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結 語

結 語


Bg j43

  解說七覺支如下:

 (1) 念覺支指觀當下的身、受、心、法,擇一而觀。
  觀身分成觀呼吸、觀姿勢、觀動作、觀語默…觀四大非我﹙但五蘊又非四大不可﹚觀身體每個部份﹙由髮、毛、指甲、齒、皮膚、肉、腱、骨、髓、腎、心、肝、脾、肺、食道、胃腸、大小便、淚、汗、涕…… 等﹚觀屍體變化,也是擇一而觀。


  觀受分成觀知苦、樂、捨三受。觀心即辨認當下的心思是貪、是瞋、或是猶豫不決、或消沈氣餒、或興奮攀緣、不安或散亂、或輕安平靜。觀法即觀六根觸境所生六識﹙見、聞、嗅、嚐、觸、意思﹚皆係無常、苦、無我。


 (2) 擇法覺支指捨棄不如法﹙不適當的修行方法﹚、捨棄不適當的說話﹙猶豫時寧願沈默﹚。選擇如法的修行與現階段的重點﹙如心念住、打坐、或經行……
 (3) 精進覺支指知道取捨﹙依擇法覺支來﹚,該捨離的捨離,能承擔的承擔,身、口、意皆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如此則不悔。


 (4) 喜覺支:不悔則心喜悅滿足,且因善觀察的緣故,整個生命、生活有一種清新、鮮活遍滿的感覺,很容易生歡喜心。
 (5) 輕安覺支:心輕安則身輕安。
 (6) 定覺支:身心干擾減少,因善觀察故,心變得明覺。
 (7) 捨覺支:對得失、禍福、稱譏、苦樂皆自然以無常、苦、無我面對,心住涅槃、捨離為樂。


  我們在修行次第上,要常常用七覺支當作曼陀羅,當作一個壇城的鏡子來照見自己,來感覺我們現在到底在那裡?我們現在有沒有歡喜心?若沒有歡喜心,我們就要檢討自己,有沒有精進?若沒有精進,就要檢討我們的擇法,是否正確?是否如法?如果擇法有問題,就要退回來念覺支,看我們的念覺支做得如何?看看我們的心有沒有由衷?


  如果我們用這個壇城的鏡子,照見自己有歡喜心,對事都能正面對待,隨時都能喜心作意,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看自己是否有輕安覺支,看自己有沒有輕鬆、寧靜的感覺。若身心有輕鬆、寧靜的感覺,就可以進一步來看內心深處有沒有定著、有沒有柔軟?有沒有擔當?有定著就會進到捨。


  我們常常這樣來回看我們的身心狀態,以決定我們要往外推、或往內拉。我們的法都是法法相扣,法法相潤,法法校正。我們知道整個法的環節、前後次第,比較能有前瞻與回顧,進可攻,退可守。


  修七覺支,先正知﹙清楚知道當下威儀莊嚴又柔軟﹚正念﹙六根觸境不逞強,安住於念,以呼吸、丹田起伏為念﹚做到身離,進而做到心離﹙如理作意﹚。然後精進思惟,以法為念,以涅槃寂靜為所緣,以少苦,離苦為見證。降服我慢,不要求別人配合自己,不以自己需要為別人需要,不因別人不接受自己而心灰意冷。只有慈悲、無量慈悲,只有喜捨,無量喜捨。世間多欲多苦,聖弟子一定不會起起落落,輪轉不止。


  於可意境不喜,於不可意境不對立。唯一的喜來自出離貪、瞋、痴、慢、疑、掉舉、睡眠,不可竊喜﹙小人得意﹚。於法精進,才能真正輕安,體驗出世間的樂,展現身、口、意與六根觸境的柔軟、清淨。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