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處作意

處作意


Bg k10

  內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入處:色﹙眼睛看到叫色,全部唸作動詞﹚,聲﹙耳聽到﹚,香﹙鼻嗅到﹚、味﹙舌嚐到﹚、觸﹙身觸到﹚、法﹙意根想到﹚

  六根種種觸境,各各自求所好,不樂餘境界。以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


  《雜阿含經》這段經文描繪的太生動了。這一段經文,我們常常默念,可以收攝衝動、令六根調伏寂靜。


  我們用「行蘊作意」配合五根來修,就是六入處作意。我們常常去注意六根的衝動,眼睛為什麼要看?看到了什麼?是為了少苦、離苦嗎?耳根為什麼想聽?聽了很多沒有營養的東西,有幫助少苦、離苦嗎?吃到喜歡的東西,但是咀嚼幾下,好吃的感覺就消失了,越嚼越無味,能多嚼幾下,能不吞下去嗎?感受到舌根也不實在。


  常常去感覺,看自己到底在忙什麼。當場作解剖,去看到五根的攀緣也不能解決內心的不安,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要無間斷的去感覺,各種衝動,包括呼吸,有進出起落,都是生滅無常。看到四食、五蘊、六根,通通是衝動,有維持一期生命所需,也有貪得無厭,只注意吃,很少注意被吃。人類負擔得起的吃﹙四食﹚很少,偏偏自不量力,欲吃時,不管胃腸吸收消化力,不管心腦負擔,不管其他臟腑的承受,知味不知患,甚至也不知味,只是急著吞,只要刺激,展現為狼吞虎嚥、性行為的猛急。


  看到六根觸境,所展現的衝動,要!快!急!忙!氣浮!氣沈!緊張隨之!連懈怠懶散都有緊張成份。不知收攝、守護、關閉,茫然、困惑、混亂、恐懼、焦慮,就看到六根不寂靜。


  我們看到衝動,就看到諸行無常——不斷生滅且即生即滅;看到諸行是苦,要活著就要一口氣。五蘊非集不可。集有一定的衝動,如最低限度的神經衝動是用以維護體溫,連四禪都不能免。有衝動就有一定程度的苦。修行的見證是身苦心不苦。禪定的喜樂是離苦,不是苦滅。看到諸法無我,眾生是一種食物鏈,是一種生死鏈,每一個生命都與其他生命互相依存。體內、體外都是眾生,「彼有故此有,彼無故此無,彼生故此生,彼滅故此滅」。


  我們看到一切六入處的攀緣、抓取、排斥、衝動確實無所得,我們才甘願「離」,甘願「放下」。我們可以體驗到修行人的欲望,其實可以很單純,六根可以很單純,內心很感謝,感謝我們有眼睛可以看東西,有耳朵可以聽聲音,有手可以做事,有腳可以走路、可以散步,真的感謝,這是無上的享受。


  一個修行人不必等到失去了手,才感覺有手真好,不必等到鼻子不通,才感覺能呼吸真好。一個修行人他隨時都知道感謝,隨時都能欣賞。他不必依靠六根追逐欲望的滿足才會快樂,他隨時都能在一個呼吸裡得到喜悅。


  六根若能注意得很好,常常有這樣的正念,就可以節省很多能源,不必那麼用力去聽、去看,不必那麼用力去想。能夠很省力,我們的身、心就能輕安、不粗重,這才是我們每天需要追求的東西。我們每天都需要去追求內心的平衡和輕鬆。世間沒有一件事,比我們身心的平衡和輕鬆更重要。


  我們身心的平衡、輕鬆,不但影響自己,也影響周遭的人,更影響整個社會的清淨。去埋怨社會的動亂不安是沒有用的,最實際的作法是從自己做起。先使自己的心很清淨。細水長流,滴水穿石,法界無礙。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你相信嗎?你能相信嗎?所以,我們要肯把心靜下來,好好修行,好好的養性。

學生問:身無法離境,又很苦,要如何去擁抱苦海?去擁抱苦海,苦也無法減少。

導師答:苦海到底是什麼?注意去看!你覺得苦海很實在,那個密度很高,你注意去看,就會看到它開始變化。苦海的密度就鬆掉,你就看到它的不實在,看到它的空。


  你覺得它不空,是因為你去抓,以為是「我的」境界。你沒有看到,「所有的境界,都是眾生的境界」。你沒有看到什麼叫做心。我們的心是我們對世間的解釋;是眾生境界的合流;眾生境界取相的合流,叫做心。這很重要!你若知道這個心,你對世間的看法就都不同了。我們對世間若無解釋,就無心。我們對世間若無取相就無心。世間只有一種人可以說無心,就是佛和阿羅漢。叫無心,叫似心非心。


  要到此境界,必須先看到什麼是心?我們的心就是對眾生境界取相的合流相續。它有續,這個續也是似續非續,好像有續,實際無續。好像看卡通影片,一秒鐘有娋個鏡頭,好像點一枝香畫圓就出現一個光圈,其實,看到的影相,都是速度造成的。時間也是這樣。


  我們看到的時間是速度,佛教看到的時間是空間。修行人看時間不是速度,世間人看時間就是速度,會跑的東西,所以世間人會著急。修行人不會著急,因為他看時間是空間,有空間就有時間,沒有空間,就沒有時間,時間是從空間變出來的。你如果看不到這種奧妙的關係,你就不瞭解什麼叫時間?什麼叫空間?你也不瞭解什麼叫心?你不知道什麼叫「心」,你就沒辦法「無心」,你不知道什麼叫「相」,你就沒辦法「無相」。


  我們遇到境界,覺得很苦,在逆境中無法擁抱苦海,因為,你無法完全接受。若完全接受,你就知道、心為什麼苦。你將眾生的境界,當做是「我的」境界。若不是「你的」,「你的」苦在那裡?你若看到,那是眾生的境界,是眾生在受苦,我苦是因為,我也是眾生,所以也跟著受苦。



  看出那是眾生的境界,而且這境界也不過是一面鏡子而已。境界讓我們照見自己的心是怎樣在取相?取我相、人相、顛倒相。顛倒相就是世間本來就是苦,但你不接受世間是苦。接受世間是苦的意思是:世間有人比你更苦。你若真的接受世間是苦,你所遇到的境界,真的是世間最苦的嗎?真的嗎?你看過世間最苦的是什麼嗎?你的心量裡有沒有世間最苦的東西?我們的心量,若真正有去承擔世間最大的苦,我們所遇到的苦,就都微不足道,真的微不足道。我們所遇到的境界,都還不夠壞,都可以更壞,我們應該感謝。遇到任何逆境,都能感謝它沒有更壞,這是我們對境界的態度。


  你的心有沒有這種心量?你的心有沒有這種承擔?你的心真的在承擔這個境界時,就是承擔眾生苦難的境界,你這種承擔,就是迴向給眾生,迴向給全世間。你可以承擔,表示你可以慈悲喜捨,你的慈悲喜捨迴向給所有的法界,這是不得了的境界。


  境界是河川,心就是海。眾生的一苦一樂,只要我們能感覺到,都變成我們的夢,變成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我們對世界的想法。你覺得世間是什麼,你的世間就是什麼,你知道多少,你的世間就是多少。世間不是住在你的外面,世間是住在你的裡面,外面沒有世間。世間是你的心所想,你的心無想,就無世間。


  不要以為苦難是「你的」,你的苦難就是世間的苦難,世間若無苦難,你就沒有苦難;世間若是淨土,你就沒有苦難。苦難不是你的,不是我的,苦難是世間。因為世間有苦難,你才有苦難;因為你有苦難,所以,你要去承擔,我要去承擔,我們要一起來承擔。這就是我們的界作意。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