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卿 弘法師開示
身念住觀身是身
(一) 出入息念配合界作意﹙識、空、風、火、水、地﹚
(二) 正知起落生滅
(三) 四大行儀﹙行住坐臥﹚
(四) 身至念與不淨想
(五) 界分析
身念住就是辨認你當下的心念能否安住於呼吸,安住於你的姿勢,安住於你的動作,安住於你六根對六境的觸,你內心的當下能安住於地、水、火、風、空、識。
在身念住裡有好幾種的訓練方法,比如在走路、坐下、站著,躺下的時候,動作變化的時候,在每一個姿勢都看到,我們的動作是有利益的,是為了要離苦,是可以歸零的,任何時間都可以歸零。在我們的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個動作的變化,都帶有這樣的正知。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決定要說話和不說話,都沒有起一個「我」要說或「我」不說,只有看到為什麼要說話,有幫助否?可以減少苦嗎?沒有看到「我」那種念頭。
只有看到對互相有幫助否?就是說我要去擔當時,只有一個擔當的念出來,沒有認為「我」要擔當。只注意對互相有幫助否?能減少苦惱否?這樣就是有正知正念在裡面。在一切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一切的舉止行為,每一個碰動觸摸都看到互相的利益,都看到互相苦惱的減少。這樣的注意,這樣的看,這裡面沒有起一個「我」要怎樣,或要對方怎樣,只是很單純的想:對互相有好處,減少互相的壞處,完全是一種慈悲心,但沒有「我要」慈悲的念頭,只有慈悲的意向,沒有「我要」慈悲的念頭,沒有那個「我」就對了。
就好像現在吸氣,之後要吐氣,不必說「我」要吐氣,吸氣之後,若不吐氣,我們會難過,吐氣之後,若不吸氣,我們也會難過,所以我們的呼吸是為了要減少苦,為了我們身體的健康,為了互相的健康,因為我們的氣一直在互相交換,每個人都是你的空氣,空氣不好,能怪誰,不能怪。我們的注意力都貫注在這裡,貫注在對互相有好處,貫注在減少互相的苦惱,而沒有生起一個「我」的念頭。一切的動都好像呼吸一樣,很自然的只為了少苦、離苦,不需要有「我」,這樣就算有正知正念。
有了正知正念還要有擇法,因為正知裡面含有很強的目的性,要知道自己到底在作什麼?下一步要作什麼?正念則比較屬於知道世間的無常、苦、無我;知道我們一舉一動的生生滅滅,起起落落;知道手舉起、放下、腳走、踩踏,眼睛看左、看右、或是知道裡面的收縮、膨脹,這種知道比較屬於正念。如果是帶有目的性的,裡面有一個擇法,知道我們要走的方向,知道下一步要如何進行,這就屬於正知,而裡面的觀察就屬於正念。
無論是正知或正念都沒有一個「我」要正知正念。這些在我們聞思正法和根本作意的階段都已經知道了。好像呼吸一樣,很自然的呼吸,不需要有「我」。我說話,不必生一個「我要」說話的念頭,你聽我說話,也不必生一個「我要」聽你說話的念頭。那個「我」還沒有出來就可以聽到說話的聲音了。只要很單純的聽,想聽就是心,聽就是色、聽、在聽,就是動。裡面沒有「我要」聽或「我不要」聽,有要有不要,就有喜歡和不喜歡,沒有那個我喜歡聽,我不喜歡聽,沒有那個東西,你知道那都是心在動。知道心在動,知道聽的目的是為了智慧,為了慈悲,為了擔當,為了減輕世間的苦難,學佛不是為了提高我的社會地位,或提高自我的形象,都沒有那個「我」的想法就是正知正念。
再來是觀察我們的身體叫身至念,看三十二個身體的組成:(1)髮、毛、爪、齒、皮,(2)肉、筋、骨、髓、腎,(3)心、肝、肋、脾、肺,(4)食道、胃、腸、糞、腦,(5)膽汁、痰、膿、血、汗、肥﹙脂﹚,(6)淚、膏﹙汗油﹚、唾、涕、關節液、尿。
有人說修這個也沒什麼感覺,不是很快就有感覺,一般人沒那麼快就有感覺,你就是要憨憨的修。一般傳統的修法是一次修五項,例如: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連續十五天都在修髮、毛、爪、齒、皮,看人都只看這五項,看自己也只看這五項,完全不去想別的,沒有想到我是男的或女的。十五天之後,又看自己的肉筋骨髓腎,一直看,全部的注意力都在那裡,就會改變我們對色身的看法,會整個的改變。
也有人只修一項,修一項的意思是比如他對牙齒最敏感,他感覺他的牙齒很難看,就專門修牙齒,專門看自己的牙齒也看別人的牙齒,看到人,他沒有看到男人或女人,只有看到牙齒而已。因為你真正在看牙齒時,就沒有男女相。牙齒就是牙齒,那有分男人的牙齒或女人的牙齒,又不是驗屍的法醫在鑑定。主要就是說,不論你是監察院長,或是販夫走卒,你看到的只有牙齒,你的注意力只在牙齒上。
修這個的好處就是要除去對色身的執著,因為我們對色身都有很強的執著。所以也有只看牙齒,只注意牙齒就注意到開悟見法。所有的正知正念,任何注意的對象都可以讓我們開悟見法,不一定要修到法念住才能夠開悟見法。
我們在修法念住之前,在修正知正念之前已經有根本注意,根本注意在某種程度算是法念住,因為根本注意在看事情的角度都是無常、苦、無我。所以他有可能在根本注意之後,就很精進,再有身念住裡的身至念其中的一小項,他就有可能開悟見法。他有可能只看這個東西一直看看到開悟,甚至他有可能在坐下的動作,走路的動作他就開悟見法了。
我們肯去注意看,去注意看到是心在動,不是我在動,看到這個世界都是心在動,不是我在動,這就是名色分界智,從名色分界智就能夠進一步去看到心和身是兩回事,能看到這個身體在受苦,不是心在受苦。我們的苦受都是五蘊在受苦,這個心是五蘊的意思,但心不屬於五蘊,它和五蘊的關係是不一不異,不是同一個,也不是不同的一個。不一指不是五蘊,這個意思是他不屬於五蘊,不被五蘊束縛住。但你又很難說「心」是什麼?如果一定要說心是什麼,心就是十二緣起的生滅相。
你知道心,心是一個「知道」,「知道」是五蘊裡的那一個?都是也都不是,他是整個作用,是五蘊整體的作用。這個作用裡面不需要一個「我」,這個「我」是一個莫須有的東西,是我們去抓才有的,你不去抓就沒有。
再講身至念,若看不見心在那裡,肝在那裡,可以參考動物的,或參考人體解剖圖,或在路上有被壓死的青蛙、貓等,腸子都跑出來,我們就去看,甚至還可以聞一聞是什麼味道,這個目的就是要取相,那個「相」是整個吸入烙印在你的心田裡。譬如你現在聞到死貓的腐臭味,你聞到你就記牢,你若忘記的話還要再去聞一遍。取這個相就是讓我們清清楚楚,歷歷在目,活鮮鮮,如在眼前。
比如你對牙齒不清楚,你就再詳詳細細,一齒一齒看清楚,想辦法用鏡子或什麼來照都沒關係,就是要看個清楚,你帶有一點想像也不要緊,我們在看東西本來就有想像,這是無法避免的。你只能盡量如實的看,但無論你多如實,你看到的都是一個影相而已,所以,這沒有關係。你就注意的看,看你的牙齒、皮膚、指甲、看得越清楚越好,比如看頭髮,有分叉就看分叉,從頭到尾是什麼顏色,有什麼不一樣?一根頭髮掉下來有什麼不同,頭髮黏在頭皮上時髮根有稍微的不同,你去觀察。看得詳詳細細,就算你的眼睛閉起來,你還是看到它的樣子。
有人說「觀身不淨」,但很難感覺這個身體是不淨的。身體淨或不淨?你若沒洗澡就會感到不淨,洗完澡就不覺得。但是隨便找一個人的指甲剪下來放進你的粥裡,飯裡,或你要喝的湯裡,你的不淨感就會出現。比如別人的體毛放在你要喝的湯裡,你就會感到不淨,或者有老人的牙齒突然掉落你的湯裡,你也會感到不淨。我們身體內所有的東西,有人去照了胃鏡,他說胃鏡照出來,胃是紅潤潤的,很漂亮。真的很美嗎?要不要我們切一片胃放在你要吃的東西上,那時候你的感覺就沒有那麼美了,你的不淨感就跑出來了。
為什麼我們會感覺一個人美,實際上我們感覺一個人漂亮,都是我們自己的排列組合,我們只看自己喜歡的部份,選擇我們喜歡看的角度。我們要看一個人醜,很簡單,重新排列組合,去看我們不喜歡看的東西,就會覺得他醜。任何人我們都可以看他的美,也可以看他的醜,都在於我們如何去排列組合,如何去看,如何去取角取相。
我們做身至念就是不管你喜歡、不喜歡的人,你看到他就是看到身至念中的一項東西而已。起先可以一項一項的看,到最後你會感到看一項就夠了。比如你看到對方的牙齒,無論他有多美,你所有的欲望都沒了;你看到自己的牙齒,你對色身的欲望就沒了,如果你看一項就很受用,你就拿來用,就不用修太多項了。修身至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色欲完全不起,確確實實可以,確確實實非常有效,只怕你不練,只怕你失去性欲之後不知怎麼辦,對你的另一半很難交代,不可以怪我,這是佛陀教的,非常有效、非常有力的方法。
還有一種傳統的不淨觀,是去看人死後屍體腐爛的過程。在南傳的國家都有信徒在遺囑上交代供養他的遺體,讓屍體自然腐爛,讓修行者去觀察。死屍放在寺院的後山,距離較遠的地方,大家輪流去看,看到整個身軀都是蟲,裡裡外外的蟲都在蠕動,鑽來鑽去,還有隨之而來的味道,沿路就聞到那屍臭味,會讓你印象深刻,畢生難忘。你如果忘了,還要再去看、去聞,直到你不會忘,這樣才算取相。你若沒有機會去看屍體,聞屍臭,也可以找親戚朋友在早晨起床時,拜託他嘴巴打開讓你聞一下,這樣你也會永遠難忘。你若會忘記,每天早晨再繼續聞,非常的有效,不怕你練,練了就很有效。
再來是看我們身體的緊繃、粗重。這叫界作意,一種界的注意,也是身念住的一種。第一個是看地,地的特性就是軟和硬。這個看不只是看軟硬而已,從頭頂到腳尖,要看那裡有緊。看那個緊是圓的,或扁的,是三角形,或是梯形、長方形?要看出他的形狀。還要看他的體積有多大,面積有多大,他的邊界在那裡?看得詳詳細細。譬如說你在酸痛,那個酸痛是陣痛、刺痛、抽痛,是酸、麻、癢那一種性質?要看出他的性質。
看出他的形體和性質,看久了,他就會開始變形。他的形態不是固定的,你若看得清清楚楚,這地就開始變化。他會開始流動,開始看到他的脈,甚至看到脈在跳,部位的脈開始震動,震動就是開始軟化,軟化後就變水,就開始流動。流動就是水的性質開始出來,水的性質出來之後,自局部擴大散開,那個緊本來是氣結整團的,那個整團就開始軟化,軟化了叫做水。開始散開,從局部擴散到全身,這樣叫做火,擴散到外面叫做風。他那結成團的氣就散開了。
所以,若要治腫瘤,練習這個界作意就有效。你不用緊張,我們不是要和腫瘤衝突、牴觸,或對立,只是要讓他比較軟化一些而已,這就是界作意。這界作意也是都沒有一個「我要」如何,都沒有「我」,只是看到緊,很自然的,有看到緊,這個色身就會想放鬆一些,若沒有看到緊,這個色身就不會想要放鬆。注意,是這個色身的「想」,不是「我想放鬆」。
另外我們要觀察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都不是我、不是我的。人,又不得不依附地、水、火、風、空、識,否則生命就沒有辦法存在。
地:生命都有地,有礦物質、鈣質,才能支撐身體。這地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但生命沒有它又不可,地本身就是無我。
水:水每天要有進、有出、要喝、要尿、要流汗。水和汗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但沒有它又不行,水也是無我。
火:我們要維持體溫,需要太陽能源,需要吃東西才能維持體溫。火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沒有它卻不可,火也一樣無我。
風:要吸,就要呼,沒有呼吸就不能動。吸進去的氣不是我、不是我的,呼出去的氣不是我、不是我的。沒有呼吸又不行,風也是無我。
整個人體是由這些非我、非我所而組成的,這些非我非我所所組成的「我」還是非我,非我所,還是無我。沒有人要你呼吸,你也沒有要呼吸,它在呼吸,呼吸不是我要的,也不是我不要的,它就是在呼吸。心臟在跳,也不是我要它跳,但它就是在跳,這都是無我。
空:也是非我、非我所,沒有空,地、水、火、風就沒有辦法交換。什麼叫沒有空?像運河,水和土壤被水泥隔開叫運河。什麼叫河流,水土隨時可以交換氣,所以自然不自然,在於它能不能交換,不能交換叫不自然。
人體是自然的,地、水、火、風一直在交換,裡裡外外,無裡無外。身體有各種孔,血液和空氣可以互相交換,有孔就有空,空塞住了就會出毛病。空有距離,有平衡的意思。任何事都要有距離,沒有距離,就會出問題。地、水、火、風也要平衡,沒有平衡,就會出毛病。所以,空很重要,如鼻塞,鼻子不通,就是空間縮小,就是沒有空。
識:識是我嗎?識是依賴無我、無我所的地、水、火、風、空才有識,所以,識也是非我、非我所。眼識,不是你要有就有,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依賴,不是你要怎樣就能怎樣,這就是無我。
我們透過界作意來看到六界非我、非我所。修這地水火風,風若出來空就出來,空若出來我們的識就清淨了,我們的心就開始清淨。因為我們有了空間,有空間我們就會清淨,沒有空間我們就鬱悶,很煩燥。空間是很主觀的東西。
再來就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一般是說法念住最微細,應該說微細是發生原因,身體是結果比較粗,比較粗的容易觀察,所以一般都從身念住做起。你若在修身念住的時候,就不要修受念住;修受念住就不要修心念住,修心念住就不要修法念住。法念住很像根本作意,但和根本作意的不同處,是法念住更無間斷,更綿綿密密。
身念住不但要觀自己的身軀,也要觀別人的身軀,我們如何看自己的舉止行動,如何看自己的呼吸,也是這樣子去看別人。但是,這個「看」的意思,是把對方當成一面鏡子來看我們自己。所以,修身念住要觀身內、觀身外、及觀身內外。觀身內就是看自己,觀身外就是把對方當成一面鏡子來參考,就像是別人在看自己。什麼叫觀身內外,就是看自己時,感覺自己消失了,沒有感覺是在看自己,好像是別人在看這個人,有這樣的味道,要有這個味道出來才算觀身外和觀身的內外。
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是一樣。我們就不再重覆講受外和受內外;心外和心內外,法外和法內外。我們現在說受內、心內、法內就好,觀我們自己就好,暫時先不要去觀別人。這樣才不會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