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關齋戒的作法畧說
七、八關齋戒的作法畧說

七、八關齋戒的作法畧說



Bg l19

  在家學佛者的發心受戒,不論是受五戒,不論是受八戒,在未正式受戒之前,傳授戒法的戒師,必須要對受戒者,說明受戒的意義,說明緣境的寬狹,啓發他們的智慧,了解戒行的重要,激發他們的心志,緣於廣大的境相,既使他們立誓要在規定的期限內這樣做,又使他們於情及非情的廣大境上起慈悲心,唯有如此,才能得增上戒。境界的認識,心志的開發,爲什麽看得這樣的重要?當知這是納受戒體的主要行事。如受戒者,不認識廣大的境界,不開發遠大的心志,那是不能納受戒體的,怎可作爲兒戲般的擧行?怎可不對受戒者予以說法開導?


  不說末法時代的今日,對傳授戒法馬虎了事,早在千年前的中國,對這似已有所忽略。如於元代博究南山一宗的元照靈芝律師,就曾這樣慨歎的說過:一般傳授戒法的人,大都不明戒法原理,不能爲受者解釋戒的重要,只是好像背書那樣的,照本宣讀一下而已。殊不知這樣做,不但受戒者有罪,就是授戒者亦有罪。假定這樣傳戒下去,如來的正法戒幢,不但不會被高樹起來,反而會被傳倒下去!過去如此,現在豈不是倍本加厲?諸位到講堂來受八關齋戒,所以每次要對諸位講點戒的意義,目的就是希望諸位能對戒有所了解,並知發戒的境相廣大。


  諸位現在所受的雖是八戒,但關係學佛前途很大,所以當你發心來此受戒時,對於自己所當受的是什麼法,應該先有個大概的了解。我們常說:佛教的經典,不唯是佛說的,可通五人說的;佛教的戒律,唯佛一人的制定,其他人決不能制。佛爲佛子制立種種不同的戒法,無非是對我們思想行爲的一種制約,就是身體上不能有不正當的行爲,口頭上不能有不合理的言論,心理上不能有錯誤的思想。而這不唯我們初發心受戒者,應當如法的學習,就是諸佛賢聖,也是依這戒法學習而成,所以稱爲聖法。現在發心受這戒法,對於戒法的具體內容,自當有個認識。


  現在首要告訴諸位的,就是眞誠的發心受戒,必然得個有力的戒體,以抗拒今後的犯戒。但這戒體怎樣發得?依五戒、八戒的軌範告訴我們,是依緣於法界衆生依報、正報等境而發得的。如十方三世十法界的四聖六凡,是發得戒體的有情境;如微塵國土山河大地的一切一切,是發得戒體的非情境。關於這些,傳授戒法的人,都應對受戒者講個清楚,讓他們知道發得戒體的對象是什麼?守持戒行的對象又是什麼?否則的話,不但受戒時不能得戒體,就是受戒後也不知道怎樣持戒,想想這對受戒人的關係多大?所以授者不能不解說,受者不能不學習!


  戒師對於受戒者的開導,要看他接受的程度怎樣來決定。如受者接受的程度高,就對他詳爲說明,若受者接受的程度低,就對他略爲開示,不論詳明或略示,而最重要的一點,在使他知道發戒的境量是什麼,如對這一無所知,則受戒毫無用處。所可慨歎的,就是現在授者與受者,眞能知道這些的,究竟還有幾個人?不但現在是如此,就是過去亦這樣,所以元照靈芝律師,對這亦曾深致無限的慨歎,認爲這是佛法不幸的明證!


  或者有人會說:受戒就受戒好了,爲什麼要大說其戒境?豈不是要使受者的心意紛然?靈芝律師在資持記中,對這曾作特別解釋說:衆生的所以造作種種惡,就是由於對情及非情沒有正確的認識,假定具有正確認識的話,就不致於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一切罪惡之業,旣因情及非情的境界而起,現在發心受律儀戒,當然還從境界而生,亦即是要緣於情及非情的不可稱量的境象,方能發得戒體,而佛制立戒法的依據,亦在於此。發心受戒的人,如下明瞭戒境,則他在受戒時,就不可能用心承受。這麼說來,對於戒境的開示,當然有其必要而決不可忽視的!


  對於發得戒體的所緣境,有了正確而無謬的認識,進而就要開導受者,怎樣的依境來發心。發心受戒,說起來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發心的勝劣,對於所得戒體的是否殊勝,是有着很大關係的。如發心的下劣,所得戒體,一定不是殊勝的,如發心的殊勝,所得戒體,一定不是下劣的,這可說是必然的道理,亦是發心與得戒的成正比例。所以戒師對受者的開示,總是策勵的說:「當發上品心,求得上品戒」。說到上品心,當然就有中品心及下品心,


  但三品心的差別何在,諸律並沒有爲我們説明,不過旣以上品心勸發受者,中下品的發心,當然是不足取的。


  要使受戒者念念不斷的發上品心,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在還沒有受戒之前,要得一 個對戒律有充分認識的戒師,加以必要的教授,使他對於受戒所要遇到的各個事項,能 够先有一個概要的明瞭,那他到了正式受戒時,就可得到清淨上品戒。假定沒有經過事先的提示,到了臨受戒的時候,才告訴他要發上品心,那是不能發生什麼大的效果的。因爲臨導時泛泛的說一說發上品心,受者對於戒法的重要性,不能切切實實的了知,只是迷迷糊糊的, 跟著做做授受儀式而已,甚至有點連授受儀式都做不好,那裏還能得到上品戒?恐怕得戒都成問題!


  受者經過戒師的開導,眞正的發起上品心來,以此上品心與合法的羯磨事境相應,就可得到所應得的戒體。但是在這納受戒體的緊要關頭,受者所當特別注意的,就是專心一意的運思,普遍地緣想如上所說的情與非情的境界,由於所觀境界的廣大無邊,能緣的心量也隨之擴大起來,並且觀想自己的身體,亦如虛空那樣的偏於法界,不唯如此,還要使這觀想念念分明,不得有絲毫的妄念夾雜其間,更不得緣想與此無關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納受戒體,假定稍爲大意,使心妄念紛飛,縱然形式上是在受戒,而實際是不能得到戒體的!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受戒者的生命體,就是這六尺之軀,爲什麼要把它觀想成如虛空那樣的大?當知你所要納受的戒法,不是極少數的一點點,而是有如塵若沙的那麼多,當前這個渺小的生命體,那裏容受得那麼多的戒法?所以必須運用觀想,觀想自己身體偏於法界,才能容納無邊法界的一切善法。可見現前的這個五蘊色身,雖是過去的有漏惑業之所招感,但由作法而生起的如塵沙般的戒法,還是流注於你的這個色身之中,由此色身得到所能得的戒法。是以當我們受戒正式作法時,不得不運用這個觀想的工夫,以攬戒法歸入身心。


  受戒而得戒體,這是重要一着,誰個都知道的,假定不得戒體,受了等於未受,是以對於戒體的獲得,不得不予以特別重視。可是現在我們所要問的,就是受戒者,究於什時候,得此戒體?有以爲在受三歸以後,爲說戒相之時,方是真正的受戒,亦才能够得戒體,但實際來說,不是這樣的,當你受完三歸時,就已經得到戒體。如五戒正範說:「受三歸竟,汝已得戒體」。受五戒的,接着就爲宣說五戒相,受八戒的,接着就爲宣說八戒相。還有羯磨註說:「三授已,告云:向受三歸,正是戒體;今又三結,示戒所歸」。可見說完三歸的一剎那爲得戒體時。


  三歸得戒的經過是怎樣的?弘一律師依於資持記的三法次第加以解釋說:不論是受五戒或受八戒,在作三說三歸誓願時,你就將戒體納之於心。其過程是這樣的在說第一遍歸誓時,無邊法界的善法,由於心力的關係,在翻惡法而爲善時,能使心念完全動轉。在說第二遍歸誓時,無邊法界的善法,完全聚集在空中,好像雲與蓋一樣,使身心得到清涼。在說第三遍歸誓時,無邊法界的善法,忽然從空中下降,注入於整個身心,充滿在生命體中。如此無邊善法,藏於身心之内,從而依此戒法,修習無漏定慧,久之,就可越生死流,入涅槃城,得大解脫!


  戒體旣於說三歸時已經得到,在受戒前當然是先說三歸,而說三歸的情形是這樣的:發心受八關齋戒的行者,在佛及授戒師的面前長跪合掌,隨着授戒師這樣說:「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夷)」。像這樣的要說三次。接着又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夷)竟」。對這同樣的要說三次。這是依於〈大智度論〉說的。其他還加上「如來至正等正覺,是我世尊」句。〈智論〉所以不說這句,因爲受八戒的,大都是受過五戒的,於受五戒時,已經說過這樣的辭句,所以現在略而不說。


  歸依文中,說淨行兩個字,如前所說,是簡別於五戒的不邪淫,表示受八戒的行者,不但不可以邪淫,就是正淫也要予以禁止的。一日一夜,是示自己受戒的期限,揀別不同五戒的盡形壽戒。佛法僧則是歸依的對象。佛弟子所歸依的,是佛法僧的三寶,而三寶的名號,在當時的印度,不但佛教稱之,其他九十六種外道,亦自稱爲三寶的。爲了不使佛法的三寶與外道的三寶混濫,所以稱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以示佛法僧的尊號,在各類外道中,沒有一類外道,够資格承當的。我某甲,是稱自己的法名,以示這是本人的發心,不是代表他人來歸戒的。


  三歸三結以後,不但已得戒體,且亦示戒所歸,所以進而爲說戒相,好讓受者如法護持。假定不知戒相爲何,自己犯了還不知道,這是最要不得的,亦是最爲危險的。戒相如何宣說?依〈智度論〉是這樣的:「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盜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亦如是。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上,不著華鬘瓔珞及香塗身熏衣,不自歌舞作樂及故往觀聽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爲布薩」。


  依文看來,似乎說有九戒,而不只是八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想留到「八關齋戒的支數辨別」一講,再爲討論,現在姑且不談。對於這個戒相,羯磨疏中曾作這樣的解釋:如諸佛至不殺生,是把諸佛的殊勝境界和應所行的事,先爲擧出;某甲以下,則是顯示發心受戒者,應如佛一樣的做到,設若換句時髦的話說,就是要向佛陀看齊,佛是怎樣做的,我亦怎樣去做。〈智度論〉簡單的作這樣的直述,可是有些經論之中,透過問答的方式以宣說戒相。如說能持否?能持!沒有一定的,隨意採用都可。


  先受三歸,感發八戒的戒體,次宣戒相,了知一一的受持。但是這樣,還不能算是作法圓滿,必須進一步的要受戒者立願才行。假定只是受戒而不發願,雖不能說沒有功德,但其功德極爲微少。要知八戒屬於行,令其發願屬於願,必須行願相互配合,方能成就福慧業。如果單有戒行,沒有願力支持,就好像陶家做成坯質瓦器,沒有經過熱火的煆煉,終於是不堪受用的。所以授戒師在授與三歸五戒以後,一定還要受者,在三寶的面前,至誠懇切的發其誓願。


  發誓願時,恐怕初心受者,不知怎樣發法,由授戒師說一句,令受戒者跟着說一句。如:「我某甲至心發願:今以此八關齋功德,不墮惡趣八難邊地。持此功德,攝取一切衆生之惡。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眞之道,亦使將來彌勒佛世,三會得度生老病死」。如是像這樣的宣說三次,每說一次頂禮一拜,以示自己的眞切之至!從這願心來看,不但要使自己免除三途八難,還要一切衆生的罪惡攝歸自己,並將自己所有持戒功德回向衆生,使衆生成就最高無上菩提。自己不墮惡趣八難邊地,這是屬於自利方面的事;令諸衆生皆成無上菩提,這是屬於利他方面的事。如是自利利他,才顯受戒行者,不是爲個己而受戒,亦是爲衆生而受戒!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