尋伺就是我們的思惟,這是口行的代表,有思惟、有尋伺才有說話,叫口行。口行就是說話的衝動、前導。意行則以感受、取相來做前導。身根的衝動、語根的衝動、意根的衝動,當我們面對它時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一種無明,因為無明,又沒有去處理它,叫無明行。
無明不是不能改的,只要我們不著急、不衝動,就可以將「無明」變「明」。變明以後就可以看到衝動,看到我們的衝動就叫做修「行」。我們的衝動會影響呼吸和說話。我們對感受所取的相﹙想像﹚會影響隨後的思考和行為。修行就是在修種種的身行、口行和意行。
要破無明,須要根本作意。﹙註:古代把它翻譯成如理作意,但它真正的意思是根本作意﹚「作意」指一心一意,有注意力、能轉向的意思,有「善尋」﹙欲出離﹚與全神貫注的意思,即一切注意力如法。世間本來就是無常,苦、無我。「根本作意」指與世間思惟﹙財貨、男女、得失、榮辱等與離苦不相干的思惟﹚不相應的離苦作意,一心一意為出離「無邊苦海」,不再進行不如法的尋伺、取相、迷想﹙常、樂、我、淨﹚,不再為「欲魔」所繫縛。
很多佛教徒都誤解「作意」的意思,以為佛法不可作意,作意就是「造作」,就是不好,這是對佛法完全的誤解。其實,作意就是注意,注意就是作意,沒什麼壞的意思,只有一種人不用作意,那就是阿羅漢入滅盡定,四禪九定的第九定。所有的東西都要作意,沒有作意就沒有佛法可言,你也根本不用修了。在經典和律藏裡常提到八個字「如理作意、如理精進」,這是包括阿羅漢在內的每一個修行者都要做的,沒做到這一點,都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都要覺得不好意思。
不如理作意的意思就是顛倒作意,就是把苦的事情當成樂,把無常的東西當成常,把無我當成我,把不美的事情當成美,把不淨的事情當成淨,這叫作不如理作意。
作意,簡單講,就是你如何把注意力放在適當的地方。注意力不當容易引起疲勞,因為它非常用力。不如理作意,比方說我們遇到順境就隨它轉,隨境轉事實上是很用力的,而遇到逆境就抗拒,抗拒也是很用力的。比如我們的眼睛被一個東西所吸引,叫做「奪目」,好像很順心遂意,事實上是整個心被佔領了,眼睛被奪去了,人家講被奪魂了,那種貪的感覺是一種奪去魂魄的感覺。順境我們被奪去魂魄,逆境我們在抗拒,這兩者都是很用力。
因此,我們如何「注意」事情,決定我們今天有沒有精神。例如早上醒來有沒有精神呢?為什麼從有精神變成沒精神?或從沒精神變得有精神?這就是「界」─和什麼東西在一起。譬如吃完或看完某些東西會變得有精神或沒精神。「明」就是知道什麼東西會讓我們歡喜或不歡喜,讓我們變得有精神或沒精神?很清楚「界」,很清楚「物以類聚」─什麼「心」會和什麼「境界」相應。很清楚心和境界的關係。
有明,有修行,我們才知道怎麼認識事情,這是十二緣起的第三項「認識」。認識就是知道如何過濾。過濾就是知道如何做事不會造惡業﹙不好的後果﹚,即是有先知之「明」,就是「識」。如果沒有先知之明的識,會累積不好的後果,造成身體和心理﹙名色﹚的不平衡,連帶使接下來的六根無法收攝。
層層對治與慈悲喜捨
十二緣起的內容說的是,煩惱是一層一層集出來的。我們該如何面對第一個煩惱以至於第二、第三、第四?等等煩惱,它是一層比一層厚。
無明居最中心,它有一股力量一直往內拉,好像地心引力,使人飛﹙輕安﹚不起來。要破無明須要根本作意,假使你沒有根本作意就會有無明,若不想有無明就要根本作意。﹙若未通過此關,就要做第二關,叫做修「行」﹚,即修身口意行。
怎麼修身行?就是常常回來觀呼吸。比如說看當下的呼吸是否很粗澀,心臟是否亂跳,手腳是否不知擺哪裏,坐下、走路等行動是否很急躁。看好它,讓它有某種程度的安住。安住之後看當下的感受,以及我們在感受裡取了什麼相,用什麼角度在看事情。在可意的境界取喜歡的相,會有樂受,但若取不喜歡的相,就會有苦受不會有樂受;反之,在不可意的境界取不喜歡的相,會有苦受,但若不取不喜歡的相,就不會產生苦受。所以同樣的境界可以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感受;一樣的月亮,百萬種心情;同樣的下雨,每一個人的心情都不一樣。被罵不一定要生氣,被罵也有開悟的機會。這就是修意根的衝動。
口行是指我們說話的衝動,我們要說話必須先找個著力點開始,這叫尋伺。說話時,看著想說的衝動,練習說一個字馬上收攝,說一句語馬上收攝,說十句語馬上收攝,看說完有沒有想要再說的衝動,看看是因為慈悲而說,還是因為衝動而說,這就是修口行。無時不收攝說話的衝動,不戲論。正語是我們說話的五個條件,要適時、要實在、要柔軟、要有慈心、要有幫助。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若不符合正語五個條件,都是造惡緣,如果你不知道議論是苦啊,綺語是苦啊,惡口是苦啊,兩舌是苦啊,妄語是苦啊,你都不知道這是苦,你就不知道收攝啊!
修身行、口行、意行要配合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有很大的功德,可以轉一切粗煩惱為很好的東西。慈使我們的心清淨,悲使我們心境無礙,喜使心量廣大,捨就是再加強慈悲喜,慈悲喜如果有執著就要放下,這個捨就是一切放下,輕鬆起來。我們做一件事情,若想走更遠的路,就要懂得休息,知道什麼叫做輕鬆。若太緊就很難做事,所以這個捨代表放下、輕鬆。這就是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