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出入息念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第七章 出入息念

第七章 出入息念


Bg j28

  以出入息為念是將自己的注意力放置在呼吸內,這是要練習呼吸和空形成相通的關係,叫做空息相依。透過空息相依,可以體會佛陀及所有聖弟子的心境,即與佛印心。


  若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會有很微妙的作用。因為我們的呼吸是一種風,風是很無常的,在風裡面很容易體會到無常,很容易體會到苦,很容易體會到無我。


  出入息是所有聖弟子及佛陀,每一天的生活方式,每一位修行人有事沒事,他的心、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他的呼吸。學習出入息念,不只是在打坐,平常等人、等公車、看電視、上下班開車、去超市買東西,不管站著、坐著、走路,有事、沒事,隨時隨地都可以抽「空」觀呼吸。只要有一點點時間,我們就回來安住呼吸,回來感覺吸氣、呼氣和身體的關係,回來感覺吸氣、呼氣和精神的關係。


  我們隨時隨地去體會,吸氣是一種提神,讓我們不昏沉;呼氣是一種安神,讓我們不散亂,這是最簡單的感覺。然後我們可以感覺,吸氣是一種緊,呼氣是一種鬆;感覺吸氣是一種收,呼氣是一種放;感覺吸氣是一種內拉,呼氣是一種外推。再來我們可以感覺,吸氣是一種收縮、呼氣是一種膨脹。


我們由心底來感覺那個吸氣,由心底來感覺那個呼氣,感覺一吸一呼,一鬆一緊,一收一放,一拉一推,把呼吸當成一種按摩,一種推拿。這個必需要體會,你若有非常的體會,就很容易進入出入息的要領。出入息的要領除了「用心」呼吸之外,就是可以感覺到吸氣是一個拉進來﹙內拉﹚的力量,呼氣是一個推出去﹙外推﹚的力量;可以感覺吸氣是一種收縮、呼氣是一種膨脹。

我們可以將出入息推拿的心法,應用到一切法與一切觸境上。

  我們可以去感覺每一個呼吸和五蘊的關係,吸氣的時候,感覺色蘊收縮;呼氣的時候,感覺色蘊膨脹。吸氣,感覺色蘊的緊;呼氣,感覺色蘊的鬆。吸氣感覺對色身的執著;呼氣感覺執著鬆掉。


  受蘊本身也是在收縮、膨脹;也是有鬆、有緊;有起、有落。吸氣感覺它生起來;呼氣感覺它落下去。吸氣感覺它有緊;呼氣感覺它比較鬆。吸氣感覺受蘊收縮;呼氣感覺受蘊膨脹。五蘊的每一蘊,色、受、想、行、識,都在收縮、膨脹,感覺到那個收縮、膨脹,就是無常;感覺到那個用力就是苦;感覺到那個動,不能不動,就是無我。


  也可以做界作意,去看不只是呼吸在收縮膨脹,一切的大地都在收縮膨脹;整個大自然的火力、能源都在收縮膨脹、都在用力;整個氣候、整個天氣的變化都是一種收縮膨脹;甚至連空間都在收縮膨脹,都隨著我們的心在收縮膨脹;境在收縮膨脹、我們的心也在收縮膨脹;整個六界,地、水、火、風、空、識都在收縮、膨脹。


  我們熱的時候,身體會膨脹;冷的時候身體會收縮,動物是這樣,植物也是這樣。一切都是地、水、火、風、空、識的組成,地在動、水在流、火在燒、風在吹、識在分別取角、空在收縮、膨脹,一切都在收縮膨脹。不只是我們的身心在收縮、膨脹,全身每個細胞都在呼吸、都在收縮膨脹;整個世間都在收縮、膨脹;整個宇宙都在收縮、膨脹。


  我們的眼睛看到光就會收縮,在暗處就會膨脹,我們的心情也如此影響六根。心情好,眼根較收攝,心情不好,眼根反而膨脹;心較靜則較收攝,心不靜就較膨脹。吸氣時瞳孔會收縮,呼氣時瞳孔會膨脹。去注意吸氣的看和呼氣的看有什麼不同?吸氣的聽和呼氣的聽有什麼不同?鼻子最明顯了,吸氣的嗅和呼氣的嗅當然不一樣。去感覺六根和呼吸的關係,這樣六根就會很敏感,對六根的用力會很敏感,敏感之後就會懂得如何省力,懂得省力就比較不會造業。


  我們在呼吸的時候,去感覺六根的收縮、膨脹;感覺六根的用力;感覺六根的鬆緊;感覺六根的動,六根不停的在動,很難停在一個定點,非動不可,這就是無常、就是苦、就是無我。

  面對苦,我們就看到十二緣起最外層的輪轉,吸氣,感覺那個輪轉拉進來呼氣,感覺那個輪轉推出去,去感覺那個苦。十二緣起,每一個輪轉都是一個收縮和膨脹,都有一個拉進來和推出去的力量。吸氣,拉進來,感覺自己在十二輪轉的那裡?呼氣,推出去,看自己在那裡?這個推和拉的感覺叫做推拿、叫做按摩。


  不管我們現在在那裡,我們看到,吸氣感覺;呼氣感覺。把所有的苦惱,有續也好、強取也好、渴愛也好、六根的攀緣也好、識的不能過濾消化也好、衝動也好、無明也好,不管好的,壞的,我們都去感覺它拉進來和推出去的力量,把它當作一種身心的推拿和按摩。這個態度就是對十二輪轉,沒有排斥,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承擔,是什麼就是什麼,看到、知道,心裡有數、心知肚明、正知正念。


  我們只安住出入息,去感覺一切都在收縮、膨脹,一切都在內拉、外推,一切都在起落、生滅。一切的膨縮、拉推、起落都是身心的按摩,以出入息推拿一切境。

  我們透過出入息的體會,會讓我們的感覺更敏銳。吸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感覺無常,呼氣時,感覺不用力,感覺涅槃寂靜。吸氣,感覺苦,呼氣感覺涅槃寂靜。吸氣,感覺無我,呼氣感覺涅槃寂靜。雖然還無法完全體會,但至少要讓那個感覺漸漸生起來。


(一) 無常:來去是為不來去,生死是為不生死,聚散是為不聚散。
(二) 苦集是為苦滅。
(三) 無我是為離「我是、我在、我能、我有、我欲」之慢。
(四) 寂靜一心是為見緣起。

悲心是來自見苦,吸氣,去感覺世間的苦。一個吸氣,那個悲的感覺沒有出來,第二個吸氣,第三個吸氣?一直去感覺,感覺眾生的苦,感覺彼此無法瞭解、無法諒解、無法互相接受、眾生欲望衝突的種種苦?感覺到眼淚流下來。


如果你在打坐的時候昏沈、掉舉或散亂就去注意這個悲心,注意眾生的苦,注意自己執著色身、執著五蘊的苦,一直去感覺,感覺到眼淚流下來,昏沈就不見了,散亂就不見了,愛著、礙著、欲望就不見了。


  吸氣感受眾生的苦,呼氣就以慈心作意,去承擔,去注意減少互相的苦。我們只選擇無條件的對別人好,我們只選擇善待因緣,永遠不選擇惡待因緣。因為每一個起心動念想要對別人不好都是很用力的,自己什麼好處也沒有。


  人的心情,不是貪瞋癡,就是慈悲喜捨,你選擇讓自己駐留在那一個?你有沒有選擇的餘地?要看到我們的確有這個選擇的空間。我們永遠選擇兩件事,一個是無條件、無所求的對別人好,一個是休息。這個別人不一定是親人?可以是一切眾生,可以是森林。


  如果覺得對別人好很累的話,我們就閉關,這個閉關不一定是關起門來,這個閉關是指收攝六根。收攝六根是不再攀緣外境,不抓取、不排斥,不因接觸外境而去想、去判斷,只集中安住一處,只安住於自己的正念﹙如出入息﹚正知﹙如當下的姿勢、動作、表情、口氣﹚。不去理我們不能對他好的對象,這個不理不是冷漠、不是我慢、不是賭氣,是有所不為,是我選擇至少我不對人家不好。放下時,一切重新開始。心沈潛內斂,安靜不再騷動,看到自己原來可以選擇,不必承擔那麼多貪瞋癡,那麼多我慢。


  所以,真的!我們要修這個慈悲不難,一點都不難,是在你沒有負擔、是在你有餘、在你承擔得起的時候,你不需要勉強。如果要對別人好就無條件、無所求,它不難,不難的原因是只要你覺得不願意,你就不要,你就閉關,就表示你沒有餘,沒有餘就不要勉強。


  再來呼吸與見苦、離苦同步,吸氣不斷感受苦是圓?是扁?是啥屬性?清清楚楚去見苦的模樣;呼氣,釋出苦,有如長嘆一口氣,但不從口出,從鼻出,同時感受喜樂迴向、寂靜迴向。能知見「自己就是世間,不但是世間而且是世間的中心。」每一個呼吸都迴向世間。吸氣時為世間分擔苦難,呼氣時迴向世間喜樂與寂靜。吸是苦入,呼是樂出,吸緊呼鬆,逐漸心平氣和。


  配合喜心作意,一切境都是最好的修行之境。觸境取相,不管取了什麼相,也都喜心作意,一切相都是最好的相。不要對相厭嫌,才能完全接受、承擔,然後於相尋伺,看到每一個相的不寂靜,看到相的不寂靜是苦,每一個相都能有助於見苦,所以每一個相都是最好的相。這個「最好」也只不過是一個取代一個,因為每一個都最好,所以每一個都可以不抓而流過。


  任何境界都不離心的取相,境界是世間的終點,也是世間的起點。面對終點,只有接受;面對起點,只有承擔,不管境界多麼惡劣,你的起心動念都是新的起點。接受已生,接受一切境,在接受中鍛鍊俯仰屈伸、推拿按摩。堅持慈悲喜捨,天人自會感動相助。單純無所求,遠離一切人我對待,無怨無尤。


  隨時回到當下,接受當下因緣,沒有見諍、沒有欲諍,回到呼吸,重新開始。在慈悲喜捨中,靈活取角,轉向自在,不逞強、不抓、放下。沒有「我是」之慢,才沒有內心的嘮騷,完完全全沒有內心的牢騷,是名「牟尼寂靜」,此即捨心作意


  接受過去已經發生﹙已生已滅﹚,不想控制支配未來﹙未來未生﹚,只一心「善待」,因應眼前境界,對此境界或觸境:

(一) 吸拉呼推
(二) 吸悲呼慈
(三) 吸捨呼喜
(四) 吸無常呼寂靜
(五) 吸苦呼寂靜
(六) 吸無我呼寂靜
(七) 吸緣起﹙見苦緣生﹚呼緣起智﹙見苦緣滅﹚


以上七種出入息念與法配合,須極度熟稔。

要領/步驟/﹙作意﹚
      ﹙不作意﹚程序

(一) :欲單純;原點作意﹙每一個呼吸都是第一個呼吸,也是最後一個呼吸﹚。
(二) :﹙現見﹚:進出,長短,粗﹙重﹚細﹙輕﹚,淨濁,滑澀,冷暖,五蘊昇降、無常。
(三) :繫念在前。分別三心所琼吸、鎇呼、琷觸相。預作定﹙全神注意﹚:以遍處為所緣生取相。近分定﹙捨離五蓋﹚:剎那定;未到地定,以取相為所緣,配合法印作意生後相﹙似相﹚。安止定:以後相為所緣,生增益相。


(四) :安止定得禪支─五自在,以增益相與五種自在為增上,不墮有續的意識流。
(五) :觀無常、苦、無我,心無貪縛。
(六) :信受四諦,轉識成智。
(七) :六根清淨,不為境染,斷結縛。
(八) :法法校正。彼等之各別觀。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