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念住觀受.心念住觀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受念住觀受.心念住觀心

受念住觀受.心念住觀心


Bg j35

  (一) 樂受以住為樂,以變異為苦,貪隨眠所使;苦受以住為苦,以變異為樂,瞋隨眠所使;不苦不樂受以知為樂,以不知為苦,無明隨眠所使。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如實知集滅味患離。


  (二)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滅。
  觀受念住,在任何時間都去體會現在是愉快或不愉快或沒有愉快也沒有不愉快。知道愉快怎麼樣生出來,怎麼樣消失。知道不愉快怎麼生起、消失。生起時看到生起,消失時看到消失。


  什麼叫不苦不樂受?意思是你不知道現在是好,還是壞,但你就是要這樣。就好像有人說這段感情我也不是愛,也不是不愛,但我就是要繼續,那就是不苦不樂受。當你在一個境界裡面,在某一個刺激裡面,你對這個刺激的感覺不是爽快也不是不爽快,但是你要繼續,你有一個要繼續就是不苦不樂受。就是說受是帶有黏著性的東西,你沒有辦法分別苦受或樂受,但是你有一個黏著性,捨不得離開,這樣就叫做不苦不樂受。


  苦受的時候知道苦受,樂受時知道樂受是很重要。因為受是一個令我們的心能不能開啟的關鍵。我們若去否認這個受,排斥這個受,就沒有辦法去觀察,所以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


  不論苦受也好,樂受也好,把苦樂當成一體兩面,去體會苦受是一個拉緊、內拉的感覺,樂受是一個推出去。把苦、樂當做是一種推拿、一種按摩,用這種態度來接受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看著苦受、沒有排斥、看著樂受,也沒有高興。苦受就是苦受、樂受就是樂受,苦受本身也在收縮膨脹,樂受本身也在收縮膨脹。


  過度的收縮叫做鬱,鬱悶的鬱,過度膨脹叫做躁,急躁的躁。我們一般精神病學稱為躁鬱症。現代人多多少少都有躁鬱症,有時很急躁,有時很消沈,有時過度膨脹,有時過度收縮。我們看到感受,就這樣看著,看它有沒有在起伏,看它的強度有沒有正在變化?比如苦受剛生起來是九分,漸漸變八分、七分;看到樂受漸漸生起,由三分變四分,變五分,就看著它強度的變化,看著它的生起、下降。


  我們把苦受當成一個舉,把樂受當成一個止,把不苦不樂受當做一個捨。這個舉當做是火,這個止當做是水,捨當成休息,一個空間。這個比喻好像我們在鍊金,我們要煽風加火,也要用水,用水潑過之後再休息一下,又再加火,又再潑水,再休息一下。


  我們對自己的感受也是用這種的態度。我們把苦受當成舉,承擔這個苦受,把他承當起來。把樂受當成止,當成水,看能不能收束?有時候舉止通通要放下,看我們能不能不舉也不止,把這個不苦不樂受轉做捨,捨就是說我沒有「強強要(台語)」,這樣叫做捨。

  (1)貪欲心有否、(2)恚礙心有否、(3)迷惑心有否、(4)心能攝聚否﹙狹縮、散形﹚、(5)高廣心有否﹙心地無量﹚、(6)躁鬱心或我勝、我劣心、(7)定心有否、(8)無縛否?


  心念住,一般把它分成八對,十六種心。就是去看我們現在有沒有貪欲心?有,也不說好,也不說壞;沒有,也不說好,也不說壞。就像有性欲,也不說好,也不說壞;沒有性欲,也不說好,也不說壞,就是看著。


  看有沒有恚礙心?有沒有迷惑心?心過度往內縮即狹縮,心過度往外膨脹即散形,看心能不能收攝,收攝過度就變得比較偏激,擴散過度就變成沒辦法集中的掉舉。高廣心就是心地有量無量,心地寬廣與否?躁鬱心是過度收縮、過度膨脹所形成的優越感或自卑感。有沒有定?當下能不能一心,能不能專心。有沒有束縛?自由否?


  這些心都不做好壞的判斷,只是看著。接受它,接受以後才能看著它的變化。看它有沒有變化,因為它不會一直在那裡的,因為心是無常的。所以,當它生起、看到,生起、看到。看到這個貪欲心,就不叫貪欲心,看到就是看到。貪欲心生起就是貪欲心,看到貪欲心生起,這個看到就是一種明覺。


  看到的時候,可以配合出入息念,看著出入息對這個貪欲心、恚礙心的影響,出入息會影響貪欲心、恚礙心的收縮膨脹,去感覺在呼吸的時候,貪欲心、恚礙心的變化。甚至可以看到貪欲心生起的時候是吸氣、還是呼氣?在吸氣的時候,貪欲心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呼氣的時候,貪欲心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這樣的看,就等於把注意力轉移了,提高回到當下的能力。只要回到當下,那些不安的心就消失了,因為所有不安的心都受到過去,未來的束縛,都是沒有活在當下的結果。所以,當我們回到呼吸,就是回到當下,回到當下,那個正知正念就提起來了,提起來以後,那個貪欲心就減少,恚礙心就減少,迷惑心就減少,心地狹窄的心就減少,躁鬱心就減少,不安定的心就減少,這是心念住。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