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惱的自覺
在現實的人生裡,我們經常被痛苦纏住而不易脫離,原始佛教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言詞來形容這嚴峻的事實而打動人心。人,不論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法,都無法從苦中脫離。任何人都會年老且一定會死,死的危機經常逼近著人們,縱使現在不感到危險,總有一天,老、病、死會悄悄地接近,壽命就逐漸消失。
有生命就會有死;也有手脚被切斷、被殺戮、被逮捕之虞;有生命者會遭遇痛苦。在這世上,生命是令人厭煩的。
即使是神也無法避免痛苦。其實,保持著生命的個體,就是痛苦的根源。「看!被粉飾的肉體,為滿身傷、病所煩惱,欲望熾盛,不堅固、不常住。」世上充滿著痛苦。
何必喜,何必歡,世界時常燃燒著啊!你們蒙在黑暗裡,為何不求光明呢?
我們就像住在燃燒著的房屋裡。
全世界燃著欲望之火,全世界被燒炙著,全世界被烤焦著,全世界被搖晃著。
有時也說「點著老、死之火」。將家裡的生活比喩爲火宅。因此,眞實的修行者要仔細觀察存在這世間的災難。
因此,在原始佛教特別以激烈的言詞指出人生的可憫和可怕。
請看人們互相爭鬥!因為見到手持木棍而產生恐怖。…… 看到人們像在淺水池塘裡的魚一樣亂蹦亂跳,看到他們互相傾軋,恐怖湧上我的心頭。世界毫無價值,四方動盪不定;我想為自己找個住處,卻只見到處都是被死亡和痛苦纏縛的地方。

苦的本質
前面各個例子中所顯示的苦,究竟以什麼爲其共同的本質呢?關於苦的本質,原始佛教聖典裡沒有任何說明,我們且試著考察。一般所謂「苦」,是指「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無法達成自己的期望」,倒不一定只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苦惱。漢譯佛典有時將「苦」的原語 dukkha 譯爲「凶」。「凡從屬於『他』的都是痛苦,而自由(擁有自主性不仗外緣)就是快樂。」那麼,佛敎所謂的「苦」能遍指感覺上的痛苦和精神上、心理上的苦惱。
因此後來也出現一種見解,就是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覺只是苦。就是認爲人的感覺有三種,即快感(樂受)和不快感(苦受)以及不屬於快感、不快感的感覺(不苦不樂受),而它們都是苦。「不論是樂(快感),不論是苦(不快感),不論是不苦不樂,不分內外,被感受的都是苦。」很明顯地,所謂「一切皆苦」的「苦」,並不限於不快感的痛苦,原始佛教的「苦」,是意味著我們被束縛而不得自主的處境。
看這世間的樣子吧!人雖有種種心願,但其結果終究都與原本期待的不同,就是這樣事與願違!
到底爲什麼我們會爲這種苦而煩惱?據經典說,是因爲一切都無常,我們卻執著一切事物都屬於我的緣故。因此,「人人執著事物為自己的,而所有自己所擁有之物不會常住,才會產生憂慮。世間的一切應該都會變滅的。」要探究苦,必須更深入考察執著乃至無常、我(自己)。

欲望:動人心者
原始佛教指出,若仔細觀察人的行爲,就會發現,打動人心的是盲目的欲望,因此說「愛欲使人放捨不下生存的快樂」。最初打動人心的力量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思考的,而是一種更黯懟的無明。人耽於欲望而存在,因爲如此,人的存在變得很可悲。
他們貪婪、追求、沉溺於欲望,吝嗇且浸淫於不正〔的身口意中〕,臨終之際受苦迫而悲嘆著:從這兒死了以後我們將會怎樣呢?我看到世上的人,因為陷溺於生存的各種妄執而戰慄著;劣根的人由於離不開(放不下)對各種生存的妄執,面對死亡時就哭泣。
提示各種佛教的實踐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我們拋棄會引生迷惑的欲望。
在這世上能超越各種欲望,又能超越不易克服的執著的人,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被束縛,不會有憂愁,也不會有欣慕。修行僧不可耽溺於各種欲望,心不可混濁,要通達一切事物的真相,而小心地遊歷吧!
對於欲望的考察,有更進一步的詳述。
渴望能滿足欲望的人,若獲得想要的,心裡就很高興。渴望滿足欲望且產生貪欲的人,若無法如願,他會像中箭一樣煩惱痛苦。
迴避各種欲望的人,會像忌憚用脚踩到蛇頭那樣謹慎,這種人有正確的信念,且能超越對這世界的執著。人若貪求田地、屋宅、黃金、牛馬、奴婢、傭人、婦女、親族,以及其他各種欲望,這些無益的東西會擺佈他,危難會折磨他,痛苦會纏住他,就像海水湧入漏了的船一般。所以人要常懷正確的心念,避開各種欲望,就像舀出船內的積水,捨棄各種欲望,渡河而達涅槃吧!
人被欲望束縛,就像前面所述的這樣,所以最好能少欲知足。

煩 惱
煩惱是由自我(attan)而起。
貪欲和忿怒從那兒產生?喜樂、厭惡和恐懼從那兒產生?思慮(vitakka)折磨著心,就像孩子們放烏鴉般,這思慮從那兒產生?
這放烏鴉的譬喩是指「村落的孩子們把烏鴉的兩脚綁了線而往上抛」。
貪欲和忿怒(sneha)產生於愛執,產生於自我,就像榕樹的氣根,它們各自依附愛欲,就像林中遍佈的蔓藤。
熱愛自己才會引起煩惱,知道原因就能消滅煩惱。
知道煩惱從那兒產生的人,便能把它剷除。他們渡過了難以渡過的水流,渡過了未曾渡過的激流,從此不會再生。
人有各種煩惱,從前被認爲最根本的有三種,即貪欲、瞋恚以及愚癡。有時也說貪欲和瞋恚由愛執而生,將貪欲和瞋恚視爲根本的煩惱,是當時一般思想家的想法,佛教也就採納此說。
又關於煩惱,〔釋尊〕勸誡說:「把潛藏在心裡的傲慢扔掉吧!透過消除傲慢,你將平靜地過生活。」也要戒除憤怒、嫉妒等,尤其勸誡要把本具的驕傲和傲慢放下,驕傲並不只是地位高的人、偉人或有力的人才有,它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年輕人具有「自己是年輕」的驕傲,健康的人有認爲「自己是健康」的驕傲,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是活著」的驕傲。(這叫「三種驕傲」)
因此,原始佛教勸告我們要超越這些煩惱與欲望。
拋棄欲望則痛苦會消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吧!但就現實而言,要依此而行相當困難,爲使教誡更有勸導力,佛陀反覆地以「無常說」或「無我說」,告誡世人抛棄欲望。但另一方面卻說不必刻意抛棄欲望,以達到進入最究竟境界的目的。在此,可以隱約地看出後世思惟的開端,就是不必刻意否定「欲」,可照樣承認而不怕被束縛。

死亡的危機
原始佛教強調人生無常,時時會遭死亡襲擊的事實。
在這世上,人生無歸屬且不可知,煩惱而短暫,充滿痛苦,無法使生者免於死,到了老年 便是死亡,其實這是衆生的規律,正如成熟的果子面臨掉落的危險,出生的人始終面臨死亡 的危險。正如陶工製作的陶器,最終總要破碎,人生也是如此,幼者和長者,愚者和智者, 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的歸宿都是死亡。
人生眞是短暫的。
生命確實短暫,不到一百歲,就要死去,即使能活得更長,最後仍會衰老而死亡。
在經典中,有時也記述釋尊和魔鬼之間的對話。
(魔鬼說)「人的壽命長,人還好好的,不要去煩惱它,像吃飽的嬰兒為所欲為吧!現在,死還没來臨呢!」
(釋尊說)「人的生命短暫。人還好好的,就應該去思考它。像頭髮著了火那般,死亡不可能不來臨。」
(魔鬼說)「日夜不會過去,生命也不會有盡頭。如車輪把車軸環繞著一般,人的壽命也環繞著,不會有盡頭。」
(釋尊說)「日夜會過去,生命也有盡頭。如小川的水會乾涸,人的壽命也有滅絕之時。
死亡的同時,一切都會消失,也會與所愛的人分離。
人以為「這是我的」,但還是隨著死亡而消失。跟隨我的人要聰明地知道這個道理,不可懷有「我所有」的觀念。正如醒著的人看不到夢中所見的人,同樣地,人再也看不到亡故的親人。曾經認識或聽說的人,都有一個被稱呼的名字,一旦死去也只留下他的名字而已。
人死的時候是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走,也無法掌握自己本身的命運。
當他們被死亡擄獲,離世而去,父親救不了兒子,親人也救不了親人。看啊!親人悲慟欲絕地看著人一個一個被帶走,像牛被牽去屠宰場般。
人的存在是孤獨的,這個道理平時不太感覺得到,但隨著人對死亡的自覺,而清楚地表露出來。原始佛敎尤其透過死的問題,探討人的存在。
首先,從人的身體切實地討論「無常之理」。人的身體是空虛而且脆弱的,如泡沫、幻影。「這身體像水瓶那麼脆弱」。「可悲哀的身體」被認爲沒有堅固的實質,人一旦擁有身體就是件不幸的事,身體是無常的,爲老死所苦惱,或被殺或被疾病侵擾,終究要歸於塵土。其次,這世界也與人的身體一樣,所以也應該把這世界看作如泡沫、幻影。

無常說
把個體視爲連續性存在的思想,由無常說開始進展。人的存在被比喩爲瞬息萬變的火燄,若客觀看待這一點,則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
一切都是無常,是苦,本質是變滅的。
除了佛敎,無常也出現在《奧義書》和《薄伽梵歌》。不過,婆羅門教的哲人們認爲,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唯獨「梵」或最高神和靈魂是常住不變的,佛教則是連這些也否認。
因緣所成的事物都是無常,都具有生而滅的性質,即生即滅。它們寂靜下來就是安樂。
修行者應該要徹悟事物生滅之理。「被創造物都是無常」,即所謂「諸行無常」,是佛教特別的觀點,是衆所週知的,也可以說「脫離世上的事物都會變遷」。
人們因迷失於無常之理,所以有煩悶,也有嘆息,若知道無法無常,則煩悶也就消失。
世上的人因老、死而憂傷,智者知道世間的實況而不會悲哀。
尤其親人去世時,大家都會非常悲嘆,但請不要哀傷吧!因爲那是人必然的命運。「愚者悲傷,只能傷害自己,如果能夠因悲泣而得到利益,那麼智者也會照著做了!哭泣和憂傷不能使心平靜,只會加深痛苦,損壞身體。傷害自己,消瘦、憔悴,去世的人並不因此復生,悲泣徒勞無益。為亡者嘆息,只能陷入憂傷,不能捨棄憂傷,只有愈增痛苦。」能這樣覺悟就有救了。
應該要聽從可敬的阿羅漢說的話,面對死者,領悟出「我對他已無能為力了」,而離開悲傷吧!就像用水撲滅燃燒房子的火那樣,有智慧的人會迅速地驅散這憂傷,好比風驅散棉絮一般。

由理論反省無常
有些人只領悟一切無常,就能獲得心裡的平安,這也是一種解脫。因此,對這樣容易滿足的人,這樣就夠了。但是,希望從理論上追求反省的人,則會進一步展開如下的思惟。爲什麽一切事物無常呢?因爲所有的事物是由各種因緣所成,是各種因素的集合體,一旦構成它們的理由或原因消失時,它們就必定會消滅。
一切事物由因緣而生,如來所教導的就是這些事物的因緣。
在意識到人類命運的「不定律」或塵世的轉變時,尤其會特別深切地感受到無常。壽命、姿色、名譽、樂趣、權力都是人所最愛的,但總有一天會消失。在原始佛教聖典的詩句裡,把它們歸納成「塵世八律」來敍述它。
利益和損失、榮譽和誹謗、譴責和稱讚、快樂和痛苦,對人來說都是無常的,是會變滅的,都不能持久。智者要以沉著的心,觀察這些事物的變滅,不被喜愛的事物所惑,也不被厭惡的事物所惱。一切順、逆的事物,在智者看來,都會消散而歸於無,不復存在,所以要認清無塵垢、無憂悔的境界,遠離迷惑的生存,到達涅槃彼岸。
佛陀恐怕人們把這世間當作是美好、恒常的,而迷戀著它,就以「無常說」勸誡人們。
世界被迷妄所纏,看來卻似乎是美好的。愚者由於被執著束縛,被癡暗籠罩,而以為有些事物好像是恒常的,但對看到真理的人來說,什麼也不存在。
老、病、死都是人所忌諱的,但由於這緣故,人反而會深刻地反省應該怎樣活下去。由這一點來想,原來被視爲逆緣的就變爲順緣了。由於我們對老、病、死有所忌諱,甚至想避免聽到它,我們才能以眞實的生命活著。
人的壽命短暫,非行善不可,也要修清淨行。有生必有死,即使活得再長,也不過百歲,或比這略長而已。
認識到一切都會這樣變遷,於是成立了切合現實且富於彈性的修行原理。
不應該迷戀舊的事物,不應該受新的事物所迷惑,不應該哀傷變滅的事物,不應該被妄執所俘虜。
把這句話當做人生的方針來觀看無常,則再沒有比這更適切的言詞了!總之,或許是人的習性,年老的人緬懷過去,認爲過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年輕人被一切新的事物所吸引,一心想要破壞舊的,這兩個傾向相互矛盾抗爭,在任何時代都一樣。以上所引原始佛教的詩句,大概就是在說這種情形吧!
但是,這兩個傾向都是有偏差的,是單面性的。如果全盤接納古老的事物,則不會進步發展;如果對過去的一切一概否認,則不會有所謂人類文化存在,因爲文明的形成是從過去的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那麼,如果採納離二邊的中道,是折衷兩者取其中間的話,那只不過是把兩方面綜合而已,結果就會變得〔暧昧而〕沒有力量。
在新舊轉換的過渡期,對於某些舊事物是要繼續保留下來,還是要廢止,應該作個決斷,而作決斷必須按一定的原則,這原則是爲了要使一般人昇華爲高尚的人而設定的。佛典中雖然用「義」或「利」等字眼來稱呼它,但那是會使人達成終極目標的。
這意味著,那是人所需要的依靠,且要使人保持人本來的姿態,佛教把它叫做「法」,佛教就是在闡明「法」,所以也稱爲「佛法」。這「法」對人而言,是至上的,位於各種權威之上,「不論如來出不出現世間,法的本性是已定的。」
「法」與一般法律不同,它有其根據,連對社會現存的各種法律都可以批評,這「法」與各實定法(實定法:以社會習慣、法院判例等經驗上、歷史上的事實而成立的法律。)層次不同,在無常的變遷中保持著永恒。它就是宗教上的「法」,以人的眞實、人的情感爲基礎。面對混亂的世間相,要勇敢地採納,或要斷然地排斥,其間的決斷必須立基於這根源性的「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