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念處理
妄念處理

妄念處理

B j19

  一般上我們在用功一段時間之後,都會發現妄念。處理妄念的方式,至少有兩種:一種是不去理它,一直回到方法上,讓妄念一組一組地過去。另一種方式是比較放鬆的 比如我們每天都會碰到許多事情,晚上打坐時,身體太累、心太散,用不上工夫,這時只要將姿勢坐好,全身放鬆,讓妄念自生自滅。也就是說,只是讓心沉下來,不要去推動它,任由妄念起、妄念滅。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放下比較表層的妄念,使它不會太深地黏在心裡。

  很多時候,妄念會累積在我們心裡,是因為沒有常常去疏通它,讓自己的心沉下來。一般上妄念不會很深地熏入我們的内心,但是如果今天沒有處理,就會把它帶到明天去;明天又加上新的東西,就會把這一層妄念往內壓。

Bg j20

我們每天不斷地把這些妄念放到心裡,心就一直在默默承受。

  如果我們每天加上一層,而這一層是曾經有過的經驗,就會再熏習一次,對它的印象就會更深。如果今天發生的事情是不同的,那前幾天的事情就會被往內壓,因為我們又多加一層新的妄念了。若我們沒有常常去處理妄念,它就會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多,然後全部交雜在一起;若我們能每天盡量去疏通妄念,它就不會層層累積。


  然而,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妄念都疏通掉,因為一部分妄念本來就潛藏在我們的內心。當我們的五根接觸外塵,訊息傳達進來,這些潛藏的經驗就會被掀開來而產生反應,所以沒辦法立即就將它們清理掉。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很表層的,我們很快就會把它們忘記。


  有些人說過去的事情都忘了,其實不要說過去的事情,昨天的事情很多我們也忘了。因為我們所接觸的外緣,或引起我們內心做出反應的一些情況,不是每一件事都很深刻地打入我們的心,只有一些是我們熏習久了而變成慣性。比如我們的一些小動作,剛開始並不知道,做久了,它就變成一種慣性的動作。人的習氣、煩惱,都是一點一滴長久累積而成的。這一類的過程或意念,若每天都能盡量讓它們疏通或滅去,就不會長留在我們心中。


  若你能夠每天很好地用功,就攝心於方法上,讓妄念過去。若你沒辦法安止在方法上,發覺自己的心提不起來,那就全身放鬆,不要用你的意識,也不要去推動什麼,只是讓心沉下來,這樣也可以疏通掉一些妄念。如果你專注的工夫比較好,就能疏通到比較深的部分;反之,你能夠疏通的部分都是比較淺的。但至少每天讓它這樣飄過去,沒有去推動它,它對你的熏習力量就不會那麼強。


  有時候你一坐下來,某件事情生起來,觸動了你的煩惱,你去推動它,就是在造業輪迴。比如你剛跟人家吵架的事情觸動了你的瞋心,你去推動它,這時整件事情的過程 就會再重複一遍。在重複的過程中,你又添加東西進去,認為當時和對方爭執的時候,有一些重要的話忘記說,說了之後大概就能駁倒他了。人常在製造這些輪迴,延續惑、業、苦。


  因此,要設法讓妄念飄過去,讓它自生自滅。當妄念出現時,若你生起想要清理它的念頭,這個念頭也是一個妄念。比如你在打坐時,妄念一生起,你就覺得煩躁,煩躁是和瞋心相應的。你用煩躁的心想要去清理那些妄念,怎麼清理得了呢?你不喜歡那些妄念,就用一個念頭想要趕走它們。可是你這個要趕走它們的念頭,可能比那些妄念還要粗,它的煩惱可能更重,所以你還是繼續輪迴,繼續推動它們,沒辦法趕走它們的。


  我們的意識,就是這樣的一種作用。這些念頭是精神中的心理作用,它們全部組合起來產生了意念,即是法塵。我們的意根會對這些法塵產生了別的作用,是不可能趕走它們的。就好像我們張開眼睛一定看得到東西,耳朵一定聽得到聲音,鼻子一定嗅得到味道。怎樣趕走這些味道?趕走這些聲音呢?


  因此,我們所緣的法塵,是不可能趕走它的。想要趕走它,就表示我們的心先起了一個煩惱。比如聽到噪音,我們不喜歡,各種煩惱的行為就會跑出來。所以在打坐的時 候,若發現妄念,不能用瞋心趕走它。我們愈討厭它,這個妄念愈強,就更容易生起來。因為我們討厭它、想趕走它時,其實就是在熏習它,讓它多輪迴一遍。它變得有力量了,不久又會跑出來,我們生氣要趕走它,又熏習一遍,我們就是這樣造業的。我們起瞋心時所造的業,不僅會熏入内心,也會熏入意識裡。


  令人討厭的事,我們的印象會很深刻;而喜歡的事,我們的印象也會很深刻。因為我們在喜歡和討厭的過程中,加強了妄念流轉的力量,讓它再多熏習幾遍。因此,知道不可能驅走它,我們所能做的唯一方法,就是讓它自生自滅吧!它去了讓它去,它滅了讓它滅,讓它自己流過去。


一般上這種方式可以減少生活中一些不是很強的妄念,也就是那些不是很強的業。你一坐下來就身心放鬆,讓妄念自生自滅,那些不是很強的妄念,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不會熏得那麼深。如果這些妄念和我們内在的煩惱,或意識裡的經驗沒有相應的部分,以前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會很快忘記,除非那件事情帶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


實際上每天發生的事情,很多我們都忘記了。但是忘記的東西,不一定都會過去。這種忘記的作用,有時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治療。我們忘記,是因為自己的心需要治療或平衡。我們必須把某些不想要或不愉快的經驗封鎖起來,暫時忘記它,不然會承受不了。忘記之後,我們內心的力量加強了,當它再發生的時候,就有能力去面對它。


  心理醫生在醫療的過程中,若看到病人有某些奇怪的動作,常常會讓他回憶。其實這些回憶都存在病人的記憶裡,只是他不想去記住。很多時候,別人要和我們談一些事情,但我們並不想談,因為那些事情一講出來,會讓自己感覺受到傷害或沮喪,所以用忘記的方式蓋過它們。其實這種方式並不能真正處理問題,它只是某種程度的平衡罷了,讓我們不會一下子崩潰到沒有辦法挽救的地步。如果讓它們全部忽然間爆發開來,有時候問題會滿嚴重的。所以我們只是暫時讓它們過去,減少熏習作用。那些我們覺得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對我們的刺激不會留下很深刻印象的經驗,忘記了,它就過去了。


  打坐的時候,若身體很累、心太散,用不上工夫,只能夠身心放鬆,那就用這種方式去應對妄念。倘若你可以很好地用功,就盡量回到方法上,用方法來攝住自己的心,讓妄念一組一組地過去,加強心主動、主宰的力量。當感覺自己的心能夠安住了,自主力比較強了,能觀的作用比較穩了,就可以用這種力量來觀妄念。當內攝的工夫做得很好,覺照、專注的力量很強時,就可以把妄念看清楚,這時你就像是從雜亂的妄念中抽離出來。

Bg j21

修行,其實是一種打破慣性的方法。我們的慣性是隨著念頭轉的。

  修行,其實是一種打破慣性的方法。我們的慣性是隨著念頭轉的,現在要讓我們的心保持在某種程度的靜態,即相對的靜態,也就是讓心從妄念之流中抽離出來。就好像我們置身於人潮之中,若跟著人潮走,就看不清楚狀況。若能把自己從人潮中抽離出來,就可以看清楚了。倘若感覺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就讓人潮走,也就是念頭走,而自己不隨著它走;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力量比較穩定了,就可以去觀察它。


  在觀察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妄念反映的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個性、我們的煩惱,幾乎所有一切都會在妄念之流中反映出來。如果能夠把它看清楚,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看到某個階段,我們的智慧漸漸提昇了,會發現由於對自己更加了解,因而對人性、對社會、對共住在地球上的人類,也會有更多的了解。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妄念——許多瞋心、貪心都跑出來時,就知道污染地球的事,我們都有份。不要以為自己是環保分子,就可以淨化地球。實際上如果沒有辦法淨化自己的心,轉化自己的心靈,我們是很難去淨化地球、實現人間淨土的。如果我們認為是別人在污染地球而自己沒有,於是就策畫一些運動去抗拒他們,其實當我們從事這種工作,或用各種抗議方式表達對他們不滿的時候,就已經加上了一些暴力。所以我們等於還是和他們走在一起,只是他們走得比較遠——他們走一百步,我們走五十步或二十步,但是同樣都在污染地球。


  因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若不能淨化自己,卻希望去淨化別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知道水可以用來洗淨東西,但是如果這個水已經髒了,還能用來洗東西嗎?它可能可以洗一些東西,不過洗淨的效果就比較差了。


  我們可以用智慧去照見很多東西,但是在照見的過程中,心本身要有很穩的力量,不然會被妄念轉去。如果心的力量不夠,會發覺很多時候,我們原本是要觀看妄念的,可是看到最後,那個「看」也變成妄念,跟妄念一起轉了。就如我們站在十字路口觀看人潮,可能裡面有幾個人是我們特別有興趣要看的,就會跟他走了。我們原本是在路旁看人,可是看到最後,卻走進人潮裡,讓路旁的人看我們了。


  從這些情況可以知道,我們要做的工夫滿多的,因為我們的心很容易失去覺照。佛陀教導我們修行,就是不斷地提醒我們要有覺照的工夫。不要以為打坐時用不淨觀或用什麼觀的假想一下,就能淨化身心、厭離世間了。其實若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妄念,怎樣處理自己的問題呢?我們是沒有辦法清理它的。


  有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假想觀來取代妄念。若有辦法將所有的妄念都清理掉,完全用正念來取代它,這是一個方法。但是真正講起來,只有在打坐時,我們還有一些正念,其餘的時間,我們的念頭都是和惡念、邪念交雜在一起的。


  妄念裡包含了正念、惡念與邪念。正念告訴我們要向上、向善,惡念與邪念則叫我們不用那麼麻煩,跟它走就好。我們就在那裡兩邊拉鋸:一個要人流轉,把人往下拉;一個要人逆流而上,讓流轉的力量還滅。一個是流轉,一個是還滅;還滅是正念,流轉是惡念、邪念,我們的妄念就交雜著這些念頭。因此,我們一定要設法加強心主動、主宰的力量,提起覺照的作用,清楚地照見自己的念頭。


  當我們能清楚地觀看妄念時,會覺得很訝異,以為自己一向很單純,想不到也有這麼多複雜的念頭。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簡單,其實人的念頭都是很複雜的,只是看怎樣處理它而已。

Bg j22

我們常常把生活或事情弄得很複雜,比如原本很簡單的一件事。

卻把它弄得大家都很忙,每個人都不開心,就覺得很好玩!我們喜歡在簡單的事情上加上很多東西,喜歡用很多心機去猜想別人的心思。為什麼?因為習慣了。我們常常習慣這樣做,這個流轉的力量真是太強了。


  有人常常勸說:「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其實天下本無事,但是很多人就是要弄出一點事,好像這樣日子才會過得充實些。我們所謂的充實、有意義,就是在攀著這些塵緣,而且攀緣還攀得很開心。甚至看到別人倒楣,我們也會幸災樂禍!回頭看看我們的心,真的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念就是這樣表現出來的。我們以為自己是好人嗎?當心念在流動的時候,如果一個一個去看,會發現:「原來我也是這麼壞的人。」當然,我們也不是真的很壞,只是心裡有很多這類的念頭。因為我們從社會上吸收到很多訊息,使我們常做出這類的心思。


  一些簡單的事情,我們往往想得很多,常以小人的心理猜想對方大概會這樣、那樣,防備這個、防備那個。因此,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常會像俗話所說的:「逢人只說三分話。」明明有十分,卻只說三分。若我們把自己的一片心赤裸裸地表現出來,會發現一切都完了!因為人心太複雜。我們有太多內在的心機,所以種種煩惱就出現了。這些念頭在流動時,若進一步去分析,會覺察到自己的心很苦,這就是煩惱。然而我們卻以苦為樂,以為這些是很快樂的事情。


  我們每天都用很多外在的東西,把腦子塞得滿滿的,所以打坐時,一坐下來就渾身不自在,想找事情填滿它。妄念生起時,把事情一個堆一個,發現它不夠滿,又在心裡製造東西去填滿。當腦子塞得沒有空間了,就惹出一些問題。比如房間已擠滿了人,如果外面還有一個人要進來,大家就苦惱了;裡面有人要出去,大家也會苦惱。如果我們又製造一些問題,把自己的空間膨脹一點,別人就更苦了。當我們真正去觀察自己的心時,認為很多苦都是外在的嗎?不是的,它們都是自己的心製造出來的。


  所以我們希望世界和平,自己的心要先能夠和平。當心真的和平了,會發現這個世界就和平了;心不和平,要去爭取和平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爭取和平的過程中,又會製造新的問題出來。我們現在的和平,只是一種平衡的現象罷了。我們以為平衡比平等更重要,所以就先取得平衡,但這只是暫時的平衡而已。


  因此我們會發現,常常平衡到某一個階段,就會爆發戰爭了,那是因為平衡方式是硬加東西上去的。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我們的平衡方式往往是加東西進去,而不是減輕它——發現一邊不平衡了,就加東西上去;如果加多了,偏向一邊時,又急忙加東西到另一邊。我們的心能夠承受多少這樣的現象呢?外在不平衡,我們內心加一點;內在不平衡,我們外在加一點。這種方式只是設法取得某種程度的平衡罷了,它是相對的,所以我們的心就一直飄上飄下,不斷地在製造問題。


  修行,就是要先設法將自己的心安定下來,讓心有自主的作用。當我們打坐時,不斷地回到方法上,會發現其實就是在減輕一些東西。因為我們不執著妄念,不被妄念拉走,不讓妄念繼續推動,只是把心一直放在方法上。所以修行的方法要簡單,心才能安定下來。


  我們要加強心自主的力量,加強心相對主宰的作用。如果能觀的作用沒有力量,我們的心就會很容易被妄念拉走。所以要提起覺照的工夫,加強能觀的作用,把情況看清楚,分析它、了解它。依法來衡量何者為正念?何者為邪念或惡念?看看哪一類的念頭比較強?如果我們的心很苦,即表示惡念的作用比較大,流轉的力量比較強,就要設法清理它,清理的方式就是看著它。


  我們以前怕自己的心不夠有力量,所以不敢看它,只是守住方法,加強心自主的力量,讓妄念過去。當我們的心有力量了,就可以開始審察念頭,把善念與惡念看清楚。一般上它們都是交雜在一起的,要盡量守住能觀的作用和自主的力量,不被妄念拉走,看妄念一層一層地過去。如果我們的方法守得好,慢慢地比較粗的妄念過去了,另一組妄念又會出現。我們的妄念不是同一類的,它們有一定的層次。心調得細,就能覺察到比較細的妄念,會發覺它跟剛開始用功時,那種很雜亂的現象、念頭很粗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Bg j23

在用功初期,我們常會被比較粗的念頭拉走,所以心很煩躁。

  其實我們看到的多數不是現前的東西,而是以往潛伏著的一些經驗。這類的妄念比較細,而且有組織、有系統,不會太強烈。不過,它會讓我們看到內心深處一些比較深細的問題,比如自己為什麼以往會有某些的行為;經過比較內在的深思與審察後,我們會了解當時的那些行為,就是從這個比較深細的煩惱引發出來的。


  接著,我們可以把煩惱歸類。細的煩惱容易歸類,一些比較粗的念頭就不容易歸類。我們都知道,人的煩惱離不開貪、瞋、癡,但是貪有粗有細,也有不同的貪法。每個人都有貪欲,有些人貪色欲,有些人貪聲欲,有些人則貪香欲、味欲、觸欲等,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歡。比如男生有時候會受不了陪女朋友去逛街,因為女生喜歡買的東西都不是男生喜歡的,當然也不完全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我們覺得沒什麼,別人卻可能氣得整張臉都紅了。有些事情,我們看起來是小事,別人看起來卻是大事。相反的,有些事情我們認為是大事,別人卻想不通為什麼我們會為了這樣的小事而生氣?當我們靜下心來,把妄念看清楚,就可以一層一層慢慢地歸類。


  我們如果往內心的煩惱去看,會發現很多問題的產生都是因為自己夾雜在裡面,我們都是製造問題的一分子。我們常常譴責社會、批評別人,但是在譴責別人的同時,也應該要反省自己。當我們發覺罵自己沒有用的時候,就會知道罵別人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批評別人的所有錯誤,都會在自己身上找到。那些都是我們妄念裡的東西,自己才會看得那麼清楚。有妒嫉心的人特別容易感覺到別人有妒嫉心,因為「頻道」相同,所以特別敏感。我們想要批評、改正別人,但是自己改正了沒有呢?所以無須去批評或譴責別人,因為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們最好先設法調整、改善自己的心。在這過程中,從正面的角度把訊息傳給社會,讓大家不斷地醒覺。人的覺悟,都是從自覺開始的。但是這種自覺如果是來自後覺,就需要有一個先覺來覺他。我們自覺了,才有能力去覺他。那些後覺的人,就是由先覺來覺他的。他們從別人的覺他而轉成自覺之後,就願意調整、改善自己了;然後在過程中,又去幫助別人醒覺。如此,社會秩序才能慢慢地調整過來。


  有時候我們看妄念看得太多,會很沮喪,原來自己也是這麼壞的一個人,感覺人生好像沒有希望了。我們用不上工夫時,也會有這種心態,一方面覺得心力提不起來,另一方面又急著要快點改變它,這兩種心態都不是中道。我們愈著急,心愈煩躁,妄念就愈粗重,便繼續流轉。如果我們在審察妄念時,有佛法、有智慧,就能把這些情況看得比較清楚。當看到妄念那麼多,塞得滿滿的,該怎麼辦呢?可以清理它們的。比如房間裡有很多東西、又雜亂,怎麼處理呢?那就先清理靠近門口的部分,如此就有空間了,漸漸地就有一條路可以行走了。


  為什麼我們要學佛、打坐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看清楚!看清楚自己的妄念,看清楚自己的生活,看清楚自己的個性,看清楚自己的弱點和優點。當我們對自己了解之後,就會對眾生了解,也就能體諒別人、包容別人。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