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釋尊的生涯
第二章 釋尊的生涯

第二章 釋尊的生涯

Bg k73

Bg k74

 
 誕 生 

  佛教是佛陀(Buddha)所創始的。漢字把 Buddha 寫成「佛」或「佛陀」,是根據原音而來的。所謂「佛陀」原意是「睡醒的人」、「覺悟者」,我們凡夫迷迷糊糊地打盹著,而他悟到眞理醒過來,所以被稱爲「佛陀」。


  他姓喬達摩(Gotama),名悉達多(Siddhattha)。喬達摩意爲「最優良的牛」,自古以來在印度就被視爲是很優秀的姓;悉達多,巴利語意爲「達成目的的人」,他的家系自古以來自稱是「太陽的後裔」。佛陀出生於尼泊爾的釋迦族中心地迦毗羅衛城,是淨飯王的長子,一般人說「釋迦」,是他所屬的種族名稱,因此他被尊稱爲「釋尊」(Sakiya-muni,釋迦牟尼,釋迦族出生的聖者)。迦毗羅衛城位於尼泊爾中南部的榙來盆地,最近由於日本立正大學調查團進行考古挖掘,這古老都城的面貌也逐漸顯露出來。


  一般人以爲釋尊是印度人,其實他是尼泊爾人,但主要活動範圍在印度。尼泊爾和印度目前是不同的國家,印度聯邦是共和國,尼泊爾則是一個王國。尼泊爾的原住民與一般印度人呈現不同的風貌,他們很像西藏人或緬甸人,和日本人也很相似,所以有時會被搞錯。


  佛陀的父王名爲「淨飯」,意思是「清淨的米飯」,也就是「白米飯」,而王的四個弟弟名字都有「飯」(Odana)字。由這些名字可以發現,當時釋迦族已有稻作,而且很珍視白米的飯。


  釋尊誕生的地方是迦毗羅衛城郊外的藍毗尼園,當時母親摩耶夫人來到這花園而生下了他。現在該地已是廣闊沃野中的遺跡,只能從被發現的阿育王石柱上記載著「釋尊誕生於此」,而確定是釋尊出生的地方。


  釋尊什麼時候誕生呢?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寮國、高棉等南亞各國,自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盛大舉行釋尊二五〇〇年的紀念慶典,他們所根據的是南方佛教的傳統說法,認爲釋尊入滅是在西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就是相當於釋尊入滅後第二五〇〇年。如果我們採用各方一致的傳說,以釋尊活到八〇歲來推算,則釋尊的誕生應該是在西元前六二四年。


  世界上的佛教徒共同約定一個年代來採用是無妨的,但在學術上卻很值得懷疑。於是,學者們檢討種種資料後,對佛滅的年代提出西元前五四四年、四八四年、四八三年、四八二年、四八〇年、四七八年、四七七年等種種說法。前年高楠順次郎博士根據僧伽跋陀羅傳給中國的〈衆聖點記〉,定釋尊誕生在西元前五六六年,入滅在西元前四八六年,這也是源自南方的傳說。


  然而,南方的傳說有種種疑點,將北方所傳的各種傳說拿出來比較考據後,有些學者把釋尊的入滅推算成西元前三八八年、三八〇年、三七〇年、三六八年等。後來宇井伯壽博士以阿育王的年代爲基準,透過精密的考證,將誕生計算爲西元前四六六年,入滅爲前三八六年,但由於他在後來的研究裡,把阿育王的年代略做修改,所以我認爲若依據宇井博士的論點,則佛陀的誕生應是在西元前四六三年,入滅是三八三年。


  總之,依照學者們的研究,就有大約一百多年的差異,但就年代不明的古印度而言,年代僅差一百年應該是相當驚人的。這意味著學者們對有關喬達摩・佛陀個人歷史的認知,有一致的看法。釋尊的誕生日一般說是四月八日,自古以來,中國或日本都稱這一天爲「佛誕節」或「浴佛節」,並用甘草茶澆灌佛像,以資慶祝,最近日本則已經改稱爲「花祭」。但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諸國,一般都在吠舍伽月(印度曆的第二個月)的月圓日慶祝釋尊的誕生、成道、入滅,在斯里蘭卡把佛誕日叫做「衛塞節」。


  可是,在漢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上、《佛所行讚》第一中,記載著佛的誕生日是「四月八日」,日本所根據的這個日子,大概是漢譯者將吠舍伽月譯成「四月」吧!

Bg k75

 
 年輕時代 

  悉達多誕生七天後,母親摩耶夫人逝世,從此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也就是姨母成爲國王的繼室而撫養他。釋尊後來回憶少年的情形而說:


  我的心地非常溫和而且柔軟。在我父王的王宮開闢有蓮池,蓮池裡,種著青蓮華、紅蓮華或白蓮華,做這些都只是為了讓我高興。我用的是波羅奈城所產很香的旃檀香,而絕對没有用過其他的香,我的衣服包括內衣都是波羅奈來的。為了不讓寒、暑、塵、草、露浸觸到我,我在宮內散步時整天都有人為我撑著白傘蓋。那時我有三個宮殿,一個冬天用,一個夏天用,一個雨季用。於是雨季的四個月,我在適於雨季居住的宮殿裡,欣賞純由女性演出的舞樂,從没有自宮殿下來過。在一般人的府邸,僕役、佣人所吃的是屑米、酸粥,而在我父王宮裡的僕役、佣人,卻能享受到白米和肉。


  這段回憶大概接近事實吧!即使是最近的印度,被稱爲大王(Maharajan)的豪族也到處擁有宮殿,王者坐在宮殿裡的椅子上,侍者就拿著傘遮在他上面。現在的印度也到處可見,庭園裡有漂亮的蓮池,人人都喜歡在那裡沐浴。波羅奈城自古以來就是個有名的織品產地,在佛陀的時代是以生產上等棉織品聞名,當時尼泊爾南部大概也使用它。


  釋尊雖然生活在豐衣足食的世俗環境中,卻無法得到滿足,反而傾向於沉思。
  我雖然這麼富裕,性情如此溫柔,卻產生這樣的想法 —- 愚笨的凡夫,因為自己會衰老,又無法避免衰老,看到別人的衰老,卻沈思而煩惱、羞愧、嫌惡著。我自己同樣也無法避免衰老,看到他人的衰老而煩惱、羞愧、嫌惡,說這事不適合我。當我這樣觀察時,青年時代的氣勢就消失殆盡。


  其次是關於人的病痛、死亡,他也同樣地一再反省著。據南方的傳說,父王爲了阻止他繼續沉思下去,期望他能過著快樂的生活,於是讓他在十六歲時結婚,王妃名爲耶輸陀羅(Yasodhara,意思是「榮耀的淑女」),後來生有一子名羅睺羅(Rahula),但即使是過著快樂的家庭生活,他仍爲人生問題而深深地煩惱著。

Bg k76

 
 求 道 

  喬達摩・悉達多在廿九歲時,終於出家當遊方修行僧,當時,出家當遊方僧修行求道是一種習俗。接著他依次拜訪阿羅邏迦藍優陀羅羅摩子兩位仙人,學習他們所體驗的禪定,但對他們的修行法卻無法感到滿足。


  於是他走進山林裡修行,那是個可怕的體驗。
  對在那裡的我,野獸靠近,孔雀掃落樹枝,風吹動落葉。那時我這麼想 ──「恐怖和戰慄逼近時,應該要排除那恐怖和戰慄。」於是我經行、站立、坐下、躺臥時,那恐怖、戰慄逼近來。…… 我經行、站立、坐下、躺臥時,把那恐怖和戰慄給克服了。


  像這樣精進苦行六年之久,身體瘦得連肋骨都看得到,但依然無法悟道。於是他知道苦行是毫無意義的。據傳說,他在尼連禪河中沐浴之後,接受牧羊女獻的乳糜(攪拌牛奶煮成的粥),而恢復了體力。此時跟著他一起修苦行的五個朋友,看到這個情況,認爲「喬達摩已經墮落了」,便丟下他而往波羅奈城去。


  後來他在恒河中游南岸鬱毘羅村(後來被稱為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禪思冥想,豁然覺悟而成 道。這是他三十五歲的事。那時他覺悟了什麼呢?這是個問題,大多數經典說法不一。總之,本書以下所要介紹的,代表他所覺悟的內容,或者是由它發展出來的說法。


  開悟後,他前往波羅奈城。波羅奈城自古以來是印度教的聖地,在恆河兩岸有不少寺院。他在郊外的「鹿苑」(鹿野苑)爲五位修行的老朋友說法,而在此成立了最初的佛敎敎團。「鹿苑」古時大概有鹿吧!現在是個舖滿漂亮草坪的公園,也可看到幾隻鹿,但聽說那是爲了使觀光客高興而帶來的。

Bg k77

 
 傳 道 

  從那時起他展開了敎化活動。每年雨季因爲不能遊方,就停在某一個地方過著定居生活(雨安居),而這以外的時期便遊歷各地,從事教化活動。


  他從事教化活動的中心地點是最大強國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以及離故鄉不遠的舍衛城。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施捨位於首都王舍城郊外的竹園,因爲他想:「這竹園離城市不遠,也不太近,來往很方便,想去的人容易去,白天不會太吵鬧,夜晚聲音也不會太大,沒有人跡,也不會令人厭煩,所以適合冥想,我願意將竹園施捨給以佛陀爲師長的修行僧,當作聚會之處。」原始佛教的僧院一般都在「離城鎮不太近、不太遠」的地方,這個限制對理解原始佛教的社會性非常重要。原始佛教時,皈依的人有王族、商人、手工業者等,大抵都是住在都市,但佛教並不是完全肯定都市生活的,反而是以否定都市生活的態度成立原始佛教的教團,在離都市或村落不太遠的地方,要過托缽生活較爲方便。另外,舍衛城的一位富豪買下土地施捨給教團,而在那裡建立了祇園精舍。

Bg k78

 
 晚年和入滅 

  在某聖典(《大般涅槃經》)裡栩栩如生的詳述著釋尊晚年的情形。釋尊從王舍城東北方的耆闍崛山 (靈鷲山)出發,帶著弟子們前往他的家鄉,在旅途中釋尊爲自己的健康衰退而嘆息著:


  「阿難!我已老朽,年長而衰老,已邁進人生路程的老年期,我已八十歲了,像老舊的車子需要靠著皮帶的幫助才能起動那樣,我的身體也依賴著皮帶的支撑而保持著。」但是,他的意識還是很清醒,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眞理的掌握者。


  「阿難!修行僧們對我有什麼期待嗎?我已不分內外地解說一切法了。圓滿的人作教誡,不會有所保留,不像那種對弟子隱瞞著什麼的敎師一樣。有『我會引導同修』,或是有『同修依賴著我』這類想法的人,才會談到些關於修行聚會的事。但致力於向上的人,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引導同修』或是『同修依賴著我』。」


  因此佛陀本身否認自己是教團的指導者,大家所要依靠的是自己本身,這又符合普遍性的「法」。親鸞自白道『連一個弟子也沒有』,與歷史性人物喬達摩.佛陀的言語和思想,總有某些關聯。


  他眺望商業都市舍衛城說:「這世界真美,人的生命眞美好。」言語中流露出對世界的懷念。釋尊在名爲波婆的村落,吃了鐵匠純陀所招待的食物後,引起嚴重的疾病,迸出紅血,產生十分劇烈的痛苦,幾乎致死。但據說,釋尊仍保持正念,冷靜沉著,沒有煩惱地忍受著痛苦。


 這樣釋尊漸漸地衰弱下去,他對著弟子阿難說:
 「阿難!你替我把上衣摺成四疊舖著吧!我累了,我想坐下來。」
 「拿水給我,我渴得很,我要喝水。」


  喬達摩・佛陀勇敢地繼續遊歷著,來到接近尼泊爾國境的拘尺那羅時,在弟子、信徒們的注視下安靜地去世了,他臨終時沒有留下絲毫污垢,而且充滿寂靜的氣氛和親和感。釋尊去世時,「那時娑羅雙樹,雖不是在開花季節,卻盛開著花。它們爲了供養如來,將花傾注、降注、散注在如來的身體上,又爲了供養如來,天空的曼陀羅華自虛空傾注、降注、散注在如來的身體上。」


  大概根據這傳說,才有「娑羅雙樹的花色,顯示著盛者必衰的道理」之說吧!(出《平家物語》〔日本古的散文〕)現在的拘尺那揭羅(巴利語為拘尺那羅)(「拘尺那揭羅」若用現代的印度語、尼泊爾語來說,意思是「標準的標記」。在古代佛典一定是沒有拼字的。)到處都可看到娑羅雙樹,那一棵是當時娑羅雙樹的後裔當然無法查明,在緬甸式寺院裡,看到躺著釋尊金黃色的涅槃像,不由得感到悲傷。


  釋尊入滅的時間不明,南亞各佛教國家都在吠舍伽月的月圓日慶祝釋尊的誕生、成道(覺悟)和入 滅。根據印度曆,吠舍伽月是第二個月,所以中國、日本都以二月十五日爲釋尊入滅的日子。釋尊入滅後,遺體立即荼毘,有八個部族分別要求遺骨,結果各得到遺骨的一部分,而建立了八個舍利塔。


  一八九八年,離迦毗羅衛約十三公里名叫畢弗拉瓦的地方,一位英國的駐印官員培貝,挖掘到一個古墳,發現其中有個裝有遺骨的壺,用西元前數世紀的文字刻著「釋尊的遺骨」,由此大概可以認定那就是歷史人物 —— 喬達摩‧佛陀的眞正遺骨吧!這遺骨後來送給泰國的王室,但一部分分給日本的佛教徒,現在安放在名古屋的覺王山日泰寺,由各宗派輪流看守。

Bg k79

 
 聖 典 

  原始佛教聖典歸納起來,有巴利語的聖典和與它相當的漢譯經典。巴利語似乎是來自於西印度沿海的一種方言,巴利語的聖典傳到南亞的錫蘭、緬甸、泰國、高棉、寮國以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西藏大藏經中有若干相當於它的部分,又從中亞的遺跡發現以梵文書寫的相當於巴利聖典的片段,而且近年來已開始發行了。


  佛教的聖典,由律藏(有關戒律的規定説明的集成)、經藏(釋尊及傳道的集成)和論藏(哲學性討 論的集成)三部分組合而成,叫做「三藏」。巴利文聖典的題名和相對的漢譯聖典列舉如下:


一、律藏
【巴利文】(Vinaya-pitaka)
【漢 譯】《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等。


二、經藏 Sutta-pitaka
(1)Digha-nikāya__《長阿含經》
(2)Majihima-nikāya__《中阿含經》
(3)Samyutta-nikāya__《雜阿含經》
(4)Anguttara-nikāya__《增壹阿含經》
(5)Khuddaka-nikaya……相當的經文散在各處;有十五書。其中《經集》記述佛教最早的情形;《法句經》有不少有關人應該怎樣活下去的的指南;《本生經》是釋尊前生故事的集成,收集不少饒富趣味的寓言。


三、論藏 Abhidhamma-pitaka
  (其中共有七書。)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