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觀想時,多從理上去了解。當我們比較深細地去分析無常、無我或空的道理時,就會在觀想的過程中,漸漸地把握到這些理。這些理不斷地熏習我們的心,心就會慢慢地與法相應。分析這些微細的法則,對我們的思惟有一定的作用,但這還只是知識或知見而已。我們要把它轉化為智慧,在生活中觀察、運用,真正體見或觸見這些理。
別用「常」的眼光看事物
平時我們只能通過外相去觀察無常,所觀察到的無常多是一些粗相。佛陀常用「易解空」來讓我們了解比較難解的空理,即以世間某些變化比較快的現象來形容無常,比如泡沫很快就滅了,閃電一下子就過去;清晨有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消失了,所以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看到這些變化,但是當我們要觀比較細相的無常時,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禪定工夫。如果我們的心不夠細,觀察就不能夠入微,而只能觀到它的粗相而已。

我們看到一個人八十歲才去世,會覺得這個無常好長;如果看到一個孩子出生沒幾天即去世,就會覺得無常好快,但這種現象比較少。
有些人家裡有兄弟姊妹很短命,出生不久就去世了,但是可能當時年紀還小,感受並不會很強烈;即使感受強烈,過一陣子也就淡忘了。因為這個「我」仍在,所以還是覺得「常」。
佛陀曾經問過他的弟子,生命是在什麼情況之間呢?每個弟子都有不同的看法,最後有一位弟子說:「生命在呼吸之間。」佛陀稱讚他很有智慧,因為多數人一口氣呼出去,吸不進來就死了。我們吸氣時,身體會繃緊;呼氣時,就不需要太大的力氣,所以數出息有它一定的作用。如果我們的工夫好,當一口氣呼出去吸不進來就走時,至少還有定。
有些人不容易體會何謂生命在呼吸之間?因為他們連呼吸都找不到。不過,在用功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地看到呼吸,知道呼吸是什麼;然後更進一步去觀呼吸的每一個進出都是一個生滅,從比較粗相的生滅,觀到比較細相的生滅。
修習止觀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安住我們的心,以攝心入定;另一方面則是觀呼吸,從呼吸的進出中去觀它的生滅,然後悟入無常。當我們昏沉時,也可以觀呼吸的變化,觀它慢慢地進、慢慢地出。我們的心一直住在呼吸上,盡量保持覺照的作用,就可以克服昏沉。有時我們會觀察到入息比較長、出息比較短,有時則是入息比較短、出息比較長,這種變化就是一種無常。
然而要觀世間現象的變化,觀生滅、悟無常是有層次的。我們要先對無常的道理或「法」有基本的認識,在觀的時候,才能夠依據所明白的道理去分析;當我們深入微觀時,也會比較明白這個道理,或感覺這個道理更加親切。
佛法上的無常,好像是一種消極的觀念,其實無常、無我或空的道理並沒有所謂的消極或積極。佛陀只是在告訴我們世間的現象,讓我們知道世間的實相是什麼;明白或見到這個實相之後,智慧就會顯發。我們的願力,會影響自己對生命所採取的行動。
長久以來,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有時我們會從比較負面的角度來建立某些生活態度。比如生命的流轉是苦的,一旦見到或觸到無常時,就會想要早點了脫,終止生死流轉的作用。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繼續流轉會沒完沒了,於是對輪迴產生一種厭倦的感覺,而想要厭離這個世間。
我們會感覺輪迴好像是重複的,其實從無常的角度來看,沒有一件事情是重複的。即使回憶同一件事情,也已經是不一樣了。在過程中,我們會忘掉一些片段,也會加上一些新的因素進去。無常就是這樣一直在變化,只能說類同的情況會出現,但類同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很多老師每天對著一群學生上課,以為都是一樣的,其實學生每天的情緒都不一樣,老師也是一樣。如果老師們懂得用「無常」的角度看事情,會發現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變化。不要用「常」的眼光看事情,想到要進去最頑皮的那一班,頭就先疼。如果有了這種成見,就會每次都抱著同樣的態度走進教室。或許有一天進去時,整班學生都不在,老師就會很開心,因為課就不用上了。或者進去時,每個學生都乖乖地看著老師,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後來發現原來是校長坐在後面。
攝心不易,散心很快

打坐時也是一樣,你不要每天都抱著同樣的心態進禪堂。禪期中的每一支香都是無常的,可是有的人卻用常的心態來用功。
以為第一支香坐得好一點,第二支香一定坐得更好。但是他的心還執著、放不下上一支香,第二支香怎麼可能坐得更好呢?第一支香的時候,如果你只是一心一意地用功,沒有刻意加上什麽東西,慢慢地調,工夫就能用上去了。但是在第二支香時,你卻坐在那裡等境界出現,那就完了。
所以很多人第一支香坐得好,第二支香就用不上力。我們以為第一支香坐得好,第二支香沒有理由坐不好,可是我們的「沒有理由」是不合理的。因為在我們出靜的過程中,動作可能太粗,當再回到禪堂時,工夫已經散掉了。我們要攝心不容易,心要散掉卻是很快的。
因此,打坐時要有無常的觀念,只要一心一意地用功,因緣具足了,工夫自然顯現,盡量把心攝在方法上,不去想過去的那支香,也不期盼未來的那支香,一切都是無常的過程,我們在過程中明白了無常的道理,再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很多事情就可以放得下。
如果我們常常以負面的角度來看待世間,就會對它感到很灰心。比如我們所遇到的人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想要和對方做朋友的人,卻不知道跑到哪裡去,很難找到人。生活中有很多這類的問題,所以很苦,有些人就會想要厭離。如果我們不明白無常,就會覺得每天都在過著同樣的日子,做著同樣的事情。比如上班是不得已的,因為不上班便沒錢用。現在的工作,有些太煩瑣,有些又太單調;回到家裡,做夢也是一樣,生活好像失去了樂趣。所以我們覺得日子好像一直在重複,感到很厭倦;帶著厭倦的心理來修行,會比較容易出離。
有的人觀身不淨,觀久了會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如果那時他明白或見到無常的道理,會很願意快點結束這種流轉。我們看到一些修行人,他們可以遠離世間的一切,走進深山修行。這和修定與解脫的觀念有關係,為了解脫,他們什麼東西都可以放下不要。當我們開悟、解脫或見到法的時候,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在我們種種的染著與追求中,最放不下的就是這個身體。修行人能夠通過修定離欲,用很簡單的方法來維持生命。而我們除了維持身體所需,還要讓它舒服,以很多東西來滿足它的欲望。比如馬來西亞的原住民,他們雖然沒有錢,照樣可以過日子。他們懂得森林裡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可以用,生活過得很簡單。然而我們在這文明的社會裡,少一分錢都會很慘。我們把生活弄得很複雜,加了太多的東西。他們一塊布就可以把身體包好,我們卻要把一塊布剪成好幾塊,再忙著把它們縫起來,甚至煩惱要縫斜的還是圓的這些瑣事。
有些人在打坐時,一直在想家裡的事情和沒完成的工作。我常常告訴大家,要把家裡的東西掛在門外,不要帶進禪堂。但是,大多數人都會把它們帶進禪堂,然後慢慢地數 ── 人坐在那裡不是數呼吸,而是數家裡的事情或是工作。我們的心裡,真的有太多東西、太多負擔了。
我們常常要攀緣,要靠一些外緣來讓自己感覺比較安全一點。比如外出時,皮包少一分錢都會擔心。我們的心總想要抓一點東西,所以修行時,妄念才會那麼多,真的可以「數妄念」了。當我們了解這個世間是無常,回頭一看,會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真的是不需要的。因為我們用恆常的心來看這些東西,認為它們一直跟著我們,才會一路帶著放不下。
我們的力量不夠,還觀不到微細的無常運作。如果真正觀到無常的運作,在我們的心眼裡,知道一切都在變化中,對於那些看得到、摸得到、感覺真實的東西,就不會那麼執著了。能夠觀到那麼微細,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慧眼;能夠在心裡看到無常運作的過程,就是有智慧的眼睛。這要從現象去分析、從理上去分析,然後用現象來印證理,或用理來印證事。比如從呼吸的運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無常的法則。生命真的是在呼吸之間,一口氣呼出去吸不進來就走了。如果我們細心地去觀察,會發現每一個呼吸都是不同的,它不斷地在變化。
前面提過,緬甸有一種觀色聚的禪法,觀東西的地、水、火、風,把東西看得很微細。而我們只是觀是不夠的,這是覺照而已,還要真正看到無常、無我的變化。觀念頭也是一樣,開始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比較粗的念頭,慢慢地會看到念頭在變化。即使我們不去推動它,也會發覺它一直在變。但是我們不去看念頭的内容,只是看念頭運作的過程,看念頭的生滅。比如我們剛才在想一樣東西,現在又想另一樣東西,就可以看到念頭很快地生滅 —— 一個滅了,另一個又生起,就會比較容易明白無常和看到生死。
把無常的理轉化為智慧

有時候我們也要去分析和推理,比如回憶起過去一件令我們很苦惱的事情。倘若能從無常的角度去分析,會看到那件事情的因緣已經過去了。
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當時去改變那個事實,就可以把它放下。如果我們把它恆常化,當那些憶念相出現時,情緒就會被挑動而很煩。一件事情會發生,一定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如果我們要去追想,前面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追,追不完的。我們當時的情緒會生起來,是因為有當時那件組合,它才會顯現出來。現在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當時的情緒也應該讓它過去。
如果我們是用現在的眼光去看,會以為那件事情可以改變,情緒又會被挑動起來,又打回頭了。我們在推動這個流轉的運作時,就是再熏它一遍,情緒可能會更重,這種回憶會令人更加懊惱。當時我們不能很清楚地看到整個局勢,現在回頭再看,就可以將整個局勢看清楚。看到它的過程時,如果心想:「當時怎樣怎樣……就會這樣這樣∙∙∙∙∙∙」我們就會再加上 很多念頭。這是一種常見,因為我們已經把過去的事情帶到現在,認為它還沒有消失,繼續推動它,就繼續受苦。
在打坐時,當這類念頭生起來,若能夠用無常的角度去分析它,就可以把那些事情放下。我們直接去解析自己的情緒,心裡知道這種情緒是不必要的,用自主的力量把它安頓下來,就能夠放下很多事情。過去的事情可以這樣去處理,現在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到無常,或更詳細地看到呼吸生滅的過程,就會知道,即使是現在發生的事情,也是如此。
當有事情困擾我們時,我們常常會為了它而生起煩惱。這個煩惱愈變愈糟糕,我們的日子就會愈來愈難過,每天都拿這件事情來煩惱自己。在禪堂裡也是一樣,很多人放不下家裡的事情,明明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卻讓它生滅了又生滅。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了解這個法則,生滅讓它滅已,滅掉了就不要再讓它生起來,不管好的或不好的都讓它過去,就可以放下很多苦惱。
我們要懂得在觀的過程中,慢慢地把無常的理轉化為智慧,將它應用到生活上。若我們只是讓它停留在字面上而已,就沒有辦法好好地運用它。我們在做無常、無我觀的 時候,不是為了要看到什麼東西,而是要從無常、無我觀裡真正了解到生命的運作。了解了這個法則,很多事情就可以開始放得下。倘若我們一直對生命感到厭倦,就會放得很徹底;如果覺得生命還不是那麼灰色、還有一些樂趣,將會活得更有意義。當我們明白了無常、無我的運作,就會知道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能真正地把握生命。
如果大多數人都能用智慧來生活,我們的身邊就會少了很多煩惱的人,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比較清淨。這個世界本來應該很清淨的,是我們的煩惱把它弄得很髒。如果我們能夠常常以無常、無我的道理來熏習自己,很多事情就會有一些轉化。真的,若我們能夠常常這樣去審察、去觀想、去印證,很多東西就可以開始放下。
生命所顯現出來的現象,最後都會消失的,會從有到無,會從生到死,老死則是我們這一期生命最後的結局。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但是不知道它何時會來?也不知道死了之後是怎麼一回事?死亡好像很可怕,人都怕死,想到「牛頭馬面」就更害怕了。如果能夠明白每一期生命都一定會走到盡頭,就能夠看透生死,坦然面對結局。
修行,可以讓我們勇於面對死亡。當它來臨時,我們能夠坦然地接受,就好像接受一份禮物一樣,有人送禮物給我們,是件好事。死,這麼好的禮物,要快點接受它!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點,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放不下的呢?又有什麼東西捨不掉的呢?
然而我們不只怕死,生活中很多瑣瑣碎碎的事情,都愛計較。如果知道人最後都會死,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走,還覺得值得嗎?我們往往付出了很多,可是得到的那些東西卻是微不足道的。比如有些人買東西時,常要走三、四家,看哪一家最便宜才買。第一家三塊錢,好像比較貴;第二家三塊半,第三家 …… 走到最後一家,竟然賣四塊錢,於是他又跑回去第一家買。他花了兩個小時買了那樣東西,計較得很開心,覺得很有成就感。我們常是這樣過日子。
如果我們可以從無常的角度去看,就比較能夠看得開,很多東西就能夠放下,日子也會過得快樂一點。生活是可以很簡單的。願意來打禪七修行用功的人,其實已經把很多東西放下了。在禪期裡,沒有做很多事情,還是照樣過日子啊!禪堂的生活多麼簡單,但有些人還是滿複雜的,帶了很多東西來製造麻煩。那些懂得真正修行的人,就會簡化一些,其實我們都可以做到的。
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能量

若能深細地去觀察無常,在生活中,我們就有能力開始去轉化,不會讓自己活得那麼苦惱。
在打坐時,就讓自己歡喜地坐吧!腿痛也歡喜,呼吸數不到也歡喜。為什麼呼吸數不到要歡喜呢?因為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心很粗,這真是一種成就啊!呼吸數不到能讓我們知道,原來自己還不懂得應用方法,這也是一種成就啊!腿痛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腿可以痛到這種程度。每一件事情都能讓人有成就感,我們要歡歡喜喜地過一天,或是煩煩躁躁地過一天呢?歡喜過是一天,煩躁過也是一天,我們要哪一種?
如果懂得用無常、無我來轉化生活,就可以天天開心地面對人生。日子一直不斷地在變化,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能夠讓我們盡情地去發揮。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有一些自主的能力,所以每天都可以過得很好。知道很多東西其實不用那麼計較,許多事情就可以放下;我們一放下,心裡的負擔也就減輕了。
若再更進一步去了解無常與無我,就能夠捨、能夠做到無求。因為知道因緣就是這樣,應該來的,它會來;應該走的,它會走的。如果能這樣看待因緣的運作,在生活中,該來的,就讓它來;該去的,就讓它去。不來的,不去追求它;不走的,也不去趕走它。
我們每天歡歡喜喜地過日子,那個令人很討厭的人還不走,不要去趕走他,而要使他歡喜,他就會跑掉了,因為受不了我們對他太好。但是當他要走的時候,我們又捨不得了,覺得怎麼不應該走的卻走了?因此,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看我們用什麼心態去處理?如果懂得去轉化,很多事情就可以從負面轉化為正面。
最新的IQ,就是將負面情緒的能量轉化為正面的能量,這也即是EQ了。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情緒的能量在運作。如果懂得把負面的能量轉化為正面的能量,就是「化煩惱為菩提」了。從煩惱之中,我們才知道有菩提;沒有煩惱的人,是不會覺知有菩提的。
我們把生活當成是菩提,就可以活得很快樂;看事情都是從正面的角度去看,不會從負面或消極的角度去看。得到與得不到對我們來說,都不過是一種形式或生滅的過程而已,一切都只是無常的現象。我們能夠無求,生活就會過得很好,每天都可以歡歡喜喜地過日子。而不管我們歡喜也好,痛苦也好,地球依然每天在轉動,太陽照樣每天升起來。太陽是慈悲的,它不會因為有人苦惱了就不曬他。
有時我們會面對更嚴重的考驗,比如天災人禍等。在面對這些事件時,唯有經過訓練的心,才有辦法很快地轉化它。修行就是修心,沒有經過訓練的心,可能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把情況轉化;若沒有能力去轉化,可能就會崩潰了幫忙。每次天災人禍之後,常常就有很多人因此倒了下去,但是也有很多人站起來。例如大地震過後,有些人自己的房子也倒塌了,仍去救災。他們認為自己還活著,只是房子塌下來而已,所以能很快改變心態去幫助別人;但有些人卻望著倒塌的房子哭哭啼啼,哭了,難道房子就能立即蓋好嗎?
人的心靈空間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就不一樣。只要懂得處理,就可以很快地將負面的能量轉變成正面的能量,知道當下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屋子倒塌了,哭也沒用,不如做一些能夠改變事實的事情。比如財物被埋在屋裡,需要等人來挖掘,放在那裡三天三夜都沒有關係。可是救人遲一天都不行,如果有人被埋在屋裡,就要快點將他救出來。只要懂得這樣去轉化,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整個情況就可以改變過來。然而我們現在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沒有真正遭遇到這種事情,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應付?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訓練、不斷地修行。
我們可以從無常、無我的道理,去提昇自己的思想。我們在觀念上做一些適當的調整與改變,心態就會有所不同。例如這一期的生命終要結束,若是就睡著了,醒不來也不錯。最怕是我們還來不及準備,它就來了。然而要做好準備,除了在心靈上要不斷地調整與提昇之外,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行一些善法。如果我們準備好了,隨時就可以走了。最好是生滅滅已,滅了就不再生。我們在最後那一念若能全部都放下,就解脫了。
因此,要常常去調整我們的觀念和生活,細心地去觀察、分析。如果我們能這樣長期修行,當事情發生時,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讓無常、無我的正見能夠運作。當智慧發揮它的作用時,我們就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好、更完善了。
(西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第十三屆精進靜七,講於馬來西亞 怡保般若岩,王小萍居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