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卿 弘法師開示
學生問:請舉生氣為例來說明十二緣起
導師答:比如說,一位年輕的太太下班後還得做晚餐,她要先生幫忙洗碗。我們知道很多先生通常都不會馬上去做這件事的,他通常會在餐後先看看報紙,打個電話找人聊天,或者去洗澡等等,然後把洗碗的事留到後面。但大部份的太太是不喜歡這樣子的,該做的事就要做,為什麼要等到最後呢?她越看越不順眼,就想乾脆自己洗,但一想到還得自己洗就很生氣,我工作一天也很累了,為什麼家事都要由我來做?
我也要上班啊,一開始她就是個「無明」——內心很不愉快,一種不明朗狀態,來自於過去種種的業力,我們倒不必去分析是什麼原因。假使她是個明朗的狀態,她的「行」都是很明的,呼吸絕對不會粗澀,然而,由於「無明」她的呼吸會粗澀,身心不只是疲累而已,還有一種粗糙不輕安。
所以從無明到行,呼吸的展現是粗澀,身心是粗重不輕安,接著「尋」是想東想西,「伺」是好像引力般被拉去了,奪去她的心。這都是一個無明的狀態,裏面開始有苦受,當下是個不喜歡的逆境│你沒有照我的意思,現在就去洗碗,不是睡前洗,等到睡前我早就洗好了,擺那麼久會生蟑螂的?然後開始迷想:你就是對我不好,不體貼,該做的不做?種種的衝動在心裡轉啊轉!這時候苦受比前面微細的受想更強烈,開始分別:我的苦不是你的苦,你的樂不是我的樂,你不幫忙家事,只做你高興的事,開始分別你我,一分別你我「名色」就開始不穩定,「身見」轉強,很多的欲爭、見爭,便產生了,而彼此的看法不同,需要不同,互相無法滿足,身心不得安定。
當「六根」一接「觸」時,「嘿!還在看報紙,竟然不理會剛剛跟你講的話」,這樣觸的衝擊很大,是種「無明觸」,生出苦「受」,這裡的苦受比剛剛的「意行」的受更強,就生氣了,很強烈的好惡便出籠了,然後有這個「愛」﹙礙﹚以後她就「取」了,緊緊抓住境界,整個身心開始緊起來,當然這個「有」是屬於欲界的有,依欲界的有,有所依就覺得「所依」很不安穩,卻又不得不依,於是又生氣又害怕,氣這樣的「有」也怕這樣的「有 」,這一切超出她控制的範圍,而「生」出「苦惱」。
十二緣起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隨時認識當下是在什麼狀態,看所有無明的狀態都不是依靠外境能解決的。無論外境多麼不順適,都不值得我們起無明,以致於不能安住於身行、口行、意行。因為我們的不安住不能讓我們改變外境,要改變外境須先把無明變明,先讓「行」——出入息變平順,不要讓外境使我們的出入息不平順,想東想西,或被一個東西拉住,不要讓我們的受不安,不要讓我們的意行起迷想,修行就是在修身行、口行、意行的安住,安住在當下,不隨境界轉,因為所有的境界都是內心的解釋,不管境界多麼糟都不值得跟它轉,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外境,如果不先安住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根本不可能改變外境。
學生問: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否只有識跟名色的關係?
導師答:不是。所有十二因緣的外層都包括裏層。這裡只是在強調「分別」跟「身心」狀態的相依關係,事實上每一層都有它的相依,比如說「無明│觸」,或者「無明│受」、「無明│愛」等,沒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沒有根本作意,就會產生種種的「無明│行」、「無明│識」、「無明│名色」、或者「六根」不守護。如果沒有根本作意,是沒辦法守護六根的,因為若一下子安住在無相,你怎麼守護六根呢?我們還需要說話、作意啊。談「無明」,是個作意的問題,如何 pay attention——把注意力擺在適當的地方,若放在適當的地方就是「明」了。
「行」是個轉的問題,注意力恰當就開始有活力,能夠轉就有創造力。轉原來貪瞋痴慢疑的習氣為慈悲喜捨,用慈悲喜捨來轉就有方向感。有的人說,我修四念處,裡面就包含了慈悲喜捨,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他如何對境。一個人修四念處,別人罵他時,他的反應是什麼?觀呼吸,然後呢?你怎麼說話?什麼叫做四念處的說話?因為四念處主要是內觀,你身口意怎麼展現?身口意展現之前要守護六根,沒有守護六根怎麼會有「三妙行」呢。身口意如法叫三妙行。六根要守護好,先要做到不顛倒取相,守護六根就是「六入」的問題。如何守護六根呢?要先有「正知」「正念」,正知正念之前還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之前要懂得「根本作意」,根本作意之前要「聞思正法」,聞思正法之前要先「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根本作意↓法隨法行﹙法次法向﹚這就是修行的根本次第。
法次法向就是一步一步照次第來。因為你沒有根本作意沒辦法破無明的,也沒辦法破「身見」,身見沒有破,一切都是假的,修行只是企圖讓你的聚沫﹙五蘊﹚變成堅實。你在借假修真,那也只是個妄想的真。有根本作意才能隨時隨地感覺世間的無常、苦、無我,這樣才能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目的性才會出來,「正知」是有目的的,你每一個動作的目的是什麼?知道目的才能講到「正念」,若不曉得目的,你的正念要做什麼?所以沒那麼快就進入四念處的。
因此八正道,先要有正見﹙根本作意:見苦﹚→ 正思﹙見苦能轉為慈悲喜捨﹚→ 正語、正業、正命﹙守護六根,三妙行﹚→ 正知→ 正念。沒有正勤就沒有正念,時斷時續只是在玩票,必須完全進入二十四小時的修行才能談正念,比如說十日禪就是二十四小時的修行,你行住坐臥每一個動作都是在修行,從坐姿到立姿、到走路,每一個動作的變換都要無間斷的覺知,無間斷叫「勤」。所以四念處是以勤為基礎,百分之百的不放逸。有正念才能談修定,不修四念處只靠打坐不能說沒有用,但兩者須互相補強的。
曼陀羅這個圖是個「相」,它可以穩定化。穩定以後你隨時可以感覺內心的引力和壓力,這個引力引向各種境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引力就會有恐懼和壓力,我們做了很多事情都想要紓解壓力,壓力釋放不當就會造業。
學生問:為什麼要談三世兩重因果?講前世今生能止息煩惱嗎?
導師答:講前世今生是一種預備動作,不屬於四念處,真正要斷煩惱必須修四念處。但在進入四念處之前要先聞思正法,思惟包括思惟三世兩重因果,思惟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種種的無明煩惱,不然你怎麼會有修行的動力?你說我現在就有修四念處的動力,但你對整個佛法的架構娂仍然不清楚。你為什麼要修四念處呢?修到最後還是會有疑惑的。雖然四念處裡有法念處,但是假若你沒有前面的做基礎,要直接修四念處成就也是不太容易。
佛法是「法法相扣」,每一個法與法之間都有其相互關聯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次第呢,這可是有因有緣,有很堅強的理由的。因為我們對生命還是有很多的疑問,所以要談三世兩重因果。修四念處主要以活在當下為基礎,問題是你還會有疑問:為什麼要活在當下?目的是什麼?還是有身見的問題,你怎麼去感覺彼此的苦樂?所以,雖然談三世兩重因果不能斷煩惱,但它是個起碼的預備功夫。如果完全不談,很容易產生「斷見」,然而談太多也會有「常見」的問題,你開始冥想我的上輩子是什麼?出現一個「我的上輩子」就是常見。根本無「我」只有「業力」,那來我的上輩子呢?人的思惟很容易被名相所束縛,但都不談業力的三世兩重因果是斷見。以為這一輩子結束就完了, 但業力是不間斷的。沒有修行,業力一直在那裡進行,像我們的識一樣,一直在轉和變化。這是簡單的解釋,要談前世今生,不要輕易地談,但也不必否認其存在。
聖弟子及清淨道論覺音尊者的態度是,剎那緣起和三世兩重因果都談,他不特別強調那一種。真正要見到三世兩重因果是屬於神通的範圍,但若完全不想去理解、思惟很容易落入斷見,所以要談的因緣是避開常見跟斷見。真正要斷煩惱當然要透過止觀,透過正念和正定。
學生問:生老病死是苦,憂悲苦惱是苦,簡單說,五取蘊是苦,為什麼這樣說?
導師答:因為所有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都來自對五蘊身心的執取要它繼續。要它繼續是一種「我慢」,對自我生命的慢,好像說我這個生命對世間有用,有貢獻,非我不可。五取蘊是種我慢,這很微細的我慢會變成種種的無明行,這個世間非我不可,很多的「未完成」﹙欲﹚,既有很多欲望未完成當然非輪迴不可。
這種「欲未完成」的感覺就是「取」,簡單說,因為有種種欲望未完成,就有種種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欲一定導向取,取就是不斷地加油添醋,給生命燃料。你為什麼不斷給生命燃料呢?因為沒有看到生命的矛盾而超越它,沒有辦法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就不能証「無生」。活著是為了不必活著;生命是為了無生。無生就是涅槃不再生,已經完全看到生命的矛盾,不會想要完成什麼,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完成。看到這個以後就「識無所住」,即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微細的我慢,也就是看到五取蘊的苦,就會離苦。
學生問:觀察一切行是苦,成就隨順忍。「觀法忍」、「習苦便生信」,兩者是否一樣?
導師答:一樣的。觀察一切行是苦或一切受是苦,因為這就是世間的現象,你完全地接受它就是隨順忍。我們常講要完全接受苦,這好比天空為什麼是藍色,因為除了藍色以外,它能完全吸收其他的顏色,若連藍色也吸收,它就變成無色了。同樣的,當我們完全吸收了苦就沒有苦,一有抗拒,苦就在那裡,所以苦的意思是一種抗拒、不接受。
學生問:看到漂亮的異性,若是「明」的話是什麼樣子?
導師答:明的話主要是指「明觸」。所謂看到一個漂亮的異性,是取「男女相」。我們講顛倒相,包括男女相、種族相、美醜相、善惡相。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是取一個顛倒相、美的相,卻沒有見到她有沒有貪瞋痴,關懷她有沒有苦。再漂亮有什麼用,能不能微笑?有沒有快樂?你到底是關心她的外表還是內心?你若只關心她的外表已經是不太公平了。取顛倒相就是「無明觸」,而「明觸」就是在當下看到無常、苦、無我,也看到了涅槃寂靜。通俗一點的講,她有沒有微笑?快不快樂?是否走在離開貪瞋痴慢疑苦難的路上?因為貪瞋痴慢疑就是苦難,不管你多漂亮。漂亮的女孩子也會自殺,也會得癌症,也會老、病、死,你是否關心這些?我們看一個人,都看到他的過去及未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才是如法的取相。顛倒相是不如法的取相,你只關心她是個女人,漂不漂亮,或者會不會講閩南話,諸如此類。
學生問:請說明「生」依「界」依「食」而有六入五蘊。常常問「我在不在?」、「我有沒有?」、「我是不是?」這跟「生」有何關係?
導師答:因為常常問「我在不在?」、「我是不是?」、「我有沒有?」是身見。只關心這些,卻不問苦生了沒有?苦滅了沒有?修行應該問的是:「當下苦生?還是苦滅?」。假如不是修行人,他的念頭常常是「我在不在?」、「我是不是?」、「我有沒有?」。因為這樣的思惟就是離開了苦的思惟,離開苦滅的思惟,離開了苦的作意,離開了苦滅的作意,所以它就會「生」。這個生就依靠身見,你跟我的不同。因為有你跟我的不同,才有「我在不在?」、「我是不是?」、「我有沒有?」的問題。
學生問:聽老師說十二緣起很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落實?
導師答:落實就是不要讓煩惱跑那麼快,它要從最裡面跑到最外面那層沒有那麼簡單。很多東西都是想出來的,太著急了。所以別那麼用力,「緊事緩辦」一樣一樣來,一句一句說,要吵架也要慢慢吵?因為煩惱是假的,它不是那麼實在。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喜歡的人偏偏在一起,一些欲望如果沒能力得到就要放下。自己能否快樂?或快樂需要別人給你?能不能給自己快樂?怎麼給?我們說世間苦我們就苦,世間快樂我們就快樂。我們苦世間就苦,我們樂世間就樂。所以,總要有人先快樂,誰要先開始?誰要先慈悲?慈悲的意思是能給自己快樂?能把自己照顧好。自己有餘,才能與人分享,才能照顧別人,給別人快樂。自己有餘,自然想對人家好。快樂就是永遠有餘,不會因為你給別人就減少了。皺眉會傳染,笑也會傳染。
學生問:初學者學習十二緣起,應從何處出發為下手點?
導師答:前面七個都可以。比如說,若從無明下手,注意力要放在一個地方,如呼吸。注意呼吸就是放在身口意「行」裏的身行。注意呼吸,內心的空間會自然擴大,不易對境界起反應,這一點很重要。接下來若要守護六根,就要注意耳朵聽,眼睛看?等等的慈悲喜捨,這樣就比較容易看到煩惱的生起,這也可以當作從第一項的無明下手。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從無明下手,也就是說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善法上面。心放在善法,所有的事情都從慈悲喜捨來考慮。悲即看到對方苦、不快樂,不會跟他計較。自己若「有餘」─快樂,就跟他分享,若「無餘」,就跟境界保持距離,不再去惹他。讓自己先快樂、先健康。注意力要是放在一個健康的層面,它就是慈悲喜捨,不然就放在呼吸上面。所以十二緣起,可以放在無明,讓注意力從無明變明,它就很順利。
學生問:如何做到對苦受不抗拒,對樂受不隨轉。
導師答:那種感覺是,對樂受也是不抗拒,接受,但不是隨它轉。去感受樂受本身所帶來的張力,對身心的撞擊﹙觸﹚。十二因緣的觸是一種撞擊,比如在看電視時,我們以為眼睛在看東西,事實上是影像跟聲音攻擊過來,那種感覺很強烈,不只是音量很大分貝很高而已,我們覺得眼睛和整個心神都被銀幕所吸引,這樣的吸引是一種攻擊。所以不管是苦受樂受,去感受它是種拉力、引力,怎樣牽扯的感覺。樂受,緊裡面有鬆弛的感覺,苦受也是。去感覺推、拉的力量,苦受時拉的力量比較強,樂受時推的力量比較強。苦、樂是一體的兩面,你覺得樂受是因為它比你當下的刺激更強,更能振奮你的精神。苦受則是比你的當下更把情緒往下拉。
若你的情緒沒有動,苦受樂受來時,就讓它們往你的身上流過,你變成一種流體。當苦受經由你的身體流過時,你的感受不再是一種障礙。今天之所以不吸收是因為,你希望苦受到此為止,使得它沒辦法過去,因為你把這個身體看成太堅實了。如果苦受、樂受經過身體時,這個身體只是個聚沫、泡沫,苦受來只是經過,樂受來也只是經過,你完完全全地去感覺什麼叫樂受,它造成身心什麼感受,真正去感覺它,是圓的還是扁的?試著去描述、形容它。樂受讓你的幾個細胞更活躍?思惟更快?還是讓你的記憶更新鮮?到底什麼是樂受?你去感受它。到最後會感覺樂受和苦受本身是種推拉,不只是呼吸是種按摩,苦跟樂也是。你真 正讓它過來,沒有去抓,它就往身體流過。你不會想去抓苦受、樂受,又能完全去感受,這樣就能完全吸收。
學生問:人生的苦惱是不是完全出於無明?若是這樣,無明就變成一種業力、習氣,要去除無明,是不是用看呼吸不衝動的方式,觀自己的起心動念使它變明?
導師答:無明不是一種業力,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不好好去注意一件事情。不好好的去注意「好心和好心在一起」,「慈悲心和慈悲心在一起」,「快樂心和快樂心在一起」。你要不要快樂,皆在於你怎麼想,想到快樂就快樂,想到煩惱就煩惱。那種不叫業力,那是你怎麼注意,怎麼想。你想你是什麼就是什麼,你想你不是什麼就不是什麼。都是自己想的,不是業力。
我們一生都會遇到不想遇到的人,也會遇到喜歡的人。遇到了,就是業力,要如何對待就是明和無明。如何對待,就是修行。所以說,要去除無明,看呼吸,不衝動,這當然有幫助。更重要的就是要去注意,注意「業力就是業力」,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它,不要想改變別人,想改變別人,就要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是改變別人,若不能改變自己就不可能改變別人。最基本要先改變自己,讓自己快樂,讓自己的心能安住,能清淨。
學生問:先生有外遇,家有兩個小孩,我很傳統,不願離婚以造成社會問題,但內心又無法面對這事實。
導師答:事實就是事實,如何在事實中快樂呢?不要想改變別人,但這並不表示你什麼也不能做。所有的決定都是在改變自己,不管你留不留在家裡,都只與你有關而已,你不能改變別人。我怎麼做才會快樂,不是建立在別人若沒改變,我就無法快樂,否則你就永遠不快樂。修行,就是改變我們對境界的心態,改變我們對它的解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你可以選擇怎麼做才會快樂,他也選擇怎麼做他會快樂。他選擇了外遇,你覺得他不負責任,這也許是事實,但若無法改變事實,也不要因此而不快樂,因為不值得。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使自己快樂,而不要把快樂建立在想改變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