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來已爲諸位講了很多有關八關齋戒的問題,現在繼續來爲諸位講點有關八關齋戒的修法。受戒,不管是受那類性質,只有消極的要我們這樣那樣的不能做,但爲佛子者應還有他的修持法。諸如來此受八關齋戒,雖僅短短的一晝一夜,可是除了受戒的時間外,不能讓其餘的時間白白空過,必要利用這個時間來作自己的修持,那才不辜負我們來受一次八關齋戒,也才更能眞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所以現特提出八關齋戒的修法來和諸位談談。
以本堂舉行八關齋戒會說,曾爲諸位訂了一個修持儀規,就是循例做早晚課外,上下午及晚間,還帶領諸位讀誦金剛經,稱念釋迦如來的聖號。晚上於誦經念佛外,並爲諸位講點有關齋戒的問題,以期眞正做到解行並進。齋戒會舉行以來,諸位來此參加的,可說是都很精進,因爲除了規定的修持,諸位還進一步的做自己的工夫,不是誦經,就是禮佛,未見有閑談雜話的現象,不能不說是希有難得的!但佛在齋經中,告訴於我們受齋之日,應當修習五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阿含經》中還加一個 “念施” 成爲六念,現在略爲說明如下:
一、念佛:佛是人間的聖者,即圓滿的正覺到人生的實相。「釋尊的正覺,是從己及人而推及世間,徹悟自他、心物的中道。深徹的慧照中,貫徹有同情的慈悲」。所以正覺了的佛陀,不但自己於世間獲得究竟的解脫,亦能切實的在這世間救護一切,使人類以及衆生同樣的得到解脫,可以想見佛是怎樣具有不可思議的清淨功德。所謂念佛,不如一般所想像的只是口頭稱念聖號,而是要思念佛陀的無盡功德。如念佛的相好,能除自己的恚怒,念佛所證的實相,能除自己的惡意,念佛所說的法門,能除自己的愚痴,念佛的十種德號,不但增進自己的功德,亦能使聞者破輕慢心,對佛生起崇高的敬仰,不敢萌於一念的惡意。同時要知道的,佛是具有深邃智慧的覺者,我們果能誠心一意的念佛,就能引發自己本具的智慧,到了自己智慧的現前,就可見到佛之所以爲佛的特質所在,那你自然也就傾向於佛的眞理之體現。智慧,不但是體悟眞理的要素,亦是砍伐煩惱的利斧,爲每個佛法行者所當求得的。念佛就可開智慧,這是多麼容易事?是以念佛實爲佛法的重要法門,不但後代專宗淨土的行者,要人老實的念佛,就是原始佛教中,亦有念佛的一法,不過佛初開示人們念佛,要爲念佛的清淨功德,不唯稱名而已。
二、念法:法是如來所說的言教,但佛所說的言教,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從實證得來。實證得來的法不是別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眞理,亦即道的規律。唯有遵循道的規律,體悟宇宙人生眞理,始得成爲最高佛陀。佛陀得到了這個,不如世人的自秘,立刻的公諸大衆,讓人們知道什麼是諸法眞理,什麼是道的規律,亦能踏着規律的道跡,向着眞理之宮邁進,終於步入眞理宮中。是則法在修學佛道的立場上,實在有其無比的重要性。不說我們不依法行,不能獲得眞理的體悟,就是諸佛如沒有法,亦不能完成正覺。爲規律的道,究竟指什麼?是指中道的德行,側重於身心的躬行實踐,亦即是向上向善向解脫的,如果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八正道行。而這八正道的向上善行,「有正確的知見,有到達的目的」,而其中間的躬踐實行,自亦是不偏不邪的正行。如是「向上向解脫的正行,到達究竟無上的實現;這實現的究竟目的,也稱爲法。經中稱他爲無上法,究竟法,也稱爲勝義法」。如以所證來說,就是緣起正法。緣起正法是徹內徹外偏一切處而無所不在的,誰個觸證了他,誰就得到眞理的體悟,而成爲自覺自證的解脫自在者。所以佛要我們經常的思念法,以期眞理之法在自己的身心中實現,做個自由人!
三、念僧:僧爲三寶之一,亦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在佛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律中雖說有多種不同的僧,但此所說的念僧,主要是念眞實僧,兼帶的念清淨僧。什麼叫做清淨僧?是指內外的七賢僧及持戒的凡夫僧。像這樣的清淨僧,在世間極爲難得,於其身心中,具有種種的功德,能够攝化世間,爲衆生作福田,我們如對清淨僧思惟觀察,禮拜供養,就能得到自己所應得的福德!什麼叫做眞實僧?是指已得四向四果的聖者憎。他們已經具足智德與斷德,足够資格稱爲大丈夫。如以向來所說,前三果及四向,已經分證五分法身,而第四阿羅漢果,已經滿證五分法身。所謂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到了聖者的階位,對於所受的戒法,不論是性戒遮戒,都能守持得清淨,其戒體決不可再破壞,是爲成就戒身。同時,對於所修的八解脫及九次第定等,亦能無所惑亂的修學,是爲成就定身。以無漏智慧洞見四聖諦的真理,是爲成就慧身。於有爲諸行得到決定性的解脫,是爲成就解脫身。進而對於解脫因果的分別,沒有絲毫的錯謬,是爲成就解脫知見身。如是具有五分法身功德的眞實僧,我們如能三業精勤的禮拜供養,思念他的種種功德,自然會使自己功德的增上,是爲如法的念僧。
四、念戒:戒是道德的規律,爲佛弟子者,要做一個佛化的新人,必使自己的身心行爲納於道德的範疇內,就是合於道德規律的才可去做,不合道德規律決不可做,唯有如此,我們身心才得清淨!講到佛弟子,由身份不同,所受的戒亦別,如在家二衆的受持五戒,出家僧尼的受具足戒,沙彌、沙彌尼的受十戒,式叉摩那的受六法戒。所受的戒法雖各有所不同,但如法的守持則是彼此一樣的,不容有受戒而不持戒的。受持如來的禁戒,不特能軌範行爲,亦有殊勝的功德。據毘尼義鈔說:在家二衆受三歸五戒的,聞佛說法,可證初二果,受八關齋戒的,聞佛說法,能進一步的證得三四果。諸位現在所受的是八關齋戒,看來雖只不過是一日一夜戒,但其功德確是極爲殊勝的。蕅益大師曾說:「只此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爲所緣境 …… 則爲具足一切恒沙佛法無量功德之藏。齋戒爲法界,一切法趣齋戒是趣不過,是名爲念戒」。一日一夜的齋戒,尚有這樣的殊勝功德,何況是盡形壽的五戒、十戒、具足戒?更何況是盡未來際的三聚淨戒?其功德的殊勝,更是不言可知。華嚴經說:「具足受持威儀戒法,能令三寶種姓不斷」。淨戒關係三寶的存續,其重要性有如此,怎可對戒律的蔑視?如常思念戒行的功德,就不會違犯淨戒!
五、念天:佛弟子思惟三寶的功德,想念自己的持戒功德,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爲什麼要念天?且如通常說,修學佛法的,不應求生天,生天尙且不是佛弟子所求的,念天還有什麼意義?不錯,諸天是不究竟的,佛亦再三的開示我們,不要以生天爲學佛的唯一目的,但在你未得解脫前,總不免是在六趣往來的,而天上所有的福樂,畢竟勝過人間很多,不失為我們仰望之處。且生天不是想生就得生的,亦要具備生天所應有的功德,所以眞正說來,念天不是貪圖天上的福樂,而是念諸天人所有的功德,想到他們是怎樣生天的,回想自己是不是亦具有這樣的功德?經過這樣的思念,發現自己有信三寶的功德,有持淨戒的功德,有聽問佛法的功德,有布施貧窮的功德,有智慧抉擇的功德,正因爲自己具有這麼多的功德,相信自己不但可以生天受勝妙樂,就是漸次得涅槃亦不成問題。有了這樣的自信,就更勇於做善事,不致再墮落下去!是以佛法所說的念天,不是沒有他特殊意義!從此念天法門,阿含及齋經,是明念欲界的六天,謂念戒善得能生天。《華嚴經》說念天,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的大士功德。《涅槃經》說念天,是念第一義天。這是更深一層的別解,不是我們這裏所說的念天這裏所說的念天,如阿含所說念六天功德。
六、念施:佛說齋經中,沒有說到念施,但其餘的諸經,都說到六念,最後一念就是念施。澫益大師說念施可以攝在念天中,因爲施是生天的條件之一。諸經六念法門中既說到念施,現在不妨順便談談。布施是實際利他的善行,因爲在這現實世間,特別在印度這國土,不論是古代或現代,貧窮困苦的人,的確是很多的,到印度朝禮佛陀聖蹟的,都同有此感!佛出現在印度,亦可說是爲救貧苦衆生而如此的,所以在大小乘經中,都特別強調布施功德。而富有的在俗佛子,亦類能遵循佛陀的教示,廣行惠施。如黎斯達多長者,受了佛陀的感化 ,就能做到:「自今以後,門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行路乏糧者」。不特如此,還能「於四城門廣作惠施,復於大市布施貧乏,復於家内布施無量」。救濟貧窮而施捨自己的所有,這功德的確是很大的,每個經濟力量許可的,都當隨分隨力的去做,既使無衣無食的得到飽暖,自己亦可培植殊勝的功德!佛法行者,特別是在家學佛的行者,應運用自己多餘的錢財,多作有益社會人群公共福利,使這社會上的苦難人群得到溫暖。一般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不忘貧苦大衆,功德確是無量。世人所以不肯布施,就是不知布施功德,果常念施就樂於行施。
六念法門,從阿含聖典去看,主要是爲在家學佛的行人說的。「這因爲信衆的理智薄弱,不能以智制情,爲生死別離,荒涼寂的陰影所惱亂,所以教他們念 —— 觀想 —— 三寶的功德,念自己持戒與布施的功德,念必會生天而得到安慰」。《齋經》中亦說:「奉持八戒,習五思念,爲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興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如是六念法門,雖多爲在家信衆說,雖是受八關齋戒者所當修,而實每個佛法行者,都可修此六念法門的,特別是念佛法門,在我國有獨特的發展,希望多多以念佛攝心,而得一心不亂!
諸位發心受八關齋戒,而又如法修持六念法,那所得的受用,決定不可限量!因爲齋戒與六念,如如意寶珠一樣,常能出生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金銀七寶,亦能隨意的出生,所以如能恒常的習念,不但生天沒有問題,就是出世的三乘善根,亦能予以有力的增進!不過依佛法說,無論受戒或修持什麼法門,最重要的還是內心清淨,內心清淨,修什麼都得成就,內心不淨,所修的可能成爲魔業,這是我們不得不特別注意的!要得內心的清淨,還得戒行的約束,以戒約束於身口,以念清淨於內心,如是三業清淨的熏修,不得自在解脫,是無有是處的!
結 說
受戒是入道的初始,不論那一類型的佛子,都得受本位所當受的戒,不受戒是不大像個佛子的,因爲表現自己爲佛化的新人,沒有合法的行爲怎麼行?但既受了所應受的戒後,就得專心一志的奉持,無論在什麼時候,不論對什麼塵境,都要憶念受體,甚至於穿衣吃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中,亦不可須臾的忘了這受體,如果忘了而不憶念在心,隨時隨刻會有違犯戒行的可能!設受戒而不嚴格的守持,不但不能得到戒的功益,反而獲得極大的過失。這是佛在經律中所一再告誡我們的,我們能不有所警惕?
發心受戒,以在家衆說,不論是受五戒八戒,都要恭謹攝持,不得有所違犯,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亦要保持戒行的清淨!不說對於重戒的護持是如此,就是輕戒亦不可以輕易毀犯。《涅槃經》中說有這樣一個事實:過去有位菩薩行者乘浮囊漂流過海,漂到海的中央時,特來個羅剎向菩薩討浮囊。菩薩對羅剎說:你要我什麼都可以的,就是這浮囊不能給你,不說整個浮囊不能給你,就是少到如微塵那麼一點,我也不能給你的。當知菩薩不給羅剎的浮囊,就是我們所受的戒,如果戒行有虧,就會喪失慧命!諸位在此受八關齋戒多次,唯一望於諸位的是如法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