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止.觀.還.淨.返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觸.止.觀.還.淨.返

觸.止.觀.還.淨.返


Bg j31

  觸就是找到一點,那個點有敏銳的觸覺力,能夠直接從觸點來感覺是在吸氣,或是在呼氣。直接從呼吸的清濁、滑澀、粗細、涼暖、長短、輕重,直接去感覺而知道自己是在吸氣或呼氣。不是用反省、也不是用想的。直接從觸點,很敏銳的去感覺,如此才能「明」,否則只靜不明。要在觸點上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吸氣或呼氣,自然形成一個明點。


  觸點有可能在人中或上唇端,有可能在鼻腔內側,甚至可能是咽或氣管上頭或橫膈膜,因人而異。任何點,有明顯的收縮、膨脹,都可試著做觸,直接去感覺自己是在吸氣,或是在呼氣。感覺到以後,那個觸點會收縮、膨脹。因為專注在觸,你進入明觸時,腦波開始緩慢,進入一種將睡,但不是睡的狀態。整個自我都已經降服了,有種類似催眠的狀態,但不是催眠。


  因為很專注明覺的關係,會生出相來。這個相可以是作意的,可以是自然現前的。最簡單的方式是平常去看太陽、看星星、看月亮,看到閉眼如睜眼般,相仍在前,即叫取相,是一種預作定。可以延長觸點的明覺時間,自然會生相,不必急著生相。能明覺於觸點,持續一段時間,就是有尋有伺,之後喜樂轉強,「相」反而容易出現。


  不安穩的相要捨。不管什麼現象現前,都要作意無常、苦、無我。對無助於安止的相,不要理它,回到觸點明覺,直到出現能令心收攝、安住的相。要能夠分別、明覺三種心,我們稱它為三種心所:吸、呼、觸。明覺吸、明覺呼、明覺觸和身心的感覺。注意力專注在觸、安住在觸上,即使沒有相,也能進入未到地定、剎那定或無相心三昧。


  這個步驟至少要體會在觸上有尋有伺。也就是能夠找到觸點,感覺到這個觸點的安穩、明覺,整個注意力不再被外境所拉,能夠一心專注在這個觸點的境上,觸點就是境界,這個境界變得很有吸引力。

  八作意次第是靠著相而入定的。沒有「隨」,當然不可能「觸」,沒有專注於「觸」就不會生「相」,沒有相就入不了定。觸是入定很大的關鍵,要透過觸點生相。相就是你專注時所生起的如夢境般的相。觸點所生的相,可能是光,可能是顏色,可能是湖泊、是彩虹、是藍天或月亮?。我們捨去會干擾的相,選擇一個令心很收攝、安止的相。


  此時不管呼吸及觸,只專注尋伺觸所生的相。這個相會令人有一種很安定的感覺,安定之後,心就更加收攝。再看到相本身的收縮和膨脹,那就是一種不安定、就是無常、就是苦、就是無我。看到這個相時,心更加安靜,在這個相上再尋伺,那個尋伺會愈來愈細微,心會愈來愈安定。


  取相在佛教裡叫遍處,意思是說它能遍一切處。相是一種內心的想像,相在變化時,可以擴散到上下四方,能遍一切處。修初禪技巧上分三個步驟:① 預備定:這是修「遍處」,可以依地、水、火、風?依青、黃、赤、白?依慈、悲、喜、捨?依無常、依空、依識?就是你開始取一個遍處,以這個為對象,很專注,一心一意的專注在上面,這個叫預備定。


  然後由預備定生相,叫取相。它是很清晰的一種相,比如你取一個朝陽相,不必很大,取到眼睛閉起來,還是好像看到一樣,就是你要烙印進去你的腦海裡面。然後要能以眼見「所依」遍一切處的「相」,如依光,就見「光」遍一切處,整個世界為之一亮,這樣叫後相。


  生相後在此相上「尋伺」,生「喜、樂﹙平靜﹚」。此時「相」凝聚,變得更「清明安穩」,就進入𥕛近分定。在此「清明安穩」的相上「尋、伺」,生「喜、樂」,以後相為所緣生增益相。生增益相就是此時「相」能隨心所欲,自在變化,相動心動,心不動相不動,完全進入「心與相」百分之百的密合相依


  完全體會離相就是離欲,這就是所謂「離生喜樂」,在此「不動相」上入定叫𥐥安止定。安止定也叫「取後相」﹙或翻譯成「似相」﹚,好像你看綠色看久了,會變成紅色一樣。這個似相﹙後相﹚比前面的取相更清晰、更安定,而且隨心所變。


  為什麼相可以隨心所變呢?因為,此時你的心很柔軟,在安止定時,你對事情的取角極度靈活,不會執著某一個角度,不再有所謂的堅持。因為心非常靈活、柔軟,所以相能隨心所變。此時你會選擇一個很安定、很清淨而無染的相,依那個相入定,叫初禪。然後整個初禪的尋伺都尋伺在這個相上。整個定的境就是這個相,是境,也是相。尋這個相、伺這個相、心一境性。它給你一種內心不動的感覺,有喜、有樂的感覺,這就是初禪。


  這三種相,我們分成三種定,禪定講的就是第三種安止定。比如念佛,念到佛像現前,叫取相,叫預作定。念到佛遍佈十方、上下、前後、左右、遠近、大小都一樣,叫近分定,近分定只是一種未到地定。看到這一些相都是唯心所現,不會執著那個佛像就是佛,即是安止定,安止定還要具足五禪支功德才叫初禪,得五種自在,才叫得初禪定,才算得定。初禪一定要練到五種自在,很熟練,否則,如愚癡的牛,會退、會墮的。


  有五種自在才稱之熟練,初禪若未熟練,最好莫入二禪,二禪有五自在才入三禪,三禪有五自在才入四禪,你初禪熟練以後,二禪、三禪、四禪就很容易了。五自在分別是:入定自在、在定自在、轉向自在、出定自在、返觀自在。修初禪,最基本的要先做到無間根本作意↓正知正念↓無時不見苦,這些基本的做不到,不容易生起與法印﹙無常、苦、無我、涅槃﹚相印的「相」,會事倍功半,運氣好或碰巧,偶而契入初禪,但很難得五種自在。

  真正的「觀」是「照明」,沒有一點五蓋,沒有能觀﹙主﹚、所觀﹙客﹚與任何人我對待。

  由定起觀是觀無常、苦、無我,看自己的欲貪、束縛。這時候的看,那個力道不一樣,此時是以無欲的狀態去看,整個心識的柔軟不一樣,比無間根本作意多上幾百倍深刻。此時來看無常才是真正的看到,平時的看都是一種概念,不算是真正的觀,不算是自己的覺受,因為如果是自己的覺受的話,你看到無常的時候就看到苦;看到苦的時候就看到無我。

  入初禪後,隨著呼吸來看,一個一個,作意﹙注意﹚看。看貪,吸氣看貪、呼氣看貪消失。瞋,吸氣看瞋、呼氣看瞋消失。掉,吸氣看掉、呼氣看掉消失。舉,吸氣看舉、呼氣看舉消失。昏沈﹙消沈﹚,吸氣看昏沈、呼氣看昏沈消失。疑,吸氣看疑、呼氣看疑消失。


  看法印,吸氣看無常、呼氣感覺涅槃寂靜。吸氣看苦、呼氣感覺涅槃寂靜。吸氣看無我﹙無我能、我是、我在、我有、我欲﹚、呼氣感覺涅槃寂靜。吸氣,看緣起﹙見苦緣生﹚、呼氣,看緣起智﹙見苦緣滅﹚。


  出定後以未到地定,那種很寬廣,很空闊的心量,再來觀無常、苦、無我。看定本身也是無常,有無常即有一定的苦迫,故無我﹙各種條件因緣的形成﹚。看到無常、苦、無我時、對世間、對過去黏著的東西,再看一次,現在俱無黏著。所有貪、瞋、癡的毛病俱消失,再看無常、苦、無我,就非常容易接受。以未到地定,一再起觀,一再起觀,越觀越深刻,離繫的力量一次比一次強。


  由止起觀,重要的是能觀無常、苦、無我,出定後才不會隨境轉,能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觸不動﹚,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保持未到地定。定的作用在能五蘊離繫,掙脫業力的習慣。

  觀之後我們的心識開始有一種轉換。整個心識非常柔軟,完全沒有恐懼、沒有攀緣。完全的信受四諦,完全的接受世間就是苦,接受世間就是無常、就是無我。看苦、看十二緣起、看滅、看道,毫無勉強,對法毫無疑惑,此時就很容易證入初果。轉識看到四諦時就見到法。


  一個聖弟子,從見到緣起、見到法開始,他的我慢一天天的減少,他的煩惱習氣、貪瞋癡一天天的斷。故聖弟子在外相的展現上,身心變得很柔軟,他的慈悲喜捨、柔軟度一天天的增加。所有的欲望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沒有慳吝、沒有嫉妒、沒有佔有欲。從當下起只有見苦、離苦。

  能用四諦來過濾一切心、意、識以後,此時六根清淨,不為境染。可以看自己淨到什麼程度?降伏了什麼?看自己斷了什麼樣的結?斷三個結即初果,斷五個結即三果。

第七步的淨,看你到什麼程度,聖弟子的淨是講斷結,凡夫的淨是講短期間,昏沈、掉舉、貪瞋五蓋的降服。

  最後我們要做一個反省、校正。反省必須在離開境界、離開五蓋、心很平靜時、來作一個回顧,這樣的反省會比較有效。通常佛教的反省、思惟都是放在後面。


  我們來檢查前面七個步驟,法法校正。這是很嚴格的,因為修行很容易我慢,很容易出現幻象,很容易高估自己,所以他必須不斷的返觀。從數開始檢討,是否很快進入狀況?數之前是否有正念正知?是否有六根守護?


  檢討為什麼今天打坐有些困難?為什麼很慢進入「隨」?為什麼很慢進入「觸」,檢討各各快慢、檢討各各缺點。檢討觸生相時,是干擾的或有助入定的?若生干擾相,要檢討為何而生此干擾相?是否平時沒有守護六根?如此從一至七項,一一檢討有何缺失、缺漏,法法校正,作總檢討,以便下次打坐能很快進入狀況。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