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袈裟是染色衣,我到印度去朝聖的時候,我看是印度人披的衣服就跟佛在時披的一樣,只是顏色不同。「心無所染」,衣服不論染什麼顏色都沒有關係,對一切煩惱、對一切事物都無所染了,因爲悟得法空,法空了,還執著什麼呢?心無所染,就一切不執著了。「具大仙道」,你就這樣子能常住妙法。「大仙」是指佛說的,你才能夠依著他的道走到究竟,這叫大仙道。「心無所染」是說法性,漸漸的就懂得空性了,懂得空性了反而無所染了,就具備了成佛的資格。出家有四個偈子,前面說的都是方便,現在講到正出家的時候。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當正入出家的時候,就是你發大心的時候,現在我們出家要發菩提心,因爲你已經有了菩提心的一份了。出離心,這個出離是出離三界,不是出家就算出離,我們得把煩惱斷了,把見惑斷了,收穫就很大很大了。
我們是見什麼執著什麼,見什麼煩惱什麼,我見特別深,所以出了家要發大心,不要太執著我見。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想想衆生,我要怎麼樣利益人家,不要把好處都歸我一個人,這樣你可以減去好多煩惱。如果你把好處都歸自己,不說別人,就舉一個家庭裡頭,一道菜好吃,你連誰也不顧了,就端到自己跟前光自己吃,這是不對的。從小到大,就這麼一點事情你可以擴大來觀想。我們共住的時候,兩夫婦也好,家庭的成員也好,你最好不要自己都佔滿了,你給別人想想,大家多少都有一點,這就是利和同均的道理。這樣你就減輕好多煩惱。
你要利益一切衆生,超過你的家族,超過你所居住的村落、國家,乃至於整個的娑婆世界,還得超出了無量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你發了菩提心,菩提心是遍法界的,遍法界是要利益一切眾生 的,而每個人發願不是都發法界願了,願度法界一切衆生,願度一切煩惱,眞正出家的時候,要發大菩提心,佛出家是發菩提心的,所以我們應該像佛一樣。什麼是菩提心?就是救護一切衆生。救護一切衆生,這就是出家的目的,一共四願。從脫俗服到正出家,出家要做什麼事?出家之後首先要念念不失的受教,受教就是學經。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三寶有一體三寶,有住世三寶,有法性三寶,就是自性三寶,在受皈依的時候我們都講過了。凡是受三皈,三皈師一定講「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這句偈有些不同,一般是「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涵義是一樣的。「體解大道」,是思想的意會,「紹隆佛種」,是實地要去做,不讓佛法斷,不讓佛的種子滅。出家就是不讓佛子斷,這個世界只要有和尚就是還有佛法,沒有和尚,佛法也沒有了。
皈依佛,佛,我們念爲「佛陀耶」,法是「達摩耶」,僧是「僧伽耶」,翻譯過來的時候,給簡略了。「佛」,我們再把它翻譯一下,佛陀用一個「佛」字就翻爲覺,覺就是覺悟的覺,覺就是明白的意思,願一切眾生繼續覺,使這個明白,讓整個世界人人都明白。明白什麼呢?開了般若智慧,明白五蘊皆空,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眞正的明白。「發無上意」,就是這樣的意思,證得性空無我,觀諸法無常。皈依佛就是心向佛,心向佛就是將來想做佛。
法是什麼呢?法就是眞理,僧是能解決你一切的苦難,哪一個僧能解決苦難呢?僧是包括衆生,大衆和合僧,一位和尚不能成僧,要三個以上才能成衆。但是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萬大阿羅漢就在人間,就在我們南贍部洲裡,佛不准他們露面。他們就在人間示現來度眾生,你要是有福德智慧,你就遇到了,你沒有福德智慧你遇不到,遇到了你也不認識。
大家看了〈三昧水懺〉就知道了,他見的就是聖僧。大家都知道〈濟公傳〉的濟顛,他就是聖僧。小說上說他是伏虎羅漢,反正他就是一萬大阿羅漢來轉世的其中一個,他有這麼大的神通。但是相上看,他又吃狗肉,又喝燒酒,簡直是個墮落的和尚;從他利益衆生方面看,他做了好多有益的事情。現在你要是到杭州的淨慈寺去看,他還留著一根蓋大廟的木頭沒有撈上來,你可以弄一座蠟燭,下去看一看,最後的那根木頭沒有取上來。有關他的故事太多了,有些是眞實的,有些是編出來的,在〈高僧傳〉裡頭,他叫道濟禪師。
佛法僧三寶,應當「紹隆佛種」、「深入經藏」、「深入經藏」、「統理大衆」,主要是這三個,但是這三個不是我自己,要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紹隆佛種」。「紹隆佛種」就是「發無上意」,這兩個是連著的,不「發無上意」怎麼能「紹隆佛種」呢?你發了菩提心才能「紹隆佛種」。
「法」就是我們皈依眞理。眞理在那裡呢?你得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真理。把五蘊看到幻化了,照見它都是空的。定是照,不是破,爲什麼不說破,說照呢?這裡的涵義很深,是空即不空、不空即空的意思。這兩個不是把它破除了,把它破壞了,使它不存在了,那樣的空,只是一照而已。智慧照,不壞其相,這樣的涵義,這樣的智慧,才能像海那麼深。
「僧」屬於衆生,能「統理大衆」。你要教一切衆生的時候,不能攝受衆生,你怎麼能教人家呢?你要攝受人家,讓人家跟你學佛法,你必須得有慈悲心,要大慈大悲,就像海那一樣的,有那樣智慧,你才能容一切,海能容一切萬流。在這裡我說個名詞,一體三寶。就是本具足一體三寶,佛法僧三寶,自性的佛寶,就是你的明,就是你的智慧,就是法性理體。而你從體上所起的作用,就是智慧的作用,你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相,就是法。這個相是 無相的,是性空的相,是無相的相。
由佛跟法結合起來就是僧,這是自體的三寶,住世三寶呢?就是現在的出家人。我們供養的佛像,所藏的經書,或供養的法寶,這就是住世的佛寶、法寶、僧寶。我們現在都是依著這個住世的三寶,佛像、經書、僧衆,而能夠明白一體三寶,所以你要學法學經,那就要僧人跟你講解。之後就是你自性的本體,體、相、用、大方廣。我說的很簡略,讓大家約略知道這個名相而已。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你出家了,皈依三寶了,第一就要三皈,三皈之後得受五戒,五戒之後得受十戒,十戒之後得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有的說是五百戒,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也有六重二十八輕的。學,這裡專門只講學戒的,這件事你非做不可,這叫作持。這個你應當持,受持,受時就要做。爲什麼要學戒呢?戒能夠防非止惡,你做的那個惡,能夠防範的住,防護你。佛說那些法,防範你的身口意不去犯,就把你一切所做的惡都止到了。但是這兩個都要做的,學是作持,止一切的衆惡,經上告訴你不許作的,是止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不」字就是止,不能這樣做。而羯磨法、懺身罪、禮佛、拜懺,這都屬於作,應該做的。惡的貪瞋癡念、貪瞋癡事,不應該做的,做了,那就犯戒了,犯戒了是惡。
止作雙運,止持作持都要做,但是你得學。你不學,你不知道爲什麼。因爲作的時候、止的時候,中間還有開緣。不殺就是不殺生。如果是不沾衆生身命,但是如果你有病了,吃藥,醫師跟你配的藥裡有衆生身命,像鹿茸,這都是屬於衆生的身份,吃藥的時候,入藥裡頭了,你可以吃。或者你有遠行,走的很遠,你回來晚了,中午沒有吃飯,晚上可以吃,可以飲漿,可以喝稀飯。
開緣的時候還得有個因緣,開的時候還得表白一下。好比這一碗飯你想吃,你要吃,不行!不能拿了就吃,要對另外一個師父說:「汝知是、汝看是!」說你知道吧?你看一看。他給你說:「善!」你就答應:「爾!」你才可以拿過來吃。而且有一條,佛制只許三衣,每位和尚自己這麼三件,這叫「羯磨」也叫「作持」。你不學你怎麼知道呢?你不學你是不知道的,所以爲什麼學戒要學二十年,就是你學了才知道怎麼做,怎麼防範。
受闍黎教,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闍黎,闍黎就是我們所說的軌範師,給你做榜樣的,依他學,依著他做。他專門講威儀,和尚要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細行,舉足下足都有戒,都有規矩。清規戒律眞的是很多的,你學的時候,非常恐怖,非常害怕。犯也一定會犯好多,等久了以後,感覺是沒有辦法,麻木了,犯就犯吧!下就下吧!我說這種情形大家可能覺得怎麼能這樣做呢?沒有辦法,我跟你們說二個例子就可以了。
我們北方天氣很冷,像這時候八月十五過了,就得穿棉衣服,有的還穿皮襖戴帽子,必須得戴帽子,北方也沒有暖氣。如果你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不得爲覆頭人說法應當學,不得爲著革屣人說法應當學,這是在一百應當學裡頭規定的。你看全戴著帽子,全穿著鞋,那麼犯一個,一個人身上結一個「突吉羅」,「突吉羅」罪犯了怎麼辦呢?要是不懺悔,下地獄九百萬年,如果是人愈多,如一千人,好!這一千人你算一算,都戴著帽子,都穿著皮鞋,我們東北不穿皮鞋,無法保溫。一個人就兩個九百萬年,一千個人,你有好多九百萬年,我下地獄什麼時候能出來?還不要說你的功德,那不算。就說你這個說法,這裡頭還有很多細項呢?還多的很,必須得學。
出家好還是在家好?我說的就是這個涵義。你出了家,你都沒有詳細學,你一天就在那兒犯,你做的功德,你能抵得過嗎?如果沒有證得空性,抵不過。證得空性是沒有關係了!那麼你證得空性了,連妄心都沒有了,哪有什麼罪?什麼福啊?罪福本無主,都是就你心所造的。心歇了,歇住即是菩提,一切都沒有了。但是當你還沒有證到這個地步,因果報應是不爽的,如影隨形。那不是犯很多了嗎?說我學了,學了知道了,知道了你也得犯,明知故犯,爲什麼制止不了?舉幾個簡單例子。
像我們和尚穿褲子,這是不對的,按律要繫裙子。在我們中國男人繫裙子合理嗎?不行,在人情上說不過去。西藏人不穿褲,都穿裙子。穿短褲可以嗎?沒有這一說,根本不行,得繫裙子。我們袍子的內裙,都是繫的,你看到喇嘛繫的就是裙子。
這個我們一定要犯,從我們的裡頭到外頭,全是犯戒的,穿的衣服全是犯戒的。如果不穿這個衣服了,光著膀子更不行,那更犯了。你一學就知道,這太難了。說和尚難當,難當就在這一點。我們所要求的就是殺、盜、淫、 妄,跟在家的五戒差不多,但是它的細行呢?每一條戒還有好多助戒。我剛才說三千威儀,行住坐臥,一個是四百,四四一千六,行住坐臥就這麼多。坐如鐘,立如松,就是連吃飯也有好多的要求,還不說心。
就吃飯這件事,我們舉個例子說明。好比吃麵條,發出很大的聲音,這都不行的。我在鼓山的時候,過齋堂一千多人,你在門外走,你聽不見聲音,你不知道這裡面有一千人在吃飯。拿碗怎麼拿,拿筷子怎麼拿,一舉一動,甚至於到廁所去,大小便怎麼做,都有一定規定的。我們有位知客師,他在窗底下擺兩個桶子,當時沒有這麼方便,沒有抽水馬桶。你出來的一定在上客堂掛單,是對著客堂的,他看看你,是好和尚、壞和尚,留不留你單,還得考慮考慮。
有一個不大懂規矩的和尚,他一進去,就把衣單擺錯了,那個知客師就把他喝斥一頓。出家人說喝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教育。晚上他出去解手,就在那個知客師窗戶前頭。第二天,知客師就說,這一定是白天來不守規矩的那個和尚。一聽,他有神通,這人解手他都知道,爲什麼?我們出去解手有一定規矩的,不能出聲音,解手一定有排泄物。一定要貼著桶子的邊上順下去,一點聲音也沒有。他不懂得這個,他在那個廟裡頭,師父也沒有教過他。像我們,解大小手,大手不能出氣作聲,都有一定規矩的。
小時候,我師父倒沒有責備過我,在戒堂受戒的時候,五十三天當中就教這個,受很多折磨,和尚實在是難當。吃飯,掉一顆飯粒,這不行。糾察師馬上就過來了,單把你叫去教育,常住一粒米,重如須彌山,是還不了的,要披毛戴角還,你掉了好幾粒飯粒,都不行。
所以大家受闍黎教,具足威儀的時候,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要想當和尚,得準備準備,準備什麼呢?一個是了道,一個是你不了道的時候,你受報。爲什麽我們要一天花好多個小時讀誦大乘,就是怕下地獄,怎麼辦呢?就一邊求懺悔。又作又懺,又作又懺,爲什麼?你制止不了,沒有辦法。像我們能拴住腦袋?思想能拴的住嗎?我們哪位道友能把你思想拴的住?思想比什麼都快。你說飛機快呀?到台灣得十六個小時,在這兒或許少一點,要十二個小時。我這一作念到了,我現在在北投,我就在北投。你一閉眼睛,喔!我現在正在榮總醫院講經!你怎麼約束它呢?用觀力。觀力,止妄、止惡、返眞,就能做得到。我把這個說的太難了。大家嚇到了,沒有關係。
但是你要是用心修觀行,你念一部經,你念《金剛經》,什麼罪也都消了。你念《地藏經》,有地藏菩薩給你作後台,不下三塗,絕對不去,你誦一遍就保證,你再讀讀大乘的《法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你不但不入三塗,一定能成佛,這就是妙法。佛門有時候說的很嚇人,有時候又很高興,很容易入,你都不要執著。說容易入的,你也不要看的太簡單,你還入不進去;說那個嚇的,你也不要怕,你跟它無緣。我說這個大家可能不相信,就說我們這個地方,溫哥華,你說有沒有監獄?肯定有監獄。不能說沒有犯罪的,肯定有監獄,我看報紙上說監獄都快滿了,容不下。
大家沒有住過吧?誰住過監獄呀?恐怕這裡都沒有,除了我之外。因爲你沒有那個業,你連監獄都不知道。你如果有那個業,一造罪,你馬上就到了,一車就把你送去了,你就知道了。有沒有地獄?可以說有,可以說沒有,對我來說,沒有,我們不去,我們不知道。對於造業的人,殺人放火,或者造了業,非去不可,一定有,他自己作的。你學佛法,就聽到那些警策語,守戒、破戒、入地獄,這就是警策語,你就恐懼。聽到高興語,入了門就可以成佛,一念三千,你也別太高興。因爲你沒有具足,必須「善用其心」。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無生智是什麼智?無生無滅。從法的力量,生出你的法身慧命,這個法身慧命就是無生智。到無依處了,就是無生無滅了,還依什麼呢?要是說世間法無依無靠,那就糟糕了,出世間法無依無靠就好了。從這個地方開始,十信滿心入了初住了,這段經文是入了初住了,初住的境界入無生智了,相似見眞理,相似見到法性。不是證得,而是相似。要是知道這種無生無滅的境界相,他永遠不退了。後面還要講,其中有三種不退,位不退,就不會再退這十住位了。在這個時候他又發菩提心,一定能成佛,信心具足了,信心滿心了。還有念不退,念三寶,不會再重新起惡造業。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這個就是比丘或者比丘尼戒了,這就叫具足戒。但是在〈淨行品〉上說,要受菩薩戒才是究竟的。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都是前方便,只有受菩薩戒才究竟,菩薩戒有成佛種子,一定能成佛。這個時候得最勝法,這個時候戒德圓滿,戒德成就。戒德成就是圓滿,就能夠斷煩惱證菩提,或者說轉煩惱成菩提。出家一共有這麼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