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關齋戒的名義略釋
二、八關齋戒的名義略釋

二、八關齋戒的名義略釋



Bg l14

  八關齋戒,據經律說,不論是否已歸依三寶的在家白衣,不論是已歸依三寶的優婆塞、優婆夷,不論是學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的行者,都可受此「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一點


  八關齋戒,通常說於六齋日受,但據律典說,不一定於六齋日才可受,諸如佛菩薩的誕日,親生父母的誕辰或忌辰,自己師長的誕辰或忌辰,還有自己的生日,作諸念誦的功德日,同樣是都可以受此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二點


  八關齋戒,一般說來,是要到一寺廟中,亦即在一遠離塵擾的清淨道場中,請一大德僧、尼爲之傳授,最爲相宜,但亦可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就是請一大德僧尼至自家中傳授。如嚴格說,男子受齋,到寺內去較爲方便,女子受齋,則在家內較爲方便,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三點


  八關齋戒,雖是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名詞,但在佛說齋經中,佛爲丞相母維耶夫人,說有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的三種差別。這不是說有不同的八關齋戒,而是看受齋者的用意如何以爲別,合乎佛法的受齋,才是佛教的八關齋戒,這是我們所應知道的第四點。


  佛說齋經的經過是這樣的:有次佛在舍衛城東的丞相家住,丞相母維耶夫人,於一日清晨起身沐浴以後,率領她的子媳,同到佛的住處爲佛禮座。佛見她們來得這麼早,於是問道::大清早來我這裏,有什麼事情嗎?維耶夫人回答說:沒別的事情,我們想從佛受齋戒。


  佛陀告訴她們說:你們發心要受齋戒,這當然是很好而又極爲難得的,但齋有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的三種差別,你們究竟要受那種齋?維耶夫人不知這三種齋的差別何在,請佛開示,佛乃爲之逐一解釋三種齋的含義不同。


  一、牧牛齋:諸位初聞此名,必會莫名其妙,其實這是譬喩:如牧牛的人,每天出外放牛,到了下午四五時回家,心裏就在那兒考慮,什麼地方水草豐富,明天就去那裏放牛,好讓我的牛吃得飽飽的,既不會使我感到辛苦,亦不致覺得放牛困難。世間牧牛的人,大都是如此的。這喩世間上某些人,或男或女,雖在一定的齋日,發心從佛受齋,但於受齋之後,沒有好好的受持所應受的齋戒,乃於受齋的當日,心中便在打妄想:我今天受齋戒,什麼都受限制無法好好享受,明天我得多享受一點五欲之樂,以彌補今天齋戒所受的損失!受齋,不把心放在所受的齋戒上,而把心放在明天的歡樂享受上,那裏是眞正的受齋?舉個例說:今天大家在此受八關齋戒,嚴格的守持過午不食戒,假定有人心裏這樣想:今晚一餐不吃沒有什麼關係,明天回去要多吃些好東西補一補。這樣,在大智佛陀看來,是受的牧牛齋,不是佛弟子所受的眞正齋戒。 


  二、尼犍齋:尼犍子,是印度的一類外道,平常稱爲離繫外道。他們亦有他們的修行方法,而且用功修行的目的,亦在出離三界生死繫縛。可是,雖極精進的用功修行,但沒有找到一條正道,結果,總是無法獲得離繫解脫。因爲他們所修的是苦行,如大炎熱天氣,站在太陽下曝晒,寒冷的天氣,則躺臥在冰上受凍,或在身上塗了灰等。一般人看起來,是極希有難得。但在佛陀看來,却是無益苦行,對於生死解脫,既無絲毫補助,對於眞理體悟,亦無半點功效!他們受齋戒,都在每月十五這天,當受齋戒時,將整個身體伏在地上,對十由旬內諸神這樣說:我今天開始受齋,再不敢去作不如法不合理的事,我今離開家庭,等於是沒有家,家內妻子奴婢,現在都非我有,我亦不是他們主人。這說法,和八關齋戒的内容差不多,只未列出一條一條的戒相而已。他們口雖這樣說,但未切實的實行,只是外表做得好看,以圖取悅他人耳目,實則是在欺世誤己,結果,仍然沉淪生死大海。發心受戒的人,於受戒這一天,如未能放下一切,好好利用這一天,如法的眞修實踐,那就如尼犍外道所受的齋戒一樣,過了今天一切依然爲我,不是學佛人所應受的齋戒。


  三、佛法齋:佛法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八關齋戒,於律典中有多種不同的名稱。最簡單的名稱 “八戒”,有些地方稱八支齋,最通用的是八關齋戒。現在我們就來對這名義,略爲加以解釋如下:


  八關齋戒的「」字,一看就知是個數目字。爲什麼要用八字來說?因受此戒的時候,所要防範遮止的境界共有八事,所以稱爲八支,或者叫做八分。即此所遮的八法,有的時候叫做戒,有的時候叫做齋,有的時候叫做關,這又是什麼意思?戒在佛法中,通常是以防非止惡爲義。如以身口二業說:身有殺、盜、淫的三種非;口有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四種惡非;綜合而爲七支,都是不好的事。這不好的罪惡事,受了八關齋戒後,在身心上發生一種力量或作用,可以防止去做這不好的八件事,如殺生的罪惡事,沒有受戒時,吾人可能毫無顧慮的任意去殺,但是受了戒後,當你要去殺生時,戒就會在你心中,發出一股很大力量,告訴你:殺不得,不能殺!由此而阻止了自己的殺生犯罪行爲,當知這就是戒的力量和作用。


  」,從字面上講,是禁閉意思,如軍隊中的軍人犯了軍紀,須受禁閉的處分,叫做關禁閉,亦即關起來。再如一般人犯了國法,被禁閉到牢獄中去,亦被說爲關進監獄。可是,關字在這裏解釋,是說受了八戒的人,對於一切罪惡的事不再去作,於是就將三惡道的大門關閉起來,不會再走進三惡道的大門裏邊去。原來,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條道路,都是有門可以通進去的。平常,這三道門都是關得緊緊的,不論什麼人要走進去,都得先將門打開,但能打開這個門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門內,明明是不好的,是衆苦充滿的,爲什麽要走進去?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爲造了罪惡的行爲,三惡道門自然就打開,自己也就不知不覺的走了進去,受所應受的行爲果報。現在受了八關齋戒,不再造作一切罪惡,不說三惡道門未開,我們不會去打開它,就是三惡道門打開,我們亦會把它關閉起來,想要進去也不得進去。這麼說來,我們知道:三惡道門,打開是由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造了種種罪惡;關閉也是我們自己,就是自己修了種種善法。所以我國俗語有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又有說:『天堂有路汝不走,地獄無門汝自開』。是以爲佛弟子,不但不應去開三惡道門,且應努力去關三惡道門,才合學佛意趣。


  」,中國向有齊的解釋。原來我人的思想,一天到晚雜亂得很,時而想到這,時而想到那,從來沒有停過,可說雜亂之極!現在運用一種方法,將雜亂的思想,予以齊集起來,令之專注一境,不再散漫不整。「齋」,又有釋爲清淨的意思。這在世俗上,可明顯看出。如一般的齋菜館,一走進去就使人有清潔之感。當知環境清潔是很重要的:如人不論到什麼地方,環境清潔,心中便感受愉快,若環境汚穢,心中就覺得厭惡。對於外在的環境,吾人內心總是有此感覺與認識的。


  「齋」之所以說爲清淨,因爲齋戒,能使一念心靜寂的收攝起來,進而遮斷一切的罪惡過非,更可發生一種防護根門的力量。根門,就是通常說的六根門頭。世間很多罪惡,都從六根門頭造出來的。如眼見到色境,喜愛的就起貪心,不愛的就生瞋心,進而採取或求或拒的行動,於是便造出種種的罪惡。如要不造惡,就得設法防範守護自己的根門,不讓它隨外面的境界所轉。這麼一來,就可斷絕紛歧雜亂的思想,遠離各式各樣所可能造的過失,不再爲世間的一般邪欲之所染污。正因齋有清淨的意思,所以我國讀書的士人或一般淑女,喜以自己居住的靜室或書房稱爲齋。如篆香齋,萬古齋,悲華齋,德馨齋等,以示居處超然脫俗,不爲世間之所染汚。


  如上所說,諸位可以了解,所謂 “齋戒” 這個名詞,其源本是出自我國。我國古書曲禮中說:『齋戒以告鬼神』。所以古人祭祀鬼神,必先齋戒沐浴以自齊潔。就是修齋之時,必然要有所戒,所以合名齋戒。齋的特性在於革洗內心,不讓有不純潔的意念存在;戒的力能,在於防患未然,不容有不正當的行爲活動。


  如在印度來講,齋是布薩或褒沙陀的意思,譯來中國有 “淨住” 與 “長養” 的兩個意思。在家學佛的優婆塞與優婆夷,在六齋日發心受持八戒,就可令諸惡法一天天的去除,同時使諸善法一天天的修集,善法日集,惡法日除,身心便能清淨而住,不致一天到晚住於煩惱罪惡中,所以叫做淨住。其次、在家學佛的二衆,於六齋日發心受持八戒,善法就可一天天的長養起來。因爲任何一個人的善法功德,要想繼續的長養起來,必須不斷的修習,如果修修停停,那就難得長養,現在既於一定的時間內,受持如來八關齋戒,善法當會一天天的長養,所以叫做長養。龍樹智度論中,又曾這樣說道:『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意謂布薩又可譯爲善宿,顯示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善能安住於清淨法中,不爲外界的塵勞欲染所擾,所以名爲善宿。


  關於這個道理,智度論中又說:『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爲布薩,願持此布薩福德,生生不墮三惡八難』,意謂在家學佛的行人,發心受持奉行八戒,自然就可隨順修學一切佛法,如此奉行修學佛法,是即名爲布薩。斯布薩所得福德,願持以回向生生世世不墮三惡八難。三惡八難的地方,站在佛法的立場講,都是不美滿、不理想的。極苦的三惡道不理想,固不用說,就是快樂的天堂與北俱盧洲,雖說生活環境相當的好,但因沒有機會修學佛法,不特不認爲是好的地方,反而認爲是災難之處。當知學佛最大的要求,是有修學佛法的機會,如生於沒有佛法的環境,試問你怎樣依法修持?所以受行八戒以後,應發願以此功德不再墮入三途八難不理想的環境。由這足可證明佛法所說的八戒,不論是在律典或論典中,都名布薩。還有在布薩下面加一護字,名爲布薩護的。護是守護,重在自心的防守。意在發心受持八戒的人,要時時刻刻的守護自心,因爲心是罪魁禍首,一切罪惡都由心所造出來的。若能本着八戒的精神,時時守護着自心,就不會再向罪惡方面發展,所以叫做布薩護。受持八關齋戒,當然不是專爲防護內心的,亦要防護身口的,因而古德告訴我們說:『在心曰護,在身口曰戒』。


  還有、八關齋戒的齋,有人說成過午不食名持齋,並且以此作爲齋的自體,至於受前不殺生等戒,不過是助成體而已。亦有人說吃長素叫做長齋,於六齋日吃素叫做花齋。殊不知長齋花齋的齋,與八關齋戒的齋,根本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與過中不食戒,亦沒有什麼特別聯屬。因爲過中不食,只是就緣防範,與齋體無關的。


  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據印度固有宗教的傳說,人類世界的最初成立,亦即所謂劫初的時候,於六齋日的期間,有很多有大勢力的惡神惡鬼,常在世間吸取人的精氣,可是生命的生存,端賴精氣的支持,如果精氣被吸取,生命生存就感受極大的威脅,因而人人爲生命生存而提心吊膽!當時有一大智慧人,發現了這一種情形,爲了解除人們的困危,就告訴大家說:不要怕,有辦法,只要大家於每月六齋日,一天不吃飲食,讓心寂靜而身受到節制,惡鬼惡神就無法吸取精氣,精氣得以保全,生命也就不虞喪失!這末說來,可知印度向來就有六齋日,而且於六齋日,整天不吃任何東西。及後佛陀出世,發現六齋日的方法可取,但需加以修正,期能適合佛法,所以就將一天不食,改爲過午不食,叫做不非時食。非時,指十二點以後,過了這個時候,就不可食,乃爲八戒之一。


  不非時食,既是八戒之一,當然不是齋體,有人說爲齋體,自然是誤會的。可是在此或有人說:吃飯並不是罪惡的事情,非時而食又有什麼關係?當知飲食是衆生沉淪生死的增上緣,因此對它就不能作平常看待。飲食爲什麼會成爲衆生輪轉生死的增上緣?我們常有一句話說:『飽煖思淫欲』。一個人生活太美滿,佳餚美味吃得太飽,就會想到不正當的地方去。爲使人們能清心寡欲,佛陀特制過午不食戒,以節制人們的食欲增長,遏止惡法的滋生,所以道宣律師說爲『乃就緣防』,實在是很對的。若說不非時食戒爲體,餘戒爲助成齋體,就與此義不相應。關於這點,我們必須要弄清楚,不然的話,受持八關齋戒,專重視於過午不吃飯的非時食戒,反而忽略其他的戒行,就與八戒的精神不合。


  八關齋戒,還有一個名詞,叫做 “近住律儀”,亦有稱爲長養律儀的。意謂一個發心受持八關齋戒的行者,善根本來是很薄弱的,可是由於受持八關齋戒的關係,不期然的善根會一天天的增長起來。或亦可作這樣說:一個在家學佛行者,能發心受持八關齋戒,以此八關齋戒功德,不斷熏習,久而久之,便可令出家善根,逐漸的增長起來。因爲受持八關齋戒,主要就是爲了學習出家生活,雖只一天一夜的時間,若一月舉行一次或多次,慢慢熏習長養出家善根,即使本來沒有出家意念的,由於常受八關齋戒,受出家人的生活訓練,久之,覺得出家人的生活,自己還能適應得來,因而自然不禁想到,與其在家不如出家,是即長養了出家的善根。因爲此能長養出家善根,所以佛又特別將八關齋戒稱爲 “長養律儀”。


  八關齋戒,爲什麼又名 “近住律儀”?簡單的說,就是親近三寶,安住於三寶道場中,受三寶的思想熏陶,如諸位現在來請受八戒齋一樣。詳細的說,則有三義:
  一、近時而住:意謂所受之戒,只是一日一夜,如以時間計算,是二十四小時。比方今晨六時開始受戒,到明晨六時以後,此戒即成爲過去。就時間方面來說,你所住的日子,是很近而極爲短暫的,不過一晝夜二十四小時而已。近時而住,所以稱爲近住律儀。


  二、近盡壽戒住:出家衆,不論沙彌、沙彌尼,不論比丘、比丘尼,不受戒則已,如發心受戒,必然是要盡形壽的受持。如今天受了比丘戒等,那就一直要到壽命結束時,戒體才會離身。在未死亡之前,只要沒有破根本戒,戒體總是在身心中,起着防非止惡作用。所以出家四衆是盡形壽戒。八關齋戒,雖是一日一夜的短時期戒,但這是在家二衆,暫時出家的軌則,雖還沒有出家,但可作爲出家受盡形壽戒的勝因。因爲一次一次的受持熏習,不斷的增長出家的善根力量,久而覺得與其一次一次的受,不如老實的出家,受盡形壽的大戒。可見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看來時間似乎很短,實已接近出家盡形壽戒,亦可說是出家盡形壽戒的前方便,所以稱爲近住律儀。


  三、近阿羅漢住:意謂發心受八關齋戒,既是學習出家人的生活,那他所修的行門,就是修阿羅漢的行門,亦即是修學阿羅漢。如常常的修學阿羅漢法,此受八關齋戒的行人,不久的將來,亦可證得阿羅漢果。雖然現在還是一個薄地凡夫,但因近阿羅漢住,與阿羅漢相處已甚接近,所以稱爲近住律儀。


  八關齋戒的名義,已略爲解釋如上。從如上的簡略解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修持八關齋戒,於短短的一晝夜中,淨潔自己的身心,嚴格的約束自己,雖還沒有能够立即出離三界,但是仗此齋戒功德,已經種下出世勝因,將來一定可得出世解脫的。學佛最要而最大的事,莫過於了生死得解脫,如未到達這一階段,那就始終在三界中沉淪不息。諸佛爲了度化我們衆生能够出離,所以特別說此最勝方便的希有法門,希受此戒者不可等閑視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