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貪愛的根源 –1
家是貪愛的根源 –1

家是貪愛的根源 –1



Bg m11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這就是具體的「善用其心」,怎麼「善用其心」呢?從你在家信佛開始。你知道這個家庭是因緣和合的,是緣起法。因緣合了,遇到了,有個家庭!父母、夫婦、子女。大家現在在外國也好,在台灣、大陸也好,應該很容易看破這點。在家裡,爭爭吵吵,眞是冤家。吵吵鬧鬧,孩子從小就不聽話,你沒有辦法,管也管不了。同時在國外,在美國,父母親因爲管孩子,孩子告他,叫人給關起來了,說他虐待。這孩子才十三歲。像這樣,你還看不破、放不下嗎?類似這種是很多。乃至於自己的子女殺死自己的父母,感覺這個時代好像出的很多。


  家庭是牢,你看「家」字,古人形容是豬在圈裡關著,當然這個比喻雖是過份了一點,但取象形字。有的人到了家裡很喜歡,有的人一回到家裡頭,他不願意待在家裡,孩子喜歡往外跑,要去玩。你認爲到了家裡頭很苦惱,如果你太太很賢慧,你回到家裡頭很舒服,你可以二楞腿一翹,沙發上一靠,拿張報紙,泡碗茶。如果太太不是這樣對待你,又摔碗子又摔盆,你在外頭累了一天,回到家裡處處引起你的煩惱,心裡很不安,因爲你沒有佛法的熏染。而到了晚年又如何?有時候看到兩個夫婦老的,都動彈不得了,住在老人公寓,現在是有好多人子女不管,住在老人公寓,還更好。但是這是在美國,移民到這兒來,享受人家的幸福。其他地方恐怕沒有吧!


  老了不能作,不能作你就不得食,那要怎麼辦呢?你只好修觀,「知家性空」。這個相說理、說體,我們先講理,講體,大家還不容易明白。這理上,不存在的,現在想看一看三代、四代同堂,所謂五代同堂,那是過去的情形。這貳點個夢你作不成,永遠沒有五代9同堂,三代同堂的還有。但是三代同堂、五代同堂的涵義,古來時候,必須是原配的兩夫婦,第一代原配兩夫婦,第二代原配兩夫婦,到第五代的原配兩夫婦,五代同住一起,歡歡喜喜,那叫五代同堂,現在找不到了。三代人都結了婚,在一塊兒住的,好!那吵翻天了,不會不可能,連自己的女兒跟女婿在家裡住一住,都住不起來。


  你應當生厭離心,在家觀察厭離心。所以怎麼樣「善用其心」呢?就是 家庭很美滿很好,這也是暫時的!在我們中國的格言上,叫我們醒悟,不要貪戀,也有這種意思啦。像有一首詩,「花開花謝」,看著那朵花一會兒開了,一會兒又落。「時去時來」,一會兒走了運氣了,一會兒又倒了楣。人說三窮三富過到老!在大陸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那住在黃河兩岸的人,年年都是黃河改道,經常遭水淹。這首詩大家念念,也有好處的,你可以拿這個觀性空。「福方慰眼,禍已成胎。」看人家享受很愉快,福報很好,子孫賢孝,家裡豪富,無憂無愁,這不是很嗎?「禍已成胎」,禍就在這兒種下了,這是一首:「花開花謝,時去時來;福方慰眼,禍已成胎。」


  再做一首四句:「得何足慕,失何足哀」,說你得到了,運氣來了,你作生意發大財了,不論幹什麼,反正是一求就得,你不要高興太早了。在大陸上經常愛說這一句話:高興太早了呢!爲什麼?它就後頭給你個禍,讓你嘗一嘗,說你高興太早了,你想的是很美滿,不可能達到,就說禍已成胎,說你得的時候不要太高興,丟掉了,或者是你最親愛的,死掉了,出了車禍,或者你的財富,一下子得了意外的損失,遭了水沖了,火燒了。反正是國家沒收了,抓你個罪名,你也沒有辦法。還有不孝的子孫,你有什麼辦法呢?得也不要高興,失了也不要愁,「得失在彼,敬憑天裁。」我們把這句話改一改,得失是有自然的因果,我們要扭轉它,怎麼扭轉呢?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用佛法的,用你修行的功夫,三昧加被的力量,加持這個力量,就能轉,你把它捨掉了;失了更好,歡歡喜喜的。


  這裡的修行方法,詳細講一些,就是說做觀想,要怎麼觀?怎麼樣「善用其心」?我們先講「善用其心」,之後再講偈子。


  這個「善用其心」,有時候要從 “理” 方面講,有的是從 “事” 方面講。要從方面講,我們就觀察一切諸法,一切諸法就是一切世間相,凡我們所見到的,有形有相的,文字所記載的,所聽到的,眼睛所看到的,思想能思惟到的,這一切都是無常的。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生滅法故。有生一定有滅,有時候要眞說,因爲要眞說,也是對著妄的,沒妄,眞也不立了,或者要妄說,就是我們的妄想紛飛,不能見眞性了,不管是要眞要妄,要空要有,皆屬於生滅法。我們所說的這個空,不是般若的眞實空,這些都屬於生滅法。那麼,生滅法是怎麼來的呢?是緣起的。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分離了就消失了。在這一切諸法沒有自性之中,要善持,「善用其心」,就是在這個體相用上。


  剛一開始講的大方廣體相用,這個體,這個相,這個用,可不是落於空的,不落於空就是有了?有也不對,這個體相用是不落於空、有兩邊的,這樣的用心,就是「善用其心」。執空,不可以,執空,我們就有斷滅之見、斷見;執有,就是常見,我們現在都在執有之中,因爲一切諸法,它不隨我 們的妄念,隨我們的意志,而去改變一切諸法的自然規律。而諸佛菩薩他度化衆生的時候,它是隨緣。沒有那個因緣勉強不來的,機緣還沒有成熟,大悲心還不能拔苦得樂,還是沒有那個力量,辦不到的,它是隨緣度化的,這個緣是有多種。


  隨緣的時候,就是說你在一切事的過程當中,隨緣就是歷事。你化度人,乃至於物,乃至於所經過的過程,一切的方法,這都是事。在這一切隨緣度衆生的時候,你能夠不動你的本體,本體就是你的,不動你的清淨心。有些人隨著染污去,也隨波逐流去度衆生,結果是衆生把你度了,你還度不了衆生。所以爲什麼我們要有智慧的大悲?如果我們生起大悲心,想度衆生,結果你還是落到貪瞋癡裡面去。


  度衆生呢?不著衆生相,不隨塵緣,那麼你經歷的事情,不論廣,不論少,你本身的心體如如不動,你能觀照的心。這就是說,我們這個心能夠轉變客觀的現實環境,不能讓環境把我們的心轉了!是不是?你的緣被所緣轉了。能緣之心,自己知道衆生是幻化,做幻化的佛事,度幻化的衆生,就是不執著,眞正「善用其心」。


  要是從事相來說,佛法沒有什麼二法,佛法說八萬四千法門,爲什麼還說不二呢?這是隨機。應機來說,衆生有種種的不同,有的說因有,他能夠明白,他能夠修行,因有的有門就太多了。像我們唸阿彌陀佛、禮懺、拜佛,他從這些修行的道路上走,達到清淨的境界。在佛法的本身是融通的,是自在的,是無障礙的,它是適應衆生的需要。有什麼需要,就隨緣,滿足他的 要求,滿足他的願望,所以說佛法它本身是自在的,無缺無陷的。有時候我們學佛法,說佛法很呆板,諸如戒律,在生活上所帶來的種種限制,這是誤解了,其實佛法的本身是自在的,自在的就是很活潑、很生動的,是我們執著了,事實上,它能夠活躍在每一個衆生的心中,隨你的觀念。所以,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要「善用其心」,活用你的心,把佛法運用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


  昨天大家來的時候,我一開始就指出,今天大家在想什麼?這個涵義就是希望大家學佛要學會活用,不要把佛法學的很呆板,學佛法是求解脫的,心裡學得歡歡喜喜的,不要學得愁眉苦臉的。有人念《地藏經》,一天到晚就愁著下地獄,有人講因果報應,就想:「我要受報」。一天當中你的念頭總是往不善的方面想,你的心裡就不活潑,就被這個法、言語、文字給束縛住了。你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正確一點的人生觀,你怎麼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呢?因爲你依照了佛法,你有正確的觀念,不要把自己學得很拘束,這是不會學佛法的。


  文殊師利菩薩在答智首菩薩的時候,他舉了一百四十一願,在事情上來看很多,從理上來講就是一個——「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就這麼一法,其他的都沒有了。但是在 “事” 上可就不是這樣,這是總說。攝事歸理的時候,是這樣子,《華嚴經》就講 攝,有時候是攝事歸理,有時候是開理顯事。開理顯事的時候,那又是塵沙無盡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說起來就是我們的一念心,現前的一念心,你能「善用其心」,事理結合起來,體會到法界的體性,即俗而恆眞。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是即事而成理,看你怎麼用心而已。


  當你教化衆生的時候,你也得「善用其心」,教化眾生。「善用其心」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動力。比如說我們這裡充滿光明,我們做飯都得靠電力,「善用其心」就是電力。如果沒有電源,我們就什麼都做不成,吃飯也吃不成。如果你正在沐浴的時候,電源沒有了,水放不出來,那就麻煩了,你做飯做到一半,電停了,你也沒有辦法。


  所以把佛法當成一種動力,用佛法來指導我們「善用其心」,在你日常晝夜廿四小時當中,你經常這樣的思惟,它不妨礙你做一切的事情,你的思想當中有個主觀的觀照,在行住坐臥、衣食住行,乃至於你課誦的時候,禮拜、念佛,一切的事法,你都可以拿來觀想。觀要先發願,發什麼願呢?發最究竟的願是成佛!發成佛的願,心的觀想是佛,要做佛事,一切菩薩都是這樣,要做佛事,就得度衆生。四弘誓願是最究竟的,「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願發了,你要隨著這個願做觀想,這叫做正念。


  如果廿四小時這樣想,你白天這樣想,想成熟了,你在睡覺做夢,還是這個意念,那就有幾分成功了。我們只要求不做惡夢就好了,善夢也不要,雖然是睡覺,但心裡還是明明了了的,不糊塗,人能用功到這個樣子,就可以了。但是得時時刻刻的想到衆生,不是我自己,也不是周圍的幾個眷屬,心量大一點,一切衆生,過去生中都是我的父母,經過無量劫了,都在這個世界上,不失這個念,就叫做「善用其心」。


  「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這一個偈頌,一百四十一願的總體,行菩薩行的總題目,以這個爲首,底下的一百四十願,一切修行法門都是觀行。觀行都是從居家所觀行出來的。總的說,你所行的一切的觀行、思惟,行就是作用,你的作爲,你的身體要做什麼,這就是修行。依什麽呢?依你的正念「善用其心」。


  譬如說,出家就是在家發心的,並不是誰生下來就是個和尚,沒有的!不過有的人是小時候出家,有的中年出家,有的晚年出家,出家的時間不同,但都是從家裡頭出家的。因爲有家,家裡頭對你撫養了,成就了,你再發起這個出家的心,你沒有這個家,你就沒有這個出家的心。


  一切萬法都因無明而起的,一切法界所有的,皆因爲在家因緣生起的。倘若你能夠知道這一切萬法,如幻、無常、如夢、如水上的泡,就像我們身體走路的時候,太陽照身體的影子。懂得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家就成了無明家。這個家一直到成佛,才能破得到最後一分,去無明得成佛果了。一切大菩薩,都在這個無明家裡頭,儘管很少很少,還是在,還是沒有破除,如果 觀空了,這就是我們說的「知家性空」。若知道家是空的,這個家的苦,逼迫不到了,你絕不會受到家累。不但不累,還因爲家成就你的道業。不爲家所累,就是你不被無明牽引,而且能轉變無明,把無明轉變了,你不會起惑了,不起惑就不造業了,這樣就能「免其逼迫」。


免其逼迫」,就是究竟達到,我們把一切煩惱、無明都斷了,就證到究竟菩提。如果再進一步解釋,多分析一點,對我們共同的學習很有必要。家是一切世間法的根本。任何人只要在這個人間,你超脫不了,這是你的根本,也是一切貪愛束縛的地方。但是也因爲你在家裡成長、熏修,你觀諸法無常,你能夠在家得到超度,就是「菩薩在家」,這裡第一句就是「菩薩在家」,在家裡行道。


  你懂得了家是一切法的根本,那麼你整個的家庭,就是世間一切法的最基本的單位,你後來離開了,出家了,以前那個家庭還是你最基本的單位。不論你父母怎麼樣教育你,或者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你生到這個家裡來,你跟它是有一定因緣的,我們講因緣目的,有一定因緣的,所以說它是基本的。我們這個人身,就是你做輪迴的基點,你有這個人身,有個我,就是輪迴的基點,連我都沒有了,還輪迴什麼呢?誰輪迴?應當這樣子去觀,這個家庭就是你的基點。


  譬如說我們在家出家,你必須先在家而後出家,沒有說生下來出家,寺廟裡不生小孩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必須從在家到這裡,爲什麼?因爲任何人都是父母所生,釋迦牟尼佛也如是而示現人間,都因爲家而起的,所以你們要好好的把這個家理好。要理好一個家很不容易,你是家庭的一個成員,不管你是小的老的,把你這個小的基本單位理的很好。儒教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家好了,就天下太平。這個道理是根本,不管儒家、釋家、道家,都是這樣教育我們的。


  我們經常說念佛、打佛七的時候,妄想這麼多,這麼散亂,你曉得妄想是怎麼來的嗎?你要找找原因,是因爲你的身見,你對你這個身體看得特重,身見最重。如果你能夠觀一切法無常,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的,再下點功夫,觀身不淨,你能把身見破除了,好多的事情,煩惱就解除了。你看出家人桌上經常擺一付骷髏,讓你看這就是人的結果。還不錯,有骷髏的架子,火化完了,連骷髏也沒有了,骨灰連骷髏的形式也形容不出來。不是這樣嗎?你經常這樣想,妄念、妄心就這樣息滅了。


  這是在家的菩薩,藉著在家裡觀想就破無明。你能認識家就是一個貪愛的處所,這個大家都明瞭,學佛的人都知道。很和睦的也是貪愛,和睦的感情更好一些,貪愛更重一些,所以說,這個家就是一切的情執、貪愛集聚的一個處所。


  而我們一個人,有我執我見,就把我們束縛了,這一生就被我執我見束縛了,超脫不出這個範圍。因爲我執我見的關係,以我爲主、以我爲出發點,你想一些問題,思惟一些什麼,都以我爲出發點。學了佛,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我發願,還是以我爲起。能把這個小我破除了,換一個大我,對於在這個社會上,人情世故,互相往返都是以家庭爲大本營,你的家,我的家,他 的家,各各的家庭。但是這個家有一個好處,能使你生起出離心。因爲有家的緣故,你生了出離心,你感覺這個家好像不大好,總感覺家裡不大舒服,你生起出離心,你想找求一個解脫的方法,因此你才信佛了。


  入了佛門,你應該知道這個家,是你超出塵世、超出輪迴,最主要的轉變機構。我們大家想世間法,哪個不是因爲家做了種種的業,這個業有善業有惡業,作業就是作用,因爲有家了要起一定的作用,一切的貪愛也因爲家集聚起來了。所以這個家,是就世間法說的。一切纏法就是依據這個家來維繫,家是沒有離開這個纏法,或者求出離,或者求出世法。


  現在我們看很多的道友家裡都有佛堂,供上一尊觀音像,外有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內有你內心的正念,兩者相結合,你就不爲世間的纏縛所纏,你就能夠漸漸的得到清淨。這個地方我是引《優婆塞戒經》所說的,優婆塞是近事男,講五戒。《優婆塞戒經》裡頭這樣說,在家的人,惡因緣很多,所以說家是一切貪欲的處所。知道這些是因緣和合的,因緣和合的沒有自性,都得要消失的,自然要空,懂得這種道理了,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那就可以不被家庭纏法所逼迫了,這是第一句話。


  菩薩在家的時候,願一切眾生都知道家是空的,是性空的,體是不存在的,相上是有的,捨相歸性,那就沒有纏縛所能纏住了。所以說「菩薩在家」,要能夠隨順世法而不違,不違世間相,不違世間法,孝悌忠賢、禮義廉恥,或者你在那一個國家就隨著那一國的法律,人家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你要隨順,不能違法。知道貪愛是有過患的,能知道貪愛而不染。這個家本來是世間法的,而你可以轉變它,一切成了出世間法的根源,轉世間法成爲出世間法的根源。


  所以我們在家的菩薩——優婆塞,要能知道家的原理,就能契入出世的人根本,這就是出世的根本。沒有這個家,你還出不了世,你不會降生。沒有這個家你那兒來呀?這就是所謂的佛法在人間。所以,佛法在人間不離人間覺,要覺悟,只要你不貪戀、不沾染,知道它是空的,但是你不能違背了人間的世間相;你既要做人事,又要想成就佛道,簡單講,就是這樣子。所以在這部經上說,稱讚在家的功德,是什麼功德呢?「知家性空」,成就那個性空的功德,這是出世的根本。這一願「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把這一個意思貫穿以下的一百四十願,都可以用這個意思去做思惟,去主導。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