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關齋戒的出家訓練
一、八關齋戒的出家訓練

一、八關齋戒的出家訓練



Bg l13

  諸位善人!今天是般若講堂落成以來舉行第一次傳授八關齋戒。因爲是第一次舉行,相信有很多地方,可能不怎麼如法。諸如飲食的調理,住宿的環境,修持的安排,以及其他方面,想來或不理想,希望諸位不客氣的提出來告訴我,期能做到應改進的加以改進,至於修持方面,亦望做到應增加的予以增加。總望在舉行八關齋戒一天,做到一切如法如律,好讓大家身心安然的修持,並能切實的得到佛法受用,不致使這一天空過!


  天台家有句話說:「身安則道隆」。意即顯示做一個修道的人,最要緊的一個條件,就是在修持過程中,要能身安心定,唯有身心安定,那你所修聖道,才能一天天的隆盛起來。如以諸位所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來說,假使身心能够安和,就可時刻與道相應。不然,不說不會與道相應,而且還會煩惱重重,坐臥不安。所以學佛修道的人,雖不應該怎樣重視食住,但食住畢竟是修持的助道,不容我們完全忽視的。否則,就難專心一意的修持。這是世間事實,所以特先提出來說明。


  今天下午,我在菩提蘭若爲衆開講的《梵網經〉》,是屬大乘菩薩戒律;現刻在此與諸位所講的,是屬七衆弟子所受的別解脫戒。在七衆別解脫中,屬於在家二衆的一部份,約可分成兩類,就是〔近事律儀〕與〔近住律儀〕。


  〔近事律儀〕,是專指在家二衆所受的五戒而言。在家學佛的男女,印度叫做優婆塞、優婆夷,中國譯爲近事男、近事女,意示一個發心歸敬三寶的行者,從此以後,即當經常的親近三寶、事奉三寶,而爲三寶中的佛化新人。其本身的名字,既然含有此義,其所受的五戒,在佛的戒律中,就稱爲近事律儀。〔近住律儀〕,是即指諸位今天所受的〔八關齋戒〕,這到下面會要予以解說的。


  遵照如來八關齋戒的儀式,發心受持八關齋戒,在這擾攘不安的今天,我覺得確是很難得的,亦是諸位的善根深厚所致。說老實話,我在十二歲出家時,還未聽過八關齋戒這個名,更談不上受持。不唯如是,過去在國內以及現在的臺灣,一般在家居士受八關齋戒的亦不多見,可能是受這戒的風氣未開。星馬接近南傳佛教的區域,受了南傳佛教的影響,所以受持八關齋戒的風氣盛行,這是極爲難得而又值得讚美的事!諸位今天發心來講堂受八關齋戒,讓我首先祝福諸位能因此而種下出家的善根!

  剛才我說祝福諸位種下出家的善根,不是隨便講的,而是有所本的,因爲佛制〔近住律儀〕,目的乃是專爲在家學佛的弟子,所制訂的一種暫時出家修學的方法。《十善戒經》中說:「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爲在家人制出家法」。根據經中這一說法,我們可以明確知道,不但釋迦佛的佛法中,有爲在家人制出家法的八關齋戒,而是過去現在諸佛所共有的制度,由過去現在推之於未來,未來諸佛自亦同樣會有這個制度的訂立。是以八關齋戒,看來是很簡單,而實極爲重要,值得每個在家佛弟子,經常受持此學習出家的八關齋戒,以期進一步的正式出家。


  在此、諸位或許有人要問:佛法既有出家在家二衆,在家弟子即在家修學佛法好了,爲什麼要爲制訂暫時出家的方法?關於這點,我得正確的告訴諸位:佛法雖也說有世間法,但畢竟是以出世爲佛法終極目的,而不以世間法爲重的。染著世間的世人,一下子要他出世,當然是不容易的,亦不是每個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然而,不論吾人有沒有力量可以達到出世這一崇高目的,但在每個學佛人的心念中,都應以此爲唯一目的,不唯如此,而且還要時刻的把這一目的,記在自己的腦海中無時或忘,希望總有這麼一天,能圓滿的實現這一出世目的。這是學佛的根本,學佛行人,如沒有這一出世念頭存在,那就不論你做什麼,或者是修何種行門,都與佛法根本精神不相應。


  佛法既以出世爲最高目的,而出家爲達到這一最高目的的必經途徑,所以雖爲在俗的學佛弟子,亦必須設法學習出家生活,以期終有一天得以出家,邁向出世的解脫大道。當然、佛法並不鼓勵每一個人出家,不過、出家的清淨環境,出家的生活方式,應爲每個希求出離進趣解脫者所仰慕,並認爲這是達到出世解脫最適當的途徑!


  出家一法,在佛教中,爲什麼看得這樣重要?原來佛法所說大小乘的極果,不論是小乘的阿羅漢果,不論是大乘的無上佛果,都是要由出家而完成的。如問三世諸佛是怎樣成佛的?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是由出家而成佛的,無有一佛不由出家而成。既然如此,我們現在學佛,希望將來成佛,若不發心出家,怎能達到成佛目的?〈菩薩本生鬘論〉說:「出家之利,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諸佛未有不因捨家出家成佛者也」。所以佛法行者,要想完成最高佛果,終必會有這麼一天,捨俗出家。要成佛而不出家,根據佛經的宣示,那是絕對做不到的。


  不但三世諸佛如此,就是小乘羅漢亦然。如依向來所說:出家者證得初果,固然沒有話說,在家衆得證須陀洹果,同樣是沒有問題的;乃至出家者可以證得三果,在家衆證得不還果,在佛時代同樣是很多的;所以前三果的證得,在家出家,可說是平等的;但以在家身份欲證阿羅漢果,那就無法辦到。這不是說在家學佛行人,沒有證阿羅漢果的可能,而是說他在證阿羅漢果之前,必定要現出家相。如快將證阿羅漢果,而仍捨不得落髮出家的話,那就只可永遠停在第三不還果的階位,阿羅漢果是無法證得的。本此可知:大小乘的最高果位,例必均須出家。


  不過出家生活,並不怎麼簡單,不是一般人所過得來的,佛陀深知此理,所以大慈大悲,特爲在家學佛行者,制有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以訓練佛法行人,慢慢來過出家生活。所以太虛大師說:「這是佛爲在家居士使對於出家生活作短期的訓練,或則進爲練習出家生活的戒條」。或有以爲:我已受過五戒,或已受菩薩戒,還受八關齋戒做什麼?應知受八齋戒,是受出家人的生活訓練,猶如當兵要受作戰訓練一樣,慢慢不斷訓練,才會覺得習慣。與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薩戒,純粹過在俗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這在諸位必須首先認識清楚!


  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生活簡單,以爲出家是很容易的,甚至說出家人享清福,殊不知出家生活,是極清苦樸素的。諸如生命生存所需的衣食住,在在與俗人有顯著的不同。戒律中告訴我們:出了家的男子女人,要著壞色衣,要捨一切飾好莊嚴品,要住簡陋的房屋,眞正依照佛制,出家還要托鉢乞食。諸位現在受八齋戒,金銀珠寶的莊飾品除下不戴,平常穿的花綠漂亮的衣服脫下不穿,換上灰色黑色的樸素服裝,是即學習出家人過的清淡生活,而諸位亦已一一如法做到,是即顯示諸位認眞的在過出家生活,這在講究物質生活享受的今天,諸位當然是很難得的!


  但真正做個出家人還不止此,戒律中說應要能忍受十事:
一、天氣冷時要能忍受得寒氣的侵襲,不畏任何風霜雨雪。二、天氣熱時要能忍受得熱浪的翻騰,不畏任何酷日炎暑。三、要能忍受自然界的種種迫害,不管什麼來襲都無所畏。四、要能忍受自然界的雷電交加,決不因此有所畏縮。五、腹中饑餓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住饑餓。六、口中乾渴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住口渴。七、嚴格的遵守過午不食,每天只是中午一食,或是早中兩餐。八、嚴格的守持佛陀所制訂種戒行,那怕有生命的威脅,亦不得違犯如來的戒律。九、忍受各種惡言,就是聽到人家辱罵、譏諷、說風涼話、閑言閑語、冷嘲熱諷,要裝作聽不到,決不以此爲忤!十、忍受毒蟲的傷害,因爲印度是熱帶地方,比丘常於樹下坐,十二頭陀行中,就有樹下坐的一法。樹下地上,不用說,是有毒蟲蚊子之類的動物,來傷害人之身體的。比丘在樹下坐,毒蟲蚊子來襲,佛陀只許把牠趕走,或令比丘清理環境,不讓這些東西滋生,絕對不容比丘將這些毒蟲殺死。


  如上所說十事,看來似很平常,而實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得了,所以佛在律中,說爲「唯大丈夫能忍」。中國佛教向來亦有這樣的話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爲」。出家能出得好,那眞是了不起,如受不了自然環境的逼迫,如忍不住人事關係的打擊,如經不起毒蟲之類的侵害,如不甘於淡薄的生活,是不能做個好好出家人的。所以嚴格說來,出家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爲在家學佛的善男信女,制此學習出家生活的近住律儀,可說是佛的善巧方便,因爲佛陀深切的知道,出世的解脫善根,不是一下可以培植得起來的,需要逐漸逐漸的熏習所成。在家庭中學佛,雖不是不可以,但因眷屬的圍繞,恩愛纏縛着身心,對於修持方面來說,不免是個大的障礙,所以佛特方便的制一日一夜之八關齋戒,使在家學佛的男女二眾,雖說是處家庭之中,而能做到像《八大人覺經》所說覺知「五欲過患,不染世樂」;能够做到「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這樣,就可作捨俗出家解脫緊縛的殊勝因緣。所以八關齋戒,是每個在家學佛者,想要走上解脫之道所必修的法門之一。


  八關齋戒的受持,既是訓練在家佛法行人學習過出家人的生活,我倒很希望在各位發心受持此戒的人之中,能訓練幾個人眞正發心出家。在今日佛教中,希望有人特別是男衆發心來出家,實已成爲一個迫切的問題。因爲我國海内外的僧衆,一年比一年少,如沒有新出家的來補充,不特弘揚佛法的人沒有,就是住持寺廟的僧衆亦不可得,能不令關心佛教慧命延續的現代僧伽感到憂心如焚?能不設法勸導學佛青年到寺廟來出家?能不爲僧伽命脈的斷絕而求有以補救?


  經律告訴我們:不論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方,勸人發心出家,讚歎別人出家,或是自己出家,或放他人出家,是都有大功德,當然是不錯的。如賢愚因緣經說:「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勝」!但我以爲在僧種將要斷絕的今天,能够勸人出家,或訓練人出家,那他所得功德,尤爲不可思議!


  佛教所以有出家制度,佛陀所以要成立僧團,目的是爲令如來辛勤所證的正法,得以不絕的久住世間。也就因爲如此,所以佛陀鄭重的將住持佛法的責任交給僧衆。有了僧衆在世間行化,一般人才知道有法有佛,假定沒有僧衆的存在,試問世間的人們,怎麼知道有如來的正法?怎麼知道有大覺的佛陀?所以不論在什麼時代,如佛法所說的正法時代也好,像法代也好,末法時代也好,爲三寶之一的僧伽,是都不可缺的,如果僧伽沒有,佛法也就滅亡!佛法能否流行世間,關鍵全在有無僧伽,律說「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旨意就在於此。


  僧在即法在的僧,是由出家人而來,如果沒有出家人,試問那來的僧伽?所以歸根究底的說來,還是勸人出家爲第一要務!如自不勸人出家,別人自動來出家,理應予以鼓勵和讚譽,假定不是如此,反而去譏毀他,對他生輕蔑心,妨礙他的出家,是即無異斷僧伽種,亦即等於斷佛種子,那過失是很大的!出家功德經說:「若復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爲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於四道(地獄、餓鬼、畜生、人)中,生而常盲,我終不記此人當有得解脫時」!這麼說來,在僧種面臨滅絕的今天,我們怎可忍心反對別人出家?


  在佛教中出家,絕對是高尚的,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沒有辦法才出家。可是中國人對於出家,向來抱有這麼一個觀念,以爲出了家就不能還俗,因而使得很多人,想出家不敢出家,認爲出家再回家,是很難爲情的事!其實、佛法並未硬性規定,出家不可還俗回家,而是容許出家再回家的。在無人發心出家的今天,對這有加以強調的必要。就是不論何人,只要肯得發心出家,出家的期限不規定。出家兩三個星期也好,出家兩三個月也好,出家兩三年也好,能够長期出家更好。到了某個時候,想過世俗生活,是可自由罷道還俗的。


  不過還俗有個條件,就是不能偷偷摸摸的,一定要公公開開的回去,並在一位高僧面前說明。這樣,你雖還俗,仍可做個三寶弟子,仍可在佛教寺廟中往來。過去中國人出家不好意思再回家,如果要回家只好偷偷的回。這樣,一旦還俗,就和佛教脫離關係,在佛教中再也見不到他的影子,不但失去一個僧人,亦失去一個佛教徒,這實是佛教的最大損失!太虛大師有鑒於此,特呼籲大家「尊重還俗的僧人」。因此、諸位如不能終身出家,不妨試作短期的出家。這樣形成風氣,出家的出家,還俗的還俗,如是川流不息,就可使僧種不斷,寺廟住持也就不成問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