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念住.結語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法念住.結語

法念住.結語


Bg j42

(1) 五蓋
(2) 五蘊取
(3) 十結﹙身見結 ……﹚六內外入處,有依而生結,知未生結如何生,知已生結如何棄捨,知所捨離之結於未來不生。
(4) 七覺支
(5) 四聖諦﹙見苦即見集、滅、道﹚


  法念住一般分成五種。去看蓋結,看那個蓋和結,看到由強轉弱。看七覺支,由弱轉強。正知當下的生起,知道怎麼聚集過來,正知它的消失,就是滅。能看到它怎麼樣的集起來,怎麼樣的消失。


  第一個能夠看到五蓋。看一個一個的蓋是怎麼樣生起?它的蓋,那個頭在那裡,叫蓋頭。我們說掀起你的蓋頭來,就是看到它的相。昏沈蓋有昏沈蓋的相,散亂蓋,掉舉蓋,有散亂蓋,掉舉蓋的相,恚礙,就是瞋也有它的相,要看到它的影像。看我們的貪瞋痴、散亂昏沈,這和心念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法念住把五蓋看成一種相,要看它出現的是什麼樣的相。看到這個相,感覺到它的起落是一種收縮膨脹,這樣去體會叫法念住。


  是先有愛著,恚著的相,才會生出那個蓋來。看著,不做好壞的判斷。那個看本身就是一個正知正念,因為正知正念的關係,那個蓋就會由強轉弱。第二個是看五蘊的增減。看到色蘊的增減,所謂增就是色蘊的緊,所謂減,就是色蘊的鬆。看到五蘊的抓取,抓得很緊,看到五蘊的不抓取,就是接受,沒有排斥,當真的接受的時候,它就放下了,五蘊身心就平穩了。看到五蘊的結集、出現、消失。


  第三個是看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的關係。看到我們站在鏡子前面,人和鏡中的人有沒有關係,這個關係就是有沒有連結,對它有沒有好處,有沒有愛著﹙礙著﹚,有沒有打結?看到我們自己所依的是什麼?有依就生結,我們到底依賴什麼?我們有沒有依賴別人的欣賞?需要別人的欣賞是一種依賴,需要自己的欣賞也是一種依賴。


  看到眼睛和色境的關係,看到耳根和聲境的關係,看到那種愛著﹙礙著﹚的關係。然後知道那個愛著是如何生出來,愛著是一種結,知道這個結是如何的消失,如何可以放下。也知道所放下的結,將來不再生出來,等於是說,看到它的患。這不是判斷它是壞,是看到它的患,這時不是我們離開欲望,是欲望離開我們。好比你到一個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你的感覺是近在眼前,遠在天邊,外面的境界變成一種背景,因為我們的心,跟境離得很遠,不相應。


  因為境界裡面沒有我們所要的東西。如果境界裡有我們所要和不要,就會產生相應,要和不要都是相應。因為你開始對那個要產生渴求,對那個不要產生排斥,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心沒有量,心沒有量,心沒有空間,心不安住。如果心安住的話,和那個境就不會相應。六內外入處就是這樣看。


  第四個是看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看那個覺。明覺有沒有出來?有沒有在增加?我們下一章專門來講七覺支。第五個看四聖諦。有沒有看到苦諦?有沒有看到集諦?有沒有看到滅諦?有沒有看到道諦?我們對四聖諦的理解,有沒有愈來愈清楚?有沒有愈來愈明?


  這些就是法念住。前面三個,看五蓋,五蘊取,五蘊取就是四識住,就是說我們的識住於色,識住於受,識住於想,識住於行,我們的識執著這個身體,執著這個感受,執著這個想蘊,執著這個行蘊,這四項執著,叫做四識住。看五蓋有沒有減少,看四識住有沒有減少,看六根觸外境的結有沒有減少。前面三個看有沒有減少。後面二個,七覺支和四聖諦則看有沒有增加,有沒有變強。

  一般在身念住,比較容易看到苦諦,受念住比較容易看到集諦,心念住比較容易看到滅諦,法念住比較容易看到道諦。但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事實上,每一個念住都可以看到四聖諦。


  如果基礎動作,基礎功夫做好,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根本作意﹚作得很好,正知當下作得很好,都有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勤,都作到了,都走在八正道上的時候,你就是作身念住,一樣可以證阿羅漢,你沒有作受念住,心念法、法念住,也一樣可以證阿羅漢。


  所以,主要的是基礎動作,進入四念住就是準備証果,不是用四念住來改善身心狀態而已。要改善身心狀態,正知當下就夠了,觀呼吸就很夠了,就非常非常夠了!四念住就是以根本作意,以出入息念,以正知當下來配合,來加強它的功力。



  四念住是一體四面,以身為所緣的安住,叫身念住;以受為所緣的安住,叫受念住,以心為所緣的安住,叫心念住,以法為所緣的叫法念住。每一個念住都包括見苦諦即收﹙見苦即見無常、無我﹚,都有當下五蘊離繫,八風不動的力量。


  譬如「現在熱」,只是如實知現在熱,卻可以是四念住的題材。(1)如做不淨觀、身至念﹙觀汗油、汗水﹚、界作意,四威儀﹙姿勢﹚、出入息即是身念住。(2)如對現在熱做出受的反應,即變成以受為所緣,所觀的念住。(3)如對熱做出心結反應,即變成以心為所緣,所觀的念住。(4)看到身、受、心的反應之「所依」﹙依五蓋或依七覺支﹚,就是法念住。


  心念住是觀心結的心﹙法念住偏向看心結的結﹚,如看到貪、瞋、痴、慢、疑,當下看到諸行是苦,安住於離↓捨。看到貪的念頭,當下覺知衝動、難以收攝,即所謂看到行苦。不是看到念頭就是心念住,需是念頭與心結有關的才算。


  真正的心念住是看到抗拒、煩躁是苦﹙無常、無我﹚,當下安住於離。法念住是指看到無常、苦、無我,當下安住於離、安住於捨。捨有順境、逆境一概不動心的味道。做法念住是見五蓋即當下見修止觀的業障,當下安住於離、安住於捨。見五蘊取即當下見我,我所的相,當下安住於離、安住於捨。


  見六內外處法,指在六根、六塵交接處見到欲結、見結、疑結、嫉結、慢結、無明結等等,即當下見「心的繫縛」,當下安住於離、安住於捨。見七覺支,即安住於念﹙正知正念﹚,安住於擇法→ 精進→ 不悔→ 喜樂→ 輕安→ 定→ 捨。有順勢而下的味道。


  見四聖諦是當下見苦、見苦集、見苦集之滅、見苦滅之道。佛說四念住是一乘道,又廣說四諦八正道。八正道以正見為首,就是看到世間生滅無常,內拉外推,有依不能不隨轉,正見所依﹙當善分別種種界﹚,依四大、依空、依識﹙染淨﹚。好好地去尋伺守護,依慈悲喜捨發心,此即正﹙意﹚思。


  正﹙意﹚思能改善一切關係,得天人守護,令心柔軟、身、口、意三行調伏。正知正念能滌除一切障蓋,令心犀利。起時知起,落時知落,外推知外推,內拉知內拉,明明覺覺。見法的先決條件有二:
(1) 正﹙意﹚思而心極柔軟。
(2) 正知正念而心極犀利。


  心柔軟、心犀利,正見「集諦」諸結次第斷。解脫,知見解脫。諸結指的是見結、疑結、恚礙結、嫉結、慢結、無明結。觀身,正﹙遍﹚知生滅﹙引力、壓力﹚推拿,不抗拒、不迎取,無常﹙一定消散殞落﹚,苦﹙來來去去、起起落落,牽牽扯扯,有愛有礙﹚、空﹙空是生滅無常之所依﹚、無我﹙依空而住,一呼一吸、一舉一動、觸空、觸無相、觸無所有﹚。識無所住,此即身念住。

  觀受、觀心、觀法、亦復如是。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