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
三、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

三、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



Bg l15

  佛教的戒律,都是佛制的,但有 “待緣而制” 與 “不待緣而制” 的不同。待緣而制的是聲聞律儀戒,不待緣制的是菩薩三聚戒。所謂待緣而制,就是有了某種因緣,佛陀才制此戒。所以沙彌戒有沙彌戒的制立緣起,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制立緣起。現在諸位受的八關齋戒,是律儀戒的一種,當然亦有它的制立緣起。大乘菩薩戒不是這樣的,是如來一時頓制的,即在一次中,把所有大乘菩薩戒,爲諸菩薩說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待什麼因緣而後始制其戒。所以大小乘戒,不特內容有所不同,就是制立方式亦別。


  佛爲我們制八關齋戒,其緣起是什麼,這是我現在所要爲諸位說明的。諸位發心受這八關齋戒,當然是好的,但若不知八關齋戒的制立緣起,不免有些美中不足,所以有對諸位將這交代清楚的必要。


  求受八關齋戒,嚴格說來,本不限定時日,如天天受固可以,一月二十日亦可以,一月十五日亦可以,亦可說是受得越多,對於自己越有利益,但因一般俗人,世事頭緒紛繁,爲了要做家庭事務,爲了維持家庭生活,有時還要尋求俗樂,根本不能放下一切,亦復沒有太多時間,常常來受八關齋戒。佛爲適應俗人的時間可能性,乃制定了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如《優婆夷墮舍迦經》,對這有很好的說明:『天下人多憂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齋持八戒。若有賢善人欲得阿羅漢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齋亦善,二十日齋亦善。人多憂家事故,與一月六齋」。佛制訂六齋日受八關齋戒,可說完全是爲在家學佛人着想的。


  從現在情形看,佛陀這一制訂月六日受八關齋戒不易做到,就是一月一日受八關齋戒亦很難行!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不說工作沒有現在這樣忙,就是用人亦沒有現在困難。可是看看今天的實際狀況,人
人每天都在忙,而且忙得很緊,家庭工作仍然請不到人做。因而、一般家庭主婦以及維持家庭生活的先生,終日爲家庭的事操心,要他或她放下家庭一切俗務,去受八關齋的確不是易事!所以諸位於百忙中,抽暇來受八關齋戒,實在是值得讚嘆的!


  大聖釋迦牟尼,出現於兩千五百多年前,觀察當時的實際情形,發現世人的受戒不易,特制訂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可說佛陀早就知道,末法時代更難實行。事實確也如此,不說一月六日,就是一月一日,亦沒有太多人發心。


  佛所制訂的六齋日,究是指的那六日?以我國農曆來說,就是每月初八、十四、十五的上半月三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下半月三日。我國農曆向有月大月小的分別:月大有三十日,當然依二十九、三十日受戒;如遇月小沒有三十日時,即於二十八、二十九日受戒 ;除去三十日,加上二十八日,仍爲六齋日。


  受八關齋戒及沒有受八關齋戒的在家居士,名稱亦稍有所不同:如沒有受八關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雖歸依了三寶,甚至受了五戒,只能稱優婆塞、優婆夷,若受八關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則稱爲淨行優婆塞、淨行優婆夷。所以今晨爲諸位傳受八關齋戒,在念三歸依時,有「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優婆夷)」句。淨行兩字,在這裏有它的重要性。如受五戒,並不主張完全斷絕淫欲,正常夫婦的關係,還是許可的,所以稱爲「盡形壽不邪淫」。可是在受八關齋戒的這一日一夜,不但邪淫絕對不可,就是正常的夫婦關係,亦是絕對被禁止的,所以在宣戒相中,說爲「一日一夜不淫欲」,是即顯示要完全遠離男女的關係,才有資格成爲眞正的清淨行。所以淨行優婆塞、優婆夷,不是行三歸依、受五戒者所得而稱的,而是在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者,才得這樣稱呼。


  佛法所說六齋日的齋字,主要是約受行八齋戒說的,這在講八關齋戒名義的時候,已經說過。可是中國人對這,向來亦有所誤會,以爲吃素爲齋,所以民間向有這種說法:發心信佛後,如長期素食不再吃葷,叫做吃長齋;若學佛以後,還不能立即吃長齋,只規定於六齋日發心吃素,叫做吃花齋。不錯,專門吃齋不吃葷,是佛法所竭力提倡的,希望人們從吃長齋中,培養自己的同情心,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但嚴格的說來,佛法講齋,不但吃素而已,還要受持過午不食等的八戒,才得眞正稱爲持齋。關於這點,我們務要把它分別清楚,不可混爲一談。


  佛爲在家衆制訂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主要的因緣,當然是爲使一般令在家二衆,由此趣向出離而種解脫的善根,所以到了六齋日的這天,應到僧團中,請出家人傳授此戒,俾籍這個短暫的時間,遠離紛繁的業務,專心一志的修學佛法,以示雖處居家,不爲塵事所迷,仍能逐漸的穩步的向解脫道上前進!大慈佛陀,對於一般信徒的度化,一方面顧念在家衆的修學時間,一方面不忘引導在家衆趣向解脫,這不能不說是佛陀的最大善巧方便!佛陀處處爲我們設想,我們應怎樣的遵循佛陀的指示,脚踏實地的去行,以不負佛陀的化導恩德,實是最重要的一著。


  佛制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這在前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但受齋戒爲什麼定要在六齋日?這是我現在要爲諸位說明的。關於這個道理,根據經論告訴我們,要有兩種不同說法,略爲分別如下:


  一、依龍樹的〈智度論〉說:佛之所以定於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據印度固有宗教相傳,在這六日當中,世間有種惡鬼,經常追隨在人的後面,時刻要奪取人的生命,即或不能奪取生命,亦可能令人生些難以痊癒的怪病,再不然,就是令人發生種種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人智未開的時代,人們認爲這六天是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這六日,都生恐怖害怕!由於一般人有這恐懼心理,傳說劫初有位智慧的聖人,爲了消除人民的恐怖與災難,教導人們在這六日,修善作福。可是古代的持齋修福,不同我們佛法的受持八關齋戒,只是教人在這六日中,整天不吃飯,以爲如此就可避免惡鬼的追逐!據佛法說,鬼,大都是餓鬼,這在印度古代宗教中,也有這個共同的見解。因爲是餓鬼,所以見人間受用飲食,便感到飢餓痛苦的難以忍受。若是較爲善良的鬼,雖飢餓難忍也得忍受下去,若是較爲凶惡的鬼,就生起錯誤的感覺,以爲人類有得吃,我爲什麼這樣捱餓,於是便想辦法,來找人類麻煩。人類爲了避免這個麻煩,所以古聖就叫人於此六日不吃飯,這可說是印度古代宗教的固有傳說。


  印度古代宗教一向有這六齋日的施設,而且這一宗教信仰一直流傳到釋尊出現時,仍然盛行於印度。到釋尊成佛後,發現六齋日的持齋修福,不失爲一個良風美俗的辦法,於是佛即對它加以巧妙的修正,而成爲佛法的八關齋戒。當時佛對大家說:於六齋日修善作福持齋是對的,但不是一天不吃飯就算,除了不吃飯外,還要受持淨戒,才能真正做到消災免難。如〈智論〉說:『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佛陀特別重視過中不食,因佛認爲早、午兩時受用飲食,不會影響餓鬼的飢餓難捱,但晚上是餓鬼食時,若人類晚上也吃飯,就不免使餓鬼感到飢餓難當,所以釋尊特將印度宗教一日不食改爲過午不食,再加持不殺生等戒。如此一來,不特消災免難,修善增福,而且以此功德,直入涅槃妙城!由此證知:六齋日持齋的宗教儀式,並不是釋尊創始的,而是印度固有宗教所一向流行的,釋尊不過把它加以修正而成爲佛法中特殊受持八關齋戒的日子,所以佛法也有六齋日受持八戒之說。這不但是於齋行善滅惡以修己,且藉此以植出家解脫的善根,不能不說是佛陀的大善巧。


  像這樣改良古印度的宗教儀式,在佛法中是很多的,不止此一端。《雜阿含》四卷、九十三經,曾經說到婆羅門教的祭祀用三火,可是婆羅門教的燒火祭天,在佛看來,完全是種迷信行爲,但佛去教化婆羅門時,本其高度的智慧,運用善巧的方便,不直接的指出他們的錯誤,且說你們祭祀用三火很好,不過我佛法中,也說有三種火,若能像我這樣的事火所得的功德就更殊勝。婆羅門徒聽了,覺得極爲奇怪,想不到釋迦牟尼也有事火的方法,於是請教佛怎樣事火?佛開示說,我的三火是:供養父母名根本火,供養妻兒眷屬名居家火,供養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婆羅門事火的目的,無非希望獲得天人的賜福,殊不知求天賜福,根本不可能得到,佛陀認爲,與其求天賜福,不如在這現實人間求福,而最合理的求福之道,則無過於在家庭中,侍奉孝順自己的父母,促進夫婦間的關係和諧,而在宗教信仰方面,要以恭敬虔誠的心,尊重供養沙門婆羅門,就可得到廣大的福德,婆羅門教徒聽佛這麼說,覺得佛的事火方法,是最合乎情理的,是眞正的事火之道,於是放棄原有的火祀,依佛所示的實行。當知火這東西,是代表溫煖的,人與人間的關係,最要緊的一點,就在獲得溫煖,而家庭與宗教是得溫煖的溫床,所以稱爲三火。


  除這,還有『神教徒禮拜六方,佛也說禮拜六方,但這是親子、師生、夫婦、親友、主僕、宗教師與信徒間的合理的義務』。詳見《中合善生經》,這裏不再爲詳說。本此我們知道:感化其他的宗教徒,不要直斥他或批評他的不對,而要好好的以理舉喩說服他,除非是固執成性的人,不受影響而被感化,但若稍有理智的人,定會接受合法道理。釋尊出現在印度,就是以這方法,改良印度宗教儀式,成爲佛法合理儀式,而且收效頗宏!即如現在所講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是即改良印度宗教儀式成功之一。所以佛法中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完全出於佛陀所創說的。


  二、依《四天王經》說:佛之所以於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因爲在這六齋日,諸天下來人間,伺察人的善惡。因而佛對諸弟子說:每逢齋日,你們應時刻的注意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一念心,是向善還是向惡的?如果是向善的,就將之一直保持下去;如果是向惡的,就得立 刻的予以制止。不但對於心理的活動是如此,就是身口的行爲活動亦應慎重防範,不可稍有疏忽!佛據印度固有宗教一向傳說: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帝釋天,具有巍巍的福德,典主下面的四天王天,而四天王天,就是各理一方的四大天王。帝釋於六齋日,遣派天神到人間來視,看看人間的人們,作惡的多還是行善的多。如果作惡的多,天帝釋就要予以責罰,令人間遭遇種種不如意的事;假使行善的多,天帝釋就要予以擁護,令人類享受種種幸福的生活,這是四天王天所負的責任。


  據經中說:每月初八日,四天王派遣使者巡視人間,人類行爲活動,不論是好不好,都要向上報告。如中國民間所奉的灶君,有副對聯寫著:『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可說是人類共同心理的要求。每月十四日,則遣四天王的太子巡視人間;十五日便由四天王親自到人間來巡視。到了月之二十三日,復遣四天王的使者下降,二十九日又遣四天王的太子下降,三十日四天王自己再度巡視人間。〈毘婆沙論〉四一說:『三十三天於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稱量世間善惡多少,見造善者便擁護之,見造惡者即共嫌毀』。帝釋天的稱量人間的善惡,完全根據四王天的報告。


  經中說:祂們巡視人間時,如發現人類知道如法持戒,勤行布施,孝順父母,作諸善行,報告到帝釋天那裏,帝釋天知道人類的確在行善,所以就很歡喜的降福給人類,使這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發現人類不知如法持戒,布施貧窮,孝順父母,並作諸惡,報告到帝釋天那裏,帝釋天知道人類的三業作惡,所以心裏就感到老大的不高興,爲了警告人類的改惡向善,於是人間就不那麼平靜,人類也就不能過着安定生活!天帝釋有偈說:『六日神足月,受持清淨戒,是人壽終後,功德必如我』。佛陀聽帝釋說偈後,當即告訴諸比丘說:帝釋所說這偈,雖不怎樣究竟,大體是不錯的,你們應該相信。


  如上所說,我們知道,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人發心受持八關齋戒,所謂逐人的惡鬼,就會遠遠的離去,住的地方也就安吉,所以於六齋日,持齋受戒,所得福德,超過餘時!不過在此要請大家注意而不可誤會的,就是不要以爲於六齋日,有天人到人間來巡視,我們就規規矩矩的,不敢爲非作歹,過了齋日,是就可以馬馬虎虎!當知在這世間做人,不論什麼時候,身口意的三業,都要如法清淨,都要表現合理的行爲。


  依〈成實論〉說:正月、五月、九月,稱做三善月,爲毘沙門天王分鎭南洲之月,在家二眾,亦應受齋而修福的,爲什麼經中未曾說到?於三善月受齋,在佛看來,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但在俗人,要他實行,不免較爲困難,只可隨各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去做,不能硬性規定的强制執行,至於六齋日,由於時間短,行來較易,不致感到什麽不便的地方,所以佛制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