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七願
坐禪七願

坐禪七願



Bg m16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安住不動。

  以下一共有七願,屬於禪觀。這個時候所行的事都是佛事,這個佛事是幻化的修行,幻化的觀想。觀想什麼呢?觀想無常。因爲諸法都是無常的,這樣觀想,能使法清淨了,所以你所修行的就清淨了。清淨了,你漸漸地能趣入眞實理地,就是實相理。堂宇呢?堂宇就是我所說的大殿堂、念佛堂、做佛事的地方,乃至於吃飯的時候五觀堂,就是修行的地方。我們佛學院的教室,都是堂宇的意思。更具體解釋就是道場,現在我們這裡就是堂宇,就是道場。


  願一切眾生,「昇無上堂」。無上堂是指著法堂說的,就是說法的地方。無上堂指的是什麼呢?因爲我們在這裡說《華嚴經》,講《華嚴經》的地方是普光明殿。普光明殿,七處九會,普光明殿就具了三會。「昇無上堂」,但是這個無上堂,肉眼是見不到的。那麼《華嚴經》所說的,就在菩提場,離菩提場很近,沒有幾里路,我到了印度菩提場,我去找無上堂,別人就認爲我很愚癡。他說你開玩笑,無上堂是勝境,意境。


  你在這兒能看到?我說佛在這兒說法,就是在尼連禪河的邊邊上,現在沒有了,這個就是指著普光明殿,七處九會,最初說〈淨行品〉的時候,是在普光明殿說的。安住不動,動是什麼呢?動者是妄,不動是眞,就證得實理了。若到這個地方,就是在修行的道場當中,你去行道而沒有證得,將來會證得。每一個道場,每一次佛七當中,總有會一個人得到實際利益,恐怕還不只一個人。


若敷牀座,當願眾生,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 就是展開的意思。或者你拿個墊子,把你坐的禪床舖好,包腿的單子都把它擺好。床座是什麼呢?善法座。坐在這兒的心念,一定轉變了,漸漸轉變爲純眞,不摻雜虛妄。從此敷床座是敷,敷完了又坐,願一切衆生開敷善法,而做一切善法,敷演一切善法,爲了什麼呢?見眞實相。善法跟實相是相結合的,從學習善法,修行善法,就能夠證得諸法實相的實體,見眞實相。


  什麼是眞實相?眞實相是無相,無相而無不相,它能包容一切,你能夠止妄返眞了,入了法界了,法界是包羅萬象的。我們現在妄想多,或者妄想少,你想不到的事太多,你能把你過去的都幹什麼想到了不?將來到什麼地方?現在、明天、下一個月你應該做什麼事?每天應該怎麼樣、怎麼樣?有些未來的事你不知道,你想不到。妄想有兩種,第一種是過去的,你能夠緣念,一想就是過去事,你緣念到現在了。


  另一種的妄想是未來,未來的計劃,現在當前的你沒有辦法,你處理不了,所以《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已經去了,你怎麼想也回不來了,過去就消失了,而明天?明天不是今天。明天是十四號,今天是十三號,明年的今天的十四號又過了一年了。但是這是人爲的,人定的。但是明年的、去年的、過去的幾年,就還在你現前的一念心中。這樣理解,就能見到諸法實相。三心了不可得,你去找實相吧!


  因此,這是需要修觀的。敷床座了,開敷善法。怎麼開敷?開敷著這些個法,當你生起念頭的時候,不住過去的色聲香味觸,也不住未來的色聲香味觸,現在的色聲香味觸如夢幻影,不實在的,馬上就會變化的,是運動的,流轉不停的,你怎麼握住呢?你要這樣的來觀,知道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在這個夢幻泡影當中,把如夢幻泡影的轉變成了眞實相。這個眞實相,我們經常說的是明心見性,乃至於諸法所顯的實體。眞正的清淨行必須達到實相,從實相而起的行門,就是一切淨行,這是修行達到究竟的時候。但是此時此刻呢?這只是希望,希望見眞實相,希望開敷善法。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正就是不斜,身要端正,像我們現在大家坐的都很端正。但是打坐的時候,要採跏趺坐,跏趺坐就是雙盤腿。爲什麼呢?雙盤坐的時候,身子不容易歪斜,假使睡覺了,隨便你怎麼樣,雙腿不會鬆散,你是不會倒下去的。除了跏趺坐,別的坐姿,一昏沈了你不曉得,歪了,倒下去了,兩腿伸開睡大覺了。有的地方要求夜不倒單,夜不倒單很好。但是上課的時候,他就光點頭睡覺贊成我講的好?坐禪本來是去參學,是去用功,去參「父母未生以前誰是我呀?」或者「不住色生心,不住色香味聲觸法生心,這個心怎麼發生呢?」說無生,要能證得無生這就對了。無生就無滅了,那就見眞實相了。


  所以本來正身端坐,是要做這件事的,不是睡覺打瞌睡,要是想打瞌睡,最好倒下,拉伸了睡,睡的很舒服,睡醒了精神很充沛,讀經、打坐精神就來了,不是很好嗎?如果一定要求不倒單,一天都坐著,結果一天都打瞌睡。聽經也聽不成,念經也念不好,也不曉得念到那裡去了,糊裡糊塗的。如果家讀誦念經的時候,你感覺很昏沈,你乾脆放下,睡一覺,睡起來再念。精神很飽滿的,這樣才能入理,所以要正。


  所謂正者,不只身正,心也要正。你要善巧,修行的方式不是那麼呆板的。但是對你來說,規定一些方法,對你不見得合適,你按你的生理狀態,按你的狀況,按你的意念喜好,對你怎麼合適,你就怎麼做,不要管那些,你這樣去修行,很容易入門。我說的是眞實話。我說的這條道路,我都走過來的,我知道怎麼樣的做。


  例如我們上殿過堂,必須得隨衆,不隨衆是犯錯的。你這個時候偏偏精神不好,你上殿站在那兒,人家打木魚打到那裏去了,人家念的是〈楞嚴咒〉,你反而去念〈大悲咒〉,你搞的亂七八糟的,你這樣上殿有什麼利益呢?你必須得隨衆。你胃口很不好,那麼過齋堂你要去吃,否則等你餓的時候,沒得吃了,伙房早關門了。眞正修行者,他爲什麼住山裡自己修,不隨衆呢?隨衆是怕犯錯誤,不錯,很好。但想眞正成道,你隨衆你成不了,你要打坐了,人家要出坡,到外頭去勞動了。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根據你的自己的習性、愛好,漸漸引入佛道,這樣子才能夠深入。


  我們學〈淨行品〉,〈淨行品〉的首要就是心要淨,你這一坐下來就心靜,心靜你才能夠覺悟。心沒有靜下來,胡思亂想,你怎麼覺悟?你坐的那個座,不是菩提座,而是胡思亂想座,迷座。菩提座是覺座,覺座就是明白,你心靜下來,你才明白,才無所著。你如果心靜不下來,你心就有執著。當我們遇到任何境界相,我們都要生心的,我們還沒有達到五蘊皆空,色聲香味觸法都不生心,我們一打坐,都要生心。聽到外邊一個聲音都要生心。特別是你一靜下來,聽到的特別遠,或者還聽到你媽媽在家裡叫你。這個都可以有,但是這叫魔事。你要知道這是魔境現前,一定要心無所染,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靜坐下來,觀心,心無所染。不貪戀,心不顛倒,意不貪戀,你才能夠入定,才能開智慧。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跏趺坐就是不散亂的意思,就是堅固坐,心不散亂。堅固你的善根,堅固是很不容易的。這個善,說的是淨行,心淨了,根就生深了。不是說這一座靜,下一座不靜了,那就是善還沒有生根。樹根愈深,風再大也颳不起來的。所以說善必須能紮入深處成了根,這樣就堅固了。你這個修行,一定是淨行,讓它能深入下去,得不動地,魔不能動。不動地是八地菩薩,魔所不能動,可是你現在不行,不是八地菩薩,還得淨信,這是信位的。此處所說的不動,就是魔所不能動,心裡這樣靜了,魔擾動不了的。你心不散亂,意不顛倒,這個時候有魔的召喚,或者有什麼閒岔,或者現什麼色相,你都不爲他所擾,一切諸法都是如幻的。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修行是不離止觀,修定的時候就是降伏你的心,讓它能夠有定力,降伏你的心像水那樣子的,心止如水。這樣子漸漸地伏,最初做的時候,還是不容易,但是久了,漸漸就生了功能了。在這個時候,修行〔定〕的時候一定要發願,這裡著重在發願。大家要懂得,這一百四十一願注重發願。發願就是「善用其心」,但是他發了什麼願,不是光有希望,也要去做。願行同時,一邊希望,一邊去做,那就希望達到這樣子。用這個定把心降伏起來,降伏住了,「究竟無餘」。降伏到什麼程度?降伏到一切感都沒有了,無明、根本惑都把它拋除了。〔定、觀〕本來是不分的,現在分開來講,下文就是講觀。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於一切諸法通達之後,無障無礙的,哪有爭論啊?當然沒有爭論了。修觀,就是觀照的意思。觀照產生力量了,觀照的力量是怎麼產生的?是由定產生的。而且在你修定的時候,前面就是觀照。入定而起的意念,那個時候就不是意念,而是智慧。那是觀照,觀照它不散不亂,定下去了,是這樣的觀照。定慧均等,定觀兩個不分。觀中有定,定中也有觀。我們講定觀,很多經論都用「奢摩他」、「毘鉢舍那」。「奢摩他」就是止,「毘鉢舍那」就是觀,就是止觀雙運,這兩個合起來看的。


  「見如實理」,見眞實理,怎麼樣才是眞實的?說「前十年見山是山」到第二十年,「見山不是山」,第三十年「見山還是山」。「見山還是山」就入實理了,這個實理可是眞實的;說「見山不是山」了,已經入了實理了,但是這個實理不究竟,不圓融,必須「見山還是山」。那麼「見山還是山」跟第一個「見山是山」有什麼區別呢?第一個見山是山,是指世間相說的,第二個見山不是山,是證得實際理體了,山已經不是山,山是幻化的,是物質的,是因緣所生的。見山不是山,就見到性空。見山還是山,知道性空了,但是空不礙有,華嚴義就是空即是有。爲什麼呢?理遍於事,理能成事,就變成了事事無礙,「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就是這個涵義。到這個時候才能達到「永無乖諍」,才能夠見眞實理了。這就是見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一切諸法在無情上說就叫法性,在有情上說叫佛性。證得這個 “性” 之後,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修行的事完畢了,修完了,或一座或一炷香,修圓滿了,就下座「捨跏趺坐」。捨的時候,就願一切衆生,得了解脫,安住不動,定靜一如。因爲心裡有了堅固的因,就是感到一個解脫的果,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心有所依,心有所依是什麼呢?依的是無所依。一切無所依,一切是性的意思。性體沒有什麼能依所依存在,無所依也就是依即無依,依就是沒有依。必須這樣子參,因爲無所依故,才能夠心有法界有所依故,就以你所依的爲障,給你障住了,入不了法界,不能入法界。


  這個時候觀一切諸法如幻,就像我們演戲,演完了收場了,知道這是如幻的。但,是不是這樣子啊?大家看電視、看電影,電影院都關了,情景還在你的心裡流連不去,不但現在不去,到了明天還想著,這就是把一切諸法都當成實有的,當成常了,就不能觀諸行法無常,觀一切法在運動,一切諸行都是無常法,既然無常,「捨跏趺坐」就是顯無常的意思。但是這散滅當中,有一個不散滅的在,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所參的,這個散滅作什麼解釋呢?作無我。也就是我們的肉體到了一定時候也得捨棄。你願意捨棄,你修成了。你不願意捨棄,照樣也得捨棄,還沒有修成,還在另外一個分段身。看你怎麼處理了,就是這個涵義。修禪觀的七願到此解釋完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