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卿 弘法師開示
正知正念
正念正知以根本作意為食。
(一) 四項注意基點:
(1) 義饒益,法饒益,以少苦、離苦為一切動的目的。每一個動,小至眼球、眉毛、嘴巴的動,頭、臉、手腳的動,行住坐臥,每一個姿勢的變化,包括每講一句話,眼睛的張閉,用力、不用力,都清楚知道是為了少苦、離苦,這樣叫正知。這是最重要的內容。能這樣覺知,對苦的感受就很強。
(2) 時效性、不吃力、不勉強。合宜無拉扯。我們的動,有省力和費力之別,要懂得省力,就像現在汽車都要節約能源。講究經濟有效,就是第二項。聽話時,不要只聽對方講話的意思,要去感受聲波的起落,像一條船坐在海浪上面,我們有我們要聽﹙去﹚的方向。說話的時候,也感覺自己說話的波動,講某一個字的用力和不用力,感受裡面的起起落落,這樣叫乘風破浪,騰雲駕霧─很省力。這樣的作意叫正知。
如果你的職業需要說話,然後說話讓你覺得很累的話,請感覺每一個字的聲調高低、音量大小的變化。坐在自己說話的波浪上面,你會覺得很輕鬆。平常與朋友,家人之間的對話,都一樣可以正知這個波動,都一樣可以坐在這個波浪上面。即使對方講了很不中聽的話,你一樣可以坐在聲浪上面,去感受它的起落,也就是去感受它的無常;感受他說話的用力,就是去感受它的苦;感受它的辭不達意,就是去感受它的無我。你感受他說了半天,都沒有表達出真正的意思,真的這樣去感受,你對人的態度會不一樣的,不會再去抓他的意思,因為永遠辭不達意。你感受無論他怎麼說,都沒辦法表達他對無常、苦、無我的恐懼,你的態度會完全改變。
所以修行不是耗力,是一種精進,精進是最不用力的用功。這是非常用功,但不是用力,因為它要非常用功,所以要很省力,不然怎麼精進呢?如果你覺得很用功,但是很花力氣,那你用功錯了。但是這個省力不是懈怠,你喜歡早起、喜歡打坐,喜歡觀察呼吸,喜歡根本作意,喜歡蘊界處作意。因為你開始知道(法),感覺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波動。眼睛看事情,你按快門(眨眼)本身就是一個波動。我們有光波、有聲波,能感覺每一種東西都有它的起落,每一個東西都是一個心臟,都在收縮、膨脹。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眼神都在收縮、膨脹。體驗到這個,就是體驗到生滅起落是無常的韻律。
(3) 全心全意回到當下,永遠可以重新出發。安住,隨遇而安﹙隨時任所適﹚。正知正念以待時節﹙Kalo)。
全心全意回到當下。過去已經死了,未來還沒有生出來,沒有一個東西比當下更重要。我們常說:「你最近好嗎?」你現在不能更好就是最好。你現在坐在這裡的姿勢就是最好的姿勢。因為如果你能更好,一定會想辦法更好。不能更好,現在就是最好。時時刻刻都能這樣作意,就能滿足於所有,不會不樂,或覺得事事項項都把你阻礙了。如果你不能讓你的現在更好,你的現在就是最好。這樣的作意,就是永遠可以重新再出發,歸零,回到原點,最原始的出發點,然後你的當下就是你的出發點。這是真正的能夠隨遇而安。經文﹙中阿含﹚稱它為隨時任所適,就是任何遭遇你都能安住,都是最好的時候。
正念正知以待時節。Kalo 這個字是一種時間的飽滿,它很有空間的味道,意思是說有空間才有時間。佛教常講無時,無時就是一種當下,比時間的飽滿更超越,更強的意思。你如果常常覺得沒有時間,表示你內在的空間很小,有空間就有時間。活在當下是需要內在的空間,才不受時間束縛,才不會有壽者相。壽者相就是時間的相,你會消除壽者相,才能夠去掉人相、我相,人我的對待相。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壽者相就是要把這個時間相打破。你要有內在的空間,就要觀呼吸,能夠觀呼吸才能由風生空,由風作意生出空界來。這是非常微妙的。
(4) 不取顛倒相﹙見﹚,三依一向。
a 依遠離界:一心一意為遠離世間趨樂避苦的輪迴,遠離財貨、男女、得失、榮辱等等與離苦不相干的世間思惟。遠離世間三角關係﹙我見、我愛、我慢展現﹚的葛藤纏繞,遠離令我們愛著、礙著的境界,遠離不好的界,創造好的界,不逞強,給彼此空間。
b 依離欲:體會少欲則身心輕安、眾生少諍、離諍。看到欲望是一個礙,知道每一樣東西都是一個障眼法。只要你有欲望,它就礙你看到無欲的世界。若要看到其他的世界,欲望必須破掉。離欲界才能到色界,離色界才能到無色界。離三界才能出離三界,超脫生死。去看欲望的性質是一種抓癢,欲望讓我們的世界變狹窄。有欲即苦,世間卻以為樂。在佛陀的內觀中看到,任何的欲望一定有所依,欲望必須依靠外在的東西,所依是無常、苦、無我。我們把心住在一個會變遷的東西上面,那個東西一變遷,我們心隨著動搖,就會苦。我們去看今天的欲望,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真正活在當下,就沒有欲望,即叫「依離欲」。
c 依滅:根寂靜、意寂靜、無所求的感覺,當下就是無相。無相之意即是看到世間一切都是我們的取相,看到心是境的流入﹙迴流相續﹚,境是心的流出﹙投射取相﹚,看到心和境沒有分別。無相界即是離開世間的顛倒妄想,真正看到其患處,真正很自然的離開,無出力的放下,叫依滅。
d 向於捨:欲出離。有決定性的內涵,外離五欲,內離五蓋,依修行地圖次第展現。如實了知五蘊無常、苦、無我,深知執取不捨的患。相信只有出離苦才有樂,此外無樂可言。此樂有出世間的寧靜。前面三個依都不必了,若有依,還要隨依轉。向於捨即是都不必依了,非常自然了,整個觸都是明觸,明明白白,明明覺覺的觸。那種明,即是向於捨,當下解脫﹙增上、出離、無取、不動心三昧﹚。
(二) 往來進退,瞻視顧盼﹙揚眉瞬目﹚、俯仰屈伸、穿衣戴帽持缽、吃喝嚼味、大小便、行住坐臥、眠醒語默。接下來是講正知的細節。我們之所以要來這裡,去那裡,都可以正知一切為離苦,要省力,回到當下,不取顛倒相。揚個眉毛、眼珠動一下、往後仰、往前傾、伸懶腰、動手動腳、拿東西、吃喝吞嚥、大小便、行住坐臥、睡覺、醒來,沈默都在正知的範圍。
(三) 四大基本動作:行知行,立知立,坐知坐,臥知臥,不放逸、精進,令斷彼等世俗之念。
(四) 名﹙心﹚色﹙境﹚相依,心生境生,心滅境滅。境是心的投射﹙叫做相﹚,心是境﹙眾生﹚的合流相續。名、色不一不異,能見此得名色分界智。
佛教否定客觀的環境,「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心跟境是同時生的,心生境生,不是說有境才有心,是有心就有境,無心就無境。境是心的投射,所以它是很主觀的,每一個境界都經過了心的投射,這就是相的意思。等於是我們對眼根、耳根所觸的境,做出意根的詮釋。然後我們的心是眾生的合流相續,是一種眾生的會合。什麼東西形成我們的心?是我們對世間、對眾生的解釋,這是一種綜合體。
所以心跟境的關係是不一不異,既不是同一個,也不是不同一個,它是息息相關。因為境是心的投射,我們今天之所以有心,又是來自於我們對整個世間的感受。我們對世間的感受是什麼,我們的心就是什麼。所以什麼是境?境是我們心的投射。什麼是心?心是我們對整個世間,對整個眾生的解釋,它幾乎是互相在解釋的。境是心的投射,心是境的一種會合。
心好像是大海,境是每一條河流,每一條河流流向心這個大海。所以河流跟海不是同一個,但也不是不同一個,它們是有密切關係的。能夠這樣作意,去看待心境,看待名色,就能夠得到名色分界智,就是說能夠很清清楚楚的將名跟色劃分出一條界線來。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到身跟心。心是身的合流相續,然後這個身又跟整個外面的身分不開來,因為它依靠世間的滋養。
(五) 露地經行,諸根在內,心不向外,後作前想。如是經行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無所求的散步﹙指無土無家處處家﹚。觀五欲無常消耗而捨離,觀五陰興衰集滅而滅我慢,也是正知。
(1) 走快時,作意:a左、b右、c轉。
(2) 走慢時,作意起落,正知:a觸受、b停、c轉、d住﹙立﹚。
什麼叫經行?中阿含經講收攝六根在內,不往外攀緣,後作前想,就是說先有一個想法,然後才有動作。比如說,知道要舉起右腳,然後右腳才踏出去,知道要舉起左腳,要觸,然後才左腳踏出,才觸地。如果能夠這樣經行,心中就不生貪伺、憂慼,不善法。經行包括快步和慢步的經行,比如說,在公園散步,我們的作意就是很簡單的左右腳,要停下來時作意停,要轉身時也先作意轉身。走慢的時候就作意抬腳、落腳,叫起落。觸地時,觸到涼的、暖的、硬的、軟的都知道,內心好像登記一下,然後再去感覺下一個動作。停的時候就作意停,轉的時候就作意轉,不動的時候就作意住。走路時,你就有起、落、觸、停、轉、住六個作意。每天能夠這樣經行三十分鐘,對身心的收攝有很大的幫助。
(六) 出入息是正念根本下手處,也是聖、梵、如來的生活方式,可配合:
(1) 厭逆想。
(2) 身至念。
(3 )分別觀食集則身集,觸集則受集,名色集則心集﹙識集﹚,作意集則法集。
(4) 作意六入處內外吸斥,拉扯,起落、生滅相續、用力,分別觀六觸入處律儀與三妙行的關係。
(5) 傳統修行人都把出入息當成正念的根本依據,是根本的下手處,它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切聖弟子,一切大丈夫、如來的生活方式,隨時隨地的生活方式。它可以配合厭逆想、身至念、四念住,守護六根。守護六根就是作意六入處的內、外、相吸、排斥,那種拉扯、起落、生滅、相續、用力,然後再進一步分別觀察六觸入處﹙六根﹚,即守護六根跟三妙行﹙身口意﹚的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