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格爾
南丁格爾

南丁格爾


Bg j48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爾出生在義大利中部名城佛羅倫斯(Florence),她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她的家境優渥,父親視她為掌上明珠,讓她享受公主般的生活與高等教育,並讓她遊歷歐洲,開闊眼界、廣交名流。南丁格爾精通英、義、德、法四國語言,酷愛文學和藝術,她的父母希望她日後可以成為上流社會的社交名媛。但南丁格爾從小就懷有一顆仁慈而美好的心靈,立志做一名好護士獻身於救死扶傷的護理事業。


  1907年,英國女皇頒發敕令,授予南丁格爾一枚功績勳章,她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這一殊榮的婦女。1910年8月13日,這位護理了千千萬萬病人的白衣天使在安靜的睡眠中離世,享壽九十歲。

Bg j49

南丁格爾在英國鄉間的大莊園度過了她的童年,小時候的她是個很有個性的女孩。

  每次散步時,他的姐姐都還需要爸爸牽著,但是小南丁格爾卻堅持要自己走,不喜歡被大人牽著,家人形容幼年的她不易與人相處,但是她卻熱愛小動物,而且喜歡為受傷的動物看護包紮。


  有一回牧師先生帶著她在農莊中遊玩,見到一位牧羊人手中拿著一條繩子,一問之下,原來這個牧羊人要去將一條受傷的牧羊犬勒死。南丁格爾想到一條聰明、通人性的牧羊犬就要失去牠的生命,非常於心不忍,便對牧師說:「牧師先生,我們去看看吧,看是否還有什麼機會可以救牠。」


  牧師笑著對她說:「連牧羊人都束手無策,我看真的是沒什麼希望了。」但是禁不起南丁格爾的再三要求,兩人還是去探視牧羊犬的傷勢。結果發現牧羊犬的傷勢雖然嚴重,但是沒有傷及難以復原的骨頭。南丁格爾順著牧師的指導,為牧羊犬細心消毒包紮,而牧羊犬也因此得以康復,免於被勒死的命運。


  對於受苦的生命充滿愛心與耐心,且願意親手照料他們,從這樣的小故事中就可以發現,南丁格爾從小就有一種「實踐式」的仁慈胸懷。

  1942年的夏天,英國發生了嚴重的大飢荒。人民缺乏食物與庇護,隨之而來的就是傳染病的肆虐,社會也因此動盪不安,犯罪事件層出不窮,不管是平民收容所、醫院甚至是監牢,處處皆是人滿為患。處在這種令人悲傷的大環境中,南丁格爾總是在心裡想著,自己應該要盡一己之力,來幫助這些遭受不幸的人們。「為人群服務」的概念漸漸在她心中發芽茁壯,但是要如何著手呢?


  後來,她從友人口中得知一位佛利德納牧師的故事,這位德國的牧師創立了一座醫院,並且在這座醫院中,訓練護士來照顧貧窮的病人,這些護士還可以作為儲備的婦女牧師。但這樣的志業規模,對南丁格爾來說還是言之過早,因此她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做起。她向母親與身邊的朋友,要舊衣服與食物,拿來救濟貧民,並把大半的時光都用在關心需要幫助的窮苦人家身上。她的積極與熱情還曾經讓她的母 親感到不以為然,認為她做得太過分了。


  而在父母的安排下,南丁格爾也開始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並結識了兩位極為知心的男友。一位是她的表親亨利;另一位是好友查理。但他們的求婚,都遭到南丁格爾的拒絕,因為當時她已決心以獻身護理事業為己任,決定要保持獨身。她在日記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的心情,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對未來的堅決。查理後來成為了國會議員,終生支持南丁格爾的事業。她三十歲生日時,在日記上寫下了這樣的生日感言:「今天我三十歲了,正是耶穌基督開始獻身佈道的年齡。我要依照上帝給我的旨意,學習耶穌的奉獻精神,超越小我,而為更廣博的生命來服務。」

  南丁格爾深深覺得自己聽到了上帝的聲音,要她完成一個使命,儘管遭受阻力,她還是決心不顧一切來完成。當時英國的醫院骯髒混亂,病房多半都是一間大房間,病床緊密相連,牆壁與地板沾染了血跡與污漬,而且臭氣沖天,這種惡劣的現象,各地相差無幾。


  而當時的護理工作,雖然已多是由婦女擔任,但是其社會地位低下。她們的工作環境不良、工作時間長,還要飽受疾病與犯罪的威脅;同時因為缺乏護理常識,病患常常得不到適當的照顧,死亡率非常高。


  南丁格爾意識到,護理病患不只是靠耐心與細心等等特質,專業的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1844年,她以英國為出發點,開始了歐洲大陸的旅行,足跡遍及法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對各國的醫院進行考察;1850年,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前往德國接受護理訓練。在這段時期南丁格爾研讀和翻譯了大量護理書籍,研究解剖學、訪問醫院。從養尊處優的上流社會,轉而投身到最接近貧苦與疾病的護理事業,南丁格爾從未後悔遲疑,反而在內心得到無上的滿足與充分的自我實現。


  遊學回國後,她擔任倫敦一家醫院的護理主任。在一些慈善機構的支持下,南丁格爾在倫敦哈雷街一號成立了一個看護所,開始施展她的抱負與所學。


  她採取了許多有創意的措施,令當時的人嘆為觀止:如採用病患召喚拉鈴。任何時間病患只要需要協助,只要拉動牆上的繩子讓鈴聲響起,就可以馬上召來醫護人員,這樣不但可以節省不必要的人力浪費,也可以讓病人在需要的第一時間就得到照顧。其他還有像在廚房設置絞盤,以運送膳食給病患等等的措施,都讓醫護系統的效率大大獲得改善。


  她並強調「不分信仰、貧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 …… 」,充分顯現出她不分族群、階級的廣博愛心,而因為她在工作中表現出非凡的能力,所以大家對她都言聽計從。

  1853年,英法等國與俄國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開始時,英軍的醫療救護制度很不健全,傷兵的死亡率高達42%,這些情況不但大大減弱英軍在前線的作戰能力,對全國的士氣也大有影響。


  南丁格爾本來已應英政府的邀請,受聘擔任倫敦患病婦女護理會的監督,但是戰火一點燃,她就自告奮勇,親自率領三十八名護士到前線為受傷的官兵看護。她憑著理想與抱負,在動亂的時代中,做一個現代護理事業的先鋒。


  前線生活,對訓練有素的士兵來說,都已經不容易,何況是對於一位三十幾歲的女性而言,更是一種非常艱鉅的挑戰。當時歐洲各國雖然早有被稱為「姊妹」(Sisters)的女護士出現,但英國由於受制於宗教和社會的成見,戰地醫院中從來沒有女性護士加入服務的行列。


  南丁格爾在前線充分地發揮了她的專業能力與愛心。她利用自己良好的聲望和地位,打破了當時的社會成見與制度限制,喚醒大眾正視前線醫療品質的改善。她自掏腰包三萬英鎊,建立前線醫院,妥善地規劃了醫護制度,且募集了大量的資源來改善傷員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整頓手術室、病房以及診間等等硬體設施,很快改變了戰地醫院的面貌。


  原本只能收容1700名傷員的戰地醫院,在她大力的重整之下,竟可以安頓照顧3000至4000名傷員。在這裡,她的管理和組織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她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具體的成效,戰地醫院的傷員死亡率,從居高不下的42%,迅速下降至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2%。


  這種魔法般的績效,全世界有目共睹,護理技術的訓練與管理,開始受到重視與提倡,同時改變了英國政壇以及社會輿論對護士的評價;而因為女性護士的地位提升,連帶地也改善了婦女在社會中的角色。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為人們所承認,開創了一個以婦女為主的崇高職業。

  南丁格爾為護士工作精心打造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制度,像是護士巡視制度,每天夜晚她總是親自提著燈,一間間地巡視病房,一夜所巡視的路程可以達到七公里以上。


  一位曾和她一同巡視病房的護士回憶道:「通往病房的走道寂靜且漫長,走道的另一頭是令人望之生畏的黑暗,油燈微弱的燈光悄悄照亮這片死寂,一些重傷的傷患似乎知道他們的天使來了,發出微弱的呻吟。南丁格爾會把手上的油燈輕輕放下,深怕打擾了熟睡的傷兵,走到床邊,彎腰仔細觀察他們的情況,曾經被她照顧過的士兵,都說在她臉上充滿了慈祥的光芒。」


  有一名士兵在家書中寫道:「每當看到她走過,心中就有一股暖流湧起,再多的傷痛此時也能淡忘。在偌大的醫院中,一個晚上也許只能看到她一會兒,但是每當她出現,所有的士兵皆以尊敬的眼神迎接她,有些人更會以親吻她映在牆壁上的身影,來表示對她最高的敬意。一位記者在他的信中,也稱南丁格爾是「代替上帝巡房的天使」。這位「持燈的女士」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這些傷患的腦海中。


  許多前線士兵返回英國後,感佩她對傷兵們給予的幫助,在國內四處流傳著南丁格爾的善行義舉,甚至有人為她創作詩歌。有一首詩這樣讚揚南丁格爾:「傷員的保衛者、守護神,毫不謀私,有一顆純正的心,南丁格爾小姐,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大的福恩。」


  南丁格爾會受到如此大的推崇,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她對於照護士兵的盡心盡力。南丁格爾每天工作的時間超過二十個小時,過度的疲勞也使她自己的身體欠佳。她原本身體就不是很健康,但是她卻曾經在前線時,一天站了整整二十四個小時來照顧士兵,還曾長達八小時跪著為傷患進行包紮工作。


  她規定自己,絕對不讓傷患因為無人照顧而喪生,因此任何傷患只要清醒過來,都會看到南丁格爾在他們的附近守護著。然而她並不只照顧士兵們的生理,她還努力在醫院中發展圖書館、讀書會等等設備與組織,改變以往士兵在離開前線之後只會飲酒作樂的陋習,幫助這些士兵達到心靈上的滿足。除此之外,南丁格爾也積極向政府方面要求改善前線的郵政系統,讓士兵可以安全地將薪俸寄回英國,或是與故鄉的家人通信。


  然而超時的工作、事必躬親所帶來的操勞,再加上戰地低落的衛生環境,終於讓南丁格爾染上了熱病,她因此變得骨瘦如柴,頭髮也因為要治療熱病而被剃掉。為她治療的大夫說:「事實上,染上熱病對她來說未嘗不好,因為也只有這樣,她才會躺下來休養。如果再照她的工作份量這樣下去,她因為過勞致死也只是不久以後的事情了。」病癒後的她,頭髮半長不短,瘦小的身體弱不禁風,讓見到她的人很難相信眼前這位看似小女孩的女性,竟是家喻戶曉的南丁格爾。

  與她同時期的德國思想家馬克思,也對她這區區一介弱女子的勇氣與毅力十分敬佩,他在德國和美國的報刊上發表的文章說:「這些陋俗陳規與頑固的制度,即使是男人都難以打破;而南丁格爾女士,卻秉持著自己的信念與毅力,根據情況的需要,不顧繁文縟節的阻撓來採取行動,打破缺乏人性的體系,為需要幫助的人們爭取更多的福利與保護。


  南丁格爾贏得了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愛戴,但是在戰爭結束後,南丁格爾卻刻意避開政府隆重的迎接儀式與招待盛會,化名「史密斯小姐」悄悄返回英國的家裡。她說:「我不要奉承,只要人民理解我」她那鑽石般的心靈,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為了改善醫護體系而繼續努力。


  有鑑於南丁格爾在前線的英勇行為,倫敦的社會名流共同發起成立「南丁格爾基金會」,英國大眾將她看做新的聖女貞德,她的仁慈與博愛受到很大的迴響,國人捐款源源而來,單是在克里米亞的軍人,就曾經在一天中捐助了九千英鎊至該基金會,英國女王也捐了一幅威靈頓公爵的畫像;而為了表示個人對南丁格爾的嘉許與感謝,還特地送給南丁格爾一個華麗的金質鑽石胸針。


  1856年,作戰部長也頒布了一道命令,肯定南丁格爾對前線醫護的成就,並正式授予她在軍中工作的地位,任何護理人員的調動與勤務支援,必須獲得她的同意;有關護理工作,軍醫首長須與她充分協商,才可執行,南丁格爾在民間或是政府、軍隊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她被尊稱為英軍最尊敬的聖母,也是當時英國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

  南丁格爾利用大眾捐款成立「南丁格爾基金會」的資金,在英國聖・托馬斯醫院內,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規護士學校——南丁格爾護士學校,開始對助產士及護士進行系統化與專業化的培養訓練工作。


  她的著作《醫院筆記》、《護理筆記》成為醫院管理、護士教育的基礎教材;而因為對醫院管理、部隊衛生保健、護士教育培養訓練等方面皆有卓越的貢獻,她也被譽為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者。


  她的公共衛生護理思想中曾提出了一個觀念,認為預防醫學服務應從社區組織來做起,這也為現代的醫護概念提出了一個實用的途徑。她一生中培養、訓練的護士超過一千多人,這些子弟兵推動了世界各地護理工作和護士教育的發展。由於她永不懈怠的努力,護理學得以成為一門科學。

Bg j50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爾在睡眠中安詳地逝世。她畢生致力於護理的改革與發展,在開創護理事業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一切,使她成為十九世紀最令人瞻仰及學習的偉大女性之一。

  這一切,使她成為十九世紀最令人瞻仰及學習的偉大女性之一。為了紀念她的成就,1912年,國際護士會(ICN)提議各國醫院和護士學校,定每年5月12日南丁格爾的誕辰來舉行紀念活動,並將5月12日改為國際護士節,以緬懷和紀念這位偉大的白衣天使。南丁格爾最大的成就就是創建了護理專業。她曾說:護理是一種科學,是一種看顧的藝術,是上帝的法則。」


  事實上,她的影響遠不僅止於此。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早期,女子除了家政以外,可以學的東西少得可憐,極少數的女子所能得到的成就也只是成為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南丁格爾的貢獻,就是讓婦女有能力可以做更多的事,發揮婦女們與生俱來的細心與關懷。她並不強調男女平等,但是她相信男女各有所長,女性在護理工作上所發揮的撫慰力量是男性無法達到的。


  南丁格爾女士,以最高貴的奉獻精神把她的一生獻給了護理事業,為護理事業奮鬥終生。她是英國人的驕傲,英國政府為她在倫敦樹立了銅像,並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英國十英鎊紙鈔的背面(正面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半身像)


  全世界在國際護士節這天,都會大力宣傳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並感謝醫護人員的辛勞,鼓勵護士們學習南丁格爾救人濟世的人道主義精神,而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護理界的一件盛事。

◎ 我們必須在最差的環境下,做最好的事情。
◎ 抱怨是無濟於事的,我們必須省下體力,不浪費在無益的生氣、責備與不切實際的希望上。
◎ 在我當護士的第一天,我已不在乎地面上的冠冕,只在乎我是不是全力以赴。


◎ 在死前只求無愧,那是真正的偉大。在可怕的疾病與死亡中,我看到人性神聖與英勇的昇華。
◎ 一個人早死並不可悲,可悲的是一個人活著卻不做有意義的事情。醫療改革是我人生最後的一場戰爭,是我的生命,只要我一息尚存,就會堅定地走下去。
◎ 護理本身是一項最精細的藝術。


◎ 戰爭結束後,即將離開時,南丁格爾特意來到英軍墓地,並在他們的墓前發下誓言:「只要我此身存在,我一定為你們的生命而奮鬥。」此後她一生,都在實踐這一莊嚴的諾言。
◎ 我清楚知道,上帝給我的呼召是護理工作。


◎ 無論什麼事,必須以天主的愛作基礎。誰能說基督所受的痛苦,不是殘酷無比呢?然而他所得到的幸福,也必定是非常的。工作、努力工作,知道天主必領我們走上成功之路,中間並不攙雜著絲毫虛榮心,完全出於一片愛主的熱誠。試想,這樣的工作是何等令人羨慕。


◎ 在南丁格爾的日記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我今日的思想和希望,是從六歲起就種下了因,這並不是我強裝出來的。我以為我在世上,所最不可缺的,乃是一種職業,一種專門事業。這事業必須是社會上所最需要的,而且能使我將全身的精力都用在上面,這是我日夜希望的。有一時期,我曾熱切想受大學教育,得高深的學問,可是這不過是暫時的。我畢生的唯一志願,就是看護事業。萬一這志願不能成功,就專心辦教育事業。我所想辦的教育,是對墮落的人,並不是普通的青年。


◎ 愛情不是一種盲目的感覺,愛情不是一種是非不分的情緒。那種虛無的情感,不過是自戀的延伸 ……壓抑不住的感情,不是愛情。愛情是一種經過考驗的感情,是一種可以被深入管理的生命。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