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皆佛道 –1
食衣住行皆佛道 –1

食衣住行皆佛道 –1



Bg m17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這六願就是我們「善用其心」,隨時隨地舉足下足,都是佛道。因爲依著這個「善用其心」,在你舉足下足的時候,你必定會起心動念,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你應當注意,除了威儀之外,還應當注意你的行爲,你的心裡。它的特點就是告訴我們在你的行動當中,一定要發心迴向淨行。所謂行者就是心有所緣,這個六願也是「善用其心」的意思。《華嚴經》的意思,先要空心,舉足下足心得解脫,解脫就是自在,自在就必須心空。空什麼呢?妄想。


  妄想空了,你才能夠安住不動。不然你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動,不是不動。而下足、舉步、站立的時候,沒有發步之前,這是形容你暸解跏趺坐之後,你必須要放腳。在放腳的時候,看來是悉歸散滅。你入定的時候,是在定中修行,沒有問題。但是你下座來呢?下足就是放下腿子之後,還是要形同自在,感覺你有所得的那種勝境,應當自在解脫,心不妄動,安住不動的意思。在早晨一起來,打坐的時候,打完坐了,下了坐,要出門了,就發這幾個願。要出門的時候,把衣服穿整齊,就是這個涵義。


  以下,你要打掃清潔,先漱口洗臉。這以下一共有七願,這七願,就是在漱口洗臉清潔衛生當中,也要發願。說你打坐完了,放下腿子,要穿衣服,穿好衣服就要到洗手間去洗洗手。在這洗手的過程當中,也要發願。但是前面講的,已經「入第一位,得不動法。」什麼是第一位?這裡指的是,入初住的第一位,〈淨行品〉本來是說十信,十信圓滿了,就進入初住位。初住是發心住,因爲發菩提心,他所做的都是菩薩的事業。乃至於打掃清潔也是菩薩的事業,清理自己的衛生也是菩薩的事業。這是心發願,你所做的事情都變成了菩薩的事業。發的是菩提心,這個時候,不但位不退,行也不退,念也不退,位、行、念,叫三不退。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以下這幾願都是在表現三不退,表現這位修行的人,因爲依這個淨行去修行,心已經得到清淨了。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楊枝」就是楊柳樹的樹枝條。那個時候沒有牙刷,沒有牙膏,出家人就根據從印度釋迦牟尼佛傳來的習慣,嚼楊枝。爲什麼嚼楊枝呢?楊枝有五利,對我們身體有五種好處。嚼楊枝的時候,用楊枝來刷牙漱口,能明目、除痰。口裡睡了一夜了,有些氣味,楊枝能處理口裡的臭氣,之後,把牙根洗清淨,舌根洗清淨,便知味。楊枝還能幫助消化,用楊枝來漱口,能幫助消化。


  手一拿到楊枝,就發這個願,願一切衆生皆得妙法,這個妙法說的很深。我們把它說的淺一點,入了初住的時候,就能得到入了法界的性海。這個入是相似入,不是真正入。這是三賢位的初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位子叫三賢位,屬於賢人,不是聖人。等迴向滿了,登了初地了,那就是入了聖位了。因爲他見一分法身了,不是相似了,而是清淨證得了。這個妙法指著法界性海說的,《華嚴經》經常舉這個性體來說。因爲一切的大用不離於體,著重於體,拿到了楊枝,就發這麼個願。還要嚼吧!嚼楊枝時又發願了。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嚼楊枝就發願,轉煩惱成菩提。把垢物變成清淨,去除你的煩惱就像嚼楊枝,把它都嚼斷,吐棄。漱口完了,便依序解大小便。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我們排泄的都是廢物,排泄的是什麼呢?貪瞋癡。這叫三毒。貪瞋癡就是我們的貪念、瞋恨心、愚癡、無明根本,這些都是不善業、罪業。把貪、瞋、癡都蠲棄、除掉。清潔衛生完了,排泄完了,要洗洗手,以下都是做這些清潔衛生的事。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等你大小便完了的時候,「當願衆生」,要發願,願一切衆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離開三界的污濁塵垢、貪瞋癡煩惱的深淵。「出世法」,就是聖業。聖業,修菩薩道的事業。「速疾而往」,不要因循,不要怠惰,快一點。大小便完了,你所應辦的事情完了,還要洗洗臉,洗洗嘴巴。「事訖就水,當願衆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現在我略說這個「事訖就水」的意思。


  在印度,那個時候佛弟子要大小便,先拿一個水瓶,這是十八般物不可少的,這個瓶子裡是水,不像我們這麼方便,有洗臉的,有什麼衛生設備。公共的排泄地點,沒有給你預備水,自己必須帶淨水瓶。不論行頭陀行、不論菩薩、不論比丘,十八般隨身的物件,第一個是「軍持」。「軍持」是印度話,就是瓶子,瓶子裡裝一瓶水,但不是玻璃的,玻璃容易打碎了,灑得滿身都是。我看見的「軍持」都是銅的。大小便完了要洗,先洗大便,洗完大便了,就把手洗清淨了。在洗的時候也要發願。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排泄完了要洗身體,現在我們有草紙,以前的時候沒有草紙,就是用水 來洗。正在洗的時候就發願、觀想,洗清淨了,要調柔善順,一切不要違逆,心情要柔軟,不要粗暴,這樣子就表現清淨了。


  畢竟無垢,是照修行方面說的,性體本來沒有垢染,這個肉體本來是幻化的,就是性體從形而顯他的體性,而顯他的性的時候,性體本來是清淨的,沒有垢染。達到畢竟無垢的境地,跟究竟清淨都是一樣的,涵義是一樣,只是在文辭上有所變化。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污垢洗完了,還要洗手。這就不是用瓶子裡的水,而是回到了你住的地方,再洗手。洗完手的水,不要跟洗臉的水混在一起,洗完手的水,把它潑了,你還要發願。手洗清淨了做什麼呢?受持佛法。要禮拜、誦經、誦佛號、誦念三寶,都可以。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洗完手了又洗臉,洗臉的時候要發願,「淨法門」前面我講過了,這個「淨法門」,是空、無相、無願,要從性體來說的,這是永遠沒有垢染的,這是從法的理上來說。像我們進廟的山門,我們一般走旁門,走方便門。兩邊門叫方便門,中間的山門才叫究竟淨法門。我們一邊洗面的時候,發願「永無垢染」。「永無垢染」,是究竟、清淨。這個法門是指什麼法門?是指佛演說一切諸法,使你能達到「永無垢染」,永遠沒有塵垢了,煩惱斷盡。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錫杖」大家都知道,看地藏王菩薩手裡拿著錫杖,錫是一種金屬的名字。拿著錫杖表示煩惱清、佛法明。翻過來就是說,煩惱漸漸斷除,並不是完全去除,能夠懂得佛法了,明瞭佛法了,這是拿錫杖的意思。但在中國沒有拿錫杖的,最初,拿的是方便鏟。方便鏟,有錫杖的涵義。走到森林裡頭,或一個人住在山林裡頭,恐怕有虎狼獅子,用那個抵禦一下。還有看到骨頭,不論獸骨人骨,或者是鳥的骨,要把它埋了,這是方便的意思。拿著錫杖的意思,表示讓一切的衆生都能夠斷煩惱,都能夠明佛法。


  「當願衆生,設大施會」,「設大施會」就是平等普施,普施佛法與衆生,施給衆生的眞實之道。什麼是眞實之道呢?就是菩提道。「實道」者,實是沒有的意思。實相的意思是沒有,沒有而能包含著一切有。「實道」就是眞正的達到佛道之後,能容一切法,世出世間法都能容。但是沒有證得究竟的時候,你包容不到,你包容的時候你就變了,有雜染、污染,你就不能夠自在。手持錫杖的時候就發願,發什麼願呢?「設大施會」,平等布施,「示如實道」。洗完臉了,漱完口了,清淨事辦完了,就該托缽乞食,要出門了,一手拿著錫杖,一手拿著鉢,下一願就是拿著鉢。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執持應器」,就是我們和尙托的鉢,印度話叫「鉢多羅」,在中國華嚴經典中,譯爲「應量器」。說你胃口好大,你這個鉢就可以好大。這是就事相而言的,要是往遠看,這個應量器,是指你是不是個法器?你入了佛門了,當了佛子了,就向衆生去乞討飲食,去給衆生施法。近說,手裡托著鉢就是吃飯,就乞求食。要往未來說,將來自己成就法器,是個容受佛法的器皿,你這個肉體能夠容受佛法,接受佛法,就可以受天人供養。佛在世的時候,有些比丘住山林裡頭,經常接受天人供養。到了我們中國沒有了,只有道宣律師在終南山受了天人供養。這是說的一願,早晨一起來,洗完臉了,清潔打掃完了,一手持鉢,一手持著錫杖,這個時候發的願。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發趾向道」,準備好了要上路了,抬腿要走的時候,願一切衆生,趣向佛所行的。「趣佛所行,入無依處。」無障無礙的,一切眾生因爲心裡頭不要依賴衆生去乞食,也不要依賴向佛乞法,我們本具的、自具的法就是自性佛寶。說不向居士乞食,就是以法爲食,以法味爲重,這是遠境,涵義說。當你要去乞食的時候,發了這個願,佛怎麼走的,趣向佛所走的道路。入道的那一刻,一切無明斷盡。前面不是講依處?依是無所依的依,這個道,就是佛的究竟的涅槃道。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上一願是「趣佛所行」,這裡是「行佛道」,已經在你要走的道路上了。這個時候要發願,我走的是佛道,願一切眾生所走的道也是佛道,佛道就是菩提道。智首菩薩在前面問到,如何入華嚴菩提道次第?他的每一句問號是有次序的,就是怎麼樣依著華嚴次序修行方法,依照他的次第是怎麼樣走呢?就是從信到住、行、迴向。這就能夠走這條道,之後入地,登了地位,就究竟能成佛了。所以在道上的時候能夠行佛道,所走的是佛的菩提道,「向無餘法」,無餘就是沒有剩餘,就是究竟法。究竟法就是佛所證得的果德,究竟的果德。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涉路」,就是向前走。在走的時候,一邊走路一邊發願,入了一眞清淨法界了,入了淨法界就是一眞清淨法界。到這個時候,心裡的一切執著都銷盡,沒有執著了,才沒有障礙。


見昇高路,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我們走路的時候高低不平,斜曲路。以前走路的時候,沒有大馬路,沒有開汽車的路。二千五百年前,那時候的路還是很鄉村的,街道的路沒有這麼平整。所以說有時候昇的高路,昇高了,就表示我出三界了,願一切眾生,永出三界。在出三界的過程當中,不要膽怯,不要不精進,不要表現無力。碰見下路了,怎麼發願呢?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要趣下路,高是上路,下是下坡,比如上坡下坡。下坡要發願,願一切衆生,謙下一點,消除我慢,長佛的善根。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這路歪歪曲曲的,不是正路,不是大道。這是不正的道,我們把它捨棄了,在心裡所捨的那個不正道就是邪見。應當除掉邪見跟惡見,要是走到直路上,像我們開車一走上直路,你要發願。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說話做事不欺騙人家,還有面對有錢有地位的人,不諂媚他。對於貧窮痛苦的人,也不輕賤他,也不輕視他,還是尊敬他。他也是未來的諸佛。就是上不諂、下不驕,對上不要諂媚,對下不要驕慢。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這條道路不乾淨,走起來塵土很多,那麼「當願衆生,遠離塵坌。」塵是指著一切染法說的。有時候在路上,路上很髒、不乾淨、不清潔,多塵代表不清潔的意思,應當躲離它。要懷清淨法,將這個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心,所有一切妄想除掉。這裡的偈頌是兩個一對,下面就是多塵對著無塵。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有了塵土,這樣發願,如果沒有塵土呢?路上很清淨,像這條大馬路打掃的很乾淨,那就「常行大悲,其心潤澤。」用這個大悲心來運你的心,使你生起有智慧的大悲,憐憫一切衆生,願度一切眾生。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險惡的路,就是走到山林裡頭,或者有虎狼獅子,毒蟲猛獸,那也要發願衆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住正法界」,就是入涅槃,「離諸罪難」,就是把這一切罪惡的事業,一切危難的事業,都脫離了。以世間法來說,我們走這條險道,或者有毒蟲猛獸,有坑坎。有些坑你不知道,在印度要想抓住猛獸,人們挖陷井,把草敷上,表面上看不出來是陷井,但是你人走到那裡,就落下去了。走到人家捉猛獸的那些地方,他挖的很深,因爲和尙都住森林裡頭,他乞食非要經過這段路不可,爲什麼叫險道呢?就是這樣子。


  以法來形容,就是形容著二乘人,求出離,遠離衆生,但這條路上也是有險路,不要落到二乘的道路上去。菩薩也有險路,菩薩不是說悲嗎?大悲心必須有智慧,不然就成悲障,大悲心的障礙。以前我們有的道友,學佛之後,心常懷悲哀,對自己也悲哀,感覺自己落到三塗六道裡頭,未來的苦無量,自己對自己悲哀,也對衆生悲哀。悲哀一陣子之後怎麼辦呢?就想找條出路,不能悲哀了事。想悲哀衆生,想度他,自己的力量不夠,而所說的法又沒有智慧的。二乘人是求出離的,斷生死的,斷生死,證有餘涅槃。大菩薩則是不斷生死而入涅槃。這個道理不斷生死而入涅槃,證得了性空而利益一切眾生,妙有而不執著空義。如果是一執著空了,沒有智慧的大悲心,就不能利益眾生。必須有智慧,否則一旦悲哀,就產生慈礙了,這個也叫險道。


  以上十二願講完了,以下有十九願,這十九願是遇到很多的境界,遇到很多的事,你遇見什麼發什麼願就好了,看見什麼發什麼願,就是轉境成智慧,就是心能轉境,心不隨境轉。我們要是隨境轉呢?看見樹就是樹,看見山就是山,逛了河就到海邊去玩了,旅遊了,你看見什麼就被什麼境轉,你又不能把境轉變成智慧,這就是見事即境。見一切境界相,能轉成智慧,一共有十九願。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凡是大家聚會的地方,不一定是什麼會,凡人多聚會的時候叫「衆會」,這時候發願,願一切衆生,聚會的時候,「說甚深法」,捨一切自尊心一切和合,願眾生不要搞二舌是非,不要修人我知見,不要論世間法,世間法只有是非,要說佛法,要說苦空無常,都很好。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從文字上講,這段經文不好理解。遇見大柱怎麼發願?柱子有什麼諍。假使我們蓋一個房子,過去的房子都有很大的柱頭,這個柱頭是大樑,頂樑柱,所以負荷的很重。負荷量很重的時候,你就有大任在身,所以能忍一切芝麻小事就忍受,就像那柱子似的。因爲它要頂著上頭的重量,他根本不理你,你也不動他,你必須得有這個心。就是說你若看見大柱了,你得想一想,它負量很重,而我們自己的負荷量要歸於佛法,要利益衆生,紹隆佛種。


  這個量很重,你負擔的很重,在這個時候願衆生無諍。無諍者,忍受著一切不同的知見。人所說的事情,他們所說的這話,跟你心裡頭的知見不合,或當我們大家在這兒討論一個事兒,沒有人都合你的知見?你對不同的知見能夠忍受,像大柱子一樣支支起來,隨便你在上頭,東的西的南的北的,木頭、泥巴,一律不管,反正柱頭就是負荷重量。遠離歧見。


  「離我諍心,無有忿恨。」不起諍心,不起忿恨。諍的時候,人都要冒火,就恨。心不諍,忍辱就調和,調和就柔軟。容忍歧見,容忍不同的知見,才能夠不諍。

書籍分類