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迷惑與理想
第六章    迷惑與理想

第六章    迷惑與理想

Bg l14

Bg l15

 
 輪迴與輪迴的超越 

  印度人的生死觀,自古以來就與輪迴轉生結合在一起。印度人原本就是宗教性的民族,定居恒河畔以後,接受輪迴轉生的信仰,認爲凡有生命之類,包括人在內,都重覆著流轉輪迴的生涯,印度人並且在實際的生活中,切實地體驗這種信仰。


  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裡,可以不斷地從所規範的事情及語言的表達等,認識到這種信仰。例如,古印度語說「在這裡」(iha; idha),一般意義是「在這一世」,這是因爲他們經常預想來世而考慮現世生活的緣故。來世的信仰,東西方各國都曾經相當普及,但都不像印度那麼深入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


  對印度人而言,生死觀往往與業及輪迴轉生的思想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爲不僅是人,一切生物死後會在某世界再生爲某生物。此時不一定再生爲同種生物,而是依其在世上所做的善、惡業的質和量來決定死後的狀態,他們認爲那是此世行爲的報應。當這種報應的命運享盡,於結束生存後,又開始下一個生涯,同時展開新的命運,如此,進行著無盡期的輪迴。因此對相信業和輪迴的印度人來說,不可能有永遠的恩寵或懲罰,因爲只憑世上一時的行爲,就使一個人永遠上天國或下地獄,這樣太失於公平,當時他們認爲這種事根本不可能存在。


  由於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原始佛教將人出生、老死反覆無盡的過程,稱爲「輪迴」(流轉,生死), 並且也思考人出生之前在母胎裡的五種狀態(胎內五位)。這是印度一般醫學的假想,但這思想在那 麼早的時代業已反映在佛典裡。


  輪迴的生命現象是可怕的,經典有時把輪迴的現象比作波浪、漩渦動盪恐怖的大海,而認爲眞 實領悟這輪迴形態的就是佛陀 —— 覺悟的人。根據原始佛教,覺悟人生實相的聖者已超越生死,所以超越了輪迴。
 對聖者而言,輪迴是不存在的,他們已不會再生。聖者的身體是遠古永劫輪迴以來的最後身,這是最後的生涯。他不會再受後有。


  一般修行者都想從生的鎖鏈中脫離,修行成就的人已「不再趣生」。原始佛教聖典裡經常出現如下的偈語: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印度敎認爲,皈依最高的神就不會再出生於這世界,原始佛教則認爲,還是要靠自己親自修行而悟道才能達成。

Bg l16

 
 理想境界的展現 

  一般認爲佛教的教誡是教導要做一個「悟道的人」、「覺悟的人」,可是原始佛教却沒提起這回事,倒是以做「偉大的人」爲目標。「偉大的人」是指完成修養的人,所以佛教徒以「人」的完成爲目標。


  佛敎以「涅槃」這個詞來形容理想的境界,所謂「涅槃」是當時各宗教修行者所使用的特殊術語,而理想的境界(最高的目的)若以更平易的言詞表達,就叫做「安穩」,意思是「寂靜平穩」,那是吠陀宗教所指的理想境界,在此就是把吠陀聖典的言詞活用。它的確被認爲與涅槃同義,這境界也被 稱爲幸福、吉祥、寂靜、不死、不死之境、無垢法、無怖畏處、無虛妄者、無病等。它們是佛教以前的吠陀聖典所期望的境界,原始佛教不過是照樣繼承下來而已。


  理想的境界也稱爲彼岸,耆那教初期就使用這名稱,這大概意味渡過輪迴的濁流而達彼岸吧!
 無所執著,不沉溺愛欲,他的確已渡過這煩惱的河,到達彼岸,没有障礙,没有疑惑。…… 他已超越生和老。


  如上文中形容修行圓滿的人叫「渡河的人」,大概採納耆那教等把聖者叫「渡河的人」、「渡過河的 人」這種用語,最終的境界也叫「無上者」。不過佛教特別強調的是,實踐的最終目標是要覺悟(正覺),也就是要體證眞理。在原始佛教,「眞理〔實相〕」是對「假設〔假相〕」說的,說「眞理實在不易見到」一語,是說眞理要由自己親身體會,「由別人是不得而知的」。

Bg l17

 
 寂 靜 

  最究竟的目標也叫「無上的寂靜」。
 人格的完成者,體認生死的根源,如清涼的湖水,歸於寂靜。我喜歡這種無上的寂靜,體解了這種寂靜,就能平靜地雲遊,超越世上的執著。


  此處特別強調心的寂靜,但這種寂靜並不是槁木死灰的寂靜,而是内力充足的寂靜。
 溪水流動嘩嘩作響,海水流動靜默無聲。
 空虛發聲,滿盈靜默;愚者猶如半瓶水,智者猶如滿池水。

Bg l18

 
 安 樂 

  佛教所說的最高境界是安樂,那是快樂的境界。聖典用「無上的安樂」、「廣大的安樂」形容它,
並說修行是爲了「追求自己的安樂」。佛教的修行者所追求的就是喜悅和安樂,他是品嘗甘美的法 味而「活得快樂的人」。修行體會到「超越一般人的樂」,是「得知不死之法的喜悦」。沈思冥想,歸於寂靜,是快樂的,行善之後心裡也覺得歡喜。


 不論村落、森林、低窪地、平地,聖者無論住在何處都是快樂的。
  演變到最後,也承認「現世的快樂」,但即使同名現世的快樂,卻和世俗所追求的完全相反。
 別人(世俗的人)認為安樂,聖者認為苦惱;別人認爲苦惱,聖者認為是安樂。請正視這難解的真理吧!無智人竟在此感到困惑了。
  原始佛教就在指出與生活體驗有關的意義的轉換。

Bg l19

 
 生死的超越 

  掌握正法而達終極境界的修行者,已經超越生死。
 有渴望的人,心有欲念,常為意圖的事務不安戰慄,而超越生死的人,有什麼要畏懼、要冀求的呢?
 我没有死的恐怖,也没有對生的愛著。我已捨棄疑惑,正知、正念!


  對解脫者而言,無所謂現世,也沒有來世,這是印度一般人對各宗教理想的理解,耆那教及敍事詩也都提過,原始佛教就是繼承此種說法。原始佛教的解脫是指「捨棄這世上的生和死」。在解脫的境界裡,生死是不存在的。修行圓滿的人就是「洞察生死的人」。這終極的境界叫「不滅的領域」、「不滅的境界」,或只叫「不死」、「不老」。


  佛敎敎導人要達到這最高的目的,所以佛教是「不死之門」、「得不死者」,而修行者就是「體會不 死之境的人」。所謂超越生死就是超越現世和來世,因此,修行者「無論此世、他世,都不希求」。也就是不貪戀現世,也不執著來世。

Bg l20

 
 何謂涅槃 

  脫離人生苦惱的處境,印度一般稱爲「解脫」,佛教有時稱它 nirvana。nirvana 爲梵語,巴利語是 nibbana,漢文音譯爲「涅槃」或「泥洹」。(「涅槃」只是漢字的音譯,沒有特別的意義。)


  印度人要指稱精神上獲得解放,最普通的用語是「解脫」。耆那教的學者發現,「涅槃」是耆那教以及當時其他各派思想所談論的語詞,婆羅門教有時也提到涅槃。涅槃往往被認爲是佛教的中心觀念,其實佛敎只不過採用當時耆那教等各宗教的觀念而已。


  關於「涅槃」的語義,有不少用法。如「使動搖沈靜」、「使靜下心」,不過一般認爲它的意義是「吹熄火燄」或「被吹熄的狀態」。「入涅槃」被比喻成水滅火,以下是歌頌釋尊入滅而說的:

不動搖的聖者,安住寂靜而逝世,
没有出入息,安忍痛苦,無所畏懼。
心的解脫,宛如燈火的熄滅(涅槃)。

Bg l21

 
 關於涅槃的說明 

  那麼,涅槃具體的意義爲何?現在,以最古老的佛典《經集》裡的涅槃來說明。「拋棄什麼才會得涅槃?」對於這個質問,釋尊回答說:「抛棄妄執才會得(涅槃)。」這意思是要除滅我執。因此,「應該自己去體驗涅槃」。要把以我執爲中心且不易除掉的頑固自我捨棄掉。


 不執著世上的一切而入於涅槃!
  解脫的人就是「入涅槃」。釋尊對一位老人開示說:
 看到世人懶惰懈怠,受害於色(肉體),受苦於色(肉體)。因此,賓吉耶啊!你要勤奮努力,摒棄諸色,不再再生!


  此處佛陀教導的是從色(肉體、物質性)的束縛中脫離,所以色(肉體)本身應該還存續著。要怎麼做才能不被它束縛呢?剛才的老人問:「修行者要怎樣認識寂滅之道,而不會迷戀世上的一切?」佛陀回答說:「他應該根除『我』這種虛妄的意識,摒棄內在一切貪妄執著,經常專心一意地修學。


  但是,蘊藏於我們內在且盲目衝動的根本妄執,實在不易除掉,要如何除掉它呢?對這個「消滅妄執的方法」的疑問,釋尊說:「要摒棄對世上所見、所聞、所想、所識的可愛事物的貪戀,這就是不滅的涅槃境界。體解這些心,他就能於現世脫離煩惱,歸於寂靜,超越世上的執著。」因此,「不要貪著諸色」。


  對初期的佛教徒來說,涅槃並不是件困難或是神祕奇異的事。
  「老師!求您向我說法。希望在聽到您的言詞後,能自己修學涅槃。」對學生度多迦的請求,釋 尊簡單地回答:「度多迦!那麼,你努力吧!世上有思想、有智慧的人,聽了我親口說的話,就能自己去體驗涅槃。」如此而已,即使說過,也只是提到在一般的生活中體驗涅槃,當時涅槃被認爲是眞實的理想境界。


  聖者真正懂得涅槃不虛妄,他們洞悉真實,没有欲望,而達到徹底平靜。所謂「涅槃」,就是「日常生活的眞理」,由於涅槃是迷惑凡夫的依靠,因此被比喩爲可怕激流中的島。又說「如野獸般無知的愚人,雖身近寂靜也渾然不覺」。如果說此處已預示了後世大乘佛教的哲學,並不爲過。


  但是一般人還未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必須依靠已經起步的前輩,這是修學的第一步。
 佛陀那溫和平穩的話語,令人寧靜,導向(涅槃),滅除痛苦,確是至高無上的。
  後代對佛陀的信仰逐漸加強,我們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萌芽狀況,它漸漸發展,最後終於成爲外力的思想。


  可是,此處引起一個問題:只有透過艱辛的努力才能求得涅槃嗎?涅槃眞是個理想的境地嗎?關於這些,初期的聖典都沒有論述,但當印度的希臘籍國王彌蘭陀(西元前二世紀)向佛敎那先長老發出質問時,長老反問大王:


 「大王!你認為手脚没有被切斷過的人,是否知道『手脚被切斷是件痛苦的事』?」
 「是的,尊者!他們應該知道的。」
 「怎麼會知道呢?」
 「尊者!聽到別人被切斷手脚時的慘叫聲,就知道『手脚被切斷是件痛苦的事』。」
 「大王!同樣地,還未得涅槃的人聽到已體會涅槃的人所發出的聲音,也能得知『涅槃是安樂的』。」

  絕對寂滅的境界,對未體會過的人來說,是個懸掛在前方的目標,但若和體會過的人接觸,卻會發現沒有另一個什麼可體驗的。

Bg l22

 
 活在現實中 

  如前所述,原始佛教認爲超越痛苦,不外乎追求眞實的自己,徹悟眞理。因此,原始佛教不認爲人生理、心理現象的痛苦,能透過修行完全消除。人只要完成修行得明慧,而領悟眞理,則不會再留戀凡夫精神、肉體上的一切作用,它們已不能再束縛我們,因此,它們可以說已歸於滅無。某位已達高齡的老人,向釋尊嘆息自己的衰老說:


  「我年邁體衰,形容憔悴,耳聾眼花,不要讓我糊里糊塗地死去,請爲我說法,我知道後能在這世上擺脫生和老。」對此,釋尊敎導說:
 世人受貪愛擺佈,受衰老折磨。所以你務必抛棄妄執,不再再生!
  所以,這是把不受生理的老死所束縛說成「老死盡」了。達到這境界,就是「解脫」,除此之外,並沒有所謂解脫的特殊狀態。這點在與學生都提耶的對話裡也明白顯示著。


  學生都提耶問:「諸欲止息,不存妄執,超越疑惑,這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解脫?」釋尊回答:「諸欲止息,不存妄執,超越疑惑,這樣的人没有另外的解脫。
  那境界本身就是解脫。又問:「請告訴我,讓我知道如何捨棄世上的生和衰老的事。」釋尊回答:


 摒棄對愛欲的貪戀,以棄世爲安樂,既無所取,也無所棄,…… 便能平靜地生活。徹底摒棄對名色的貪戀,這人就不會有擔心被死亡支配的煩惱。
  在此所謂「名色」,是繼承《奧義書》的說法,指一切事物


  摒棄貪執的境界就是解脫,又稱「涅槃」,它是在生前、在此世就可達成的,至於死後會怎樣並沒有被當成問題。但到了後期,涅槃卻被想成兩種,即有餘依涅槃(尚留著色身,可在現世獲得的涅槃),以及無餘依涅槃(完全消滅色身,可在死後獲得的涅槃)。這樣的分法,在原始佛教時還沒確立。


  所謂去除執著,就是能駕御自己的欲望,不受對方(對象)支配。「世上的各種感官對象照樣存續 著,而聖者會駕御對它們的欲望。」又說:「世上有五種感官快樂,而心是第六種。摒棄這六種感官快樂,就能解脫痛苦。
 賢者不執著所見所聞。


  爲了達到這樣的境界,不久就有各種戒律成立。「」的原語毘奈耶(Vinaya),在耆那教和佛教本 來都意味著制止人的欲望,並不只以抑制感情爲目的。當某位天人說「面對一切事物時要制心」,釋尊回答道:
 不應面對一切事物時都制心,完善的心不應抑制,應從生惡之處制心。
  換言之,駕御人的起心動念,使符合規範就可以了。


  修行圓滿的人——覺者,仍有生理的痛苦,西元二世紀的某一天,印度的希臘籍國王彌蘭陀針對這一點提出嚴厲的質問,佛教的長老那先比丘回答道:如來捨棄一切惡而成爲「全知者」,但有時還會感到身體的痛苦,例如在王舍城,世尊的脚被石頭碎片割傷;又罹患赤痢時,良醫耆婆爲他用藥;患感冒時長老阿難爲如來求熱開水——修行圓滿的覺者,雖然已滅掉一切苦,有時還是會感到身體的痛苦。因此,「不再結生的人」(證涅槃的人),「雖然感受肉體上的痛苦,卻不會感受心裡的痛苦」。「肉體之苦的因緣没有中止,就會感受肉體的痛苦,而心理之苦的因緣中止,就不會感到心理的痛苦。」


  另如前所述,只有不把自己以外的一切當作是自己,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換個角度說則是放捨一切,活在當下。
 在身體毀滅以前,就已擺脫貪愛,不執著於過去與現在,也不憂慮未來。
  原始佛教認爲現世就能獲得涅槃,立刻就能體會神聖的「法」。


  但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終究有距離,若修行者自覺理想不易實現,就會把涅槃視爲目的,而隔著一段距離去思量它,以爲眞實的涅槃死後才能完成。這麼一來,縱使體會到涅槃,他也會認爲那不是徹底的涅槃,於是後來假想有「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兩種涅槃,其實很早就提到現世的涅槃是「完全而没有任何殘留地進入涅槃」。

Bg l23

 
 解脫者的死後 

  原始佛教對於解脫的人死後進入怎樣的狀態完全保持沈默。根據聖典,當有人提出「修行圓滿的人死後是否存在」這樣的質問,釋尊一律沒有回答。因此,原始佛教對形而上學方面的問題始終保持沈默。
 寂滅者消失後,已没有形量存在,論斷他的依據也不存在。當一切現象完全消失時,一切議論也隨之消失。


  原始佛教對修行圓滿者死後的狀態,爲何保持沉默?經典裡對此有深切的反省。橋薩羅國波斯匿王問:「修行成就者(如來)死後是否存在?」對此,差摩比丘尼回答說:


  「大王!修行成就者的情況,像是被拋棄、被斷根的無根棕櫚樹,已滅於無,不會再生。大王!因為修行成就者已從各種概念中解放出來,像大海一樣遼闊、深邃,不易衡量。說修行成就者死後存在是不適合的,說修行成就者死後不存在也不適合,說修行成就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都不適合,說修行成就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都不適合。」


  接著,對修行成就者的受、想、行、識,即構成修行成就者之個體存在的因素,也一一做了詮釋。由這段話,可見修行圓滿的人(如來)已達到絕對的境界,已超越有無的對立,深遠無量,不易衡量。因此,他死後存在與否,這種概念是無法掌握的。


  我們的認識能力極爲有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以所掌握的常識來理解事情,這只是片面的真實而已,或許與眞實差距遙遠,但我們並不知道,因爲絕對的實相遠超出我們的認識能力。但是把修行成就者死後所到達的境界,當作深遠無量、不可測的絕對狀態來瞻仰,應該是永遠不會錯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