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外、內法.識無所住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抉擇外、內法.識無所住

抉擇外、內法.識無所住


Bg j40

  懂得擇法了,裡面就要不放逸,要精進,心不散漫,不能掉以輕心,但也不能太緊。佛陀講一個譬喻,像拉弦一般,弦不能拉得太緊,太緊容易斷,不能太鬆,太鬆聲音很難聽。如何不鬆、不緊,這個就要去拿捏,就要自己去體會。猶如飲食要懂得知量,睡眠要懂得知量,眼睛看、耳朵聽,六根都要知量。


  裡面要不放逸,外面要根本作意,要用無常、苦、無我的角度去看待世間。離開根本作意就容易起妄想思量,生顛倒取相。我們聽別人說話,不只是聽對方的意思,還要聽到聲浪的無常、苦、無我。每一個人都是天使,無論他在講什麼,都是在表達無常、苦、無我,這就是言外之意。你如果沒有聽到這個言外之意,就無法以涅槃寂靜的心來迴向給對方。


  我們如此精進來抉擇,伺察思量外法、內法。外法如根本作意,內法如不放逸,外法如守護六根、內法如三妙行,正知前後次第;外法如名色,內法如識。裡面起心動念,身、口、意的衝動要照顧好,外面要以無量心三昧﹙慈悲喜捨﹚守護六根。六根會影響身、口、意,身、口、意會影響六根。

  裡面是識,外面是名色。這是從十二緣起抽出來的一個簡圖。識是一個過濾器,如果沒有活在當下、沒有正知正念,很多的雜質、污染就會留在我們的身心﹙即名色﹚,名色就是五蘊,五蘊就是過濾不當的囤積。


  所以名色是有偏頗的東西,要靠裡面的識來過濾清淨。這個識要如何才能過濾清淨?就是要靠正知正念,要靠四念住,要做到識無所住。識無所住就是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我們的識沒有執取色、受、想、行,有執取就是四識住,四識住就是四念住要克服的東西。


  意識如果執取色身,色身就會有礙,無法體會界作意,無法體驗地變水、水變火、火變風、由風生空,由空生淨識,這就是色的礙。我們對色身有喜貪、有黏著,都要靠身念住來克服。


  識若執著在受,對苦受就生排斥,對樂受就生貪愛,對不苦不樂受不知如何是好。有執取就看不到苦受是一種收縮的力量,樂受是一種膨脹的力量。甚至在苦受裡收縮中有膨脹,在樂受裡膨脹中有收縮,苦受、樂受就像是一種推拿、一種按摩。


  好好去感受那一種拉進來、推出去的力量,這是過去的業力,在給我們按摩、推拿,我們的心會因為這個受的推拿、按摩而心開。你不必和它拉扯,去感覺苦受、樂受都在衝破我們的業障,都在衝破我們心胸的狹窄,鑽進我們的內心深處。


  我們不把樂受看成是我們喜歡的東西,也不把苦受看成是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樂受來時沒有說:我要,苦受來時沒有說:我不要。不管樂受、苦受生起的時候,你能如實知見,接受而不認同,不會隨它而轉,但也沒有壓抑。讓受穿透你的身體,穿透你的名色,它不會停留在那裡,它會回到意識,識會收攝、清淨而無所住。去體會受是一種推拿、一種按摩,所有的受都會讓我們的心更寬廣,讓我們的心更柔軟、更堅定、更能承擔。這就是受念住最微妙的心法,你要記好。


  有朋友問:什麼是隨順欲望,什麼是接受欲望?當欲望來時,你隨它而轉,比如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你打坐時,覺得打坐太辛苦了,就跑去睡覺,那就是隨順欲望而轉。就是識住於想。接受欲望的意思是,欲望生出來,我沒有排斥,也不隨它轉,而是去看欲望本身是一種拉扯的力量,稍做忍耐,去感覺那個拉扯是什麼,拉扯到整個心開了,拉扯過去之後,你會對欲望愈來愈了解,看到欲望的不實在,看到欲望是一種消磨,你就不會隨欲望而轉。


  我們接受欲望,把欲望當作在訓練我們的心,我們接受欲望的衝擊、拉扯,但不是壓抑。我們接受它,看著它,經得起它的誘惑,才能看清楚,我們以為有東西可以抓,其實什麼也沒有,猶如我們說過:想如春時焰。


  同樣的,雜念進來,也是一種拉扯的力量,我們要去感覺那一種拉扯,那一種起起落落。散亂的時候也好,昏沈來時也好,那裡面都有拉扯、有收縮、有膨脹,去感覺它,去感覺所有的欲、想、念頭都是如此,把它們都看待成身心的一種按摩、一種推拿,這樣你就得到心念住的心法。我們去看所有雜念背後都有「相」,是一種顛倒妄想的相,是一種常、樂、我、淨的相,去看我們所抓取的東西,正是法念住裡的五蓋、五蘊,那都只是一個相而已,你如果看到了,就會看到我們六根觸境所生的結。


  我們看到五蓋、看到五蘊取,看到六根觸境的結使,我們都沒有排斥,我們接受它的衝擊,在這個衝擊裡面,去看到那一種起起落落,去看到那一種拉扯,那一種收縮、膨脹。這就是法念住的心法。你看到以後,它就消失了,所有的起落都平靜了,平靜以後,它就會轉,轉為四聖諦和七覺支。


  覺支出來,名色的執著就會收攝,色、受、想、行全部收攝進來,回到識的正知、正念。識回到清淨就能再進一步展現身、口、意三妙行,三妙行以後,再回到無明來根本作意,讓我們的心由無明變明。


  所以,我們的修行都是可以收攝進來,也可以外推出去。裡面做好了就再外推出去,外面做好了就再收攝進來。常常去看外法跟內法的互動關係。看到根本作意與不放逸的關係;看到守護六根與三妙行的關係;正知前後的次第。看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看到身心與過濾的關係,看到身心與正知的關係,看到身心狀態與正勤的關係,這樣的分別抉擇,就是擇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