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鉢舍那力、思惟力?
希望成就佛的菩提果,你要發心,發心就是許願,發心的時候就是因,你信佛了,這就是有力量了,這就叫「因力」。因爲心裡有力量了,你就有希望了。有「欲力」,想求佛的果德,那就修,要起行。「方便力」是說在你修的時候,你要有善巧方便,門不說很深的,只說我們現前的具體的問題。你在家裡頭要念經,先生要上班,你念經不妨礙他,兩間屋子,我到另外一間屋子去念,你沒有妨礙到他,但是他生起煩惱,他跟你做障礙,在這中間你得想種種方便,讓他不給你做障礙。念經本來是求福,要是你家裡頭的眷屬們不滿意了,互相爭執,你就沒有方便沒有善巧。
但,是不是不修了呢?也不是不修,你自己就得用一種善巧方便,不一定作形式,不能念經,就唸佛號,不能念〈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也一樣。只要你把心能夠安於那個心境,心能夠轉變外邊的環境,不讓外境對你的修行起種障礙力,這叫「方便力」。最初方便,我們打的主意不見得好,也不見得可靠,也不那麼理想,但是你想久了,它會有理想,有了力。所以後面都加個力,但是有了方便,還得有增上緣,緣力是你能緣的心,「所緣力」是外緣給你做增上,兩個都有力量。一個能緣,一個所緣。
「根力」是信,根是根本,你要想入佛門,信爲根本,《華嚴經》就這樣講:「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善根都因你的信才產生的,但是信必須生根,生了根就不退了,生了根了就能精進。信要是生了根,你是念念不忘三寶的,念念不離三寶。「觀察力」就是觀,觀察一切事物,觀察是非,這好多是重複的,名詞不同,義理上是一個的。同時在這「觀察力」以下,講一個止,又講一個觀,也講觀力。這個「觀察力」就是我們在觀一切事物,最初推究,好比一個事情,我們進一步研究,要推理,觀察這個事理的界限,什麼推理?就是定力,修定,修定就是止。那麼毗缽舍那呢?就是觀。止是定,觀是慧,我們前面講止觀雙運,悲智雙運,都是這個涵義。
「思惟力」是總說以上的這幾種力,從「因力」一直到「毗鉢舍那力」,都靠你的靜慮思惟,這個「思惟力」應該改成「禪那」 「禪那」是更進一步的。「奢摩他」呢?我們可以把它改成「方便隨緣」,另外還有個「三摩地」也是方便隨緣的意思。這個「思惟力」就是禪那、靜慮、思惟。但是後面都加上「力」字,就是在你行的時候,產生效果,作用更大一點。以下講十善巧。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什麼叫「善巧」?我們總說吧!在理上說,善知一切法無所有,這就是「善巧」。「蘊」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是空的。在《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善巧」,是根本智照,也就是在你修爲的當中,在理上能夠知道一切諸法空無所有,這是「善巧」的。但是你要知道,無所有並不是一切事物都壞。你要知道不壞假名,分別住相,這得有「善巧」。
「善巧」的涵義很深,你要是說,沒得「善巧」的,一切法空了,空,你就以爲什麼都沒有了,不能「善巧」,從空出假。這個「善巧」的意思,知道一切法空,無所有,但是不壞世間相,這就是「善巧」。這是理上說。事上說,「善巧」不壞假名,還要分別名相,你才能夠證入。要不然你距離很遠,你入不了空,這個含著有虛空的意思,理事無礙或者事事無礙,那就深了!
「欲界善巧」,欲界的一切法,都能與理無礙圓融了,其中法法皆是法界,就是把這一法變成理了。就以身上拔根汗毛爲例,這個汗毛好像很小,這是事。小到簡直無所有,我們要應用這善巧觀!把它觀成了,它就是一法界總相、法門體,一億三千大千世界在這裡頭,所以說:「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這就是善巧。善巧智能夠知道三界,緣念三界,但是在「欲界善巧」,你不會貪戀欲界,「色界善巧」,不會說色界的清淨,「無色界善巧」,也不會落於空寂,那種空是空寂的空,不是眞如理相的空。無色界沒有色相可得,但是它有識,並不是眞空,所以它還不能入了眞空,因此必須得善巧觀察。
習定、習慧更需要善巧,不但三世要善巧,這個界處緣起,尤其是諸法緣起更不容易,佛教所講的最根本道理,就是緣起性空,因緣有好因緣,善因緣,那麼好因緣是性空的,惡因緣是不是性空的呢?在家庭中,夫婦一天到晚吵嘴,吵到不合,這是惡因緣;夫婦不吵嘴的,很和睦,一定是很好的。不管是惡因緣、善因緣,要是你會用智慧觀察,惡因緣叫硬冤家,善因緣叫軟冤家,硬軟兩個都是冤家,反正六界你出不去,大家互相牽扯,脫不了,因此必須得有善巧。這是「善巧」的涵義。要是分別名相,就很多了,把佛教的名相都集中來了,什麼五蘊、十八界、十二處,而緣起有很多種,在《華嚴經》講十種緣起。以下說的是七覺支。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 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又是十種問答,七覺支加上空、無相和無願,合成十個,因爲《華嚴經》問什麼答什麼,都以十數爲準,爲什麽要用十呢?表示圓滿。數字是一到十,你就是再數上無窮無盡的,也是一到十,在《華嚴經》裡是這樣的理解。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念」就是憶念的意思,「覺」就是明白,我這念怎麼樣明白?念什麼算是明白?就是怎麼樣能夠證得「念覺分」?能夠不失於憶念正法,就這麼一句話,他問的涵義就是怎麼樣使修行者明白正法。什麼是正法?不是我們說是佛法、發菩提心,就是正法,它就本文說的,空、無相、無願就是正法。
什麼是正法?性空緣起。這「念」是正念,我們再說淺近一點,我經常的囑咐大家憶念三寶,早晨一起床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晚上臨睡覺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爲什麼在這兩個時間念呢?你一天都念那更好,沒有時間的話,早起念十聲,晚上念十聲,早晚相繼,中間的不算,那麼廿四小時我都是念念不忘三寶,涵義就是這樣子,這也就是「念覺分」。經常的覺悟,不要失念,失了念就迷惑了,就是把指導你做事的那個思想,發之於身口意,使你的意念經常用三寶來指導,拿這個念頭是很好的。經常這樣念,念念分明與覺相應叫「念覺分」。
「擇法覺分」,你必須認識眞假,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現在在溫哥華,有些是假的,不是佛教,而他所說的卻引用佛教,你要認識清楚。他說他是眞佛,我們說他是假佛,不是佛,釋迦牟尼佛是眞佛,阿彌陀佛是眞佛。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不是佛,另外還有個眞佛,你必須要有分別,你得有擇法眼。抉擇、認識,不是分別是非人我,這裏不包含是非人我。說人家不對,我們這個對,這個不對的就「非」,對的就是「是」,這不是也有是非嗎?那是正見的是非,如果不是這樣分辨的話,我們修行起來很困難,究竟依照那個呢?
所以爲什麼要大家共同聽聽經,學習學習呢?你不學習你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圓教,哪個是二乘,哪個是人間的人天法,我們要是不學習,我們分不清楚。上面所說的這些話,每十種,都可以從淺入深,都可以變成人間的世間法,也可以變成出世間法,端看你的體會。也可變成二乘的,也可變成權乘菩薩的,也可以變成圓教的。就是你的觀念,你的思想,知道是什麼?這個是正確的?不正確的?所以這樣子,必須有個擇法,擇法就是辨別真偽。
以前永嘉大師對擇法,他有四句話,「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不是和尚來跟你爭這個是非,而是「修行恐落斷常坑」,修行人恐怕不是落於斷見,就落於常見。修了半天,熱氣都生不了,你還想成就嗎?是這個涵義。
「精進覺分」,精進就是你要分辨出眞法,精進去做了,佛所說的法都是告訴我們了生死的方法,你知道了,你怎麼不去了生死呢?就要去做,叫「精進覺分」。覺是經常的警覺。怎麼保持?這都是智首菩薩問的。說「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怎麽樣能夠達到?他問的,都等著文殊菩薩告訴他。
「喜覺分」呢?就是歡喜。怎麼樣歡喜的呢?我們在行善法的時候,得善法欲,是個喜,心裡頭感覺到非常的愉快、歡喜,念阿彌陀佛也好,誦大乘經典也好,你念佛的時候,念得心裡很歡喜,愈念愈想念,你是明白的。念經也是,我經常勸大家,因爲你有在家俗事纏著,功課少定點,別貪多。看著《金剛經》不錯,《阿彌陀經》更好,《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也好,你定的功課很多,一天兩天是可以堅持,長了是不行的。你可以念一O八遍大悲咒,又單純又好念;你走路可以念,開車也可以念,又可以保安全,又單純。
心裡也可以念,不一定出口,就定這麼一個法門,也可以,因爲你不是專業的。我們出家人可以多定點功課,你少定一點,我不是勸你們退,你們少定一點,你可以做得到,你定的很多,你做不到。與其你做不到,中間你退了,不如你最初不做!明白不?這個涵義並不是勸大家少做一點,如果你有時間,能夠這樣的精進、勇猛、發心,能夠對你所信仰的生起大歡喜,念佛念的生大歡喜,念經念的生大歡喜,有這種覺悟,那就可以。
「猗覺分」本來是定,那是定的初入門,方便的。通常叫做輕安覺分、輕安境界,除掉躁動了。「定覺分」就是心境一如,就是深入那時候的心,不昏不掉,不掉舉就是不打妄想;不昏沈就是不昏眠,這種平等住心,即是定。
「捨覺分」,「捨」是捨掉的東西,什麼東西捨掉?虛妄不實的,不是眞實的,應該捨掉,虛妄不實的東西要把它捨掉。因爲不是正法,要把它捨掉,因爲是不好的,要把它捨掉,總說一句就是虛妄法,不是眞實的。什麼是虛妄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我口裡說的,現在我講的,都是虛妄的。這虛妄的裡頭含著有種不虛妄的,你認識那個不虛妄的,不要在語言上去執著,這語言所顯示的,你去領悟,不要隨著舌根轉,隨著你那個意力來思惟。能捨得,你必須看破,看不破你捨不得,什麼都捨不得,捨得了還得放下,別留戀。捨得、放下,那你就自在!捨得放下!自在!就看破!放下!照見一切皆空!
「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空的涵義就是要我們去掉執著,並不是把世間相壞了就叫做空,那種空不是眞空。譬如說我們把這個物品消滅掉了!沒有了,那種空是屬於我們世間看法的空,或者叫做斷滅空。現在講的這個空,不是這個涵義。空者,空掉你的煩惱,空掉你的執著,空掉你的妄想,這樣的空。觀諸法無相,一切諸相,說無相者,是在理體上說,是我們心的妄想分別執著,那麼這個無相,是心不生相,外相,是這樣的,心無所住。譬如《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乃至於菩薩所做的一切事業,佛說沒有功德相,其實就是不執著而已。
在一切相上,你不起妄念、不起分別、不執著,這樣的「無相」就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相——下頭還有一句話——「無不相,而能成就一切相。」「無願」,並不是我們不發願。我們講〈普賢行願品〉,講隨時發四弘誓願,經常要發願,你想到這裡來聽經也得發願,你不發願你不會來的。「無願」也是不著的意思,「無願」故無所不願,成就衆生一切願,這樣的「無願」。你要是執著一願,發一兩個願,要執著,那其他的願就沒有了,而且這個功德就不大,一執著了功德就不大了。以下講六波羅蜜。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檀波羅蜜」,這是說得到圓滿。菩薩在行因的時候,怎麼樣圓滿他的布施,檀波羅蜜就是布施。「尸波羅蜜」就是持戒,「毗黎耶波羅蜜」就是精進,「禪那波羅蜜」就是禪定,「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華嚴經》講十波羅蜜,是從智慧波羅蜜發展的,慧、方、願、力、智。方就是方便、善巧:願,以願導行,有願才能去做,這個願是跟著智慧而生起的,這個智是指慧的根本智而生起的方便善巧。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這是佛的十力。智首菩薩問怎麼樣才能證得圓滿佛的十力?第一是「處非處智力」。佛能知道一切衆生,他現在的處所、今後生的處所,因爲佛能知道一切的事物,正面的反面的,各各方面的,從理上得知,從事上印證。說一切眾生的果報感受,他所生的處,或者是善或者是惡,或者是好壞。正報是形容的美醜、六根全不全,佛都能知道,一切菩薩也能相似知,但不圓滿,唯佛才能夠究竟圓滿,他能夠覺知一切衆生的處非處,這種智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第二是知道三世業報的智力。說一切衆生三世輪轉,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世不是說一個三世,現在生、過去生、未來生,這叫三生;三生還有三生,過去的本身還有過去,還有現在,還有未來;未來的本身,還有未來的未來,未來的現在,未來的過去;這三世就變成九世,以這個來推算,有無窮無盡的世,現在、過去、未來互相交錯推算。佛具有這種智力,都能知道。這是佛果上說的,如果我們要想證得,就要修。
第三是諸根勝劣的智力。佛能知道一切衆生的諸根勝劣,所謂根者,就是善根,或者是他做的業的惡根,像海那麼深,無窮無盡的。就是他所做的業,無窮無盡的,是好的嗎?好的就是勝,撇的就是劣,等到修行了之後,所證得的果位,有的果位經過他修證的關係,佛也能知道了解,清清楚楚的了解。
第四是道種種界的智力。佛能知道眾生心的起心動念,所感的果,佛都清楚知道,爲什麼佛對衆生說法可以對機呢?因爲佛的智慧能夠了解一切。我們說了解他的一切,從過去到現在,到將來的未來,將來的發展,根據他業的發展,能不能遇到三寶?能不能產生殊勝的因緣啊?轉變他的業,停止他的惡業?停止他的勝業?但是這裡是有條件的變化,例如我們大家現在學習〈華嚴三品〉我們雖然沒有入法界,但是我們種下這個因,不論你懂多也好,懂少也好,乃至於不懂,你聽到一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名字,已經種下了那善根,像海那樣,不可思議。還有這種種的因緣,種種的條件,因此佛都能夠知道。
第五是種種解的智力。佛普知一切衆生在一切境界中,他能夠理解力,不同的理解,也就是不同的解脫。知見,是正知見、邪知見。
第六是遍趣行。佛能遍知六道有漏的衆生,他所行的都是有漏的業,有漏的行。他什麼時候能達到無漏涅槃的行爲,佛都知道。就是他在什麼時候得度了,能夠得到漏盡,那麼他趣向哪一道,佛都了解。
第七是住禪解脫三昧智力。佛是遍知一切禪定,是自在無礙的,在一切三昧之中,是無礙的,乃至於這個三昧是他所證得的智慧,這個三昧是深的三昧、還是淺的三昧,佛都能夠知道。
第八是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宿命。宿命多數是指過去說的「宿命智」,一般二乘的宿命智不究竟,大菩薩的宿命智不徹底,唯佛的宿命智是徹底的。佛能夠普知一切衆生過去世的種種事,乃至於證得無漏涅槃,有這種智慧力量。
第九是佛能知道一切衆生死的時候,乃至未來他生的善趣、惡趣,佛悉能了知。
第十是能斷諸習。就是我們斷了煩惱,乃至於破了無明了,還有種種習氣,好比我們現生所作所爲不知不覺流露的,別人說你,看見你,就知道你帶了過去生的習氣,像阿羅漢就特別多。能斷漏盡的智力,佛於一切的妄惑、餘習,都能斷盡,永斷不生,就是究竟佛果。這是佛的十種智力。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得到一切諸王的擁護,得到一切諸王的供養。十王之中,「天王、梵王」是屬於天道的;「龍王、迦樓羅王、摩睺羅伽王」,是屬於畜牲道的。「夜叉王、乾闥婆王、緊那羅王」這幾種是非天道,非天王,也非人道,存在於天人之間,他們是屬於諸天眷屬的一部份。「阿修羅」五道都有,畜生道也有「阿修羅」,「阿修羅」是遍於五道。「夜叉王」是屬於鬼道的,這都是他的心性所感召的。前面講的就是佛的十力,後面講的這些護法,你要是有德,他們就護持你;你要是沒德了,他們就不護持你。十王護法是看你的修證,你有功德了,自有護法,這是顯示我們的心性,我們自修所得的外護。比如說我們念經,或者念佛,有護法神,他並不是護持你這個人,他是護持你所行的佛法,這叫護法,大家要理解這個意思。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救、歸、趣」,都是就自覺來說的,就是返迷歸悟。能給衆生做依怙,怙是一種給他做依,衆生無所歸,給他做歸趣,衆生有難能救護他,這是衆生所趣向的。因爲諸佛滿衆生願,諸佛即是衆生的依止處,也是救護衆生的法王,應該歸止於佛,趣向於佛。「炬、明、照」,智慧光明;「爲炬、爲明、爲照、爲導、爲勝導、爲普導」,這是給一切衆生做導師的意思,內具德行,外行仁慈。這就是普遍地滿一切眾生的願,普導就是普遍利益一切眾生,不分區域,不分地域,也不分種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