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四念住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第八章 四念住

第八章 四念住

—— 劍在人在


Bg j33

  本來是念在人在,現在用「劍」來形容「念」,以劍在人在來說明正知正念的重要性。佛陀當年說修四念住的譬喻是,好像頭頂著一碗滿滿的、熱燙的油,在街道上走,如一不小心滴落一滴油到碗外的話,就要被在旁的劊子手斬首處決,有那樣的嚴重。所以正知正念若要真實修沒有那麼簡單,意思是說我們要有很好的基礎,尤其在四念住之前要有八正道的基礎,基礎要夠紮實,不然只能算是在修正知正念,不能算真正在修四念住。


  在修行次第上:(1) 親近善知識。(2) 聞思正法。(3) 根本作意。(4) 法次法向

  法次法向就是三依一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捨是涅槃寂靜、究竟解脫。即是一切所依都要迴向解脫,迴向涅槃寂靜。進入法次法向就是要真的進入八正道,則首先要有「正知正念」,甚至要有某種程度的七覺支,這七覺支是較淺的,裡面要有一個擇法,一個選擇,就是要有擇法覺支,才能真實的進入八正道。


  為什麼說這時的法次法向一開始是正知正念,因為此時你還沒有練到很精進。一般講八正道,在四念住之前要有正勤。正勤是整天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每日二十四小時都進入修行才是真的在修四念住。一般修四念住都是在禪七時,整個時間,全部精神都專注在正知正念。真正要修四念住的人都是已經準備要證果的,準備解脫的意思。


  在還沒有做到正勤,不能二十四小時都專心在修行的,那只能算是一種正知正念,還不能算是八正道的四念住。八正道的四念住是任何一個動作,都在他的正念正知中。如他有一個動作沒有正念,他還要再重複那一個動作,回到那個動作再做一次。譬如我的手伸舉一下,我若不清楚,則還要回到原先的動作再作一次,再摹擬一次,如錄影帶畫面倒帶重播一樣,要再倒帶一次,看剛才的手是如何的經過,腳是如何走。


  所以他所有的動作,一舉一動都會儘量減少,為的是要觀察。他不是為了動作很少而觀察,他是因為要觀察而變得動作很少,因為他要觀察所以不可能動作很多,是這個意思。他要知道每一個動作都不是「我」要動作,是「心」要動作。如在經行,走步時起腳、落腳,不需要有一個「我」要起腳,「我」要落腳。我們很專心在看起腳,落腳,這裡面沒有一個「我」出現。


  看到每一個舉止,每一個動作裡面都沒有一個「我」。起腳、落腳,起落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個「我」的念頭,那個「我」的念頭是多餘的。只是心,有心就有動作,不是我要動作,與呼吸是一樣的。所有的動作都與呼吸一樣,是心在呼吸,不是我在呼吸,不是這個「我」在呼吸就對了。正知正念一樣是在體會這個東西,而在四念住中則變成無間斷的正知正念,因為他必須以正勤做基礎,在八正道中是正勤、正念、正定,綿綿密密不間斷的。


  若進入法次法向後,第一個就是正知正念,正知當下。一直練習正知正念,練習之後有一個擇法,感覺我們現在到底是置心於世間法中,還是在出世間法中,我們會有一個選擇,選擇日常生活中時間的安排,睡眠的安排,漸漸來符合出世間的八正道。世間法的八正道,是要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一定是為了要解脫。出世間法的八正道是為著要解脫,為著要涅槃寂靜。所以此時的生活需要做很大的調整,調整之後才有辦法真正進入八正道。


  八正道第一個內容就是無時不見苦,無時不見無常,無時不見無我,這就是正見。但是正見起初感覺是較粗的,到四念住的功夫就綿綿密密,會密得每一個念頭都看到,不是「量其約」,不是大約的,是每一個念頭都看到無常、苦、無我,同時也看到涅槃寂靜,一個剎那,一個剎那都是那個東西,以時間觀念來說他變成一秒一秒的接續都沒有停,都在某種程度的三摩地。所以這「念」叫做一種觀三昧,也是我們常說的毗婆舍那﹙vipassana﹚觀三昧。


  三昧就是心都收攝回來。如金剛經所說六根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塵相中,從六根收攝進來,收攝進來之後去看識,看識有沒有住在五蘊裡面。用金剛經的觀念來說就是從無相拉進來到心經的五蘊皆空,五蘊皆空的意思是說,我們的識不住在色身,不住在我們的感受裡,不住在我們的想中,不住在我們的意向﹙指不住在行蘊中,行是意向和衝動的意思。﹚不住就是不停留,不住著、不堵塞,是通透、是空。


  色受想行這四個蘊是識所依的境界,他變成一個境界,可以將境界看成是一個刺激,色身的刺激,感受的刺激,取相的刺激,意向的刺激。這個刺激進來時,識沒有去抓,讓它流過。


  讓它流過叫通透無礙,好像風吹過,遠遠的飛機的聲音掠空而過,遠遠的鳥叫的聲音傳過,或者說遠遠的地方有蟋蟀叫聲、或昆蟲叫聲,我們聽到了並沒有去抓聲相,沒有主觀的感覺聲音很吵雜在妨礙我們。此時就是一心,一心的時候可以對準焦點明觸,一心若對焦時可以穿透名色,可以穿透身心。身心穿透之後,感覺整個心會開啟來,體會到無量心,可以體會到從心底出來的那一口氣是什麼?從心底出來的那個名色是什麼?分別體會名色﹙五蘊導向﹚的已生與未生,這就是在說四念住。


  四念住就是識沒有住在身、受、心、法裡面。沒有住著的時候就穿透名色,這時就可以體會心的無量與心的光明,真正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經過這樣訓練來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