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打坐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為什麼要打坐

為什麼要打坐


Bg j29

  接下來,我們講八作意次第。這個八作意是歷代聖弟子整理出來的打坐八個步驟,是出入息念的止觀


  有人問: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種沉澱,把日常生活中的雜質作沉澱,做個大掃除。另外,打坐是一種歸零,把我們的動作還原到最簡單的狀態,最容易觀察的狀態。在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正知正念,這個正知正念有一種意思,就是對我們當下的每一個動,每一個動作,都清清楚楚。


  在行住坐臥裡面,初學者除非動作很慢,不然的話,可以說不可能做到所謂念茲在茲。而原始佛教的念茲在茲,是清楚當下的每一個動,問題是,當下有太多的動,一下子哪裡癢癢,一下子這裡熱熱,一下子抓頭抓腦,一下子動腳、動手、動口,一下子身體左右搖晃,甚至連打坐的時候都很難避免。當下有那麼多動,如何可能做到正知正念?於是打坐變成一個最簡單的方式。


  打坐的時候,最容易做到先有念頭後有動作。譬如你想左右搖晃,前後搖晃,你先有念頭再有動作,很有可能你念頭出來以後,本來想動的動作不想動了。能夠先看到念頭,不但能夠省下很多動作,而且比較能夠正知當下每一個動,清清楚楚。當我們把動作還原到最簡單的時候,我們依然看到我們的腹部在動,呼吸在動,幾乎這是兩個最難避免的動。只要有呼吸,丹田一定有起伏,鼻孔一定有進出。


  這個時候,我們把每一個動,都看成是欲望。去感覺吸氣的衝動,去感覺呼氣的衝動,去感覺吸與呼之間、呼與吸之間的逼迫感。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到當下的動,才有可能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欲望。能觀察動,才能觀察欲望;才能減少動,才能減少欲望,才能趣向涅槃寂靜。


  每天至少打坐一小時,這個時間須選精神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是「供養三寶與十方眾生」,這個時間一定得給自己。這個時間是放下萬緣,最誠實地面對身心五蓋。打坐不是應酬或應付,所以不要選精神不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最好是早起第一個小時﹙或時辰﹚,印度人稱之「梵時」,中國人稱之「活子時」。


  打坐之前,上坐﹙入坐﹚之後,先做橫膈膜呼吸﹙深呼吸﹚。吸氣時,腹部往外、然後胸腔往外、再腹部內縮;呼氣時,腹部向外,之後再內縮。先做幾個深呼吸,然後靜下來。再來是自然的呼吸、不用力。沒有刻意的快、沒有刻意的慢,沒有刻意的長、也沒有刻意的短。是以從容不迫、不急不緩、很輕鬆、很安靜的心情來靜坐;來感覺自己的呼吸。


  唯一與日常生活呼吸的不同是,如實觀察吸氣、如實觀察呼氣。因為要如實觀察,只好心靜;因為要少苦,只好拜託吸不要逼呼、呼不要逼吸、呼與吸不要互相逼迫,各有各的機會,這樣才能從容不迫、不快不慢。


  由從容不迫進入輕鬆﹙呼吸不緊張﹚安定,進而感覺呼與吸不互相逼迫真好,完成一個呼氣再吸氣,觀察呼氣有無逼迫吸氣?吸氣有無逼迫呼氣?呼吸從容不迫,更加輕安。徹底體會吸氣收縮、呼氣舒張對身心的不同影響。取出入息張縮相,體會身息相依,心息相依。


  修出入息念,第一個步驟就是在感受呼吸與身心柔軟的關係。看到那個關係以後,就找到了要領,表示你知道出入息念的法。你見到出入息念的法,就會很樂意安住於呼吸,你開始樂於這樣做。你如果沒有看到呼吸與身心柔軟的關係,你就沒有動力,就不會很樂於做出入息念。


  做事要有動力,最大的動力來自於你看到法。沒有看到法,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出入息念?為什麼要觀呼吸?一觀呼吸就覺得無聊、不耐煩、甚至昏沈。觸境,想觀呼吸就拉拉扯扯,然後就說觀呼吸沒有用,說自己做不到,對法沒有信心,對自己也沒有信心。


  信心來自體驗,有體驗就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動力,然後有輕安、有法喜。輕安、法喜交替輾轉令你身、口、意的衝動盡降服、消失掉。如此,繼續坐,更安定,沒有不耐煩,坐著,感覺很喜樂。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